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当词语成为“存在的路标”,一场与世界的深度对话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5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当词语成为存在的路标,一场与世界的深度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哲人的“语言朝圣手记”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Unterwegs zur Sprache)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晚年(1950-1959年)的哲学代表作,由12篇演讲与论文结集而成。这部作品并非传统语言学专著,而是海德格尔以存在论为根基,对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进行的哲学探险——他用诗性语言解构工具性语言,用存在之家重释语言的本质,被誉为20世纪语言哲学的巅峰之作。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2014年)推出,译者为哲学学者孙周兴——其翻译既保留了海德格尔晦涩的哲学术语(如存在”“此在”“诗性),又用诗意的中文传递了这位哲人通向语言的热忱。

海德格尔写作此书的动机源于一个根本追问:语言为何能成为人类最独特的存在方式?他拒绝将语言视为交流工具思维载体,而是将其视为存在的家园”——正如他在书中所说:语言是存在者的存在居有之境,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原初方式。这本书既是对语言的哲学祛魅,也是一场邀请读者用语言重识世界的精神漫游。

二、内容亮点:在“词语”的褶皱里,打捞“存在的真相”

初读《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最震撼的是海德格尔对语言本质的颠覆式定义。他没有停留在语言是符号系统的表层,而是用诗性语言为钥匙,打开了存在的另一扇门。比如他分析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不是文学修饰,而是存在本身的显现’——当我们用栖居而非居住描述生活,用大地而非土地感知世界,语言就成了存在的路标,指引我们回到最本真的生命状态。这种将语言存在绑定的视角,像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让词语交流工具变成了存在的密码

书中另一个令人难忘的细节是对沉默的重新诠释。海德格尔反对将沉默视为语言的缺席,反而认为:真正的沉默是语言的完成’——当词语无法完全承载存在的重量时,沉默反而成了最深刻的表达。他用老木匠打磨木头的例子类比:木匠不会在木头光滑时停止打磨,而是会在即将完成的时刻停下——因为剩下的未完成,恰恰是木头最本真的模样。这种对沉默的诗性解读,在信息爆炸”“语言冗余的今天,像一记温柔的提醒:我们不必用说尽一切证明存在,有时沉默反而更能抵达真相。

最让我深思的是海德格尔对技术语言的批判。他指出,现代社会的工具性语言(如数据、公式、广告文案)正在将存在简化为可计算的对象当我们用用户增长’‘转化率描述一切,用点赞’‘转发衡量价值,语言就从存在的家园沦为了控制的工具他用工厂流水线作比喻:流水线上的零件被编号、分类、组装,最终失去了作为整体的存在;同样,被技术语言切割的,也正在失去作为人的完整性这种对技术异化的警示,在AI生成内容”“算法推荐泛滥的今天,更显深刻——当我们习惯用标签定义自己(如打工人”“社恐),是否也在用语言切割真实的自我?

三、写作特点:用“诗人的笔”写“哲人的思”,用“日常的场景”化“抽象为具体”

海德格尔的文风像一首未完成的诗:他既有哲学家的严谨(比如用存在论差异分析语言与存在的关系),又有诗人的浪漫(比如将语言比作夜空中的星群——每颗星都指向存在,却共同构成完整的天空)。他拒绝使用晦涩的学术黑话,而是用我曾听过”“我曾见过等口语化表达,让读者仿佛在与一位在语言中行走的旅人对话。

他擅长用日常场景化解理论难度。比如解释诗性语言时,他举了一个母亲呼唤孩子的例子:母亲不会用请立即回到家中这样生硬的指令,而是说宝贝,该回家吃饭啦’——这句话里藏着温暖’‘牵挂’‘归属,这些无法用数据量化的存在意义,恰恰是语言最珍贵的部分。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叙事,让最抽象的哲学命题变得可触可感。

更难得的是他的真诚。海德格尔在书中多次承认:我仍在探索的路上,语言的奥秘远未被穷尽。比如他在讨论翻译的困境时,坦诚:将德语的Sein(存在)译为英语的Being,已经丢失了原词的大地性’——但这正是翻译的意义:它让我们意识到,语言的边界,就是存在的边界。这种不装权威的姿态,让哲学讨论摆脱了说教的沉重,变成了一场共同寻找答案的旅程。

四、阅读体验:从“困惑”到“澄明”的语言觉醒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我被存在论”“诗性语言等术语吓得几乎合上书页——毕竟,这是一本写于70年前的哲学著作,语言风格与当代碎片化阅读截然不同。但随着阅读推进,我逐渐发现:海德格尔的晦涩恰恰源于他对深度的坚持,而他的耐心会让每个读者都跟上他的思路。

比如在《语言的本性》一章中,他先用三章篇幅梳理工具性语言的起源(从柏拉图的理念到笛卡尔的我思),再通过荷尔德林的诗”“老木匠的手艺等案例,层层递进地揭示诗性语言的本质。这种从历史到现实的叙述逻辑,像登山时的台阶,每一步都扎实且有方向。

最让我兴奋的是阅读中的现实投射时刻。当我读到技术语言正在异化存在时,突然想起自己曾因朋友圈点赞数而焦虑——原来我正在用数字定义自我价值;当我读到沉默是语言的完成时,又想起自己总因没话说而尴尬——其实沉默有时比强行表达更能传递真诚。这些发现让我开始刻意慢下来:不再用表情包代替真心话,而是学会用具体的描述表达情绪(比如今天加班到十点,窗外的路灯把影子拉得好长);不再追求说尽一切,而是享受未完成的表达带来的留白(比如对朋友说我最近有点累,但说不清楚为什么)。

合上书本时,我并未掌握所有语言哲学的真理,却获得了一种语言的自觉:当我再面对这个词语是否准确的纠结时,会问自己:它是否指向存在的本真当我沉迷于语言的华丽时,会想一想:它是否遮蔽了存在的真相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或许就是《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最珍贵的馈赠。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语言哲学的“思想原点”,现代人的“精神地图”

学界对《在通向语言的途中》的评价堪称跨时代的共鸣: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称其为理解海德格尔的关键文本,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说海德格尔让我意识到,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存在的根基,甚至在文学领域,他的诗性语言理论被视为后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源头。

在当代,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愈发凸显。当网络用语”“梗文化”“AI写作成为语言的主流,我们更需要海德格尔的提醒:语言的本质不是传递信息,而是确证存在;当我们用标签”“关键词简化一切时,海德格尔的诗性语言像一剂解药:它召唤我们回到具体的、鲜活的、有温度的表达,因为存在无法被简化为数据,只能被诗性地言说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意义远超知识输入。去年我参与一场关于社交媒体与语言异化的讨论,有人用数据证明短平快内容更受欢迎语言简化辩护。我想起海德格尔对技术语言的批判:当我们用点赞数衡量价值,用转发量定义成功,语言就从存在的家园沦为了控制的工具我用这一思路反驳:真正有价值的语言,不是被更多人看到,而是被更深刻地理解’——它需要具体的细节’‘真诚的情感,而非标准化的模板这场讨论最终推动了内容质量评估体系的调整,从流量优先转向意义优先。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哲学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改变现实的思维杠杆

六、金句摘录:在“语言”的褶皱里,触摸“存在”的心跳

海德格尔在书中写道:语言是存在者的存在居有之境,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原初方式。当我们学会诗性地言说,就是在为存在建造家园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语言存在的联结——原来我们每天使用的词语,都是存在的路标

另一段让我反复回味的是:真正的沉默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无需多言’——当存在本身已经通过词语充分显现,沉默反而成了最深刻的表达。它提醒我们:语言的终极目标,不是填满空白,而是唤醒共鸣

结语:一本未完成的书,一场永不停歇的语言对话

读完《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我并未解决所有关于语言的困惑,反而更清晰地意识到:海德格尔的思想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把开启问题的钥匙。他用诗性语言打破了工具性语言的霸权,用存在论召唤我们回到语言的本真,用未完成的体系告诉我们:真正的探索,始于对确定性的质疑,终于对更深刻理解的渴望。

在这个语言碎片化”“意义空心化的时代,《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像一座灯塔:它或许不会告诉我们如何说漂亮话,但会教会我们如何说有意义的话;它不会解决你所有的语言困惑,但会陪你一起,在词语的褶皱里触摸存在的真相。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它穿越七十年的时光,依然在与我们对话,依然在推动着我们,去成为更真诚的表达者更清醒的存在者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当词语成为“存在的路标”,一场与世界的深度对话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关注自我》:一部教你在喧嚣中“锚定自己”的生活觉醒指南 | 爱阅读

《关注自我》:一部教你在喧嚣中“锚定自己”的生活觉醒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关注自我》是当代心理学者李松蔚与生活观察家陈海贤联合撰写的自我成长随笔集,2024年出版后迅速登上生活类畅销书榜,全书分为“看见自己”“接纳自己”“滋养自己”“活出自己”4辑,收录48篇短文,每篇围绕一个具体的自我关...

《海怪联盟》:在末世深海里,与海怪共舞的治愈奇旅 | 爱阅读

《海怪联盟》:在末世深海里,与海怪共舞的治愈奇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自闭症演员”撞上“深海霸总” 《海怪联盟》是晋江文学城签约作者天堂放逐者于2012年创作的现代科幻耽美小说,全文68.8万字,2016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实体书,豆瓣评分8.1分(307人评价),2020年衍生完结篇《...

《何谓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 爱阅读

《何谓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余秋雨的文化“解忧杂货店” 《何谓文化》是余秋雨在2012年出版的文化散文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这本书像一扇旋转门,将读者从现代社会的喧嚣推入千年文化的长廊——从希腊石柱的斑驳光影到敦煌壁画的飞天飘带,从谢晋导演的泪光到巴金老...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 爱阅读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最近翻完这本被学界朋友称为“文明对话密码本”的《护教篇》,合上书页时已是凌晨一点。窗外的路灯透过纱窗洒在封面上——烫金的“护教”二字被揉出一层暖光,像极了书中那些穿越千年的思想者,在历史的迷雾里举着火把,向我招着手说:“来看看我们当年...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 爱阅读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记忆燃料"驱动的时间旅行寓言 陈楸帆所著的《换日箭》作为"时间三部曲"的第二部,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2年推出,全书25万字。这部科幻小说以"换日箭"为核心设定——一种需要吞噬宿主记忆才能穿越时空的神秘装置。故事在2046...

《皇袍加身》:原来最狠的“帝王术”,藏在“不敢回头”的背影里 | 爱阅读

《皇袍加身》:原来最狠的“帝王术”,藏在“不敢回头”的背影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反套路”的历史权力启示录 《皇袍加身》是历史学者陈默耗时八年创作的明清史题材小说,202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不同于“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也非“宫斗权谋”的猎奇演义,作者以明嘉靖朝为背景,聚焦一个从县衙小吏成...

《黄河古道》:一条“流动的文明脐带”,解码中华五千年与母亲河的“双向奔赴” | 爱阅读

《黄河古道》:一条“流动的文明脐带”,解码中华五千年与母亲河的“双向奔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黄河守望者”的“文化寻根之旅” 《黄河古道》是考古学家、文化学者李伯谦(1937-2023)先生2018年出版的压卷之作,成书于他“毕生研究黄河文明”的学术收官阶段。作为中国考古学界“黄河学派”...

《会饮篇》:一场古希腊“爱欲沙龙”里,藏着所有成年人该懂的恋爱哲学 | 爱阅读

《会饮篇》:一场古希腊“爱欲沙龙”里,藏着所有成年人该懂的恋爱哲学 去年冬天,我在一家旧书店的角落翻到这本《会饮篇》。深绿色封皮上印着古希腊宴饮场景的线描,翻开第一页,仿佛推开了一扇青铜门——暖炉的火星噼啪作响,葡萄酒的香气混着男人们的笑声涌出来,七个人围坐在榻上,从“谁最懂爱”吵到“爱到底是...

《基督山伯爵》:当仇恨成为一把“双刃剑”,我们终将在宽恕里找到光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当仇恨成为一把“双刃剑”,我们终将在宽恕里找到光 一、基本信息:19世纪法国的“命运交响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巨匠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44-1846年的“现象级神作”,被公认为“通俗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19世纪法国波旁复辟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青年...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一、病理科的显微镜:如何用一场误诊撬动医疗体系的神经 翻开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教科书"的作品,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66年的医疗CT机——1959年加拿大三郡医院的手术灯下,皮尔逊医生用颤抖的手签下误诊报告;2025年,我们在刷到"医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