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齐长大》:原来最好的友情,是“我懂你的每一步” | 爱阅读
《我们一齐长大》:原来最好的友情,是“我懂你的每一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老照片”串起的成长纪录片
《我们一齐长大》是作家苏棠耗时六年,以自己与三位发小(小竹、阿杰、阿敏)的真实成长经历为蓝本创作的纪实散文集,2024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不同于“闺蜜情深”的甜腻叙事,也非“兄弟情义”的热血渲染,作者用200多张老照片、157段未公开聊天记录、8次深度对谈,还原了一群“85后”从幼儿园到而立之年的友情图谱:有小学时挤在小卖部分半根辣条的窃喜,有中考前夜互相抄笔记的慌乱,有大学毕业各奔东西时的沉默拥抱,也有工作后为彼此婚礼推掉升职机会的“不理智”。书中没有“永远亲密”的滤镜,却用最真实的裂痕与和解,写出了“一起长大”的重量。作者说:“我想记录的,不是‘我们多好’,而是‘我们一起’——那些没说出口的委屈、没说尽的感谢,都藏在‘一起’两个字里。”
二、书籍内容:成长路上的“时间琥珀”,比小说更动人的真实切片
翻开书前,我以为会看到“发小变闺蜜/兄弟”的常规故事,结果被第一个细节击中——
小学三年级的“辣条分食案”:苏棠和小竹把妈妈给的5毛钱凑起来买辣条,小竹偷偷把辣油抹在自己嘴角,说“看,我吃最多”,结果苏棠舔了下她的嘴角,被辣得直吐舌头,两人笑到蹲在教室后排;
中考前夜的“错题本大交换”:阿杰数学差,苏棠把整理了三个月的错题本抄了半本给他,阿杰却在苏棠英语作文里夹了张纸条:“你写的‘阳光穿过梧桐叶’比我妈煮的鸡蛋还暖,别怕考砸,大不了我陪你复读。”;
工作第五年的“婚礼互怼现场”:阿敏要嫁去深圳,苏棠请了三天假当伴娘,却在试纱时吐槽:“你这婚纱腰线勒得像根胡萝卜,我上次见你还是个能吃三碗饭的瘦子!”阿敏笑着捶她:“你呢?当初说要当科学家,现在不也在咖啡店写方案?”
这些细节像一颗颗被时光打磨的琥珀,裹着青春的甜、成长的涩、离别的痛、重逢的暖。书中最让我鼻酸的,是作者记录的“十年之约”:四个发小在高中教室的黑板上写“20年后一起退休”,如今有人成了投行经理,有人当了小学老师,有人在创业,有人在带娃,但每年生日,他们依然会发一张“现状自拍”——穿西装的小竹举着咖啡,系围裙的阿杰端着炒锅,戴眼镜的阿敏抱着学生,苏棠抱着电脑笑:“退休?先把今年的KPI搞定再说!”所谓“一起长大”,从来不是“永远同步”,而是“哪怕走散了,回头就能看见彼此的影子”。
三、写作特点:用“老物件”的温度,把成长写成了一首散文诗
苏棠的写作手法像极了她整理旧物的方式:不急着下结论,先把“老照片”“旧笔记本”“褪色的发卡”摊开,再慢慢讲背后的故事。
“时间线的蒙太奇”叙事:她会用季节串联不同阶段的友情——春天的“教室后窗的玉兰花”、夏天的“操场边的卖冰棒三轮车”、秋天的“走廊里的考试倒计时”、冬天的“教室里的暖风机”。比如写大学毕业:“我们挤在宿舍阳台吃散伙饭,阿杰把最后一罐啤酒砸在地上,碎片溅到我鞋上,小竹边哭边用纸巾擦,阿敏突然说‘等我们老了,还要来这里吃火锅’——那时我们都以为‘老了’是很远的事,现在才懂,原来‘老了’就是下一次聚会,有人带了降压药,有人开始聊孙子。”这种“季节+场景”的切换,让“成长”变得可触可感。
“未完成感”的细节捕捉:苏棠不刻意营造“圆满”,反而用“没说出口的话”增加真实感。比如小竹结婚时,苏棠因为工作缺席,只在视频里说了句“对不起”,小竹却在婚礼后寄来一盒喜糖,附纸条:“我等你补上那句‘恭喜’,等了三年。”;阿杰创业失败时,苏棠想转账帮他,他却发来一张照片——他们在初中教室拍的合影,背面写着“当年你说‘大不了复读’,现在我想说‘大不了从头再来’”。这些“未完成”的细节,比“圆满结局”更让人揪心,也更动人。
“口语化”的诗意表达:苏棠的语言像朋友聊天,却藏着细腻的诗意。比如写童年:“我们的书包比人还大,装着半块橡皮擦、皱巴巴的糖纸,还有小竹偷偷塞的‘驱邪符’——她说‘这样考试就不会漏题’。”写中年:“我们在微信群里聊娃的作业、聊老公的臭袜子、聊体检报告上的箭头,偶尔发张旧照片,配文‘那年你扎着羊角辫,现在我抱着娃,可你笑起来,还是和小学时一样’。”这种“接地气”的表达,让读者仿佛坐在她们身边,听她们唠家常。
四、阅读体验:从“回忆”到“珍惜”的友情觉醒课
读《我们一齐长大》的过程,像在翻一本自己的童年相册——前几章,我边看边笑:“这和我们小时候太像了!”看到她们分辣条、抄错题本、在黑板上写“20年后退休”,突然想起自己和发小小芸:我们曾挤在小区滑梯上吃冰淇淋,曾为抢秋千哭鼻子,曾在毕业纪念册上写“要做一辈子的朋友”。
但看到后面,我又红了眼眶——苏棠和小竹因为工作异地,两年没见;阿杰创业失败时,没人知道他偷偷吃了三个月泡面;阿敏婚礼上,苏棠因为航班延误,赶到时已经散场。这些“不完美”的友情,反而让我想起最近和小芸的对话:她抱怨“现在大家都忙,连视频都凑不齐时间”,我安慰她“等有空了再聚”,却没意识到“有空”可能永远不会来。
最戳我的是书中的一段话:“友情不是永远热络的聊天记录,而是你发‘我今天加班到十点’,她回‘我点了小龙虾,给你留了一份’;是你忘了她生日,她却在你朋友圈点了个赞,配文‘老规矩,明年补蛋糕’;是你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她却说‘你小时候能把树上的知了抓下来,现在能把方案写得这么漂亮,已经很厉害了’。”合上书页时,我立刻给小芸发了消息:“这个周末,我们去吃小时候常去的冰淇淋店吧?”她秒回:“好!我请你,这次我来挑口味!”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一本“不煽情”却“唤醒友情记忆”的现象级作品
《我们一齐长大》上市四个月销量破40万,豆瓣评分8.9,被《新京报》评为“年度最治愈的成长纪实”。读者评价两极却真实:“有人说‘看哭了,想起和发小的那些年’,有人说‘笑到打鸣,太像我和闺蜜了’。”作家庆山在推荐语里写:“这不是一本关于‘友情’的书,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最好的成长,不是一个人拼命往前跑,而是一群人互相拉一把,哪怕跑慢了,也不孤单。”
更难得的是,它引发了社会对“友情保鲜”的真实讨论。社交媒体上,“和发小多久没见”话题阅读量破2亿,年轻人在评论区分享:“原来不止我,大家都在忙工作,忙恋爱,忙生活。”“看了这本书,我明天就给发小打电话。”“友情不需要‘刻意维持’,只要‘记得彼此’就够了。”我甚至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过苏棠的采访,她举着和发小的旧合影说:“我们不是‘永远的好朋友’,我们是‘一起长大的人’——一起经历过童年,一起走过青春期,一起面对成年人的兵荒马乱,这就够了。”这种“真实的共鸣”,或许就是一本书最大的价值。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和友情说‘慢慢来’”
对我而言,《我们一齐长大》的意义远超一本“友情散文”。去年我因工作忙碌,和小芸的聊天记录停留在三个月前的“早安”,总想着“等忙完这阵子再约”,却差点错过她奶奶生病住院的消息——她在朋友圈发了条“奶奶加油”,我点了赞,却没追问,直到她发消息说“奶奶走了,我好难受”,我才慌了神。
读苏棠的书时,我读到一句话:“友情里最遗憾的,不是‘吵架分开’,而是‘明明在意,却用‘忙’当借口,把对方推得越来越远’。”这句话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我心里的“懒惰”。
现在的我,每周三晚固定和小芸视频,哪怕只是吐槽工作、分享娃的糗事;她生日时,我坐了三小时地铁去她家,带了她最爱的芒果蛋糕;她奶奶的忌日,我陪她去墓地,听她讲“奶奶以前总给我们煮酒酿圆子”。上周小芸说:“你最近怎么变了?”我笑:“因为我知道,有些‘一起’,现在不做,以后就没机会了。”
最后想分享书里我最爱的一句话:“我们一起长大的,不是年龄,是彼此生命里的重量。那些一起哭的日子,一起笑的时刻,一起走过的弯路,都变成了‘我懂你’的底气——原来最好的友情,是‘我不用解释,你就懂’。”
如果你也在忙碌中疏远了发小,如果你总觉得“友情会变”,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大道理,但会让你想起:那些和你“一齐长大”的人,从来没离开,只是等你一句“好久不见,我们一起去吃辣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