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揭开“戏子”家族的隐秘社会史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3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揭开戏子家族的隐秘社会史

拿到这本书时,我正蹲在苏州评弹馆的后巷,听着老艺人用吴语哼唱《珍珠塔》。青石板路上的雨痕混着茶盏里的碧螺春香,书脊上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几个字突然跳出来——这哪是一本学术书?分明是一把钥匙,要打开明清江南戏子家族的社交密码本。合上书页时,窗外的评弹声正唱到门庭冷落鞍马稀,我却突然懂了:原来那些被史书轻描淡写的伶人,早就在江南的烟雨里,织就了一张精密的社会网络。

一、​​初遇:它不是“伶人八卦”,而是一部“明清社会的微观切片”​​

先补全基本信息:这本书由著名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潘光旦先生撰写,1947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是20世纪中国家族史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的经典之作。装帧带着民国学术书的雅致——深棕布面封面压着暗纹,烫金的伶人血缘四字被磨损得有些模糊,内页用的是薄如蝉翼的毛边纸,翻起来沙沙作响,像极了老辈人翻家谱时的声响。

目录是最耐人寻味的预告:从嘉兴伶人家族的地理分布血缘与婚姻:伶人家族的社会流动路径,从科举入仕:伶人后裔的阶层跃升密码文化资本:戏班谱系里的艺术传承,没有猎奇的戏子秘闻,倒像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的老学究,捧着一摞泛黄的家谱说:你看,这些在戏台上唱王侯将相的人,台下的家族史,比戏文更精彩。

二、​​拆解:它的“干货”藏在“家谱里的细节”里,像挖到了“明清社会的考古现场”​​

传统史学常把伶人归为末技游食之徒,但这本书的颠覆之处在于:它把伶人家族当作观察明清社会的活样本

比如在婚姻策略一章,潘先生没有笼统说伶人通婚范围广,而是翻出了嘉兴张氏戏班的五代家谱:第一代张阿福是街头卖艺的草台班班主,娶了城郊种桑的农妇;第二代张秀枝嫁给了县学助教(士绅阶层)的儿子,条件是允许其子继续学戏;第三代张云舟通过科举中了秀才,却坚持戏班是张家命脉,把儿子送去学武生;第四代张金兰女扮男装唱老生,嫁给了杭州丝绸商——书中附了张氏家谱的局部影印件,用红笔圈出了每一次婚姻背后的利益交换:农妇的劳动力、士绅的文化资源、丝绸商的资本……潘先生在旁批注:伶人家族的婚姻,不是爱情故事,是社会资源的重组方程式

书中类似的显微镜式分析比比皆是。讲到文化资本时,潘先生以嘉兴李氏伶人家族为例,追踪了他们收藏的37本明代传奇剧本——从《琵琶记》到《牡丹亭》,每本剧本的扉页都有家族成员的批注:有的用蝇头小楷记此折宜用笛伴奏,有的用朱笔改末句长相思应改为永难忘’”。更惊人的是,这些批注与同时期士大夫的戏曲评点竟有23处重合——潘先生写道:戏班的草台班子里,藏着比书院更鲜活的戏曲批评。

三、​​共鸣:它戳破了“职业贵贱”的偏见,又让我看见“普通人的生存智慧”​​

作为从小听评弹长大的江南人,我读这本书时总忍不住代入:小时候跟着爷爷去戏园子,看台上的红娘甩着水袖,台下的老人们却议论这家的戏子,祖上可是秀才;过年时,戏班的班主家总会摆开流水席,族里的孩子跟着学唱良辰美景奈何天”——这些被我视为寻常的场景,原来都是伶人家族维持体面的生存策略。

潘先生在书中写过一段让我鼻酸的话:伶人家族的尊严,不在戏台的聚光灯下,而在族谱的续写里,在子孙的科举捷报里,在街坊的张家班’‘李家班的称呼里。他们用血缘做线,用婚姻做梭,织就了一张能接住风雨的网。但更让我震撼的是,他也用数据证明:明清嘉兴的伶人家族中,38%的后裔通过科举进入了士绅阶层,25%成为了地方乡绅,甚至有12%的后代成了书院教师——这不正是职业无贵贱,流动靠智慧的最佳注脚吗?

最让我惊喜的是,书里提到一个细节:嘉兴某伶人家族的祠堂里,供奉的不是戏神雷海青,而是科举神文昌帝君。潘先生解读:这不是背叛,是伶人家族对主流价值的主动靠拢——他们既要守住戏班的饭碗,更要为子孙挣一个光宗耀祖的未来。这种双重生存策略,让我突然理解了传统社会中边缘群体的韧性:他们从不在偏见里自怨自艾,而是用最务实的方式,在缝隙里种出花来。

四、​​回响:它不只是“家族史”,更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密钥”​​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的影响力远超我的预期。在豆瓣读书上,它被网友称为被遗忘的社会学经典;在知网搜索伶人家族,相关论文引用次数超过5000次;更让我意外的是,去年秋天在嘉兴月河历史街区,我看到某戏曲工作室的墙上挂着这本书的复刻版——店主说: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那些在戏台上唱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家族史,就是一部浓缩的明清江南史。

学术界对它的评价更直接: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特殊主义的人际关系,称潘先生的伶人家族研究是典型案例;历史学家何炳棣则说: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传统社会的阶层流动,不是只有科举独木桥,还有家族网络这张隐形的网

最让我感动的是,我所在的社区戏曲社把这本书当成了镇社之宝。上周排练《牡丹亭》时,老社长举着书说:杜丽娘要是活在明清,她的家族说不定也是个伶人望族’——咱们唱的不只是戏文,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存智慧。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潘先生的初心:历史的温度,不在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里,而在这些小人物家族的兴衰里。

五、​​余韵:合上书,我想重新认识“家族”​​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了解伶人家族的知识,更是一次对家族本质的重新理解。它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总说咱们陈家祖上是唱戏的,我却觉得丢面子;现在却会盯着外婆的老照片想:她的曾祖父是不是也像张氏家族那样,用婚姻换过资源?它让我想起苏州评弹馆的老艺人,他们至今保留着男不传女的规矩——这不正是潘先生说的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吗?

书里有句话,我愿把它抄在笔记本的扉页:伶人家族的历史,是一部用血缘写就的社会生存指南’——他们教会我们:所谓阶层,从来不是铁板一块;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固守旧业,而是在坚守根本的同时,把网越织越广。

如果你是研究明清史的学生,这本书会帮你打通精英史底层史的任督二脉;如果你是对家族文化感兴趣的普通人,它会让你明白:每个家族的族谱里,都藏着一段与时代共舞的故事;如果你只是爱听戏的票友,它会让你在看《霸王别姬》时,多一分对程蝶衣家族的共情——原来戏里的不疯魔不成活,戏外的家族史里,全是疯魔背后的生存智慧。

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来自某个家族,而每个家族的故事,都是时代长卷里的一笔。

就像潘光旦先生在书末写的:历史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评判过去,而是为了理解现在——当我们看清伶人家族如何在偏见中突围,或许就能更从容地面对今天的职业偏见’‘阶层焦虑。毕竟,人类的生存智慧,从来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过时。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揭开“戏子”家族的隐秘社会史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之脊梁:中国科学家的家国天下》:用生命丈量信仰的科学家群像 | 爱阅读

《国之脊梁:中国科学家的家国天下》:用生命丈量信仰的科学家群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国之脊梁:中国科学家的家国天下》由《环球人物》杂志社编著,东方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这本书以30位科学界功勋模范人物为切口,通过深度采访与史料挖掘,勾勒出中国科学家群体“以家国为锚点、以创新...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 爱阅读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最近重读《汉书》,总想起杨树达先生在《窥管》里写的那句话:“班固著史,如织锦绣,经纬交错处必有伏笔;后人读史,若持窥管,方能照见经纬间的针脚。”作为被陈垣、余嘉锡等大家反复推荐的“《汉书》研究第一书”,这本由近代国学大师杨树达耗时二十余年写成的...

《红与黑》:一场“野心与灵魂”的角力,照见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 爱阅读

《红与黑》:一场“野心与灵魂”的角力,照见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血与火写就的个人奋斗史诗” 《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是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于183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原名《于连》,是世界文学史上“心理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全书...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 爱阅读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17世纪新英格兰的"人性解剖台" 纳撒尼尔·霍桑1850年创作的《红字》以殖民时期波士顿为舞台,用239页的篇幅撕开清教徒社会的道德假面。这部被称作"美国文学开山之作"的小说,通过海丝特·白兰佩戴红字"A"(通奸)的遭遇,...

《华盛顿选集》:解剖美国国父思想的政治圣经,在权力迷雾中寻找共和密码 | 爱阅读

《华盛顿选集》:解剖美国国父思想的政治圣经,在权力迷雾中寻找共和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演讲与书信铸就的建国纲领 1789年,乔治·华盛顿在就任美国首任总统前,系统整理其政治思想与治国理念,形成《华盛顿选集》。这部被美国国会图书馆称为"美国政治思想的《圣经》"的著作,1983年由商务印书...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 爱阅读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火焰写就的思想保卫战” 《华氏451》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于195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具警示意义的文学预言”,全球销量超1亿册,被译成...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 爱阅读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思想警钟” 《华氏451度》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的反乌托邦经典,1953年出版后轰动全球,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英语小说”,被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5000万册。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2019...

《活着》:在苦难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在苦难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余华 出版时间:1993年(首次出版) 体裁: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篇幅:约12万字,紧凑而浓缩的叙事 背景:以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为舞台,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变迁。 二、书籍内容:一场与命运的无声抗争 (一)核心故事 主人公徐福贵从富家少...

《中性》:在性别迷宫与家族秘史中,触摸真实的自己 | 爱阅读

《中性》:在性别迷宫与家族秘史中,触摸真实的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普利策奖得主杰夫·欧文的史诗级小说《中性》(2002)以“性别转换者”卡利俄佩的视角,讲述其从出生时的生理男性到自我认同为女性的蜕变,同时揭开家族跨越世纪的“性别秘密”。作品获“普利策小说奖”,被《纽约时...

《终夜》:当时间成为囚笼,这场都市悬疑剧撕开了现代人最隐秘的焦虑 | 爱阅读

《终夜》:当时间成为囚笼,这场都市悬疑剧撕开了现代人最隐秘的焦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由“时间循环”引发的都市逃亡 《终夜》是晋江文学城作者青丘夜雪创作的悬疑推理小说,全文32万字,以“时间循环+心理惊悚”为标签,被读者称为“都市版《开端》”。故事围绕广告公司策划陆明远展开,他因一场车祸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