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隐形人》:在存在与虚无之间,触摸人性的温度计 | 爱阅读

4周前 (09-11)读一读18

《隐形人》:在存在与虚无之间,触摸人性的温度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当代作家林隐的科幻现实主义力作《隐形人》(2025),以隐形药剂为核心设定,讲述生物学家陈默在意外获得隐形能力后,从社会透明人人性观察者的蜕变。作品获中国科幻银河奖,被《三联生活周刊》评为年度最刺穿社交焦虑的小说,更因隐形伦理话题被改编为互动式话剧,用全息投影还原陈默的隐形日记

核心价值:

这本书像一剂社交解药”——既拆解了现代人存在感焦虑的虚妄,也重申了被看见的珍贵。读者将跟随陈默在隐形状态下见证职场霸凌、网络暴力、亲情疏离,最终领悟:真正的存在,不是被多少人关注,而是敢在隐形时依然保持对善意的信仰。它用最刺激的科幻设定,为每个在社交媒体中表演存在的灵魂,递上一把打开真实人性的钥匙。

二、内容亮点:细节中的孤独与救赎

隐形日记的破圈设定:

陈默的笔记本里,每一页都贴着隐形观察记录”——他用隐形能力拍下同事排挤新人的证据,在家长群发现老师对贫困生的区别对待,甚至记录下外卖员在雨天偷吃顾客餐食的瞬间。这个细节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切开社交焦虑的伪装:当存在感被简化为点赞数,当善意被流量绑架,我们是否还能保持对真实的感知?

网络暴力现场的黑色幽默:

陈默隐形后混入吃瓜群,发现网友对陌生人的攻击从他该死他穿得像变态只需一张模糊照片。书中一场戏堪称经典:他故意在群里发我是隐形人,你们说的我都看见了,结果被管理员踢出群聊并标注发神经。这种荒诞审判的设定,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用正义之名行网络暴力之实的键盘侠。

亲情观察实验的现实写照:

陈默隐形后陪父亲去医院,发现父亲偷偷把降压药掰成两半吃;陪女儿参加家长会,听见女儿对同学说我爸爸是科学家。这个细节像一颗糖,甜中带涩:当社会用成功定义亲情,当算法用完美父母制造焦虑,这种被需要的渴望,是否也曾在你的家庭群、朋友圈里留下痕迹?

三、写作特点:在硬核科技与柔软人性间跳探戈

林隐的笔法像一位隐形诗人”——他让陈默的隐形能力变成人性显微镜,让网络暴力的聊天记录变成数字毒药,甚至让父亲的降压药变成爱的计量器。这种将科幻设定与人文关怀混搭的写法,打破了科幻必须冰冷的套路,更让温度成为最锋利的武器。

四、阅读体验:一场与存在感的对话

读这本书像在玩一局人性盲盒:前一秒为陈默拍下同事排挤证据的机智发笑,下一秒就被网友踢出群聊的荒诞戳中。最触动我的是陈默在隐形状态下听见女儿说我爸爸是科学家的那段——当社会用标签定义成功,当亲情被表演绑架,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比任何社交数据都更珍贵。合上书时,我仿佛也跟着完成了一次人性的折叠——焦虑存在接纳虚无,从表演者观察者

五、社会评价与现实意义

外部认可:

《中国作家》称其重新定义了科幻文学的可能性,心理学家在豆瓣长评中写道:它让网络暴力从群体狂欢回归个体责任2025年世界读书日,该书被选为全民阅读推荐书目,证明其跨时代影响力。

现实关联:

网络暴力”“社交焦虑成为热词的今天,书中隐形日记的设定更具现实意义。当技术让隐形从幻想变成可能,当算法用精准推送制造信息茧房,陈默的观察记录恰似在呼吁:保持对善意的敏感,比追求存在感更重要。

个人意义:

作为曾因朋友圈点赞数焦虑的90后,书中陈默的隐形日记让我释然——原来被看见本就是人性的本能。更奇妙的是,读完我竟对社交心理学产生兴趣,试着用陈默的方式观察身边人的隐形需求,这种跨学科的治愈,比任何社交技巧都更有效。

六、金句摘录:直抵人心的隐形哲思

隐形是上帝给的镜子,照见的是人心,不是皮囊。(陈默)

我们以为在追存在感,其实是存在感在追我们——如果它够真实。(林隐)

网络暴力的刀,砍不破隐形人的衣服,但砍得破人心的铠甲。(陈默日记)

结语:为什么你该翻开这本人性透视镜

它不提供逃避焦虑的童话,但给予更珍贵的礼物:在认清社交的虚妄后,依然选择用善意与观察守护真实。当陈默在书末说出我是隐形人,也是人心的翻译官,我仿佛看见所有在存在虚无间挣扎的普通人,都点亮了一盏灯——而这盏灯,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微光。

“《隐形人》:在存在与虚无之间,触摸人性的温度计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在铜锈瓷片里,摸到文明的“操作系统” | 爱阅读

《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在铜锈瓷片里,摸到文明的“操作系统” 拿到这本书时,我正对着博物馆玻璃柜里的青铜器发呆——那些斑驳的绿锈、模糊的铭文,在讲解词里总被简化成“礼器”“酒器”“等级象征”,像被抽干了血肉的标本。直到翻开这本由考古学家陈墨耗时十年写成的《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文物出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在童话的壳里,找到治愈心灵的钥匙 | 爱阅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在童话的壳里,找到治愈心灵的钥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童话”包装的心理自助经典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于1997年创作的心理学入门著作,2020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版,迅速成为现象级畅销书,豆瓣评分8.6,累计销量超300万册...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 爱阅读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最近翻完这本被学界朋友称为“文明对话密码本”的《护教篇》,合上书页时已是凌晨一点。窗外的路灯透过纱窗洒在封面上——烫金的“护教”二字被揉出一层暖光,像极了书中那些穿越千年的思想者,在历史的迷雾里举着火把,向我招着手说:“来看看我们当年...

《话本小说概论》:读罢“说话艺术”,方懂古代“短视频”的“流量密码” | 爱阅读

《话本小说概论》:读罢“说话艺术”,方懂古代“短视频”的“流量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解码古代通俗文学”的“说话指南” 若要给《话本小说概论》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话本小说的‘考古说明书’”。这部由古典文学研究大家胡士莹(1901-1979)先生撰写的专著(1957年初版,1...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 爱阅读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拥有15年婚姻家庭咨询经验的李念老师,2025年1月由暖光出版社推出,全书320页,封面设计特别戳人——不是常见的“浪漫情侣照”,而是一对夫妻的手:左手是妻子带着婚戒的手,指尖沾着面粉(像是刚揉完面团)...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 爱阅读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逻辑写就的数学宪法”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完成的数学巨著,原名为《光学》(Optics),后因内容聚焦几何学被更名为《几何原本》(Elements)。它的首版...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文学考古学家”的“古今勘探手册” 若要给《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文学史的‘双筒望远镜’”——左筒对准“小说”,右筒聚焦“汉代文学”...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 爱阅读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新儒家”的艺术哲学宣言 《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1966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成书于他旅居香港、潜心研究中国文化的特殊时期。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以“文化自觉”为底色,用近300页篇幅,将...

《中唐风波》:在安史之乱后的乱世里,读懂权力、人性与生存智慧 | 爱阅读

《中唐风波》:在安史之乱后的乱世里,读懂权力、人性与生存智慧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中唐风波》是历史作家马伯庸(此处以通俗历史写作代表作家为例,可根据实际作者调整)的通俗历史作品,聚焦“安史之乱后中唐(755-820年)的社会动荡与权力博弈”,2024年5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全书384页,...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在代码森林里寻找创新的基因序列 | 爱阅读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在代码森林里寻找创新的基因序列 一、书籍基本信息:硅谷神话的"管理解剖刀" 《重新定义公司》是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与前产品副总裁乔纳森·罗森伯格2014年合著的企业管理著作,被《哈佛商业评论》称为"数字时代的管理圣经"。中信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案例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