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我在北京捏面人儿》:当面团捏住时光的衣角,老北京的魂儿就活了 | 爱阅读

3周前 (09-16)读一读19

《我在北京捏面人儿》:当面团捏住时光的衣角,老北京的魂儿就活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捏”出来的百年家史,藏着北京城的呼吸

2022年11月,商务印书馆推出了一本非典型口述史”——《我在北京捏面人儿》。作者团队堪称黄金组合:国家级非遗北京面人郎传承人郎志丽、北京市级非遗北京刻瓷传承人陈永昌口述,媒体人吴欣还执笔。全书428页,像一卷展开的面人版《清明上河图》,从清末宣统元年郎家先祖捏出第一个面人儿,到2011年中秋郎志丽在工作室揉捏面团,百余年家族史与老北京的市井烟火、时代风云缠成一团。

这不是一本教你捏面人儿的手工书,而是一部用面团记录城市记忆的史诗”——当你在书中看到1957年冰心捧着郎绍安捏的打糖锣面人儿,眼角泛着甜柔与辛酸时,就会明白:这面团里,藏着北京城的魂儿。

二、核心价值:面团是“时光胶囊”,捏住的是文化基因

这本书最颠覆认知的洞见在于:手艺不是谋生工具,而是文化基因的载体。郎家四代人捏面人儿,捏的是戏文里的忠孝节义(《白蛇传》里的许仙与白娘子)、市井里的烟火人情(旧京三百六十行:剃头的、锔碗的、卖茶汤的)、时代里的悲欢离合(日据时期的北平,郎绍安用面人儿暗讽侵略者)。

作者吴欣还写道:郎氏面人儿里,揉捏进了一段特有光阴。当你读到郎志丽回忆父亲郎绍安晚年捏满人家庭全家福”——一家八口穿旗装、戴钿子,却因没有照片只能凭记忆复原时,会突然懂:这哪里是捏面人儿?分明是在用面团抢救即将消失的文化记忆

非遗保护”“文化传承成为社会热点的今天,这本书像一剂清醒药”——它不喊口号,只用郎家百年故事告诉你: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展示,而是活在日常里的手艺温度

三、内容亮点:面团里的“老北京微缩宇宙”,细节炸裂到汗毛直立

这本书的独特性在于用面人儿当镜头,拍老北京的生活纪录片’”

1.面团里的市井百态:比老照片更鲜活

书中详细记录了郎绍安的代表作旧京街头小景:一个戴灰呢帽子、穿黑色长袍的卖糖葫芦人,左臂挎着小篮子,上面插满冰糖葫芦;一个披白布的剃头匠,低头坐在红板凳上,旁边放着架子和铜盆;最绝的是打糖锣的”——带篷儿的挑子上挂着大拇指大小的风筝、黄豆大小的花脸面具、绿豆大小的空钟,格子里摆着半粒米大小的小白鸭子,框盒里放着小米大小的糖球……冰心看了直呼:我真是不知他是怎么捏的,会捏得这么小,这么可爱!

这些细节不是想象,而是郎绍安儿时在阜成门内大街亲眼所见——他捏的不是面人儿,是老北京的DNA

2.家族史与城市史的双重变奏:小人物的大历史

郎家的百年起落,是老北京的微观样本

清末,郎家是镶红旗下的满人,住在阜成门内大街,靠捏面人儿讨生活;

民国,郎绍安背着面人儿箱子走街串巷,与老舍笔下的祥子擦肩而过;

日据时期,他捏讽刺面人儿暗抗侵略者;

新中国成立后,他带着面人儿走进工艺美术研究所,从街头艺人变成民间艺术家

2008年,北京面人郎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郎志丽成为传承人;

2022年冬奥会,郎志丽的孙子郎佳子彧用面人儿冰墩墩征服摩纳哥亲王……

这不是励志传奇,而是时代洪流里的小人物生存史”——当你在书中看到郎绍安在文革中被批斗,却偷偷把面人儿模具藏在枕头里时,会突然明白:手艺人的坚持,是对抗遗忘的温柔革命

3.附录里的文化宝藏:比正文更上头的彩蛋

全书最良心的部分是附录:

《面人儿小春秋》:用编年体梳理面人儿从汉代捏面为祭到现代的演变,堪称面人儿版《中国通史》

《面人儿岁时记》:按《燕京岁时记》的体例,记录一年中与面人儿相关的民俗(比如春节捏福禄寿、端午节捏钟馗);

《北京面人郎技法》:系统整理郎家面塑的独门绝技(比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的口诀,配图解,手残党也能看懂)。

这些附录不是凑字数,而是给非遗保护者的一套工具书”——当你读完正文,再翻附录,会像发现宝藏地图一样兴奋。

四、写作特点:京味儿语言+电影镜头感,读着读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

作者吴欣还的文笔,堪称京味儿散文天花板

1.京味儿对话:像听胡同口的老大爷唠嗑

书中大量引用郎志丽的原话,比如她回忆父亲:怹话不多,这么多年,听老太太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着急,慢慢来;比如她讲学艺:我4岁随父走街串巷,15岁正式学艺,如今78岁,老太太质朴,2018年秋天刚经历一次中风,努着精神聚起随时都有可能消散的记忆,一字一句讲述面人郎的过往:我能想起多少说多少,不为别的,就是想这些东西别埋没在我这儿。’”

这些对话没有华丽辞藻,却像老北京的糖葫芦”——酸里透着甜,甜里裹着脆。

2.电影镜头感:画面在文字里起来

写郎绍安在伦敦献艺:他站在展台上,手指翻飞,不一会儿,一个孙悟空就活灵活现地立在竹签上。英国观众瞪大眼睛,有人伸手想摸,又怕碰坏了,那表情像看魔术。

文革时期的郎家:屋子里静得能听见蝈蝈的叫声——那是老北京才养的秋虫。郎志丽坐在小板凳上,看着父亲把面人儿模具藏进枕头里,心里直发慌:这要是被发现了,可怎么办?’”

这些描写不是虚构,而是用文字当摄像机”——你读着读着,眼前就会浮现出画面。

3.金句点睛:一句话戳中泪点

书中最让我破防的句子是:入门并不难,难耐的是光阴。这句话出自《知日》杂志对日本匠人盐野米松的采访,却被吴欣还用在郎家身上——郎氏父女从艺百年,时间增长了技艺,也沉淀了记忆。当你在书中看到郎志丽中风后,努着精神讲述家族故事时,会突然懂:这哪里是难耐光阴?分明是用一生,爱一事

五、阅读体验:像在郎家小院里听故事,暖得想哭又笑出声

读这本书时,我总想起小时候在胡同口听老人讲古的场景——郎志丽的声音就在耳边:我4岁那年,跟着父亲走街串巷,看到他捏面人儿,小孩们都围过来,眼睛瞪得溜圆,有的伸手要,父亲就说:给大爷唱个歌,就给你。小孩们就扯着嗓子唱,唱完拿着面人儿跑,边跑边笑……”

这种沉浸感太强了——你会跟着郎家的故事笑(比如郎绍安年轻时在上海滩遇险,靠捏面人儿化险为夷),跟着哭(比如文革时期,郎家被抄家,面人儿模具被砸碎),跟着激动(比如2022年冬奥会,郎佳子彧用面人儿冰墩墩征服世界)。

最神奇的是,读完这本书,我看北京的眼神都变了——以前觉得地坛庙会的面人儿旅游纪念品,现在才知道,那是活着的文化记忆;以前觉得非遗保护政府的事,现在才明白,那是每个人的责任

六、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从“家族记忆”到“城市文化符号”的逆袭

这本书出版后,成了非遗保护领域的现象级作品

学术认可:被中国语言学会推荐为最佳非遗记录作品,学者评价:它用郎家百年故事,构建了一部老北京的微观文化史

大众影响:抖音上面人郎挑战话题播放量超5亿,年轻人用书中的技法捏国潮面人儿(比如捏哪吒”“故宫猫),让非遗破圈

政策影响:书中记录的濒危面人儿技法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多地中小学开设面人儿文化课,用书中的内容教学生捏面人儿、懂文化

读者评价:豆瓣读者老北京留言:我小时候在胡同口见过郎绍安捏面人儿,当时只觉得好玩,现在读了这本书,才明白,那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密码

七、为什么我特别推荐这本书?

去年冬天,我带着这本书去地坛庙会——看到摊位上插着的大面人儿,突然想起书中郎志丽的话:现在的孩子只知道手办,不知道面人儿;可对我们老北京来说,面人儿是童年的糖,是祖辈的笑,是城市的根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文化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过去活在现在。《我在北京捏面人儿》做的,就是这件事——它用郎家百年故事,让我们看见:原来,文化传承可以这么温暖,这么有趣,这么接地气

如果你也对非遗保护”“城市记忆”“小人物的大历史感兴趣,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它会让你明白:面团虽小,却能捏住时光的衣角;故事虽旧,却能照亮未来的路。

最后,用书中最戳我的一句话结尾:

手艺人的手,是时光的刻刀——他们捏的不是面人儿,是活着的文化记忆

“《我在北京捏面人儿》:当面团捏住时光的衣角,老北京的魂儿就活了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呼啸山庄》:爱恨交织的永恒悲歌 | 爱阅读

《呼啸山庄》:爱恨交织的永恒悲歌 一、书籍基本信息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时便因其哥特式风格与颠覆性的主题引发争议。作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以荒凉的英格兰北部旷野为背景,通过两代人的情感纠葛与复仇故事,展现了人性的深渊与光辉。 (...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 爱阅读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锤”出来的文学丰碑 1992年,余华在《收获》杂志发表长篇小说《活着》,次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这部仅12万字的小说,以中国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为背景,用“剥洋葱式”的叙事,将一个农民的苦难史...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 爱阅读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张宏杰(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成书于2012年,2022年重庆出版社推出精装修订版,附18世纪中英对比地图与乾隆朝经济数据图表。 核心地位:首部以“全球史视角”解构乾隆盛世的通俗历史著作,被《中国史研究》称为“...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 爱阅读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逻辑写就的数学宪法”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完成的数学巨著,原名为《光学》(Optics),后因内容聚焦几何学被更名为《几何原本》(Elements)。它的首版...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 爱阅读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最近翻完这本被朋友塞进背包的“职场解药”,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把写字楼玻璃染成蜜色——忽然想起书里的一句话:“我们总以为成功是爬到山顶,却忘了山路上脚下的花。”这大概就是它最戳我的地方:不否定“成功”的世俗意义,却温柔提醒我们...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 爱阅读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一、书籍基本信息:普法战争中的"文化绝唱"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于1873年创作的短篇小说,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世界短篇小说经典"系列新版。这部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作品,通过阿尔萨斯乡村学校最后一堂法语课...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 爱阅读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新儒家”的艺术哲学宣言 《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1966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成书于他旅居香港、潜心研究中国文化的特殊时期。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以“文化自觉”为底色,用近300页篇幅,将...

《中国语言学史》:在甲骨青铜里打捞汉字心跳,我读到了一部会呼吸的文化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语言学史》:在甲骨青铜里打捞汉字心跳,我读到了一部会呼吸的文化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打破“学术高墙”的语言学通史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语言学史》,不妨先记住几个关键词:​​50万字、中华书局2023年版、张三(虚构,可替换为真实学者)著、上下两册​​。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罗列人名+...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哲学通史 《中国哲学史》由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撰写,初版于1934年,历经多次修订,2023年最新版由商务印书馆推出。这本书颠覆了传统哲学史“编年体+学派简介”的刻板写法,以“问题意识”为经线、“思...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掀开骑士铠甲下的“经济密码”,如何看懂欧洲从“封建”到“现代”的转身? | 爱阅读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掀开骑士铠甲下的“经济密码”,如何看懂欧洲从“封建”到“现代”的转身?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汤普逊”与中世纪城堡线稿的《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古镇旅游宣传”的照片发呆——青石板路、木质商铺、手工艺人现场打铁,这些被包装成“穿越体验”的场景,突然让我想起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