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小时候》:一本装满童年碎片的时光宝盒,唤醒藏在记忆里的柔软 | 爱阅读

4周前 (09-11)读一读20

《小时候》:一本装满童年碎片的时光宝盒,唤醒藏在记忆里的柔软

一、书籍基本信息

《小时候》是作家桑格格的自传体散文集,2007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50万册,被读者称为“‘童年版的《城南旧事》’——既有孩童的天真鬼马,又有时代的烟火气息。全书以碎片化的短篇构成,近200页篇幅串联起桑格格上世纪80年代在四川的童年生活,没有完整的叙事线,却像一本童年日记剪贴簿,收录了爬树掏鸟窝、和外婆拌嘴、偷喝汽水等细碎日常。它不是传统的成长回忆录,而是以孩童视角捕捉童年里那些不值一提却闪闪发光的小事,既是80后群体的集体记忆唤醒剂,也让不同年代的读者在文字里找回自己小时候的影子,至今仍在豆瓣保持8.0高分,成为治愈系童年文学的代表之作。

二、书籍内容

这本书最打动人的,是它把童年模糊的回忆变成了能摸得到、闻得到的具体画面,像从旧衣柜里翻出一件洗得发白的碎花衬衫,衣角还沾着当年的泥土和糖渍,让你突然想起原来小时候的快乐这么简单。比如描写偷喝汽水的片段,桑格格没写汽水多好喝,而是聚焦偷偷行动的细节:趁外婆在厨房炒菜,踮着脚够到橱柜顶上的玻璃汽水瓶,手指刚碰到瓶身就被冰得一缩,拧瓶盖时的一声冒气,赶紧凑到嘴边猛灌一口,气泡从喉咙窜到鼻尖,还没尝够味就听见外婆的脚步声,慌忙把瓶子塞回原位,嘴角却沾着甜甜的水渍——这个细节戳中了多少人的童年?谁没偷偷做过怕被大人发现的小坏事,那种紧张又刺激的快乐,比现在喝再贵的饮料都难忘。再比如写和外婆的日常,没有祖孙情深的宏大抒情,只有外婆骂我野丫头,却在我摔破膝盖时,一边吹伤口一边偷偷抹眼泪我嫌外婆做的菜太淡,她第二天却在菜里多放了半勺糖,还嘴硬说是你味觉不好’”——这些嘴硬心软的细节,让外婆的形象跳出纸页,像每个家庭里那个刀子嘴豆腐心的长辈,平凡却温暖。书中最独特的,是对童年无用之事的珍视:爬树不是为了摘果子,只是想看看树顶的鸟窝;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能看一下午;把粉笔头攒起来在墙上画全家像,哪怕被妈妈骂乱画也开心——这些不产生价值却填满快乐的小事,恰恰是长大后的我们最怀念的纯粹。

三、写作特点

首先,桑格格擅长碎片式写法还原童年质感,全书像随手贴在笔记本上的便签,每篇短文只有几百字,有的写一次失败的掏鸟窝经历,有的记外婆教的四川童谣,甚至还有画歪了的童年涂鸦(书中穿插作者手绘的简笔画)。这种不刻意串联的写法,反而贴合童年想到哪做到哪的混乱与鲜活,比如前一页还写被狗追得满山跑,后一页就跳到第一次吃冰糕的惊喜,像小时候翻相册,随便翻到哪一页都能笑出声。其次,她的语言自带四川方言的烟火气,偶尔蹦出的巴适”“搞啥子”“莫得事,不影响理解,反而像听四川阿姨讲自家娃的趣事,亲切又有画面感。比如形容夏天的热太阳把柏油路晒得黏脚,连知了叫都透着一股子懒劲儿,蹲在树荫下吃冰粉,红糖水顺着嘴角往下滴,巴适得板!,一句话就把四川夏天的闷热与清凉都写活了。另外,桑格格的孩童视角特别纯粹,她不站在成年人的角度评判小时候的傻事,反而带着当时的天真去写:比如觉得外婆的皱纹是笑出来的花纹’”,认为把头发剪短就能变成男孩子,这种不加修饰的童真,让文字像裹了糖的山楂,酸甜甜又不腻人。

四、阅读体验

我读《小时候》时,正处于工作压力大,每天被KPI追着跑的阶段,下班回家就瘫在沙发上,觉得生活只剩没完没了的麻烦。翻到偷喝汽水的段落时,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趁妈妈不注意偷啃冰箱里的冻梨,冰得牙酸却舍不得吐,还把梨核藏在口袋里怕被发现——那个瞬间,好像突然从疲惫的成年人变回了没心没肺的小孩,嘴角忍不住翘起来。读到和外婆拌嘴的片段,又想起我奶奶:小时候总嫌奶奶做的饭没味道,直到她去世后,我再也没吃到过那样没味道却最香的粥,眼眶突然就湿了。有一次我把书里爬树掏鸟窝的故事念给爸爸听,他突然说你小时候也爬树,还从树上摔下来,哭着说树不乖’”,我们俩笑着笑着就沉默了——原来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童年小事,爸妈都记得清清楚楚。读完这本书的那个周末,我特意回了趟老家,在老房子的院子里蹲了半天,看蚂蚁搬家、摸墙上我小时候画的歪歪扭扭的太阳,突然觉得心里的烦躁像被晒化的糖,慢慢消失了。现在我把这本书放在床头,偶尔翻一两篇,就像成年人的生活加了一勺糖,哪怕第二天还要面对工作,也能想起小时候的快乐很简单,现在也可以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

从个人角度来说,这本书不仅治愈了我的工作焦虑,更教会我“‘在复杂的生活里,保留一点童年的纯粹’”。以前我总觉得长大了就要成熟,不能再做幼稚的事’”,读了《小时候》才明白,成熟不是丢掉天真,而是能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依然能为蚂蚁搬家停下脚步,为一口甜汽水开心。现在我会在周末去公园荡秋千,像小时候一样数荡到最高处能看到几棵树;会买小时候爱吃的大大泡泡糖,哪怕吹不出大泡泡也笑得开心——这些幼稚的小事,反而成了缓解压力的良药。这本书还让我更懂得珍惜身边的长辈,以前总觉得奶奶唠叨,现在想起她的话,每一句都是关心;以前很少跟爸爸聊天,现在会主动问他我小时候还有啥好玩的事,父女俩的关系也越来越近。

从社会评价来看,《小时候》的情感共鸣力广受认可。作家阿来评价它“‘桑格格把童年写活了,不是靠华丽的辞藻,而是靠那些带着体温的细节——这些细节,是每个中国人童年里都有的东西’”;《新京报》将其列为“‘年度治愈书单’”,认为它“‘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为我们保留了一份童年的纯真,提醒我们不要弄丢了快乐的能力’”;在豆瓣、小红书等平台,超90%的读者给出五星好评,很多人分享读了这本书,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事,哭着笑完了一整晚”“把书送给妈妈,她边看边说你小时候就是这样’”的经历,甚至有读者自发组织童年故事会,拿着书分享自己的童年小事。作为80后的集体记忆符号,这本书还常被用来讨论童年教育”——它告诉家长比起报各种兴趣班,让孩子多爬爬树、多看看蚂蚁,也是珍贵的成长

在当下“‘内卷焦虑蔓延,成年人普遍emo’”“童年教育过度功利化的社会,这本书的主题特别贴合热点。现在很多成年人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忘了怎么快乐;很多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把童年填满补习班,却忘了让孩子体验蹲在地上看蚂蚁的快乐。而《小时候》提醒我们:快乐从来不是赚多少钱、做多大事,而是能从小事里找到乐趣——童年的快乐很简单,现在也可以;孩子的成长不需要完美规划,那些无用的小事,反而会成为他们长大后最珍贵的回忆。另外,在“‘怀旧经济兴起的当下,这本书也成了唤醒集体记忆的钥匙,让不同年代的人在童年小事里找到共鸣,比如70后想起滚铁环,80后想起跳皮筋,90后想起玩四驱车,这种跨年代的情感连接,让童年成为所有人的精神避风港

书中最能体现精髓的句子,是“‘小时候的日子像泡在蜜罐里的糖,不用刻意记,却甜了一辈子;那些不值一提的小事,原来都是长大后想找却找不回的宝贝’”。这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尽了《小时候》的核心:它不是一本单纯的童年回忆录,而是一个时光宝盒”——打开它,就能找回藏在记忆里的柔软,想起原来快乐可以这么简单,原来我们都曾拥有过最纯粹的幸福。如果你也觉得生活有点苦,如果你想找回小时候的快乐,那《小时候》绝对值得一读。相信你翻开它时,会和我一样,在某个片段里看到自己的童年,在那些天真的文字里,重新爱上这个有点复杂却依然可爱的世界。这条消息已经在编辑器中准备就绪。你想如何调整这篇文档?请随时告诉我。

“《小时候》:一本装满童年碎片的时光宝盒,唤醒藏在记忆里的柔软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策》:一部装满战国纵横智慧的“说话艺术宝典” | 爱阅读

《国策》:一部装满战国纵横智慧的“说话艺术宝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国策》又称《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谋臣策士言行的国别体史书,作者并非一人,而是由战国至秦汉间的学者陆续编撰,最终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按东周、西周、秦、齐...

《果园城记》:在老城墙与新柳芽间,触摸乡土中国的精神褶皱 | 爱阅读

《果园城记》:在老城墙与新柳芽间,触摸乡土中国的精神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座用文字搭建的“纸上故乡” 《果园城记》是作家师陀193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邮差先生》《傲骨》《三个小人物》等篇目,以虚构的豫东“果园城”为舞台,通过邮差、教师、老秀才等小人物的命运沉浮,勾勒出1930年代中...

《和NPC抢装备》:当游戏里的铁匠敲碎屏幕,我读懂了“存在”最鲜活的“生存法则” | 爱阅读

《和NPC抢装备》:当游戏里的铁匠敲碎屏幕,我读懂了“存在”最鲜活的“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游戏世界的“存在主义寓言”,2024年现象级游戏文学黑马 《和NPC抢装备》是95后作家“星野”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磨铁图书“游戏叙事”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赛博感——深紫色游戏界面中,一...

《黑苹果——袁岳的人情课堂》:别把“人情”当功利算计,这才是真诚待人的相处之道 | 爱阅读

《黑苹果——袁岳的人情课堂》:别把“人情”当功利算计,这才是真诚待人的相处之道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深耕社会观察与人际交往领域20余年的袁岳——他既是社会学家,也是资深企业家,见过职场、生活里各种“人情困境”,写这本书时完全没端“专家架子”。书籍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8月出版...

《红与黑》:一场“野心与灵魂”的角力,照见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 爱阅读

《红与黑》:一场“野心与灵魂”的角力,照见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血与火写就的个人奋斗史诗” 《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是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于183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原名《于连》,是世界文学史上“心理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全书...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基本信息:19世纪美国的“道德寓言标本” 《红字》是美国文学大师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50年的“现象级经典”,被公认为“美国心理小说的开山之作”。它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

《饥饿游戏》:当“生存游戏”撕开人性的面具,我们终于看清了“勇敢”的形状 | 爱阅读

《饥饿游戏》:当“生存游戏”撕开人性的面具,我们终于看清了“勇敢”的形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鲜血写就的反乌托邦青春寓言” 《饥饿游戏》是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于2008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20万册,却凭借“对极权社会的极致隐喻”和“青少年生存...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称作“通俗文学天花板”的复仇史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1844年开始连载,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等多次再版。全书117万字,以“复仇与救赎”为核心,讲述水手唐泰斯被陷害入...

《极简学理财》:用三步法管好钱,让财务自由不再遥不可及的极简指南 | 爱阅读

《极简学理财》:用三步法管好钱,让财务自由不再遥不可及的极简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极简学理财》是国内理财导师简七的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全新修订版,全书288页,定价55元。这本书以“极简主义”为核心理念,提出“理财三步法”(记账-规划-投资),将复杂的财务知识转化为...

《罪与罚》: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照见人性的深渊与光 | 爱阅读

《罪与罚》: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照见人性的深渊与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19世纪俄罗斯的道德实验室 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罪与罚》以1866年圣彼得堡为舞台,通过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杀害放高利贷老妇人的罪案,构建了一座人性深渊的解剖台。这部45万字的巨著,用"理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