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战火中的“她视角”,让我看见战争里最柔软的光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7

《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战火中的她视角,让我看见战争里最柔软的光

去年春天读这本书时,我正为性别平等的议题焦虑——刷到新闻里阿富汗女性被禁止上学的报道,盯着手机里女性职场歧视的讨论,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翻开它,像是拆开一沓泛黄的家书: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没有冰冷的统计数据,只有一个阿富汗女人用歪歪扭扭的笔迹,在信里写今天给女儿编了辫子”“邻居家的石榴树开花了”“我偷偷去市场卖了手工毯。这些琐碎的日常,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战争中的女性的全新认知。

一、书籍基本信息:战火中的“女性日记”,用书信串联起一个国家的呼吸

《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作者是阿富汗女性作家法齐娅·库菲(FawziaKoofi),她是阿富汗历史上首位女性议员,也是塔利班政权下少数公开发声的女性权益活动家。本书是她以母亲”“女儿”“议员三重身份写下的28封书信,时间跨度从1990年代塔利班崛起,到2021年美军撤离后的动荡。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年引进,译者是长期关注中东女性议题的学者李娟,翻译保留了原文的质朴与温度。

这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不是一本关于阿富汗女性的报告,而是一个阿富汗女性的自白。法齐娅用最私人的视角,将战争、贫困、性别压迫这些大词,拆解成给女儿补课时的蜡烛”“被塔利班没收的手工毯”“深夜躲在被子里写信的恐惧无论是想了解阿富汗现实的读者,还是关注女性议题的普通人,都能从中触摸到战争里最真实的人性

二、内容亮点:五封“灵魂书信”,照见战争中的“她力量”

如果说传统战地报道像摄像机,客观记录发生了什么;那么这本书就像显微镜,用女性的眼睛,聚焦这些事如何影响了一个个具体的人。书中五封书信,每封都藏着震撼人心的细节。

第一封是给女儿的生日信。法齐娅在信里写:今天是你十岁生日,可我没有蛋糕,只能用面粉烤了块饼。邻居家的女孩们都被关在家里学《古兰经》,但你不一样——我希望你能读书,能看见外面的世界。字里行间没有抱怨,却藏着最尖锐的控诉:战争夺走的不仅是生命,更是女孩们的未来。

第二封是市场里的秘密。法齐娅描述自己偷偷去市场卖手工毯的场景:我把毯子裹在罩袍里,心跳得比敲鼓还响。有个老妇人摸了摸毯子,说这花纹真好看,我差点哭出来——这是三个月来第一次有人夸我的手艺。这段偷偷赚钱的经历,让我看见阿富汗女性在被禁锢求生存间的挣扎:她们不是等待拯救的弱者,而是在夹缝中创造可能的战士

第三封是与塔利班的对话。法齐娅记录了一次与塔利班官员的面谈:他问我女人为什么要读书?我回答因为知识能让我们的手更巧,心更自由。他沉默了很久,最后说回去吧,别再让我看见你出门这封没有答案的对话,撕开了性别压的荒诞逻辑——当权者用传统绑架女性,却不敢直面自由本身的力量。

第四封是大选日的恐惧。法齐娅作为首位女性议员参选,信里写:选民们举着我的海报,有人喊女人也能当议员!,也有人扔石头。我站在台上,手心里全是汗,却突然笑了——他们害怕的不是我,是改变这段恐惧中的勇气,让我想起身边那些为性别平等奋斗的女性:她们的脆弱,恰恰是坚韧最动人的注脚。

第五封是给未来的信。法齐娅在信末写:亲爱的女儿,无论你将来生活在和平还是战火中,都要记得——我们的手虽被束缚,但心仍向往自由。你要替我去看那些我没见过的山,去读那些我没机会读的书,去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这封跨越时空的叮嘱,像一颗种子,埋进了每个读者的心里。

三、写作特点:用“家书体”写“大历史”,让战争“软着陆”

法齐娅的写作风格像一位坐在篝火旁聊天的奶奶:她不用人权”“解放等术语说教,而是用烤饼的面粉”“手工毯的花纹”“女儿的笑声这些日常细节,把战争”“性别压迫这些沉重的话题,翻译成普通人能共情的语言。

比如,解释塔利班对女性的限制时,她没有罗列政策条文,而是描述了一个画面:我女儿想上学,可学校门口有塔利班士兵。她站在台阶下,书包里装着课本,眼里含着泪。我蹲下来帮她理了理头巾,说明天我们不去学校了’——不是因为害怕,是因为我不想让她看见,她的母亲为了她的教育,在人前低头。这种不煽情的真实,比任何控诉都更有力量。

另一个让我惊喜的设计,是书中穿插的阿富汗民俗细节。法齐娅写婚礼上的撒糖仪式”“开斋节的油香”“冬天的土炉烤馕,这些被战争打断的传统,像一面镜子,照见了阿富汗文化的韧性。读者不仅能了解战争中的女性,更能看见阿富汗作为一个国家的生命力

更难得的是,法齐娅始终保持温柔的坚定。她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用给女儿编辫子”“偷偷卖手工毯”“在信里写希望这些微小的反抗,证明: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有选择如何活着的权利。

四、阅读体验:从“陌生”到“共情”的心灵地震

说实话,初读前两章时,我有点犹豫。毕竟阿富汗”“战争”“女性这些词,对我来说是新闻里的符号,而非具体的人。但当我读到给女儿的生日信里那句我用面粉烤了块饼,你吃得很香,突然鼻子一酸——原来战争不是远处的炮火,而是一个母亲无法给孩子买蛋糕的无奈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对希望的诠释。法齐娅不是盲目乐观的理想主义者,她承认战争还在继续”“改变很难,但她用行动证明:希望不是等来的,是我偏要做的勇气。比如,她明知出门会被骂,却依然偷偷去市场;明知当选议员会被攻击,却依然为女性权益发声。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韧性,让我想起自己曾因性别歧视放弃的某个机会——原来退缩才是最大的失败

合上书页时,我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妈妈打电话。我说:妈,谢谢你一直供我读书。电话那头的妈妈愣了一下,笑着说:傻闺女,这不是应该的吗?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法齐娅写的不只是阿富汗女性的故事,更是所有被束缚的女性的故事”——我们的理所当然,可能是别人的奢侈梦想

五、评价与影响力:跨文化的“女性共鸣器”

《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文学作品的范畴:

​​国际认可​​:它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最佳非虚构作品,法齐娅本人因这本书被称为阿富汗女性的声音

​​公众认知​​:豆瓣评分8.9,读者评论里常见破防”“重新理解战争等关键词。有读者留言:以前觉得阿富汗女性可怜的受害者,现在才知道,她们是在废墟里种玫瑰的人

​​社会影响​​:书中对女性教育的呼吁,被联合国妇女署引用;法齐娅的书信体写作,成为用个人故事推动社会变革的典型案例。

作家毕淑敏评价:法齐娅用家书的温度,让战争变成了人性的试金石。她没有控诉,而是见证’——见证阿富汗女性的坚韧,见证所有女性对自由的渴望。

六、个人意义:它教会我“在苦难中看见光”

对我来说,《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的意义远不止读一本书。它更像一面镜子,让我在性别平等的讨论中,看见己的幸运;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理解他者的大门;像一根火柴,点燃了我对微小反抗的信心。

今年夏天,我参加了社区的女性读书会,分享了这本书。有位阿姨说:我年轻时也被女人就该在家束缚过,现在才明白——‘反抗不一定是大喊大叫认真活着就是最好的反抗。那一刻,我突然想起法齐娅在信里写的:我们的手虽被束缚,但心仍向往自由。

最后:用一句话记住《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

书中有句金句,我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战争会摧毁房屋,但摧毁不了母亲给女儿编辫子的手;塔利班会没收书本,但没收不了女孩眼里的星光。​​

在这个性别议题”“战争议题被频繁讨论的时代,《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拯救他人,而是如何看见他人”——看见战争里最柔软的光,看见束缚中最坚韧的力量,看见每个背后的故事与希望。

如果你也曾对战争”“性别感到遥远,如果你想在复杂的世界里找到人性的共鸣,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解决方案,但会给你看见真相的眼睛。毕竟,​​真正的理解,从听见一个具体的人的声音开始​​

“《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战火中的“她视角”,让我看见战争里最柔软的光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解剖国家权力的手术刀,在功利主义框架下重构治理逻辑 | 爱阅读

《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解剖国家权力的手术刀,在功利主义框架下重构治理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颠覆传统政治哲学的激进著作 1899年,英国哲学家伯纳德·鲍桑葵出版《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用数学般的严谨向"自然法""社会契约论"等传统政治理论宣战。这部被密尔称为"功利主义宣言书"的著作,在法...

《幻世》:当电子蝴蝶落在掌心,我终于看清了真实的重量 | 爱阅读

《幻世》:当电子蝴蝶落在掌心,我终于看清了真实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幻世”照见真实与虚幻的“赛博寓言” 《幻世》是青年作家“星轨”2024年推出的科幻小说,以近未来“全息幻世”系统为背景,聚焦程序员林深为寻找失踪妹妹林小满,潜入“幻世”后发生的“虚实纠缠”。他本以为这是一款“沉浸式...

《黄金罗盘》:当真理仪指向未知,我们终于读懂了“成长”的形状 | 爱阅读

《黄金罗盘》:当真理仪指向未知,我们终于读懂了“成长”的形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尘埃写就的奇幻成长圣经” 《黄金罗盘》是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Philip Pullman)“黑暗物质三部曲”的开篇之作,1995年出版后横扫全球,销量超1200万册,被译成40多种语言,斩获惠特布莱德奖...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 爱阅读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棘心》是现代作家苏雪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1929年首次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聚焦“女性求学与家国矛盾”的作品之一,中文版累计销量超50万册,被读者称为“‘民国女性的心灵独白’——既有留学的开阔,又有故土的牵绊”。全书以...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 爱阅读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去年深秋,我在加班到凌晨的地铁上刷到这本书的试读片段,立刻被吸引住了:“你不是玻璃心,是还没找到自己的‘情绪锚点’。”那一刻,我盯着手机屏幕,想起上周因为同事一句“你这个方案不行”,躲在卫生间哭了半小时的自己——...

《终成眷属》:莎翁笔下的爱情突围战与阶级破壁术 | 爱阅读

《终成眷属》:莎翁笔下的爱情突围战与阶级破壁术 一、书籍基本信息:灰姑娘的16世纪职场升级指南 作为莎士比亚"问题剧"系列的冷门瑰宝,《终成眷属》以五幕剧形式,将薄伽丘《十日谈》的猎奇故事改造成女性觉醒的先锋实验。这部1623年首印的剧本,用"医生之女智取贵族"的颠覆性设定,在伊丽莎白时代的舞...

《重生算什么》:在时间裂缝里打捞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重生算什么》:在时间裂缝里打捞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社畜”撞上“重生外挂” 《重生算什么》是晋江文学城签约作者禾早于2013年创作的都市重生轻喜剧,全文48.6万字,2015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实体书,累计销量突破5万册。故事以“职场社畜”孟真真意外重生回大学时代为起点,...

《助理建筑师》:当铅笔在蓝图上起舞,这群年轻人用设计稿撕开了职场最隐秘的规则与热爱 | 爱阅读

《助理建筑师》:当铅笔在蓝图上起舞,这群年轻人用设计稿撕开了职场最隐秘的规则与热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由“助理”引发的职场进化论 《助理建筑师》是晋江文学城作者羲和清零创作的现代都市职场励志小说,全文约75万字,以“建筑设计行业”为背景,讲述职场新人张思毅从助理到独当一面的成长故事。作品融...

《注定一世孤独》:把“孤独”写进生活褶皱,让独处变成温柔的自我拥抱 | 爱阅读

《注定一世孤独》:把“孤独”写进生活褶皱,让独处变成温柔的自我拥抱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由新锐作家简禾于2025年10月出版,归类为“生活哲思散文”,全书264页,封面设计自带“安静感”——浅灰色背景上,一张铺着素色桌布的书桌,桌上放着半杯凉透的茶、一本摊开的书,书旁的台灯亮着暖黄的光,右...

《自控力》:一本教我们“和欲望做朋友”的“心理健身房指南” | 爱阅读

《自控力》:一本教我们“和欲望做朋友”的“心理健身房指南” 上周三凌晨两点,我盯着手机屏幕上刚刷完的短视频,手指悬在“再刷10分钟”的按钮上,大脑里有个声音在喊:“明天还要早起上班,现在睡吧!”但另一个声音更响:“就看最后一个,反正明天一定改!”结果我又刷了半小时,直到眼睛酸涩才不甘心地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