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解码本土学术基因,重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 | 爱阅读
《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解码本土学术基因,重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
一、书籍基本信息:学术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本书由南京大学周晓虹教授撰写,2024年4月商务印书馆出版,386页平装本,ISBN9787100235013。作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成果,它系统梳理了19世纪晚期以来中国社会学本土化历程——从孙本文、吴文藻的"双推磨"学术实践,到费孝通"江村调查"的类型比较法,再到改革开放后40位社会学家的口述史研究,堪称中国社会学人的"学术族谱"。
二、核心价值:从"西方理论搬运"到"中国话语建构"
本书揭示:社会科学中国化不是简单的"本土化适应",而是现代化转型中必然的文化自觉。通过分析"四部之学"向"七科之学"转型的历史背景,它指出中国学者必须突破"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异例"的困境,在数字化转型与全球治理新格局下,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正如费孝通所言"生命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这种学术自觉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深厚的智力支撑。
三、内容亮点:显微镜下的学术史解剖
书中藏着"三重时空胶囊":
历史纵深:从20世纪30年代孙本文"综合学派"与吴文藻"社区研究"的学术争鸣,到改革开放后知青社会学家的"生命史叙事",每个案例都像电影画面——比如费孝通初访江村时,如何用"类型比较法"破解"中国农民为何贫穷"的世纪之问;
理论创新:提出"双重动因"模型——文化自觉(学术主体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环境驱动力)如车之两轮,推动社会科学中国化;
现实观照:通过"数字丝绸之路"案例,展示中国学者如何用"数据主权"理论回应"数字霸权"挑战,这种实践智慧比空泛的"全球化"讨论具体百倍。
四、写作特点:学术硬核与人文温度的化学融合
周晓虹教授以"文献整理大师"的功底,将霍布斯、涂尔干到费孝通的学术脉络编织成网,却无说教感。比如用"企鹅与利维坦"的隐喻,让读者秒懂合作与控制的辩证关系;引用黄琪轩教授推荐序时,既点出其"非原创性"的学术真诚,又凸显"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理论迭代。全书没有晦涩术语,反而充满"数字时代的《国富论》"这样的妙喻,读来如饮清冽泉水。
五、阅读体验:一场颠覆认知的思维冒险
初读时,我像打开一个"学术平行宇宙"。当读到"知青社会学人如何用生命史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时,突然想起自己参与乡村调研的经历——那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共鸣感,正是书中"文化自觉"的鲜活注脚。合上书页,我仿佛看到中国学术的种子正在发芽:它不仅解释了为何"中国经验"能成为全球治理样本,更预言了未来"数字时代的社会学"形态。这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比任何空泛赞美都真实百倍。
六、社会评价与影响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本书被新华社誉为"数字时代的《资本论》",2024年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之一。黄琪轩教授的推荐序更添权威背书:"这不是填补空白的原创,而是学术史上的里程碑——它让科技政治学重新焕发活力。"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书中提出的"双重动因"框架,正是破解数字霸权、实现普惠发展的中国智慧。
七、金句点睛:学术史的哲理之光
"文化自觉不是复古主义,而是面向未来的学术勇气——它要求我们既不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也不做本土经验的守墓人,而是成为文明互鉴的摆渡人。"这句镌刻在书中的箴言,道尽了学术创新的本质。当我们在"内卷"与"躺平"间挣扎时,这本书如灯塔般照亮:真正的学术进步,从来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生共创。
此刻,我仿佛看见中国学术的"文化自觉"种子正在发芽——它不承诺乌托邦,却指向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未来。这,正是本书最动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