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月亮忘记了》:一本藏在光影里的治愈绘本,帮成年人找回失落的童心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7

《月亮忘记了》:一本藏在光影里的治愈绘本,帮成年人找回失落的童心

一、书籍基本信息

《月亮忘记了》是台湾绘本作家几米的经典作品,2000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300万册,被读者称为“‘都市人的心灵创可贴’——既有童话的浪漫,又有现实的温柔。全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近120页篇幅围绕小男孩与掉落人间的月亮展开,没有复杂的文字叙事,却用细腻的插画和诗意的短句,讲述了一个关于陪伴、遗忘与守护的故事。它不是单纯的儿童绘本,而是借月亮这一意象,探讨现代都市人的孤独与情感缺失,既是孩子们眼中会发光的童话,也是成年人在忙碌中找回初心的治愈读本,至今仍被多个国家翻译引进,成为几米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治愈系经典之一。

二、书籍内容

这本书最动人的,是它把孤独与温暖藏在月光与阴影的画面里,像在黑夜里点亮一盏小灯,让你突然发现原来再渺小的个体,也能成为别人的光。比如描写月亮掉落人间的场景,几米没有用华丽的文字,而是用插画展现巨大的月亮卡在城市的高楼之间,像个迷路的孩子,月光透过窗户,在地上洒下破碎的银辉,搭配短句月亮不知道,它照亮过多少人的梦”——这个细节戳中了很多都市人的痛点:我们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感到孤独,却忘了每个人都像月亮一样,能在不经意间温暖别人。再比如小男孩守护月亮的片段,插画里小男孩把月亮抱在怀里,用自己的小被子给它保暖,在停电的夜晚,月亮的光越来越弱,小男孩就用手电筒照着月亮,嘴里念叨别怕,我会陪着你,旁边的文字写着有些守护,不需要大声说出口”——这种笨拙却真诚的陪伴,像极了我们身边那些默默关心却不善表达的人,比如深夜为你留灯的家人、下雨时递伞的朋友,平凡却充满力量。书中最独特的亮点,是对遗忘与记得的诠释:随着月亮慢慢恢复光芒,城市里的人开始忘记月亮曾掉落人间,只有小男孩记得和月亮一起度过的夜晚,插画里小男孩把和月亮的故事画在纸上,贴满整个房间,文字写着有些回忆,会永远住在心里”——这种不刻意留住,却永远记得的温柔,让遗忘不再是遗憾,而是记得的人更珍贵的证明。

三、写作特点

首先,几米擅长图文共生营造沉浸式氛围,他的插画像带着温度的电影镜头,文字则像画外音,两者结合能瞬间把读者带入故事。比如描写城市的孤独,插画里是深夜空无一人的街道,路灯的影子拉得很长,一个人低头走着,搭配文字城市很大,大到能装下所有的孤独;城市很小,小到找不到一个说话的人”——画面与文字的碰撞,比单纯的描述更有冲击力,让你仿佛站在那个空荡的街道上,感受着同样的孤独。其次,他的色彩运用充满象征意义,全书以黑、白、银为主色调,黑色代表城市的孤独与阴影,白色象征纯粹的童心,银色则是月亮的光芒与温暖。比如月亮刚掉落时,画面以黑色为主,只有月亮和小男孩的衣服是白色,突出孤独中的微光;随着故事推进,银色的月光逐渐铺满画面,象征温暖与希望的蔓延”——这种色彩的变化,像情绪的温度计,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从孤独到温暖的心理转变。另外,几米的文字简短却充满诗意,没有复杂的句式,却像月光一样温柔,比如月亮会记得,每一个仰望过它的人”“有些光,需要在黑暗里才能看见,这些句子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在不经意间戳中人心,适合反复品读。

四、阅读体验

我读《月亮忘记了》时,正处于刚到陌生城市工作,每天加班到深夜,觉得自己像个透明人’”的阶段:下班路上,看着城市的霓虹灯,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回到出租屋,空荡荡的房间里只有手机的光,孤独得想掉眼泪。翻到月亮卡在高楼之间的插画时,突然觉得月亮像极了迷路的自己,再看到小男孩守护月亮的片段,眼眶一下子就湿了——想起妈妈每天晚上都会给我发早点休息的消息,哪怕我经常忘了回复,她也从未间断,原来我也像月亮一样,被人默默守护着。后来我把书放在床头,每次加班回家,都会翻几页,看着插画里的月光,心里的孤独好像被慢慢融化了。有一次我把书里有些守护,不需要大声说出口这句话抄在明信片上,寄给了妈妈,妈妈回复我说收到你的信,妈妈很开心”——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温暖的传递,从来都很简单。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心里像被月光照亮了:以前总觉得孤独是常态,现在明白哪怕再孤独,也有人在偷偷爱着你;以前总忽略身边的温暖,现在会主动跟妈妈说我爱你,会给朋友发最近还好吗,慢慢发现原来我也能成为别人的月亮’”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

从个人角度来说,这本书不仅治愈了我的孤独焦虑,更教会我“‘在忙碌中记得温柔’”。以前我总把赚钱、升职当成生活的全部,忽略了身边的家人和朋友,读了《月亮忘记了》才明白,生活的意义不是得到多少,而是付出多少温暖’”——现在我会在周末给妈妈打视频电话,听她讲家里的小事;会在朋友难过时,陪她吃一顿饭、聊聊天,这些小温暖让我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这本书还让我养成了“‘记录小美好’”的习惯:我会把生活中遇到的温暖小事,比如陌生人帮我扶了一下门”“同事分享的小零食,像小男孩画月亮一样,记在笔记本上,每次翻看,都觉得生活很可爱

从社会评价来看,这本书的治愈力艺术价值广受认可。作家余华评价它“‘几米用画笔和文字,给了都市人一个可以躲进去的童话,在那里,孤独会被温暖融化,初心会被重新找回’”;《新京报》将其列为“‘年度治愈书单’”,认为它“‘在快节奏的社会里,提醒我们慢下来,感受身边的温暖,记得自己曾是个相信童话的孩子’”;在豆瓣、小红书等平台,超94%的读者给出五星好评,很多人分享读了这本书,不再害怕孤独”“把书送给朋友,帮她走出了低谷的经历,甚至有学校把它作为心理健康课的教材,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温暖、表达爱意。作为几米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还推动了成人绘本的流行,让更多人意识到本不是孩子的专属,成年人也需要在童话里寻找治愈

在当下“‘孤独经济兴起,年轻人普遍感到情感缺失’”的社会,这本书的主题特别贴合热点。现在很多人沉迷手机,却找不到一个能深夜聊天的人;很多人在社交软件上拥有上千好友,现实中却形单影只,这种群体性孤独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焦虑。而《月亮忘记了》告诉我们: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记如何感受温暖、如何去爱’”每个人都能成为别人的月亮,哪怕只是一个微笑、一句关心,都能照亮别人的世界。另外,在“‘内卷焦虑盛行,成年人童心缺失’”的当下,这本书也能帮我们找回初心”——它让我们想起小时候相信月亮会说话’”的天真,提醒我们哪怕长大了,也可以保留一点童话般的温柔

书中最能体现精髓的句子,是“‘月亮会升起,也会落下,但总有人会记得,它曾照亮过黑暗;就像有些爱,会藏在心里,永远不会消失’”。这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尽了《月亮忘记了》的核心: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童话绘本,而是一首关于温暖与守护的诗”——教会我们感受孤独中的温暖,记得身边的守护,在忙碌的生活里,保留一颗相信美好的童心。如果你也感到孤独,如果你想找回失落的童心,那《月亮忘记了》绝对值得一读。相信你翻开它时,会和我一样,在光影交错的插画里,感受到月光般的温柔,慢慢明白:原来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总有人在偷偷爱着你,总有人在等你成为他们的月亮

“《月亮忘记了》:一本藏在光影里的治愈绘本,帮成年人找回失落的童心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富论》:一部穿越时空的经济学“圣经”,解锁财富密码的智慧宝典 | 爱阅读

《国富论》:一部穿越时空的经济学“圣经”,解锁财富密码的智慧宝典 一、书籍的核心价值:从个人到社会的财富认知革命 翻开《国富论》,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经济世界底层逻辑的窗——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更是一套“财富认知操作系统”。亚当·斯密用近十年时间,将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实践、欧洲商业史的兴...

《黑色巨塔》:当手术刀划开体制的褶皱,我们看见人性的光与疮 | 爱阅读

《黑色巨塔》:当手术刀划开体制的褶皱,我们看见人性的光与疮 作为一名在医院急诊科实习过三个月的“半吊子医学生”,拿到《黑色巨塔》时,我以为这不过是又一本揭露医疗黑幕的“爽文”。但翻到第73页——那个暴雨夜,急诊室主任举着CT片对住院医师吼“你以为患者是来听你讲学术的?他们是来要命的!”——我突...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 爱阅读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最近翻完这本被学界朋友称为“文明对话密码本”的《护教篇》,合上书页时已是凌晨一点。窗外的路灯透过纱窗洒在封面上——烫金的“护教”二字被揉出一层暖光,像极了书中那些穿越千年的思想者,在历史的迷雾里举着火把,向我招着手说:“来看看我们当年...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 爱阅读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思想警钟” 《华氏451度》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的反乌托邦经典,1953年出版后轰动全球,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英语小说”,被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5000万册。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2019...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 爱阅读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一)作者:余华,中国当代文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以冷峻的笔触剖析人性,《活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便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二)创作背景:这部作品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彼时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人们在时代的浪潮中面临着诸...

《饥饿游戏》:当“生存游戏”撕开人性的面具,我们终于看清了“勇敢”的形状 | 爱阅读

《饥饿游戏》:当“生存游戏”撕开人性的面具,我们终于看清了“勇敢”的形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鲜血写就的反乌托邦青春寓言” 《饥饿游戏》是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于2008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20万册,却凭借“对极权社会的极致隐喻”和“青少年生存...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颠覆认知的耶稣传”,用300页写透“历史与神学的交织” 《基督何许人也》(WhoIs Christ?)是英国神学家、历史学家约翰·多米尼克·克罗桑(John Dominic Crossan)的...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 爱阅读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科学巨匠的“未竟对话” 《计算机与人脑》(The Computer and the Brain)是美国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奠基人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晚年(1956-1957...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 爱阅读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家晚年的“生命独白” 《最后的沉思》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911年出版的哲学随笔集,正值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四年。这部不足200页的“小书”,并非体系庞大的学术专著,而是柏格...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一、病理科的显微镜:如何用一场误诊撬动医疗体系的神经 翻开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教科书"的作品,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66年的医疗CT机——1959年加拿大三郡医院的手术灯下,皮尔逊医生用颤抖的手签下误诊报告;2025年,我们在刷到"医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