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宪法判断的原理与方法:基于比较法的视角》:当宪法审查遇上“手术刀” | 爱阅读

4周前 (09-11)读一读20

《宪法判断的原理与方法:基于比较法的视角》当宪法审查遇上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拆解宪法审查DNA”的学术指南

书名:《宪法判断的原理与方法:基于比较法的视角》

作者:翟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出版信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首版,2024年增修重版,定价99元,精装291页

定位:国内首部系统研究宪法判断方法论的学术专著,被韩大元、林来梵等宪法学界泰斗联袂推荐,堪称宪法审查的操作手册’”

二、核心价值:宪法审查的“技术流”与“哲学课”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撕开了宪法审查的神秘面纱,将其从政治博弈的迷雾中拉回法律技术的轨道。

对法律人:它像一把手术刀,教你如何用必要性原则”“合宪限定解释”“文面判断等技术工具,精准切割宪法与法律的边界。例如,书中提出的严格必要性原则相对必要性原则,让法官在是否启动宪法审查时有了清晰的决策框架——这就像给法官配了一副法律显微镜,既能看清案件细节,又能避免过度介入政治领域。

对普通读者:它让你明白,宪法不是高高在上的宣言,而是通过具体判断方法落地的活法。比如,当你在新闻里看到某地出台限制流浪者政策被判违宪,这本书会告诉你:法官可能用了明确性原则,因为法律若模糊到连正常心智的人都无法判断行为是否违法,就会因畏缩效应(人们因恐惧而不敢自由行动)被判无效。

金句暴击:

宪法判断的本质,是用法律方法解决政治问题——它既需要政治智慧,更需要法律技术。

三、内容亮点:从“奥康剃刀”到“宪法事实”的思维盛宴

这本书的独特性,在于它用比较法的视角,将德国、美国、日本的宪法判断方法拆解成可复制的技术模块,并结合中国案例进行镜鉴。

奥康剃刀原则:书中借用哲学界的奥康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提出宪法判断的必要性原则”——法官应像理发师用剃刀修面一样,仅在必须时启动审查,避免过度介入政治。例如,当法律争议可通过普通法律途径解决时,宪法审查应退居幕后

宪法事实的操控技术:翟国强指出,宪法判断不仅是法律适用,更是事实重构。他分析了司法事实立法事实的差异——前者是案件中已发生的事实,后者是立法时预设的假设。书中通过德国同性婚姻合法化案例,揭示法官如何通过重构立法事实(如将婚姻定义为情感结合而非生育单元),推动宪法权利的扩展。

合宪限定解释的界限:这一方法允许法官通过限缩法律解释避免违宪判决,但书中警告:若解释超出文意射程范围,就会变成司法造法例如,某地法院曾将禁止外地户籍者享受土地补偿的村规民约直接判违宪,但翟国强认为,更稳妥的做法是先尝试合宪解释(如将外地户籍限定为非本村集体成员),若仍无法避免违宪,再作判决。

四、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可读性的“完美平衡”

这本书颠覆了学术著作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用短刀式论证视觉化比喻让理论起来:

短刀式论证:每章不超过30页,却像连环炮一样抛出问题。例如,在讨论明确性原则时,他先用美国考兰德诉劳尔森案(警察可随意逮捕无法出示证件的行人)说明模糊法律如何侵犯自由,再用德国宪法法院的判例对比,最后总结出合理告知+约束自由裁量的判断标准——整个过程像看侦探小说一样紧凑。

视觉化比喻:他将宪法判断比作厨师做菜”——宪法是菜谱,法律是食材,法官是厨师,但厨师不能随意添加调料(如个人价值观),必须严格遵循菜谱(宪法文本)和食材特性(法律事实)。

案例驱动:书中穿插了大量中外案例,从美国帕帕克里斯托诉杰克逊维尔市案(模糊法律因畏缩效应被判无效)到中国四川新津外嫁女案件(村规民约违宪判决的争议),让理论扎根于现实土壤。

五、阅读体验:一场“认知地震”后的清醒

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宪法判断的思维革命

个人触动:作为法律从业者,我曾困惑于为什么同类案件在不同法院判决结果天差地别。这本书让我明白,差异可能不在法律水平,而在判断方法选择”——是像技术家一样死抠宪法文本,还是像政治家一样考虑社会效果?这种清醒的痛苦,比盲目的乐观更有价值。

社会共鸣:在同案不同判”“司法干预热点事件频发的今天,书中关于司法克制司法能动的讨论,像一记警钟:当法官开始用公共福利替代法律条文,我们是否正在失去法治最珍贵的土壤——确定性?

金句暴击:

法治的胜利,不在于法官多么聪明,而在于他们是否愿意做法律的奴隶’——哪怕结果不符合他们的道德直觉。

六、评价与影响力:学术界的“标杆”与社会的“镜鉴”

学术认可:

豆瓣读者法律民工评价:这本书让我明白,宪法争议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价值选择’——它没有给我答案,但让我学会了如何提问。

微信读书用户理性之光留言:读完这本书,我终于理解为什么有些法官的判决让我不服气’——原来我们争论的不是对错,而是判断方法

社会热度:

合宪性审查”“宪法司法化等话题持续发酵的当下,书中关于宪法判断的制度模式选择的讨论,被多地法院在内部培训中引用。例如,某地法院在讨论是否应建立宪法委员会时,直接借鉴了书中对德国宪法法院模式美国普通法院模式的对比分析。

外部推荐:

韩大元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这本书填补了国内宪法判断方法论的空白,为构建中国宪法审查体系提供了镜鉴。

林来梵教授(浙江大学法学院):翟国强的研究证明,宪法审查不是政治游戏,而是法律技术’——这为中国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结语:为什么你一定要读这本书?

如果你对法官凭什么判案”“法律能否保持中立感到困惑,这本书就是你的宪法判断启蒙书

它不会给你简单答案,但会让你明白:真正的法治,不是法官完美无缺,而是他们愿意被法律约束”——哪怕这种约束让他们看起来不够聪明

正如翟国强在书中所写:

宪法判断的终极目标,不是追求绝对正义,而是守护法律确定性’——因为只有确定的法律,才能让每个人在行动前,都能算清成本的账。

“《宪法判断的原理与方法:基于比较法的视角》:当宪法审查遇上“手术刀”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关于德国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19世纪德国经济矛盾的解剖图 | 爱阅读

《关于德国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19世纪德国经济矛盾的解剖图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关于德国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是德国经济学家卡·洛贝尔图斯于1842年完成的经典著作,2011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本书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提出了五大核心原理,其中最颠覆性的是"一...

《滚雪球》:巴菲特的“人生复利”说明书,教你在时间里种出财富与意义 | 爱阅读

《滚雪球》:巴菲特的“人生复利”说明书,教你在时间里种出财富与意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暴富神话”,是“普通人也能复制的人生算法” 《滚雪球》是巴菲特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由《财富》杂志资深记者艾丽斯·施罗德耗时5年写成,2008年出版后横扫《纽约时报》《福布斯》畅销榜。不同于市面...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 爱阅读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河上一周》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经典之作。1839年,梭罗与哥哥约翰开启了一场康科德河与梅里马克河的两周漂流之旅。然而,三年后哥哥的猝然离世,让梭罗悲痛万分。在瓦尔登湖隐居期间,他怀着对哥哥的深切怀念,将这段旅程回忆整理,写成了《河上一周》,把原本两...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 爱阅读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长篇小说,1847年首次出版(最初以男性笔名“埃利斯·贝尔”发表),与姐姐夏洛蒂的《简·爱》并称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双璧”。全书以英国约克郡荒凉的旷野为背景,围绕“呼啸山庄”与...

《呼啸山庄》:在荒原的风雨里,触摸“人性”的原始岩浆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在荒原的风雨里,触摸“人性”的原始岩浆 一、基本信息:哥特文学的“灵魂火山”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1847年的“文学火山喷发”,与《简·爱》《傲慢与偏见》并称为“英国女性文学三峰”。这部以19世纪英...

《话本小说概论》:读罢“说话艺术”,方懂古代“短视频”的“流量密码” | 爱阅读

《话本小说概论》:读罢“说话艺术”,方懂古代“短视频”的“流量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解码古代通俗文学”的“说话指南” 若要给《话本小说概论》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话本小说的‘考古说明书’”。这部由古典文学研究大家胡士莹(1901-1979)先生撰写的专著(1957年初版,1...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 爱阅读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张宏杰(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成书于2012年,2022年重庆出版社推出精装修订版,附18世纪中英对比地图与乾隆朝经济数据图表。 核心地位:首部以“全球史视角”解构乾隆盛世的通俗历史著作,被《中国史研究》称为“...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 爱阅读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左翼史学到全球危机的20世纪解剖刀 《极端的年代》是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三部,1994年首次出版,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全新译本。这本书以“极端的年代”为核,系统剖析了1914-...

《记忆传授人》:在被规训的记忆里,我们如何“记得自己” | 爱阅读

《记忆传授人》:在被规训的记忆里,我们如何“记得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记忆寓言” 《记忆传授人》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1993年出版后横扫全球,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颠覆性的青少年小说”,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影响美国的88本书”。中文版由接力出...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 爱阅读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短篇小说的“精神原子弹”与“文化纪念碑”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的经典短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收录于《星期一故事集》),以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