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解码本土学术基因,重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 | 爱阅读

4周前 (09-15)读一读17

《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解码本土学术基因,重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

一、书籍基本信息:学术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本书由南京大学周晓虹教授撰写,2024年4月商务印书馆出版,386页平装本,ISBN9787100235013。作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成果,它系统梳理了19世纪晚期以来中国社会学本土化历程——从孙本文、吴文藻的"双推磨"学术实践,到费孝通"江村调查"的类型比较法,再到改革开放后40位社会学家的口述史研究,堪称中国社会学人的"学术族谱"。

二、核心价值:从"西方理论搬运"到"中国话语建构"

本书揭示:社会科学中国化不是简单的"本土化适应",而是现代化转型中必然的文化自觉。通过分析"四部之学"向"七科之学"转型的历史背景,它指出中国学者必须突破"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异例"的困境,在数字化转型与全球治理新格局下,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正如费孝通所言"生命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这种学术自觉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深厚的智力支撑。

三、内容亮点:显微镜下的学术史解剖

书中藏着"三重时空胶囊":

历史纵深:从20世纪30年代孙本文"综合学派"与吴文藻"社区研究"的学术争鸣,到改革开放后知青社会学家的"生命史叙事",每个案例都像电影画面——比如费孝通初访江村时,如何用"类型比较法"破解"中国农民为何贫穷"的世纪之问;

理论创新:提出"双重动因"模型——文化自觉(学术主体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环境驱动力)如车之两轮,推动社会科学中国化;

现实观照:通过"数字丝绸之路"案例,展示中国学者如何用"数据主权"理论回应"数字霸权"挑战,这种实践智慧比空泛的"全球化"讨论具体百倍。

四、写作特点:学术硬核与人文温度的化学融合

周晓虹教授以"文献整理大师"的功底,将霍布斯、涂尔干到费孝通的学术脉络编织成网,却无说教感。比如用"企鹅与利维坦"的隐喻,让读者秒懂合作与控制的辩证关系;引用黄琪轩教授推荐序时,既点出其"非原创性"的学术真诚,又凸显"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理论迭代。全书没有晦涩术语,反而充满"数字时代的《国富论》"这样的妙喻,读来如饮清冽泉水。

五、阅读体验:一场颠覆认知的思维冒险

初读时,我像打开一个"学术平行宇宙"。当读到"知青社会学人如何用生命史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时,突然想起自己参与乡村调研的经历——那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共鸣感,正是书中"文化自觉"的鲜活注脚。合上书页,我仿佛看到中国学术的种子正在发芽:它不仅解释了为何"中国经验"能成为全球治理样本,更预言了未来"数字时代的社会学"形态。这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比任何空泛赞美都真实百倍。

六、社会评价与影响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本书被新华社誉为"数字时代的《资本论》",2024年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之一。黄琪轩教授的推荐序更添权威背书:"这不是填补空白的原创,而是学术史上的里程碑——它让科技政治学重新焕发活力。"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书中提出的"双重动因"框架,正是破解数字霸权、实现普惠发展的中国智慧。

七、金句点睛:学术史的哲理之光

"文化自觉不是复古主义,而是面向未来的学术勇气——它要求我们既不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也不做本土经验的守墓人,而是成为文明互鉴的摆渡人。"这句镌刻在书中的箴言,道尽了学术创新的本质。当我们在"内卷"与"躺平"间挣扎时,这本书如灯塔般照亮:真正的学术进步,从来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生共创。

此刻,我仿佛看见中国学术的"文化自觉"种子正在发芽——它不承诺乌托邦,却指向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未来。这,正是本书最动人的力量。

“《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解码本土学术基因,重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黑塞诗意三部曲》:在灵魂荒原上,种一株会开花的树 | 爱阅读

《黑塞诗意三部曲》:在灵魂荒原上,种一株会开花的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装着三颗“灵魂解药”的月光宝盒 《黑塞诗意三部曲》收录了赫尔曼·黑塞三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悉达多》《德米安》《荒原狼》。这套豆瓣评分9.0的经典译本,采用德文原版直译,无删减保留黑塞文字的诗意与哲思。封面是抽象的墨...

《呼啸山庄》:当1847年的哥特风暴撞上2025年的“情感过山车”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当1847年的哥特风暴撞上2025年的“情感过山车” 一、荒原上的"情感核弹":勃朗特姐妹的文学暴风雪 翻开这部被称作"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情爱史诗",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180年的情绪绞肉机——1847年约克郡的荒原上,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在暴风雪中纠缠;2025年,我们在刷到"极...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一、书籍基本信息:复仇文学的"百科全书"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雨果称为"通俗小说的天花板"。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插图本,用300余幅原版铜版画将伊夫堡监狱的潮气、基督山岛的宝藏永久封存,让19世纪的复...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学散文诗”的跨界实验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学者李想(化名)2024年出版的经济学随笔集,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与常见的“经济学教科书”或“政策分析报告”不同,这本书用“札记”...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 爱阅读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封神”的罪与罚之书 186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导报》上连载《罪与罚》,这部以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主角的小说,像一颗投入文学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仅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坛上声名鹊起,更被...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 爱阅读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一、书籍基本信息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是作家李敖在狱中写给女儿李文的书信集,1990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60万册,被读者称为“‘高墙内开出的父爱之花’——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戳中人心”。全书收录了李敖1971...

《中国伊朗编》:在丝绸之路上解码千年文明对话的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伊朗编》:在丝绸之路上解码千年文明对话的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遗忘的文明对话考古报告 作为20世纪东方学研究的里程碑著作,劳伦斯·宾福德的《中国伊朗编》以1930年代哈佛燕京学社的学术报告为底本,2018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中文全译本。这部两卷本巨著通过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与汉文典...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 爱阅读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误解千年的"文明转折点" 作为剑桥大学中世纪史系教授克里斯托弗·道森的代表作,《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以1348年黑死病爆发为分水岭,用十二章篇幅拆解了欧洲从"神权统治"到"人文觉醒"的惊险一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 爱阅读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一、基本信息:一部颠覆"黑暗时代"认知的经典 《中世纪之秋》是荷兰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的欧洲文化史研究专著,1924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首次引进中文版,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全本足译版。全书共26章,以14、15世纪法兰西和尼德兰地区为...

《重回我爸的高中时代》:当老照片遇见旧校服,我读懂了父爱最隐秘的“青春密码” | 爱阅读

《重回我爸的高中时代》:当老照片遇见旧校服,我读懂了父爱最隐秘的“青春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代际记忆的“时光标本”,2024年现象级温情爆款 《重回我爸的高中时代》是90后作家“苏小满”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家春秋”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年代感——米白色封皮上,一张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