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性心理学》:霭理士用科学之光照亮被遮蔽的“人性地图” | 爱阅读

4周前 (09-11)读一读24

《性心理学》:霭理士用科学之光照亮被遮蔽的人性地图

一、书籍基本信息:性科学的“破冰船”与“导航图”

《性心理学》是英国生物学家、性学先驱哈夫洛克·霭理士(Havelock Ellis)耗时30年写成的经典著作,首版于1894年(后经7次修订)。这部近500页的大书,并非晦涩的学术专著,而是以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为底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梳理了人类性本能的本质、发展与表达。它像一把思想的手术刀,划开了维多利亚时代笼罩在性之上的道德面纱;又像一张人性地图,为现代性科学、性别研究、性教育奠定了最初的坐标——直至今日,它仍是全球高校性学课程的核心教材,被《纽约时报》称为改变人类对自身认知的100本书之一。

二、核心价值:把“性”从禁忌笼子里放出来,还给它本来的模样

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其核心价值,或许是:​​它教会我们用科学的眼睛看性”——性不是道德审判的对象,而是人类自然的本能;不是需要隐藏的污点,而是理解人性的关键密码​​

在霭理士之前,西方社会对性的讨论充斥着宗教道德的偏见(如将自慰视为罪孽、将性少数群体标签为病态)。霭理士却用大量跨文化数据证明: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如同食欲、睡眠,其正常异常的边界,应建立在科学观察而非道德批判之上。这种视角的价值,远不止于解放性”——它更教会我们:​​理解性,就是理解人性中最真实、最鲜活的部分​​

三、内容亮点:用“人类学的显微镜”看性,在偏见裂缝中照见真实

霭理士的写作风格以实证包容著称,书中没有说教,只有扎实的案例与理性的推演。几个关键章节堪称性认知的重构器

1.性本能: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生命动力

霭理士用植物的向光性作比:性本能像植物追逐阳光一样,是人类刻在基因里的生命动力”——它可能表现为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对美的欣赏,甚至对知识的探索(他甚至认为,科学家的求知欲、艺术家的创作欲,都与性本能的升华有关)。他用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成年礼案例说明:部落通过仪式承认青少年的性觉醒,而非压抑它,反而让族群更具生命力。这种本能自然论,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性是罪恶的道德恐慌。

2.性倒错:不是病态,而是人性的另一种可能

性倒错(今称性少数群体)章节中,霭理士推翻了当时性偏离=精神疾病的主流观点。他指出:历史上许多伟人(如达芬奇、王尔德)都有非典型性取向,但这并未妨碍他们在其他领域绽放光芒;所谓正常异常,不过是大多数人的统计常态,而非正确的标签。他用光谱比喻性取向:就像颜色从红到紫是连续的,性吸引的指向也是在同性-异性-双性之间渐变的。这种连续性视角,比现代心理学早了近百年。

3.性教育:不是教坏孩子,而是保护孩子

针对当时性教育会诱发堕落的恐慌,霭理士用数据反驳:在性教育普及的瑞典,青少年怀孕率反而更低;在压抑性文化的国家,少女未婚先孕、性病传播更严重。他提出性教育应从儿童期开始:告诉孩子阴茎”“阴道是身体的正常部位,就像鼻子”“眼睛;解释自慰是健康的释放方式,而非肮脏的秘密。这种去神秘化的教育观,像给蒙在性之上的黑布撕开一道裂缝——原来,坦诚比遮掩更能保护孩子。

这些细节不是抽象的理论探讨,而是用真实案例、跨文化数据拆解性的真相。读时你会频繁停下来思考:我从小被灌输的性羞耻,真的是正确的吗?”“我对性少数的偏见,是不是源于无知?

四、阅读体验:像在深夜的台灯下拆信,每一页都有“人性松动的声响”

初读《性心理学》时,我曾被性本能”“性倒错等术语弄得有些紧张——毕竟,从小到大,是被家长藏起来的书,是课堂上避而不谈的话题。但随着逐章阅读,那种被理解的温暖逐渐浮现:

​​第一遍​​:像在听人性的辩护词”——霭理士用植物的向光性”“部落的成年礼等例子告诉我:你的困惑不是错,是人性本来的样子。

​​第二遍​​:突然扎心——他说我们恐惧性,本质是恐惧真实的自己,这不就是在说我因自慰而自责、因喜欢同性而隐藏自己的经历吗?

​​第三遍​​:合上书页时,我正和朋友聊起性教育。她感慨:现在的孩子太可怜了,什么都不懂就被贴上早恋的标签。我突然想起霭理士的话:性教育不是,而是说真话’——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感受很正常,不需要羞耻。

最触动我的是霭理士对性羞耻的剖析:他说羞耻不是道德的产物,而是恐惧的伪装——恐惧被评判,恐惧不被接纳。这种把羞耻还原为恐惧的视角,像一把温柔的刀,剖开了我们内心最隐秘的伤口,也让我们更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己。

五、评价与影响力:跨越世纪的“性学灯塔”,至今仍在照亮前路

《性心理学》的地位,用性学大师金赛的话说:霭理士为我们铺好了路——他不是第一个讨论性的人,却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讨论性的人。它不仅直接影响了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金赛的性行为研究,更推动了全球性教育运动(如瑞典的全面性教育模式)、LGBTQ+权益运动(如酷儿理论的早期思想源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到:霭理士的《性心理学》是性学研究的基石,其性作为自然本能’‘去病理化的观点,至今仍是性教育的核心原则。而对社会大众而言,它的价值更贴近日常——当我们讨论婚前性行为是否道德”“同性婚姻是否合法时,霭理士的科学视角提醒我们:​​道德判断应基于对事实的理解,而非对偏见的维护​​

六、个人意义:它教会我“用诚实面对人性,用包容拥抱差异”

对我而言,《性心理学》的意义远超性学阅读”——它是一次人性的觉醒课

去年我因工作需要参与编写青少年性教育手册,最初因如何描述自慰”“如何解释性取向而卡壳。重读霭理士时,他被去羞耻化的论述点醒了我:​​性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学会诚实”——诚实面对自己的感受,诚实尊重他人的不同​​。我调整了内容:用身体会自然产生愉悦感解释自慰,用就像有人喜欢苹果,有人喜欢橘子比喻性取向。手册出版后,有位母亲留言:我的女儿看了后主动找我聊为什么会有月经,她说原来这是正常的,不用害羞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霭理士写的不仅是,更是如何用诚实与包容,让人性更自由

合上书时,我望着书架上那本泛黄的《性心理学》,忽然觉得它像一位沉默的老友——他没有说教,却用科学的严谨、人性的温度,教会我最珍贵的事:​​真正的成熟,不是压抑本能,而是理解本能;真正的包容,不是勉强接受,而是从心底承认不同的合理性​​

最后,送你我心中最能代表《性心理学》精髓的两句话:

性的本能像一条河流,强行堵塞只会让它泛滥成灾;唯有疏浚引导,才能让它奔涌向更广阔的田野。(关于性本能的科学认知)

所谓正常,不过是大多数人的常态;而异常,往往是未被理解的常态。(关于性少数群体的包容视角)

如果你也曾因感到困惑、羞耻或偏见,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道德审判,但会给你理解的眼睛。毕竟,对所有渴望活得真实的人而言,​​诚实面对人性,或许才是对自己、对他人,最温柔的尊重​​

“《性心理学》:霭理士用科学之光照亮被遮蔽的“人性地图”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一本带你看懂“农业才是财富根脉”的重农学派经典 | 爱阅读

《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一本带你看懂“农业才是财富根脉”的重农学派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重农学派的“集大成者”安・罗伯特・雅克・杜阁,初版于1766年——彼时法国正处于路易十五统治后期,贵族奢靡、农民贫困,传统重商主义(认为“金银=财富”)导致国家只重视海外贸易,忽...

《国家篇法律篇》:穿越两千年的政治哲学圣经,在法治与德治间寻找平衡点 | 爱阅读

《国家篇法律篇》:穿越两千年的政治哲学圣经,在法治与德治间寻找平衡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拉丁文铸就的政治哲学基石 公元前51年,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在政坛失意后完成《国家篇法律篇》,用对话体形式构建起自然法与共和政体的理论体系。这部被西塞罗称为"献给罗马的礼物"的著作,18世纪被伏尔泰称为...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密西西比河上的自由寓言,写尽人性的真实与荒诞 | 爱阅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密西西比河上的自由寓言,写尽人性的真实与荒诞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密西西比河水流写成的成长史诗”,马克·吐温的“美国精神镜像”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88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被视为“美国文学的里程碑”。它的诞生源于马克·吐温对童年生活的...

《汉语方言概要》:解锁方言密码的中华文化基因图谱 | 爱阅读

《汉语方言概要》:解锁方言密码的中华文化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北大学堂到方言研究"圣经"的传奇 《汉语方言概要》是语言学家袁家骅基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授课讲义编纂而成的方言学经典著作,1960年由文字改革出版社首次出版,1983年语文出版社推出修订版。全书系统构建汉语方言研究框架,提出"七...

《痕深刀浅》:金木要用6.89万字写就的“武侠情感诗”,传统江湖里的时间与爱情的双重变奏 | 爱阅读

《痕深刀浅》:金木要用6.89万字写就的“武侠情感诗”,传统江湖里的时间与爱情的双重变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低估的传统武侠短篇 《痕深刀浅》是阅文集团Lv.1作家金木要2018年创作的传统武侠小说,全书共20章,约6.89万字,于起点中文网、起点女生网等平台免费试读。小说以诗歌形式开篇,...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一、书籍基本信息:约克郡荒原上的"黑色浪漫" 《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202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勃朗特姐妹经典"系列新版。这部被夏洛蒂·勃朗特称为"野兽般的独白"的作品,以约克郡荒原...

《灰塔笔记》:当记忆爬上灰塔,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遗忘诗” | 爱阅读

《灰塔笔记》:当记忆爬上灰塔,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遗忘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记忆迷宫的“时光标本”,2024年现象级心理悬疑神作 《灰塔笔记》是90后作家“时叙”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时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隐喻感——浅灰色水泥墙面爬满常春藤(叶片间夹着半张泛黄的便签)...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 爱阅读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隳三都》是历史学者周思成2024年推出的力作,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聚焦13世纪蒙古灭金战争中“中都、汴京、蔡州”三座都城的沦陷史。这本书像一把高精度手术刀,剖开“文明崩塌”的微观过程——通过分...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1991年出版的《饥饿的路》获当年布克奖,成为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这部532页的巨著以约鲁巴神话为骨、现实主义为肉,中文版由王维东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引进。小说通过“鬼孩”...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颠覆认知的耶稣传”,用300页写透“历史与神学的交织” 《基督何许人也》(WhoIs Christ?)是英国神学家、历史学家约翰·多米尼克·克罗桑(John Dominic Crossa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