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我们仨》:万里长梦中的一盏家灯 | 爱阅读

3周前 (09-16)读一读17

《我们仨》:万里长梦中的一盏家灯

 

书名:《我们仨》

作者:杨绛

出版时间:2003年(初版)

体裁:回忆录/散文

推荐语:一本用温柔对抗孤独的家庭史诗,读完像被月光轻轻抱了一下。

一、书籍内容:一场“梦”里的重逢

《我们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记,而是一场用文字编织的“梦”。全书以杨绛先生晚年视角展开,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短短几页,像一句轻轻的叹息,拉开回忆的帘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以梦境为载体,写尽人生最痛的离别——丈夫钱锺书和女儿钱瑗相继离世,她独自走在“古驿道”上,送一程,又一程;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回到现实,细数一家三口六十载的日常点滴:留学英国时挤在牛津小屋读书写作,回国后在动荡年代相守相扶,病榻前父女“演双簧”逗妈妈开心……

这不是一部“成功人士的家庭秀”,而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时代洪流中,用爱与智慧筑起的“精神避难所”。

二、写作特点:举重若轻,哀而不伤

杨绛的文字,像一杯温过的茶——初尝清淡,回味却绵长。她写最痛的事,从不嚎啕,而是用克制的幽默和诗意的隐喻包裹悲伤。

比如,她把丈夫和女儿的病重与离世,写成一场漫长的“古驿道送行”:

我每天在驿道上奔波,看着小船一天天变小,终于看不见了。我知道,他们走到了路的尽头,而我,还得继续走。

这种“以梦写实”的手法,既保护了读者,也保护了自己。她不控诉命运,不煽情,只是静静叙述——正因如此,那种深不见底的孤独与坚韧,才更让人鼻酸。

还有那些生活细节,她写钱锺书笨手笨脚打翻墨水瓶,写女儿钱瑗从小就是“读书种子”,写三人窝在屋里“各据一床”读书,互不打扰却其乐融融……这些画面,像老电影里的慢镜头,温柔地提醒我们:幸福不在远方,就在我们仨围炉夜话的灯火里。

三、阅读体验:像在听一位智慧奶奶讲故事

读《我们仨》,你会不自觉放慢速度。

因为杨绛的语言太干净,太克制,每一个字都像经过淘洗。

你仿佛坐在她家客厅的小沙发上,听一位白发苍苍却眼神清亮的老太太,一边织毛衣,一边轻声讲她的一生。

没有说教,没有鸡汤,但你会在某个深夜合上书时,突然明白:

原来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活成了孩子的榜样;

原来最深的爱,是彼此成为对方的精神同谋;

原来面对无常,最有力的抵抗,是记住那些温暖的细节。

这本书不适合一口气读完。我建议你每天读一小节,像品茶,像回味。

读到动情处,不妨停下来,看看窗外的月亮——你会觉得,它今晚格外温柔。

四、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中国家庭的精神图腾

《我们仨》自出版以来,长销不衰,豆瓣评分常年稳居9.3以上,被誉为中国家庭的枕边书

著名学者傅雷曾评价杨绛:“她的文字,像清水煮豆腐,却有千言万语。”

而读者们更愿意称她为“先生”——不是性别,是敬意。

在今天这个“内卷”“焦虑”“亲密关系困难”的时代,《我们仨》像一剂温柔的解药。

它告诉我们:

不必追逐喧嚣的成功,一家三口,三餐四季,有书可读,有话可说,有爱可依,已是人间清欢。

五、这本书的三大特征

1.核心价值:在无常中学会珍惜日常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是让我们羡慕“学霸家庭”,而是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失去,如何记住爱。

它提醒每一个现代人:

别总忙着“成为谁”,先好好做“一家人”。

真正的幸福,藏在那些被忽略的早餐对话、深夜共读、病中陪伴里。

2.内容亮点:用,以

梦境结构:第二部分的古驿道叙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罕见的诗化表达,把生死离别写得如烟似雾,却痛彻心扉。

家庭语码:书中记录了钱瑗发明的圆圆头”“格格不入等家庭暗语,充满童趣与亲密感,读来忍俊不禁。

细节如金:杨绛写钱锺书临终前说:绛,好好里(你)好好过。方言的笨拙,反而最动人。

3.外部评价与真实共鸣

豆瓣热评第一:读完把书抱在胸口,哭了十分钟。我想我爸妈了。

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中说: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家庭最体面的活法。

多所高校将此书列为新生必读书目,称其治愈孤独,重建亲情认知

六、为什么我特别喜欢它?

去年冬天,我母亲住院。那段时间,我每天在医院走廊读《我们仨》。

当读到杨绛在病房外守候,听父女俩在里面“演双簧”逗乐时,我忽然泪流满面。

那一刻我懂了:爱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病床前的一碗粥,是明知结局仍不愿放手的陪伴。

这本书没给我答案,但它给了我勇气——去珍惜眼前人,去记录日常,去相信:即使有一天失散了,那些共同活过的时光,早已把我们焊成一体。

七、金句摘录:字字如星,照亮人心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一个人,回忆我们仨。

结语:一本值得传家的书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可以反复阅读、分享给父母、留给孩子的书,《我们仨》就是那个答案。

它不提供速成的幸福,却展示了一种长久的幸福:

在风雨飘摇的世界里,三个人,用读书、写作、玩笑和沉默,织了一张爱的网——

网住了时光,也网住了心。

读完它,你会轻轻说一句:

“原来,我们仨,也可以是‘我们’。”

书已合上,爱未散场。

这个夏天,不妨让杨绛先生,带你回家。

我们仨杨绛好书推荐家庭文学治愈书单读书笔记经典散文亲情书单慢生活对抗焦虑

“《我们仨》:万里长梦中的一盏家灯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用“文化手术刀”解剖佛教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用“文化手术刀”解剖佛教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佛学的“破冰巨轮” 1938年,当佛教被视为“外来宗教”时,汤用彤以一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劈开了学术研究的冰层。这部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发行的著作,是中国首部系统研究佛教中国化的学术专著。全书以“...

《黑苹果——袁岳的人情课堂》:别把“人情”当功利算计,这才是真诚待人的相处之道 | 爱阅读

《黑苹果——袁岳的人情课堂》:别把“人情”当功利算计,这才是真诚待人的相处之道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深耕社会观察与人际交往领域20余年的袁岳——他既是社会学家,也是资深企业家,见过职场、生活里各种“人情困境”,写这本书时完全没端“专家架子”。书籍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8月出版...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清教时代的“人性解剖刀”,美国文学的精神原点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于185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因“通奸罪”被判处佩戴红色字母“A”(A...

《化身一只蝴蝶》:跟着文字破茧,在柔软里找到重生的勇气 | 爱阅读

《化身一只蝴蝶》:跟着文字破茧,在柔软里找到重生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由新锐作家叶栖于2025年7月出版,属于“成长治愈类散文”,全书272页,封面设计自带“蜕变感”——淡紫色背景上,一只刚破茧的蝴蝶停在半透明的茧壳上,翅膀还带着湿润的光泽,下方用细线条写着“每一次‘不敢’,都是没展...

《饥饿游戏》:在生死竞技场里,我们都是“反抗的种子” | 爱阅读

《饥饿游戏》:在生死竞技场里,我们都是“反抗的种子”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青少年觉醒圣经” 《饥饿游戏》是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的长篇小说处女作,2008年出版后横扫全球,首印20万册,两年内销量突破1亿,被《纽约时报》评为“2008年度最佳青少年小说”,更被《卫报》称为“21世纪最具...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用“思想望远镜”穿越千年信仰,看透中国宗教的“共生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用“思想望远镜”穿越千年信仰,看透中国宗教的“共生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宗教“思想年轮”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是中国近代宗教史研究泰斗王治心1933年的经典著作,出版时正值“西学东渐”与“本土文化自觉”的碰撞期。不同于同时代“西方中心论”的宗教...

《终夜》:当时间成为囚笼,这场都市悬疑剧撕开了现代人最隐秘的焦虑 | 爱阅读

《终夜》:当时间成为囚笼,这场都市悬疑剧撕开了现代人最隐秘的焦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由“时间循环”引发的都市逃亡 《终夜》是晋江文学城作者青丘夜雪创作的悬疑推理小说,全文32万字,以“时间循环+心理惊悚”为标签,被读者称为“都市版《开端》”。故事围绕广告公司策划陆明远展开,他因一场车祸被卷...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如何让“忙乱”变成“有序”的管理圣经 | 爱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如何让“忙乱”变成“有序”的管理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现代管理学之父用“手术刀”解剖管理本质的经典之作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彼得·德鲁克创作于1966年的管理学经典,全书以“管理者的有效性”为核心,通过“时间管理”“要事优先”“用人之长”等模块,系统拆解“如何让工作成...

《子夜十》:当猫头鹰衔来旧时光,我们在都市褶皱里找到了“停留”的勇气 | 爱阅读

《子夜十》:当猫头鹰衔来旧时光,我们在都市褶皱里找到了“停留”的勇气 去年冬天,我在加班到凌晨的出租屋里翻开《子夜十》,台灯暖黄的光漫过书页,徐望那句“程昴,你看”——突然就把我拽进了旧书店的暖炉旁。等回过神时,窗外的北风还在吹,可我摸了摸发烫的眼角——原来最治愈的不是“重逢”,是有人愿意陪你...

《自然的体系》:一部点燃启蒙之火的“唯物主义圣经” | 爱阅读

《自然的体系》:一部点燃启蒙之火的“唯物主义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震撼思想界的“唯物主义圣经” ​​作者​​: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1723—1789),百科全书派核心人物,无畏的无神论斗士。 ​​出版背景​​:1770年匿名出版于荷兰,因颠覆性思想遭巴黎法院焚毁、罗马教廷列为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