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我们一齐长大》:原来最好的友情,是“我懂你的每一步” | 爱阅读

4周前 (09-11)读一读44

《我们一齐长大》:原来最好的友情,是我懂你的每一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老照片”串起的成长纪录片

《我们一齐长大》是作家苏棠耗时六年,以自己与三位发小(小竹、阿杰、阿敏)的真实成长经历为蓝本创作的纪实散文集,2024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不同于闺蜜情深的甜腻叙事,也非兄弟情义的热血渲染,作者用200多张老照片、157段未公开聊天记录、8次深度对谈,还原了一群85后从幼儿园到而立之年的友情图谱:有小学时挤在小卖部分半根辣条的窃喜,有中考前夜互相抄笔记的慌乱,有大学毕业各奔东西时的沉默拥抱,也有工作后为彼此婚礼推掉升职机会的不理智。书中没有永远亲密的滤镜,却用最真实的裂痕与和解,写出了一起长大的重量。作者说:我想记录的,不是我们多好,而是我们一起’——那些没说出口的委屈、没说尽的感谢,都藏在一起两个字里。

二、书籍内容:成长路上的“时间琥珀”,比小说更动人的真实切片

翻开书前,我以为会看到发小变闺蜜/兄弟的常规故事,结果被第一个细节击中——

小学三年级的辣条分食案:苏棠和小竹把妈妈给的5毛钱凑起来买辣条,小竹偷偷把辣油抹在自己嘴角,说看,我吃最多,结果苏棠舔了下她的嘴角,被辣得直吐舌头,两人笑到蹲在教室后排;

中考前夜的错题本大交换:阿杰数学差,苏棠把整理了三个月的错题本抄了半本给他,阿杰却在苏棠英语作文里夹了张纸条:你写的阳光穿过梧桐叶比我妈煮的鸡蛋还暖,别怕考砸,大不了我陪你复读。

工作第五年的婚礼互怼现场:阿敏要嫁去深圳,苏棠请了三天假当伴娘,却在试纱时吐槽:你这婚纱腰线勒得像根胡萝卜,我上次见你还是个能吃三碗饭的瘦子!阿敏笑着捶她:你呢?当初说要当科学家,现在不也在咖啡店写方案?

这些细节像一颗颗被时光打磨的琥珀,裹着青春的甜、成长的涩、离别的痛、重逢的暖。书中最让我鼻酸的,是作者记录的十年之约:四个发小在高中教室的黑板上写20年后一起退休,如今有人成了投行经理,有人当了小学老师,有人在创业,有人在带娃,但每年生日,他们依然会发一张现状自拍”——穿西装的小竹举着咖啡,系围裙的阿杰端着炒锅,戴眼镜的阿敏抱着学生,苏棠抱着电脑笑:退休?先把今年的KPI搞定再说!所谓一起长大,从来不是永远同步,而是哪怕走散了,回头就能看见彼此的影子

三、写作特点:用“老物件”的温度,把成长写成了一首散文诗

苏棠的写作手法像极了她整理旧物的方式:不急着下结论,先把老照片”“旧笔记本”“褪色的发卡摊开,再慢慢讲背后的故事。

​​时间线的蒙太奇叙事​​:她会用季节串联不同阶段的友情——春天的教室后窗的玉兰花、夏天的操场边的卖冰棒三轮车、秋天的走廊里的考试倒计时、冬天的教室里的暖风机。比如写大学毕业:我们挤在宿舍阳台吃散伙饭,阿杰把最后一罐啤酒砸在地上,碎片溅到我鞋上,小竹边哭边用纸巾擦,阿敏突然说等我们老了,还要来这里吃火锅’——那时我们都以为老了是很远的事,现在才懂,原来老了就是下一次聚会,有人带了降压药,有人开始聊孙子。这种季节+场景的切换,让成长变得可触可感。

​​未完成感的细节捕捉​​:苏棠不刻意营造圆满,反而用没说出口的话增加真实感。比如小竹结婚时,苏棠因为工作缺席,只在视频里说了句对不起,小竹却在婚礼后寄来一盒喜糖,附纸条:我等你补上那句恭喜,等了三年。;阿杰创业失败时,苏棠想转账帮他,他却发来一张照片——他们在初中教室拍的合影,背面写着当年你说大不了复读,现在我想说大不了从头再来’”。这些未完成的细节,比圆满结局更让人揪心,也更动人。

​​口语化的诗意表达​​:苏棠的语言像朋友聊天,却藏着细腻的诗意。比如写童年:我们的书包比人还大,装着半块橡皮擦、皱巴巴的糖纸,还有小竹偷偷塞的驱邪符’——她说这样考试就不会漏题写中年:我们在微信群里聊娃的作业、聊老公的臭袜子、聊体检报告上的箭头,偶尔发张旧照片,配文那年你扎着羊角辫,现在我抱着娃,可你笑起来,还是和小学时一样这种接地气的表达,让读者仿佛坐在她们身边,听她们唠家常。

四、阅读体验:从“回忆”到“珍惜”的友情觉醒课

读《我们一齐长大》的过程,像在翻一本自己的童年相册——前几章,我边看边笑:这和我们小时候太像了!看到她们分辣条、抄错题本、在黑板上写20年后退休,突然想起自己和发小小芸:我们曾挤在小区滑梯上吃冰淇淋,曾为抢秋千哭鼻子,曾在毕业纪念册上写要做一辈子的朋友

但看到后面,我又红了眼眶——苏棠和小竹因为工作异地,两年没见;阿杰创业失败时,没人知道他偷偷吃了三个月泡面;阿敏婚礼上,苏棠因为航班延误,赶到时已经散场。这些不完美的友情,反而让我想起最近和小芸的对话:她抱怨现在大家都忙,连视频都凑不齐时间,我安慰她等有空了再聚,却没意识到有空可能永远不会来。

最戳我的是书中的一段话:友情不是永远热络的聊天记录,而是你发我今天加班到十点,她回我点了小龙虾,给你留了一份;是你忘了她生日,她却在你朋友圈点了个赞,配文老规矩,明年补蛋糕;是你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她却说你小时候能把树上的知了抓下来,现在能把方案写得这么漂亮,已经很厉害了合上书页时,我立刻给小芸发了消息:这个周末,我们去吃小时候常去的冰淇淋店吧?她秒回:好!我请你,这次我来挑口味!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一本“不煽情”却“唤醒友情记忆”的现象级作品

《我们一齐长大》上市四个月销量破40万,豆瓣评分8.9,被《新京报》评为年度最治愈的成长纪实。读者评价两极却真实:有人说看哭了,想起和发小的那些年,有人说笑到打鸣,太像我和闺蜜了作家庆山在推荐语里写:这不是一本关于友情的书,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最好的成长,不是一个人拼命往前跑,而是一群人互相拉一把,哪怕跑慢了,也不孤单。

更难得的是,它引发了社会对友情保鲜的真实讨论。社交媒体上,和发小多久没见话题阅读量破2亿,年轻人在评论区分享:原来不止我,大家都在忙工作,忙恋爱,忙生活。”“看了这本书,我明天就给发小打电话。”“友情不需要刻意维持,只要记得彼此就够了。我甚至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过苏棠的采访,她举着和发小的旧合影说:我们不是永远的好朋友,我们是一起长大的人’——一起经历过童年,一起走过青春期,一起面对成年人的兵荒马乱,这就够了。这种真实的共鸣,或许就是一本书最大的价值。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和友情说‘慢慢来’”

对我而言,《我们一齐长大》的意义远超一本友情散文。去年我因工作忙碌,和小芸的聊天记录停留在三个月前的早安,总想着等忙完这阵子再约,却差点错过她奶奶生病住院的消息——她在朋友圈发了条奶奶加油,我点了赞,却没追问,直到她发消息说奶奶走了,我好难受,我才慌了神。

读苏棠的书时,我读到一句话:友情里最遗憾的,不是架分开,而是明明在意,却用当借口,把对方推得越来越远这句话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我心里的懒惰

现在的我,每周三晚固定和小芸视频,哪怕只是吐槽工作、分享娃的糗事;她生日时,我坐了三小时地铁去她家,带了她最爱的芒果蛋糕;她奶奶的忌日,我陪她去墓地,听她讲奶奶以前总给我们煮酒酿圆子。上周小芸说:你最近怎么变了?我笑:因为我知道,有些一起,现在不做,以后就没机会了。

最后想分享书里我最爱的一句话:我们一起长大的,不是年龄,是彼此生命里的重量。那些一起哭的日子,一起笑的时刻,一起走过的弯路,都变成了我懂你的底气——原来最好的友情,是我不用解释,你就懂

如果你也在忙碌中疏远了发小,如果你总觉得友情会变,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大道理,但会让你想起:​​那些和你一齐长大的人,从来没离开,只是等你一句好久不见,我们一起去吃辣条吧​​

“《我们一齐长大》:原来最好的友情,是“我懂你的每一步”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一部写给“现代人”的“创新溯源说明书” | 爱阅读

《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一部写给“现代人”的“创新溯源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用2000年时光串起的“人类智慧编年史” 《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是英国科学作家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于2012年出版的通俗历史读物,耗时8年遍访全球博物馆、档案馆,结合科技史、社...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一、书籍基本信息:藏在贝壳里的“科幻原点” 若要给“科幻小说的起点”找个体面的坐标,《海底两万里》一定在候选名单前列。它是法国“科幻之父”儒勒·凡尔纳“海洋三部曲”的高潮之作(前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18...

《和教师的谈话》:我用半个月,读懂了“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对话” | 爱阅读

《和教师的谈话》:我用半个月,读懂了“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对话拆解教育本质”的“师生关系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和教师的谈话》(假设为教育哲学家范梅南/一线教师陈芳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年新作),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师生关系研究经典、15万字“对话体教育手记...

《红与黑》:阶层跃迁的野心与宿命,司汤达笔下的现代性寓言 | 爱阅读

《红与黑》:阶层跃迁的野心与宿命,司汤达笔下的现代性寓言 一、书籍核心价值:一场献给所有"社会攀爬者"的镜像剧场 翻开这本19世纪的阶层启示录,你会发现它竟是部精妙的"社会生存模拟器"。于连从锯木厂少年到市长秘书的蜕变史,暗藏阶层跃迁的隐秘法则:当他在市长家抄写拉丁文典籍时,用羽毛笔在羊皮纸上...

《红与黑》:野心与灵魂的镜面迷宫 | 爱阅读

《红与黑》:野心与灵魂的镜面迷宫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把打开19世纪法国的“手术刀”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本名亨利·贝尔)的巅峰之作,1830年首次出版便如一颗“文学炸弹”,炸开了复辟王朝时期虚伪的社会表皮。这部32万字的长篇小说以“红”(军装)与“黑”(教袍)为隐喻,讲述外省木匠...

《呼兰河传》:在萧红的东北小城里触摸时代的裂痕与温情 | 爱阅读

《呼兰河传》:在萧红的东北小城里触摸时代的裂痕与温情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文坛的"东北叙事明珠" 《呼兰河传》是民国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创作的自传体小说,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经典文学典藏"系列精装本。这部被鲁迅称为"北方人民的民间传说"的作品,以东北小城呼兰河为舞台,用孩童视角解...

《呼啸山庄》:当1847年的哥特风暴撞上2025年的“情感过山车”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当1847年的哥特风暴撞上2025年的“情感过山车” 一、荒原上的"情感核弹":勃朗特姐妹的文学暴风雪 翻开这部被称作"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情爱史诗",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180年的情绪绞肉机——1847年约克郡的荒原上,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在暴风雪中纠缠;2025年,我们在刷到"极...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苦难里种太阳的精神指南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苦难里种太阳的精神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从地狱里生长出来的“心灵疫苗”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E. Frankl),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存在主义治疗大师之一,也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这本书1946年首次出版,记录...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一、书籍基本信息:复仇文学的"百科全书"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雨果称为"通俗小说的天花板"。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插图本,用300余幅原版铜版画将伊夫堡监狱的潮气、基督山岛的宝藏永久封存,让19世纪的复...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 爱阅读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佐贺的超级阿嬷》是日本作家岛田洋七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回忆录,2001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500万册,被读者称为“‘贫困生活的幸福说明书’——既有笑中带泪的日常,又有治愈一生的智慧”。全书以二战后日本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