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原乡人》:在漂泊路上寻根,每一步都踩着对故土的深情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9

《原乡人》:在漂泊路上寻根,每一步都踩着对故土的深情

一、书籍基本信息

《原乡人》是台湾作家钟理和的自传体小说,初版于1960年,是台湾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更是作者用生命写就的作品——钟理和因长期病痛与生活困顿,在完成此书后不久便病逝,该书也成为他对原乡最深情的告别。全书264页,经典版本封面满是怀旧与乡愁”——浅褐色底色上,一条蜿蜒的泥土路通向远方,路的尽头是模糊的村庄剪影,下方用钢笔字写着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对原乡的想念。自出版以来,该书被译为多种语言,长期入选台湾文学必读书单,豆瓣评分8.6,评论区满是读得热泪盈眶”“懂了什么是’”的共鸣,更被改编为电影、舞台剧,成为跨越文字载体的文化符号。有学者评价其用最质朴的文字,写透了游子对原乡的眷恋,是华语文学中寻根主题的经典

二、书籍内容

全书以作者自身经历为蓝本,讲述了主角钟平亚(原型为钟理和)从大陆到台湾,再到日本,最终回归台湾乡土的寻根之旅:钟平亚出生于大陆客家乡村,年少时随家人迁往台湾,却始终觉得自己像个外人;青年时为追求理想远赴日本求学,在异国他乡饱受歧视,更因贫困常饿肚子,却靠着对原乡的思念咬牙坚持;成年后回到台湾,却发现台湾的城市生活与自己记忆中的原乡相去甚远,最终他选择隐居在台湾南部的乡村,靠种地、写作度日,在泥土与文字中寻找原乡的味道。故事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剧情,全是游子寻根的细碎挣扎与温暖”——比如他在日本时,没钱买食物,就靠着回忆母亲做的客家酿豆腐充饥,在纸上一遍遍画酿豆腐的样子;回到台湾乡村后,他每天清晨去田里劳作,握着锄头的手磨出了茧,却觉得这才是活着的感觉;他还会给远方的家人写信,信里满是对原乡的描述,哪怕那些记忆已经有些模糊。这些细节没有刻意煽情,却真实得让人心疼又温暖,像极了每个在外漂泊的人对的渴望。

三、写作特点

钟理和最厉害的本事,是能把对原乡的眷恋藏在朴素的文字里,像用文字给读者煮了碗客家酿豆腐,初尝平淡,细品却满是家的味道。比如写主角在日本思念母亲做的酿豆腐:他坐在出租屋里,纸上画满了酿豆腐的样子,豆腐块、肉馅、葱花,连母亲放调料的手势都画了出来。肚子饿得咕咕叫,他却舍不得放下笔,好像多画一笔,就能离母亲更近一点。窗外的日本街道很热闹,可他觉得那些热闹都与自己无关,只有纸上的酿豆腐,才是属于自己的温暖’”;再写他回到台湾乡村种地的场景:清晨的阳光洒在田里,他握着锄头,一下一下地挖着土,泥土的气息钻进鼻腔,他突然觉得鼻子发酸——这味道,和小时候在大陆乡村闻到的泥土味一模一样。锄头把磨得手心发疼,可他却越干越有劲,好像每挖一下,就能把原乡挖出来一样。没有华丽的修辞,却用画酿豆腐”“闻泥土味这些小细节,让寻根的渴望变得看得见、摸得着,读者仿佛能站在那个日本出租屋里、那个台湾田埂上,连空气里的思念味道都能到。另外,书中的语言满是客家乡土气息,把原乡比作母亲的怀抱,走得再远,也能感受到温暖,把寻根比作找回家的路,哪怕路再远,也得走下去,读起来像听客家老人讲故事,亲切又扎心。

四、阅读体验

我是在一个远离家乡、在外地工作的周末翻开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因为觉得自己融不进这座城市而烦躁,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突然就想家了。读到主角在日本画酿豆腐那段时,我想起了妈妈做的红烧肉,以前总觉得妈妈做的红烧肉太油腻,可现在却格外想念,忍不住给妈妈打了个电话,电话里妈妈的声音很亲切,瞬间就觉得心里的烦躁少了很多。尤其是看到主角回到台湾乡村闻泥土味时,我想起了小时候在老家的田埂上奔跑的场景,那种踩在泥土上的踏实感,是现在在城市里永远找不到的。合上书时,我决定周末回老家看看,回到家后,妈妈做了我爱吃的红烧肉,我还跟着爸爸去田里转了转,闻着熟悉的泥土味,突然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的感觉。这本书不像别的小说那样读完就忘,更像个陪你寻根的朋友,让你在翻页时,忍不住想起自己的原乡,想起那些藏在记忆里的温暖。

五、书籍核心价值

它最大的价值,是帮读者在漂泊的时代里,读懂的意。现在很多人都在背井离乡打拼,在陌生的城市里觉得孤独、迷茫,像主角一样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但这本书告诉你,“‘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是藏在记忆里的温暖,是支撑你走下去的力量:主角在日本时,靠母亲做的酿豆腐挺过难关;回到台湾后,靠泥土的味道找到归属感。读完你会明白,不管走多远,只要心里有,就不会迷失方向”——就像主角说的原乡不在地图上,在心里,在那些让你觉得温暖的记忆里。此外,它还让读者懂得珍惜原乡的文化与传统’”:主角始终坚守客家文化,用文字记录客家乡村的生活,这种对文化的坚守,在当下文化快速变迁的时代,更具现实意义,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不要丢掉那些珍贵的文化与传统

六、书籍内容亮点

最独特的是“‘以小见大的寻根细节”——钟理和从不刻意写寻根的宏大意义,却用小细节戳中人心:主角在日本时,把母亲做酿豆腐的步骤记在小本子上,本子都翻烂了;回到台湾后,他学着母亲的样子做酿豆腐,虽然味道不如母亲做的好,却吃得很开心;他还会教村里的孩子说客家话,怕客家话慢慢消失。这些小细节寻根路上的小脚印,一步步拼凑出原乡的样子,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能体现寻根的意义。另外,书中原乡的多元解读也很精彩:主角心中的原乡,既包括大陆的客家乡村,也包括台湾的乡土,这种多元的原乡观,打破了原乡只能是一个地方的刻板印象,让读者明白“‘可以是多个地方的记忆与情感交织,这种解读在当下人口流动频的时代,更具包容性与共鸣感。

七、个人与社会评价

从个人角度说,《原乡人》是我读懂的钥匙。之前我总觉得“‘就是老家那个地方,读完这本书才明白,“‘更是那些藏在记忆里的温暖,是妈妈做的菜,是爸爸的唠叨,是老家的泥土味。现在每次想家时,我都会翻看这本书,想起那些温暖的记忆,心里就会踏实很多。去年我还把妈妈做红烧肉的步骤记了下来,学着自己做,虽然味道不如妈妈做的好,却觉得更近了一点。这本书让我明白,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

从社会评价来看,《原乡人》是台湾乡土文学的里程碑之作。作家陈映真曾评价钟理和用自己的生命,写透了游子对原乡的眷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比任何文字都更动人;文学评论家夏志清称其华语寻根文学的经典,让世界看到了游子对的渴望与坚守;就连《联合报》都称其出版六十多年,依然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因为它写的是每个人心中的寻根梦’”。在台湾,该书更是被列为中小学课外读物,教育孩子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这种文化传承的意义,让它成为真正的文学经典

八、书籍与社会热点的关联

它正好戳中当下年轻人寻根与文化认同的痛点。现在很多年轻人背井离乡打拼,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慢慢忘记了自己的,甚至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一无所知,陷入文化认同焦虑。而《原乡人》告诉大家,寻根不是回到过去,是带着记忆与传统,走向未来’”——就像主角在坚守客家文化的同时,也在适应新的生活。另外,书中多元的原乡观也契合当下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趋势,现在很多人拥有多个地方的生活经历,对原乡的定义也更加多元,这本书让大家明白“‘可以是多元的,只要心里有温暖的记忆,哪里都可以是原乡’”。此外,书中对文化传统的坚守,也提醒我们文化快速变迁的时代,要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不要让它们慢慢消失,这种文化保护的意识,在当下更具现实意义。

九、书中经典句子分享

原乡不在地图上,在心里,在那些让你觉得温暖的记忆里——哪怕走得再远,只要心里有,就不会迷失方向。

寻根的路可能很长、很苦,可每一步都值得——因为走着走着,你就会发现,一直在你身边,在你想念的每一口家乡菜里,在你记得的每一句家乡话里。

十、总结

《原乡人》不是一本普通的自传体小说,是一本写透寻根与眷恋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朴素的文字,把游子对原乡的渴望与坚守写得入木三分;它没有轰轰烈烈的剧情,却用细碎的细节,给了每个漂泊者寻找的勇气。如果你也在陌生的城市里感到孤独、迷茫,如果你也忘了自己的,不妨在一个安静的下午,翻开这本书——跟着主角的脚步,去寻找原乡的味道,你会发现:从来都不是一个遥远的地方,它藏在你的记忆里,藏在你对家乡的想念里,只要你愿意去寻找,就一定能找到,而那份对的眷恋,会成为你走下去的最强力量。

“《原乡人》:在漂泊路上寻根,每一步都踩着对故土的深情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汉魏六朝诗论丛》:在“诗心的褶皱”里,读懂“中国诗歌的原初密码” | 爱阅读

《汉魏六朝诗论丛》:在“诗心的褶皱”里,读懂“中国诗歌的原初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汉魏诗学的“学术百宝箱”,学界与大众的“诗歌时光机” 《汉魏六朝诗论丛》是古典文学学者傅璇琮、袁行霈、葛晓音等八位专家联合撰写的论文集(中华书局2023年修订版),被《光明日报》评为“年度最具学术深度的诗歌研...

《红楼梦日历》:在时光褶皱里重读红楼 | 爱阅读

《红楼梦日历》:在时光褶皱里重读红楼 当一本日历能让你在撕页时心生不舍,它便早已超越了计时工具的意义。《红楼梦日历》便是这样一部奇书,以三百六十五页的篇幅,将大观园的四季流转、人情冷暖拆解成可触摸的日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部日历由中华书局出版,特邀红学专家团队编纂,每年更新一版却始终保持经...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 爱阅读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一、基本信息:哥特迷雾中的“身份寓言” 《蝴蝶梦》(Rebecca)是英国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Daphnedu Maurier)1938年的“哥特文学经典”,与《简·爱》《呼啸山庄》并称为“英国女性成长三部曲”。这部以二战后英国康沃尔郡为背景的...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 爱阅读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记忆燃料"驱动的时间旅行寓言 陈楸帆所著的《换日箭》作为"时间三部曲"的第二部,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2年推出,全书25万字。这部科幻小说以"换日箭"为核心设定——一种需要吞噬宿主记忆才能穿越时空的神秘装置。故事在2046...

《活出全新的自己》:一本解锁自我成长密码的实践指南,帮你跳出内耗活成想要的样子 | 爱阅读

《活出全新的自己》:一本解锁自我成长密码的实践指南,帮你跳出内耗活成想要的样子 一、书籍基本信息 《活出全新的自己》是华语世界知名心灵成长作家张德芬的经典作品,2012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300万册,被读者称为“‘自我觉醒的地图’——既有戳中痛点的心理剖析,又有可落地的改变方法”。全书以“...

《基督教并不神秘》:在理性的祭坛上执火把的托兰德,用逻辑拆解信仰的迷雾 | 爱阅读

《基督教并不神秘》:在理性的祭坛上执火把的托兰德,用逻辑拆解信仰的迷雾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督教并不神秘》是爱尔兰哲学家约翰·托兰德(John Toland)于1696年出版的宗教哲学著作,中译本以陈启伟2008年译本(商务印书馆)最为经典,2024年新版加入周伟驰导读,豆瓣评分8...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对比写尽哲学”的“中西思想入门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冯友兰、张东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简装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中国哲学史泰斗冯友兰与西方哲学研究者张东辉的“跨...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灰烬中,触摸生命的永恒火种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灰烬中,触摸生命的永恒火种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1946年创作的心理学经典,结合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死经历与“意义疗法”理论,探索人类在极端困境中的精神支撑。其核心价值在于:它像一盏“生命火炬”,在“躺平焦虑”蔓延...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虚无的迷雾里,我们如何找到“活着的锚点”?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虚无的迷雾里,我们如何找到“活着的锚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苦难写就的存在主义答案之书”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E.Frankl)于1946年出版的哲学心理学著作,基于他在纳粹集中营中的亲身经历写成。这部被称为“20世纪...

《追忆似水年华》:在玛德琳蛋糕的香气中,触摸时间的永恒褶皱 | 爱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在玛德琳蛋糕的香气中,触摸时间的永恒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意识流文学的“记忆圣经” 马塞尔·普鲁斯特耗时15年完成的七卷本巨著,以“我”对往事的追索为线索,用超过200万字的篇幅构建起一座“记忆的迷宫”。全书通过玛德琳蛋糕、盖尔芒特王府等感官触点,将时间、爱情与艺术融为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