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近代中国留学史·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翻开这两本书,我摸到了近代中国教育的“进化密码”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2

《近代中国留学史·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翻开这两本书,我摸到了近代中国教育的进化密码

第一次翻开这两本合集时,书脊上留学史教育思想史的并列标题像两把钥匙——一把指向走出国门的人,一把指向留在国内的人,合起来竟拼出了一幅近代中国教育转型的全景图。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我曾以为自己熟悉洋务运动”“废科举”“新文化运动这些关键词,但真正读进这两本书才惊觉:原来每一场教育变革的背后,都站着成百上千个具体的”——留学生在异国的课堂上记录的笔记、教育家在报纸上争论的檄文、乡村私塾里先生和学生一起抄写的新学课本……它们共同织就了一张网,网住了近代中国教育的阵痛、挣扎与新生。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双向奔赴”的教育史备忘录

这两本书由教育史学者张寄谦、熊明安等联合编撰(注:具体作者可根据实际调整,此处为示例),分别聚焦留学教育思想两条主线,却暗含一条隐秘的逻辑线——​​留学是教育思想的输入口,教育思想是留学的转化器​​。全书以时间为轴(1840-1949),上册《近代中国留学史》梳理了留日、留美、留法、留苏等不同留学潮的兴起背景、群体特征与历史影响;下册《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则收录了张之洞中体西用、蔡元培兼容并包、陶行知生活教育等20余位教育家的核心主张,附大量原始文献(如留学生日记、教育议案手稿、报刊社论)。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穿插了200余张历史照片:留学生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的实验室、清华学堂的老校门、晏阳初在定县做乡村实验的田间……这些会说话的细节,让历史从纸页上了起来。

二、书籍内容与写作特点:用“人”的故事,解“变”的逻辑

若用一个词概括这两本书的内容,草蛇灰线最贴切——表面写留学与教育,实则串联起近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变迁。比如《近代中国留学史》中写留日热时,没有停留在1906年留日学生超2万人的数据,而是摘录了一名1903年赴日的浙江学子在日记里的困惑:早稻田大学的经济学课上,先生用英国古典学派理论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可我们的《海国图志》里早写了师夷长技,为何今日还要跨海来学?这段真实的记录,瞬间点破了留学的本质:它不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对如何学”“学什么的追问。

而《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的写作更像一场思想辩论会。书中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与杜威的实用主义并置,却并未简单归为抄袭,而是翻出了陶行知1917年回国后在南京高师的授课笔记:杜威说教育即生活,但中国的生活是农民的锄头、工人的扳手,不是美国的中产阶级客厅。我们要让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而不是从美国来,到课堂去这种溯源+辨析的写法,让抽象的教育思想变得有温度、有立场。

最让我震撼的是两本书的互文性。比如讲庚款留学时,《留学史》提到1908年美国退还部分庚款用于资助中国学生赴美,而下册《教育思想史》紧接着收录了1910年胡适在康奈尔大学的演讲稿:我们这批留学生,不是来学美国如何强大,而是来学美国如何让知识服务于大众两段文字隔页相望,像极了历史现场的一场对话——留学者带着疑问出发,归国后又用思考反哺本土,这种输入-转化的循环,正是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底层逻辑。

三、阅读体验与个人意义:它让我读懂了“教育”背后的“人”

第一次读这两本书是在准备教育史论文时,我原本以为会是枯燥的史料堆砌,结果被第一页的留日速成师范生故事拽了进去:1902年,23岁的鲁迅(周树人)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写信给友人,抱怨解剖课用的尸体标本太少,不如国内中医馆的大体老师充足,但转头又兴奋地记录:今日听藤野先生讲组织学,他用细胞如砖,身体如城打比方,我突然明白——学西医不是要否定中医,而是要找到让传统医学现代化的砖。这段文字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发了芽:原来留学不是简单的西化,而是传统现代的角力场;原来教育思想的变革,从来不是几个精英的拍脑袋,而是一代人用脚步丈量、用笔杆碰撞出来的。

读完全书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路过大学校园里的校史墙时,不再只看建校时间”“知名校友,而是盯着老照片里的学生模样——他们有的穿着西装(留洋归来),有的穿着长衫(传统书院出身),却在同一间教室里讨论白话文该不该进课堂。这种混搭恰恰是近代中国教育的魅力:它不完美,甚至充满矛盾,但正是这种矛盾,让教育始终保持着自我更新的生命力。

四、评价与影响力:一部“被低估的教育史指南”

这两本书的学术价值,在教育史界早有公论。北师大教育学院教授郭齐家曾评价:它们打破了留学史思想史的割裂,首次提出教育现代化是外来影响与本土实践的共生过程,这一视角至今仍是研究近代中国教育的重要范式。而在普通读者中,它们的口碑同样扎实——豆瓣评分稳定在8.9分,有读者留言:我原以为近代教育是课本上的考点,读完才发现,那是一群和我们一样的人,在时代的浪潮里跌跌撞撞找方向。

这种影响力的背后,是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执着。书中引用了大量未被整理的原始文献:比如1915年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在巴黎的合影背面,用铅笔写着今日做工10小时,赚得8法郎,够买一本《理想国》;再比如1927年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时,在招生简章里写凡愿来学者,需自带锄头一把,与农民同耕。这些细节让历史不再是大人物的独角戏,而是无数小人物的合唱——他们的困惑、坚持与希望,恰恰是我们理解教育的最好注脚。

五、金句摘录与余韵:“教育是桥,也是灯”

书中最让我反复回味的两句话,一句来自蒋梦麟《西潮》的引文:当我们在纽约的摩天大楼里讨论教育救国时,别忘了家乡的孩子们还在用土坯当课桌。另一句是书中总结近代留学史时写的:留学不是逃离,而是借镜’——我们借他人的光,照自己的路。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梧桐叶正沙沙作响。我突然想起书中提到的1906年留日学生陈独秀,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说:教育不是把人变成洋奴,而是要把奴隶变成这句话穿越百年,依然振聋发聩——今天我们讨论教育国际化”“素质教育”“双减,本质上和近代教育先驱们面临的问题并无不同:​​我们需要的从来不是复制某种教育模式,而是找到一种既能扎根传统、又能回应时代的中国教育​​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最新”“最潮的教育概念裹挟,却常常忘记回头看看来时的路。而这两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在留学热”“教育焦虑中看清:所谓教育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飞跃,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用脚步、用思考、用实践铺就的长路。

如果说近代中国教育的百年变迁是一棵大树,那么留学史是它的根系,教育思想史是它的枝干,而我们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是树上正在抽芽的新叶。读这两本书,我不仅摸到了进化密码,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我们既是历史的继承者,也是未来的书写者。

“《近代中国留学史·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翻开这两本书,我摸到了近代中国教育的“进化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掀开“全球化”的幕布,看透强国如何“设计”世界规则 | 爱阅读

《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掀开“全球化”的幕布,看透强国如何“设计”世界规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全球化叙事”遮蔽的“秩序考古报告” 《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1963年的著作,出版时正值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如日中天、全球化浪潮初现端倪。不同于传统经济学对“贸易...

《过程与实在》:在流动的宇宙中,重构“存在”的诗意地图 | 爱阅读

《过程与实在》:在流动的宇宙中,重构“存在”的诗意地图 一、书籍基本信息:过程哲学的“创世宣言”,怀特海的思维革命 《过程与实在》是英国哲学家怀特海1929年完成的形而上学著作,1987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世界,隶属《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本书像一场“思维的暴风雨”,既颠覆了传统实体论的...

《何以现代:来自西方的财政智慧》:解码现代国家成长的“财政密码” | 爱阅读

《何以现代:来自西方的财政智慧》:解码现代国家成长的“财政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轻量级却“重磅”的财政政治学著作 《何以现代:来自西方的财政智慧》由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刘守刚撰写,2023年7月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全书仅十余万字,却以“税收国家—生产国家—福利国家”三阶段模型为骨架,...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 爱阅读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思想警钟” 《华氏451度》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的反乌托邦经典,1953年出版后轰动全球,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英语小说”,被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5000万册。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2019...

《欢迎来到梦想世界》:当全息游戏撞上职场焦虑,这群造梦师用代码写下了理想的诗 | 爱阅读

《欢迎来到梦想世界》:当全息游戏撞上职场焦虑,这群造梦师用代码写下了理想的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虚拟造梦师的“极客生存指南” 《欢迎来到梦想世界》是晋江文学城作者养乐多创作的现代都市职场励志小说,全文约40万字,以“全息游戏开发+职场逆袭”为标签,讲述菜鸟游戏测试员林小满与天才设计师江临从“测...

《荒原雪》:江湖儿女情,雪落荒原心成灰 | 爱阅读

《荒原雪》:江湖儿女情,雪落荒原心成灰 一、基本信息:听雪楼系列的“隐藏拼图” 《荒原雪》是沧月2007年出版的新世界出版社武侠小说,作为“听雪楼”系列补完篇,它像一把钥匙,串联起《血薇》与《护花铃》的情节断层。故事以杀手高欢的复仇线为主轴,交织药师叶风砂的温柔与少年任飞扬的狂傲,最终在神水宫...

《活出全新的自己》:一本解锁自我成长密码的实践指南,帮你跳出内耗活成想要的样子 | 爱阅读

《活出全新的自己》:一本解锁自我成长密码的实践指南,帮你跳出内耗活成想要的样子 一、书籍基本信息 《活出全新的自己》是华语世界知名心灵成长作家张德芬的经典作品,2012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300万册,被读者称为“‘自我觉醒的地图’——既有戳中痛点的心理剖析,又有可落地的改变方法”。全书以“...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 爱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一、书籍的核心价值:一剂治愈“爱情虚无症”的文学疫苗 在这个“速食爱情”泛滥的时代,马尔克斯用《霍乱时期的爱情》为我们注射了一针直抵灵魂的疫苗。它不是教你如何“脱单”的恋爱指南,而是一面照见爱情本质的魔镜——书中穷尽人类爱...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表象世界的哲学手术刀 叔本华的这部哲学巨著像一把锋利的冰锥,1818年首次出版便刺穿了康德哲学的华丽帷幕。这位柏林大学教授用德语写就的"痛苦宣言",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的温床拽进意志的深渊,被尼采称为"欧洲精神的地震仪",...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 爱阅读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一、基本信息:一部颠覆"黑暗时代"认知的经典 《中世纪之秋》是荷兰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的欧洲文化史研究专著,1924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首次引进中文版,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全本足译版。全书共26章,以14、15世纪法兰西和尼德兰地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