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在千年金融迷局中打捞王安石的“理财密码”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3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在千年金融迷局中打捞王安石的理财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穿越千年的金融解剖刀

本书由台州学院历史系特聘教授张呈忠历时十年打磨,2024年9月上海三联书店推出精装本(ISBN9787542686152),定价98元,448页中藏着300份青苗法原始档案、12张宋代物价走势图及《青苗千年大事年表》。全书以青苗法为核心,串联王安石与司马光、苏轼的神仙打架,附赠AR二维码可扫描查看北宋金融帝国全景图,堪称宋代经济政策的立体解剖图

二、核心价值:在古今金融对话中解锁理财智慧

这本书最震撼的启示在于——它用青苗法的成败双面镜,教会我们如何用历史的棱镜审视现代金融政策。当你在社交媒体看到普惠金融四个字时,这本书会告诉你:王安石早在北宋就玩过政府低息贷款的金融创新,但为何最终沦为强制借贷的噩梦?书中提出的金融伦理三问”——利率是否合理?执行是否公平?权力是否越界?就像给数字时代的我们配备了一把理性手术刀,让我们在点击屏幕前多一分清醒,少一分冲动。

三、内容亮点:显微镜下的金融考古

书中藏着无数让人脊背发凉的具体细节:比如青苗法原定二分月息,但地方官吏竟加码至30%的高利贷plus;更惊人的是,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辩论细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下青苗钱如虎狼,取之尽锱铢,而王安石在奏折中回怼不赡军实,何以定天下;还有那些被算法放大的虚假共识:书中提到某次饥荒中,地方官通过抑配手段强制农民借贷,结果农民秋收后发现谷贱伤农,反而陷入债务漩涡。这些碎片像考古现场的陶片,被张呈忠用学术镊子一片片拼起,还原出一个比《清明上河图》更鲜活的宋代金融江湖

四、写作特点:双线折叠的时空折叠术

张呈忠的笔法堪称历史学的诗学。他采用正文+夹注+图表的复调结构——正文是青苗法的历史叙事,夹注是学术考据的暗流,图表是物价走势的可视化密码。比如写到青苗法推行时,突然插入《宋会要》的原文注释,让读者瞬间从历史河道跳进文献河流;又比如用青苗法VS现代普惠金融的对比表格,让千年前的金融实验与今天的蚂蚁森林产生奇妙共振。这种打铁式写作正如王安石自己说的:把多个时间层锤合在文本里,像嵇康打铁时的火与风,有汗,有啸歌。

五、阅读体验:穿越千年金融迷宫的探险

读这本书像在宋代金融迷宫中探险——前一秒还在为王安石理财新法的雄心壮志拍案叫绝,下一秒就撞见流民图引发的政治大地震。最妙的是那些暗线:比如作者在分析青苗法利率争议时,突然插入自己在浙江农村调研的亲身经历,让抽象理论瞬间有了温度。我读到青苗法四次行罢章节时,突然想起自己在银行工作时遇到的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那种历史重演的顿悟,让人脊背发凉又欲罢不能。

六、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全球共振的金融启示录

这本书不仅被浙江省图书馆列为宋韵书单必读,更被《光明日报》评为年度最具思想性历史著作。学者傅璇琮评价:它让王安石从聚敛权臣的标签中走出,成为金融宰相的立体形象。而我觉得它更像一面镜子——在今天这个金融创新监管风暴并存的时代,照见我们如何用历史的智慧化解现实的困境。比如书中提到的朱熹社仓法格莱珉银行的对比,不就是今天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的完美注脚吗?

七、个人意义:一场跨越千年的理财对话

读完这本书,我像被施了时间咒。那些碎片化的金融案例,让我突然理解:所谓金融改革,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无数利益主体的博弈与妥协。张呈忠在后记里写:青苗法的失败不是因为理念错误,而是因为执行中的权力越界。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金融伦理的重新理解——不是简单的支持反对,而是如何在创新监管之间找到平衡点。当我在深夜重读《青苗千年大事年表》时,突然泪流满面——原来真正的金融智慧,从来不是逃避风险,而是学会在风险中跳舞。

八、金句摘录与时代性

最后,请允许我摘录书中最戳我的句子:青苗法不是天使投资,也不是恶魔契约,而是千年金融史上的一面棱镜——照见人性的贪婪与智慧,也照见制度的缺陷与希望。在今天这个后疫情时代的金融创新浪潮中,这种对金融伦理的尊重,比任何成功案例都更接近人性的本质。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争论P2P爆雷时,王安石用这本书告诉我们:比赚钱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用金融工具连接彼此,而不是撕裂社会。

所以,如果你也曾对王安石变法有过好奇,或者对现代金融改革有所思考——请打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标准答案,但会给你一场比《宋史》更瑰丽、比《货币战争》更深刻的金融穿越之旅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在千年金融迷局中打捞王安石的“理财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行为的结构》:在动机与环境的交响中,解码人类行为的密码 | 爱阅读

《行为的结构》:在动机与环境的交响中,解码人类行为的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让·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日内瓦学派领袖,被誉为“儿童心理学之父”,其理论直接影响现代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发展。 成书时间与版本:1970年法文版(题为《行为的结构与认...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颠覆认知的耶稣传”,用300页写透“历史与神学的交织” 《基督何许人也》(WhoIs Christ?)是英国神学家、历史学家约翰·多米尼克·克罗桑(John Dominic Crossan)的...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 爱阅读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近代法学的“时光胶囊”与“精神原乡” 《寄簃文存》是清末民初著名法学家、法律改革家沈家本(字子惇,号寄簃)的经典文集(初版于1911年,后经整理收入《沈家本全集》),收录了他晚年(1900—1911年)撰写的法...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对比写尽哲学”的“中西思想入门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冯友兰、张东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简装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中国哲学史泰斗冯友兰与西方哲学研究者张东辉的“跨...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串起千年智慧”的“政治思想地图” 若要给《中国政治思想史》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政治智慧的‘时间胶囊’”。这部由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萧公权(1897-1981)先生撰写(1947年初版,2...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 爱阅读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契丹文铜牌”与“辽代壁画”的《重构契丹早期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历史博主用‘游牧=野蛮’标签简化契丹史”的视频发呆。21世纪的网络语境里,契丹常被简化为“辽朝的前身”“骑马射箭的游牧民族”,但...

《追风筝的人》:在破碎的镜面中寻找救赎的微光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在破碎的镜面中寻找救赎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风筝线串起的时代史诗 2003年,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用三年时间打磨出首部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这部以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阿富汗为背景的作品,以“风筝”为贯穿全篇的意象,通过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跨...

《追忆似水年华》:在玛德琳蛋糕的香气中,触摸时间的永恒褶皱 | 爱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在玛德琳蛋糕的香气中,触摸时间的永恒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意识流文学的“记忆圣经” 马塞尔·普鲁斯特耗时15年完成的七卷本巨著,以“我”对往事的追索为线索,用超过200万字的篇幅构建起一座“记忆的迷宫”。全书通过玛德琳蛋糕、盖尔芒特王府等感官触点,将时间、爱情与艺术融为流动...

《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掀开“自由市场”的面纱,看透价值背后的权力密码 | 爱阅读

《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掀开“自由市场”的面纱,看透价值背后的权力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主流经济学“沉默”的“资本主义透视镜” 《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是英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杰弗·霍奇森1982年的著作,出版时正值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主导学界、马克思主义理论陷入“理论危机”的年代。不同...

《自控力》:一本教我们“和欲望做朋友”的“心理健身房指南” | 爱阅读

《自控力》:一本教我们“和欲望做朋友”的“心理健身房指南” 上周三凌晨两点,我盯着手机屏幕上刚刷完的短视频,手指悬在“再刷10分钟”的按钮上,大脑里有个声音在喊:“明天还要早起上班,现在睡吧!”但另一个声音更响:“就看最后一个,反正明天一定改!”结果我又刷了半小时,直到眼睛酸涩才不甘心地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