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原乡人》:原来最真的“故乡”,藏在老墙根的苔藓里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5

《原乡人》:原来最真的故乡,藏在老墙根的苔藓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扎进泥土”的乡土文学新经典

《原乡人》是青年作家阿禾耗时六年创作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202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不同于怀旧乡土的温情叙事,也非批判乡村的沉重书写,作者以85后归乡青年的视角,用细腻如稻穗的笔触,记录了一个从城市逃回乡村的年轻人——林小满,在老家的田野、老房、旧人中,重新认识故乡的过程。书中没有田园牧歌的滤镜,却用老墙根的苔藓”“灶膛里的余温”“村口老槐树的年轮等鲜活细节,揭开了原乡的双面性:​​它既是记忆里妈妈煮的热粥,也是现实中青壮年流失的空巢;既是的所在,也是的牢笼​​。作者阿禾曾在城市互联网公司工作五年,因想不通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而返乡,书中故事多取材于真实经历,被读者称为每个归乡人的心灵体检报告’”

二、书籍内容:老墙根的“双面故乡”,比乡愁更扎心的是“真实的撕裂”

翻开书前,我以为会看到归乡治愈的爽剧剧情,结果被第一个细节击中——

林小满推开老家斑驳的木门,迎面不是熟悉的饭菜香,而是堂屋墙上拆迁通知的红纸,边角被风掀起,露出补偿款15万/人的字样;

她蹲在老井边洗衣服,隔壁张婶凑过来:小满啊,你妈那屋空着,要不你搬过去?可小满知道,张婶的儿子在深圳买房,早把老宅租给了外地人;

最让我破防的是守夜章节:小满陪奶奶在老房里睡,半夜听见梁上有老鼠跑,奶奶摸黑点亮煤油灯,说:你爸走那年,这梁上还挂着他的竹编筐;你妈走那年,这梁上还晾着她的蓝布衫——现在啊,就剩咱俩守着这空屋子。

这些细节像一把把带温度的刀,剖开了原乡的真实肌理:小满的归乡藏着对城市的失望,奶奶的坚守裹着对旧时光的眷恋,老房子的空荡暴露了乡村空心化的残酷。书中最让我脊背发凉的,是作者借村支书之口说的:咱们村啊,年轻人都往外飞,剩下的老弱病残守着老房子——表面上守乡,其实是被乡守

三、写作特点:用“老物件与时空叠影”的意象,把乡愁写成了一部“乡村纪录片”

阿禾的写作手法像极了老家的老井:不喧嚣,不刻意,井水深处沉淀着岁月的重量。

​​老物件的记忆密码​​:她会记录林小满在阁楼翻出的铁皮饼干盒,盒底压着小学时的成绩单,铅笔字已经模糊;堂屋的八仙桌缺了个角,是小时候她和弟弟抢糖果时磕的;村口的老槐树被雷劈过三次,树洞里还塞着爷爷当年藏的旱烟袋——这些带着划痕、缺口、烟味的老物件,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原乡的记忆闸门。

​​时空叠影的叙事节奏​​:书中没有线性时间的流水账,而是用过去与现在”“记忆与现实的交织制造张力。比如小满在老房里煮红薯,蒸汽模糊了窗玻璃,恍惚间看见妈妈当年在灶前擦汗的脸;她陪奶奶去村头买菜,路过当年的小学,听见朗朗书声,却想起自己初中就辍学去城市的往事——这种虚实叠印的写法,让故乡从抽象的情感,变成了能摸得着、看得见的真实场景。

​​乡土味的诗意表达​​:阿禾的语言像老家的泥土,朴实却藏着生机。比如写老墙根的苔藓:雨后的墙根绿得发颤,像谁不小心打翻了颜料罐,顺着砖缝流成一条河——那是奶奶说的地脉,是老房子的血脉写灶膛里的余温:柴火烧尽了,灶膛里还留着暖,像妈妈的手,拍了拍你的背说饿了吧,粥在锅里这种克制的浓烈,让原乡的故事变得余韵悠长

四、阅读体验:从“逃离”到“和解”的归乡觉醒课

读《原乡人》的过程,像在喝一杯温吞的米酒——前几章,我边看边叹气:小满怎么这么矫情?她明明可以在城市继续打拼,却偏要自讨苦吃回农村。但看到她蹲在老井边,听着张婶说你妈要是还在,肯定要给你炖鸡汤,突然想起自己的经历:去年春节回家,妈妈在厨房煮了我最爱的酸汤鱼,爸爸偷偷往我口袋塞了五千块钱,说别告诉妈,她总嫌我乱花钱

最戳我的是书中的一段话:故乡不是回得去的过去,是走不出的现在。你以为你在逃离城市,其实是在逃离那个找不到自己的自己;你以为你在守护故乡,其实是在守护那个还能相信温暖的自己。合上书页时,我站在阳台往下看,正好看见楼下的快递小哥蹲在台阶上,给老家的奶奶视频:奶奶,我给您买了新棉鞋,明天就寄到!他的声音里带着点哽咽,我却突然鼻子一酸:原来所有的归乡,都是想找个地方,好好说说心里话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一部“击中时代”的乡土共鸣曲

《原乡人》上市三个月销量破50万,豆瓣评分8.7,被《中国新闻周刊》评为年度最懂乡村的文学作品,更被翻译成英、日、法等五种语言。读者评价两极却真实:有人说哭到打鸣,小满的委屈像极了我的归乡路,有人说笑到弯腰,奶奶的唠叨太像我妈了作家毕飞宇在推荐语里写:这不是一本关于故乡的小说,这是一本关于的小说——小满用一年光阴证明:真正的故乡,不在地图上,而在愿意为它停留的心跳里。

更难得的是,它引发了社会对归乡潮的真实讨论。某社交平台上,为什么年轻人开始返乡话题阅读量破15亿,年轻人在评论区分享:原来我总嫌老家没发展,是我忘了发展从来不是只有高楼大厦。”“看了这本书,我今天给爸爸打了电话,他说家里的老梨树又开花了,你啥时候回来?’”我甚至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过阿禾的采访,她举着老墙根的苔藓样本说:这不是杂草,是故乡的指纹’——每一道纹路,都是土地在说我记得你这种真实的共鸣,或许就是一部文学作品最大的价值。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和‘故乡’说‘真话’”

对我而言,《原乡人》的意义远超一本乡土小说。去年我因城市归属感缺失陷入迷茫,总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直到读到小满在老房里说:我不是来拯救故乡的,我是来被故乡拯救的。这句话像一记闷棍,敲醒了我心里的傲慢

现在的我,会在周末开车回老家,陪爷爷在田埂上抽袋烟;会在奶奶生日时,亲手给她做碗长寿面(尽管面煮得有点坨);会在深夜翻出童年的相册,对里面的自己说:你看,你曾经那么爱这个地方,现在,它也爱你。

最后想分享书里我最爱的一句话:原乡人不是出生在故乡的人,是愿意为故乡停留的人。老墙根的苔藓会老,灶膛里的余温会散,但土地记得我们的心跳,就像我们记得它的呼吸。

如果你也曾对故乡有复杂的情绪,如果你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归乡的答案,但会让你看见:​​最浓的乡愁,藏在老墙根的苔藓里;最真的故乡,藏在愿意停留的勇气里​​。毕竟,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在远方原乡的路上,学会与自己的和解。

“《原乡人》:原来最真的“故乡”,藏在老墙根的苔藓里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家与市场》: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重新定义“有效治理”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国家与市场》: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重新定义“有效治理”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低估的“政策哲学”,藏在数据里的“治理说明书” 《国家与市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1999年的经典著作,虽非他最广为人知的《饥饿与贫穷》《以自由看待发展》,却被学界...

《好人难寻》:在南方公路的尘土里,触摸人性的深渊与救赎 | 爱阅读

《好人难寻》:在南方公路的尘土里,触摸人性的深渊与救赎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关于“善与恶”的南方哥特式寓言 《好人难寻》是美国文学大师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收录于1953年出版的同名小说集(新星出版社,2020年)。这部被视为“20世纪最尖锐的道德寓言”的作品,通过一个普通家庭在...

《红与黑》:阶层跃迁的野心与宿命,司汤达笔下的现代性寓言 | 爱阅读

《红与黑》:阶层跃迁的野心与宿命,司汤达笔下的现代性寓言 一、书籍核心价值:一场献给所有"社会攀爬者"的镜像剧场 翻开这本19世纪的阶层启示录,你会发现它竟是部精妙的"社会生存模拟器"。于连从锯木厂少年到市长秘书的蜕变史,暗藏阶层跃迁的隐秘法则:当他在市长家抄写拉丁文典籍时,用羽毛笔在羊皮纸上...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 爱阅读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火焰写就的思想保卫战” 《华氏451》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于195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具警示意义的文学预言”,全球销量超1亿册,被译成...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 爱阅读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拥有15年婚姻家庭咨询经验的李念老师,2025年1月由暖光出版社推出,全书320页,封面设计特别戳人——不是常见的“浪漫情侣照”,而是一对夫妻的手:左手是妻子带着婚戒的手,指尖沾着面粉(像是刚揉完面团)...

《活出全新的自己》:一本解锁自我成长密码的实践指南,帮你跳出内耗活成想要的样子 | 爱阅读

《活出全新的自己》:一本解锁自我成长密码的实践指南,帮你跳出内耗活成想要的样子 一、书籍基本信息 《活出全新的自己》是华语世界知名心灵成长作家张德芬的经典作品,2012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300万册,被读者称为“‘自我觉醒的地图’——既有戳中痛点的心理剖析,又有可落地的改变方法”。全书以“...

《饥饿的毛毛虫》:在虫茧里,我们读懂“成长”的温柔密码 | 爱阅读

《饥饿的毛毛虫》:在虫茧里,我们读懂“成长”的温柔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全球宝宝的“生命启蒙圣经” 《饥饿的毛毛虫》是美国绘本大师艾瑞·卡尔(Eric Carle)的经典代表作,1969年出版后风靡全球,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儿童绘本”,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每个孩子必读...

《记忆传授人》:在被规训的记忆里,我们如何“记得自己” | 爱阅读

《记忆传授人》:在被规训的记忆里,我们如何“记得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记忆寓言” 《记忆传授人》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1993年出版后横扫全球,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颠覆性的青少年小说”,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影响美国的88本书”。中文版由接力出...

《中性》:当身体成为“未拆封的信”,我们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 爱阅读

《中性》:当身体成为“未拆封的信”,我们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身体写就的身份诗学” 《中性》是美国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s)于200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首印仅8万册,却凭借“双性同体的先锋叙事”和“移民家庭的代际隐喻”,成为2...

《追风筝的人》:一场关于救赎与人性的史诗级追问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一场关于救赎与人性的史诗级追问 一、书籍基本信息:阿富汗的伤痕与美国的救赎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出版于2003年,恰逢阿富汗战争硝烟未散之际。这部以阿富汗为背景的小说,用风筝的飘曳轨迹串联起两个少年跨越20年的命运沉浮。数据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