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近代汉语探源》:一场穿越千年的语言“考古”冒险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8

《近代汉语探源》:一场穿越千年的语言考古冒险

 

一、书籍基本信息:商务印书馆的“语言宝藏盒”

《近代汉语探源》是语言学家江蓝生教授的学术力作,由商务印书馆于2022年9月推出精装版。全书457页,收录28篇论文,按语法词汇专书语言三部分编排,堪称一部近代汉语的百科全书。从概数词的历史考察禅问答的传意,每一篇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扇通往唐宋元明语言世界的门。

二、核心价值:破解汉语“基因密码”,让历史照进现实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显微镜般的细致,揭示了近代汉语的演变规律。比如,书中通过疑问语气词的来源研究,让我们明白:现代汉语中的疑问功能,竟源于唐宋时期的语音流变。这种追根溯源的功力,不仅解决了汉语史上的悬案,更让当代人意识到:我们每天说的方言、用的词汇,都是千年语言演变的活化石。

内卷”“躺平成为热词的今天,书中对被动关系词的来源初探的研究,意外地与当代职场困境形成呼应——唐宋人用表达被动,恰似现代人用被内卷自嘲。江蓝生教授用学术语言告诉我们:语言是时代的镜子,照见社会的焦虑与希望。

三、内容亮点:从“小词”到“大历史”的惊艳之旅

这本书的独特性,在于它用小切口撬动大历史。以下是几个让我拍案叫绝的片段:

字的变身术:书中通过敦煌文献和现代方言,还原了概数词的演化史——从唐代的十里来(约十里),到宋代的二十来人(约二十人),再到现代汉语的大概十来分钟。江蓝生教授用语言侦探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一个字的命运,就是一部微型文化史。

字的身世之谜:关于复数词尾的来源,学界争论百年。江蓝生教授通过江西安福方言、西北晋语等证据,提出“‘源于’”的颠覆性观点。书中引用的方言例句我物三个人”“你物几个,仿佛让人听到千年前的乡音——原来,我们每天说的我们,竟藏着如此古老的密码!

禅宗语录的语言密码:最后一篇禅问答的传意,像一部古代语言解码手册。江蓝生教授分析禅宗公案中的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等问答,揭示了禅宗如何用隐喻”“反语传递深意。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唐代僧人们在竹林间打机锋,而他们的语言智慧,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的表达方式。

四、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趣味性的“完美混搭”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堪称学术界的脱口秀’”

考古现场般的叙事:江蓝生教授像一位语言考古学家,带我们走进敦煌藏经洞、元代话本摊,甚至清代北京街头。比如,在分析吴语助词’‘得来溯源时,她引用《朱子语类》中的这书读得来,又对比现代上海话侬吃得来伐?,让读者仿佛在语言博物馆里穿梭。

网感语言解构学术:书中不乏硬核梗。比如,在探讨禁止词考源时,她调侃:唐宋人说别去,就像现代人说别卷了’——都是对过度行为的温柔提醒。这种古今对话的写法,让学术著作变得接地气

本证旁证的论证法:江蓝生教授的论证逻辑,像侦探破案一样严密。在研究后置词考辨时,她不仅引用《三朝北盟会编》中的沿路行,还结合现代闽语转行(转弯)的用法,甚至对比英语goalongtheroad,让结论铁证如山

五、阅读体验:一场“语言寻宝”的头脑风暴

读这本书的过程,像一场语言版的《国家宝藏》探秘:

啊哈!时刻:当我读到“‘影响释义一篇时,发现影响在唐代竟指影子和回声,比如《太平广记》中的山间影响,似有人语。这种古今词义大反转的发现,让我忍不住拍腿叫绝。

原来如此的顿悟:书中对措大(古代对读书人的戏称)的考释,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措大源于醋大(卖醋的人),因读书人常被调侃酸腐如醋,故得此称。这种词源揭秘,像解开一道千年谜题。

想立刻验证的冲动:读完兀自’”一篇后,我立刻翻出《水浒传》,发现鲁智深常说兀那汉子”“兀自喝酒,原来兀自仍然的意思。这种学以致用的快感,让阅读变成了一场语言游戏

六、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学术圈的“现象级”著作

这本书的影响力,早已超越语言学界:

学术认可:它入选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被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评价为近年来最生动的近代汉语解读。豆瓣评分高达9.4分,读者称赞:原来语言学可以这么好玩!

社会共鸣:在方言保护”“传统文化复兴成为热点的今天,书中对方言词源的考释(如的关系),为方言保护提供了学术依据。有网友评论:读完这本书,我更爱说家乡话了——原来每个方言词都是活化石

个人意义:对我而言,这本书像一把语言钥匙,打开了我观察世界的新视角。比如,当我听到朋友说大概十来分钟时,我会想起书中对字演变的论述;当看到网络热词绝绝子,我会思考:这个是否与古代词尾(如桌子”“椅子)有渊源?这种语言敏感度的提升,让我的生活多了许多趣味。

七、金句分享:感受语言的“魔法”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句子,是江蓝生教授在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中的论述:“‘语言的演变,是人类认知方式的外化——我们用什么方式思考,就用什么方式说话。’”这句话让我明白:语言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人类智慧的温度计

八、结语: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语言“冒险指南”

《近代汉语探源》不是一本读一遍就能懂的书,它更像一座语言主题乐园:第一次读,你可能被它的学术深度震撼;第二次读,会被它的趣味性吸引;第三次读,或许会从字里行间,看到自己文化的根。

如果你对方言从何而来”“古人为何这样说话感兴趣,如果你相信语言是文化的DNA,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你放进书架。因为它不仅是近代汉语研究的里程碑,更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样子的启示录。

最后,用江蓝生教授的话结尾:语言是活的,它会在时间里生长、变形,但它的根,永远扎在历史的土壤里。愿我们都能通过这本书,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根

“《近代汉语探源》:一场穿越千年的语言“考古”冒险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佛中国史》:在全球化坐标中重写五千年文明史 | 爱阅读

《哈佛中国史》:在全球化坐标中重写五千年文明史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国学者团队的文明解码工程 这套六卷本、300万字的巨著由卜正民等国际顶尖汉学家领衔,用"全球史"视角重构中国历史。全书像一套精密的文明拼图,前脚还在分析秦始皇陵的希腊式雕塑,后脚就揭秘郑和下西洋的海洋贸易网络。作为首部由西方学...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用“文化手术刀”解剖佛教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用“文化手术刀”解剖佛教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佛学的“破冰巨轮” 1938年,当佛教被视为“外来宗教”时,汤用彤以一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劈开了学术研究的冰层。这部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发行的著作,是中国首部系统研究佛教中国化的学术专著。全书以“...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颠覆认知的耶稣传”,用300页写透“历史与神学的交织” 《基督何许人也》(WhoIs Christ?)是英国神学家、历史学家约翰·多米尼克·克罗桑(John Dominic Crossan)的...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 爱阅读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东方哲思的“诺奖诗典” 泰戈尔1913年凭借《吉檀迦利》成为首位亚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部由103首散文诗组成的“献给神的诗”,以“采果人”“旅人”等意象为载体,构建起对生命、自然与神性的终极叩问。诗集融合印度《奥义书》...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 爱阅读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卧底”美联储的实战手册 《极简央行课》由前纽约联储公开市场交易室高级交易员王造撰写,2023年由格致出版社推出。作者拥有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背景,现任MonetaryMacro公司首席投资官,曾在美...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 爱阅读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文学泰斗的临终绝唱 2024年8月,中信出版社推出哈罗德·布鲁姆生前最后一部著作《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这位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家”,在90岁高龄时,用700余页的厚重文本,将一生阅读体验...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 爱阅读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短篇小说的“精神原子弹”与“文化纪念碑”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的经典短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收录于《星期一故事集》),以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为...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 爱阅读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一、基本信息:现代戏剧的“社会手术刀” 《罪恶之家》(A Doll's House)是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79年的“现实主义戏剧巅峰”,与《玩偶之家》《群鬼》并称为“易卜生社会问题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挪威...

《醉眼看金庸》:以醉眼观江湖,以真性情解武侠密码 | 爱阅读

《醉眼看金庸》:以醉眼观江湖,以真性情解武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非典型”的金庸研究指南 《醉眼看金庸》是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金庸研究重磅炸弹”,作者孔庆东(北大醉侠)与蒋泥联手,用329页的篇幅,将金庸15部武侠小说的“灵魂切片”摆上学术解剖台。它既不是传统文学评...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灰烬中,触摸生命的永恒火种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灰烬中,触摸生命的永恒火种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1946年创作的心理学经典,结合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死经历与“意义疗法”理论,探索人类在极端困境中的精神支撑。其核心价值在于:它像一盏“生命火炬”,在“躺平焦虑”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