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乡愁的理念》:一本给所有“漂泊者”的“情感原乡使用说明书” | 爱阅读

4周前 (09-11)读一读24

《乡愁的理念》:一本给所有漂泊者情感原乡使用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给现代人“精神还乡”的学术与温度

《乡愁的理念》是文化学者陈墨的跨学科著作,202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入选年度中国人文社科好书,并被译为英文、日文。不同于传统怀旧散文社会学论文,这本书以乡愁为切口,融合人类学田野调查、文化记忆理论和个人生命史,用12章篇幅拆解:乡愁从何而来?为何在城市化加速的今天愈发浓烈?它如何成为个体对抗精神疏离的情感锚点

书中没有宏大概念堆砌,而是用大量真实案例说话:云南沙溪古镇的拆迁户在老戏台前唱古戏,北京胡同里的老北京自发组织鸽哨学习班,海外华人用短视频直播家乡的清明祭祖……这些散落在地图角落的故事,共同编织出一张乡愁的情感地图

二、书籍内容:乡愁不是“矫情”,是刻在基因里的“文化密码”

初翻目录时,我以为会看到乡愁的定义”“乡愁的表现这类常规框架,结果被第三章乡愁的物质载体惊到——作者居然写了一只老茶缸、一床蓝印花布被、半块青石板的故事。

最让我鼻酸的细节,是书中记录的上海弄堂最后一碗粢饭糕:78岁的王阿婆在石库门住了60年,每天清晨用煤炉煮粢饭糕,油星溅在蓝布围裙上,形成深浅不一的圆斑。拆迁队来那天,她蹲在废墟里翻出半块没吃完的粢饭糕,用报纸包好塞进怀里:这不是吃的,是我和这房子的信物后来作者在书中写道:乡愁的本质,是我们与旧物’‘旧地’‘旧人建立的情感契约’——当这些契约被撕毁,我们会像丢了身份证的人,突然不知道我是谁

另一个颠覆认知的案例,是作者对数字乡愁的观察:在深圳打工的湖南姑娘小慧,每周三晚雷打不动和老家外婆视频,镜头里外婆总在剥毛豆,豆荚裂开的咔嗒声,比任何语音都治愈。作者分析:视频通话不是替代,而是用新技术重构在场感’——小慧需要的不是外婆的脸,是剥毛豆这个动作里藏着的我们一起生活过的证据。

这些故事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乡愁的黑箱:它不是想回家的简单情绪,而是人类对抗存在性孤独的本能——我们需要旧物证明我曾活过,需要旧地确认我属于这里,需要旧人维系我被需要的安全感。

三、写作特点:用“考古学家”的细腻,给乡愁“拍纪录片”

陈墨的文字像一台时光摄像机”——他能把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可触摸的细节:写老茶缸,他说缸沿有一道磕痕,是王阿婆1983年冬天端茶时摔的,当时她刚生完小孙子,手忙脚乱得连棉袄扣子都扣错;写蓝印花布被,他描写靛蓝染料在阳光下泛着珍珠母贝的光,针脚是外婆用顶针顶了三十年的痕迹,每一针都像在说我还在这儿’”;写视频通话,他捕捉到小慧外婆身后的老挂钟,秒针走得比城里快半拍,滴答声里藏着二十年的光阴

更绝的是他的理论降维术:把人类学的集体记忆、社会学的在地性、心理学的依恋理论,都揉进这些烟火故事里。比如讲拆迁后的乡愁,他引用法国学者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却说:不是记忆被集体塑造,是集体被记忆塑造’——沙溪人每年清明聚在一起打霸王鞭,不是因为应该,是因为我们曾经这样活过

四、阅读体验:从“漂泊无依”到“找到情感原乡”的治愈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深圳的出租屋——窗外是密集的写字楼,楼下的便利店24小时亮着灯,我盯着电脑里下周要去杭州出差的邮件,突然想起老家院子里的石榴树,去年离开时它刚结了青果,现在该熟了吧?

翻到数字乡愁那章,看到小慧和外婆视频的细节,我鼻子一酸——上周妈妈给我寄了罐腌萝卜,我嫌麻烦没及时回复,现在才想起罐子上还贴着她用铅笔写的便签:小悠,萝卜是晨露摘的,盐放少了点,你凑合吃。原来我不是嫌弃,是不敢回应这份沉甸甸的被需要

合上书时,我翻出手机里妈妈拍的视频:她举着摄像头穿过客厅,扫过我小时候的钢琴(现在落灰了)、书架上的小学奖状(边角卷了)、阳台上的多肉(她偷偷浇多了水,烂了根)。视频最后是她笑着说:你啥时候回来?我给你腌萝卜。那一刻,我突然懂了陈墨说的:乡愁不是想回去,是想确认’——确认有人记得我,确认我曾是某片土壤里的一棵草,某阵风里的一粒尘。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在“原子化社会”里,它搭建了“情感共鸣的桥梁”

《乡愁的理念》的火爆,恰恰因为它击中了当代社会的情感痛点:当社恐”“空心病”“原子化成为热词,当年轻人在大城市悬浮,在中年危机里挣扎,这本书告诉我们:你的乡愁不是矫情,是人类最本真的情感。

学界评价更务实:北大教授戴锦华在推荐语里写道:陈墨的贡献,在于他把乡愁私人情绪提升为公共议题’——它不仅是个人的怀念,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症候。当我们讨论乡村振兴、传统保护时,首先要读懂乡愁里藏着的情感逻辑。

社交媒体上,#乡愁不是矫情#话题阅读量超1.8亿,许多年轻人留言:以前觉得想家很丢脸,现在才明白,这是我对抗孤独的勇气。”“我开始拍老家的老房子,不是为了怀旧,是为了让后代知道我从哪里来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与漂泊和解”的“情感智慧”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一面情感棱镜”——它让我看见:我的漂泊不是背叛,而是带着乡愁前行;我的孤独不是无依,而是在寻找新的情感锚点’”

现在的我,会在出差时拍一张当地的老街照片发给妈妈,会在朋友圈分享今天吃到一家像老家味道的面馆,甚至重新开始学做外婆的腌萝卜——虽然第一次盐放多了,泡出来的萝卜又咸又软,但妈妈视频时说:没事,我孙女做的,比超市卖的香。那一刻,我突然懂了陈墨说的:乡愁的意义,不是回到过去,是把过去带到现在’——它让我们在陌生的城市里,有了的感觉。

七、精华句子:一句话道尽“乡愁”的本质

书中有两句话,我抄在笔记本最显眼的位置:

乡愁不是对旧生活的复制,而是对情感原乡的重建——它让我们在流动的世界里,始终握着一把情感的钥匙

所谓落叶归根,未必是要回到物理意义上的故乡;真正的乡愁,是让故乡活在你的语言里、习惯里、每一次想念的瞬间里。

结语:愿你我都能带着乡愁,轻盈前行

在这个说走就走的时代,《乡愁的理念》最珍贵的地方,是告诉我们:你不必为漂泊感到羞耻,不必为想念感到抱歉——那些让你深夜流泪的旧物’‘旧地’‘旧人,是你生命里最温暖的坐标。

如果此刻的你,也在异乡的街头望着月亮发呆,在加班的深夜想起妈妈的热汤,在整理行李时翻出老家的旧照片,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回家的答案,但会让你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乡愁——那是人类最柔软的情感,也是我们对抗无根的最有力武器。

毕竟,所谓生活,不过是带着乡愁,好好活着

“《乡愁的理念》:一本给所有“漂泊者”的“情感原乡使用说明书”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芙蓉镇》:在米豆腐的热气里,触摸时代的伤痕与温度 | 爱阅读

《芙蓉镇》:在米豆腐的热气里,触摸时代的伤痕与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碗米豆腐熬出的时代寓言 《芙蓉镇》是古华198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湘南芙蓉镇为背景,通过“豆腐西施”胡玉音、右派分子秦书田、“运动狂”王秋赦等人物命运,串联起1960-1970年代中国乡村的政治运动与人性挣扎。小说以“米...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部揭开“财富密码”的理性经济学启蒙书 | 爱阅读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部揭开“财富密码”的理性经济学启蒙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是18世纪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耗时10年撰写、3次修订,1776年首次出版,全书共5篇32章,近百万字,涵盖分工、货币、税收、国际贸易等多个...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密西西比河上的自由寓言,写尽人性的真实与荒诞 | 爱阅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密西西比河上的自由寓言,写尽人性的真实与荒诞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密西西比河水流写成的成长史诗”,马克·吐温的“美国精神镜像”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88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被视为“美国文学的里程碑”。它的诞生源于马克·吐温对童年生活的...

《海中篱》:在潮间带种一片精神的珊瑚林 | 爱阅读

《海中篱》:在潮间带种一片精神的珊瑚林 最近翻完《海中篱》,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漫过阳台。书里夹着半片干枯的海藻标本,是编辑寄书时特意塞的——她说这是作者林小满在海边捡的,“像不像被潮水吻过的信笺?”我盯着那抹暗绿,忽然想起书里最动人的场景:主人公阿昭蹲在退潮的礁石缝里,用指尖轻轻托起一只迷...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 爱阅读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一、基本信息:现代戏剧的“社会手术刀” 《罪恶之家》(A Doll's House)是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79年的“现实主义戏剧巅峰”,与《玩偶之家》《群鬼》并称为“易卜生社会问题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挪威...

《罪与罚》: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照见人性的深渊与光 | 爱阅读

《罪与罚》: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照见人性的深渊与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19世纪俄罗斯的道德实验室 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罪与罚》以1866年圣彼得堡为舞台,通过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杀害放高利贷老妇人的罪案,构建了一座人性深渊的解剖台。这部45万字的巨著,用"理论-实践...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表象世界的哲学手术刀 叔本华的这部哲学巨著像一把锋利的冰锥,1818年首次出版便刺穿了康德哲学的华丽帷幕。这位柏林大学教授用德语写就的"痛苦宣言",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的温床拽进意志的深渊,被尼采称为"欧洲精神的地震仪",...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哲学“活史书” 《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1931-193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历经七十余年修订,至今仍是高校哲学系“镇系之宝”。不同于传统“学案体”哲学史(如《明儒学案》)的“人物堆砌”...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串起千年智慧”的“政治思想地图” 若要给《中国政治思想史》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政治智慧的‘时间胶囊’”。这部由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萧公权(1897-1981)先生撰写(1947年初版,2...

《重读凯恩斯》:拨开百年迷雾,解码经济周期的“预言家密码” | 爱阅读

《重读凯恩斯》:拨开百年迷雾,解码经济周期的“预言家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经济学“祛魅”的学术探险手册 2023年11月,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韦森携《重读凯恩斯》登陆学术江湖。这部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418页著作,以凯恩斯六部核心著作(《印度的通货与金融》《货币论》《就业、利息与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