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山》:在湘西烟雨中触摸中国乡村的百年心跳 | 爱阅读
《家山》:在湘西烟雨中触摸中国乡村的百年心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方言写就的民族史诗
《家山》是王跃文暌违多年的长篇力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湖南文艺出版社联合推出。这部54万字的巨著以湖南溆浦沙湾村为原型,通过陈氏家族五代人的命运沉浮,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百年历史风云,浓缩进一个南方乡村的四季轮回。书中方言土语俯拾皆是,“种阳春”“猜闷子”“吃点心”等溆浦方言词汇,让文本焕发出泥土的芬芳,仿佛能看见老农蹲在田埂上吧嗒旱烟的生动画面。
二、核心价值:在烟火气中重构乡村的精神坐标
当城市化浪潮席卷大地,《家山》像一剂清醒的凉茶,提醒我们:乡村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作者以“创旧”之笔破除“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佑德公这位德高望重的乡绅,既会为红军家属转移而彻夜难眠,也会因县长“不能等天下太平才做事”的点拨,毅然带领村民修建红花溪水库。这种“仁义为本、顺势而为”的生存智慧,恰似一株老樟树,根系深扎传统土壤,枝叶却向着现代文明舒展。
书中最触动我的,是沙湾人对“家国”的天然认同。当齐峰秘密重建党组织时,村民们明知“南边山里起强盗”的流言,仍默默掩护;当扬卿设计水库图纸时,连目不识丁的老农都能说出“把设计师、造价师、施工经理都做了”的朴素豪言。这种“小人物扛起大时代”的叙事,让我想起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论断:“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家山》证明,正是这种乡土性,孕育了中华民族最坚韧的生命力。
三、内容亮点:在家长里短中听见历史惊雷
1.微观史与宏观史的完美共振
王跃文采用“复调式”写作,将辛亥革命后女子放足的尴尬、国民政府强征税赋的暴虐、共产党分田分地的喜悦等历史节点,化作沙湾村的日常图景。比如陈有仙替人充壮丁后,从赌棍到抗日战士的转变,既是个体命运的转折,更是时代洪流的缩影。这种“以村窥国”的笔法,让人想起《白鹿原》,但湘西的巫傩文化与农耕智慧,又赋予其独特的地域标识。
2.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解码
书中对乡村伦理的刻画堪称一绝。陈氏家族的派字歌“福贵昌隆,家声远扬”不仅是血缘符号,更暗含“修齐治平”的儒家理想。当五疤子从地痞流氓成长为革命战士,当桃香这个“乡约老爷”在祠堂与县衙间周旋,传统文化中的“义利之辨”“家国同构”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最妙的是对“红属”的保护——村民们用“拖檐底下定规款”的民间智慧,将革命火种藏进日常伦理,堪称中国式革命的生动注脚。
3.诗性叙事与现实主义的化学反应
王跃文摒弃了传统乡土小说的苦难叙事,转而用“风轻云淡”的口吻书写坚韧。比如描写洪水过后的救济场景:“家家户户端出腌菜坛子,你家一碗酸辣椒,我家一碟霉豆腐,在晒谷场上摆成长龙。”这种举重若轻的笔法,让苦难升华为人性的光辉。而方言的运用更添趣味,当老农说“坐得黄包车,颠得屁股肿”时,你仿佛能看见他们摇头晃脑的憨态。
四、阅读体验:一场沉浸式的乡村漫游
合上书页,我仿佛在沙湾村住了一季。清晨被鸡鸣唤醒,跟着有喜去田里查看秧苗;午后蹲在古樟树下,听老人们用方言讲述“天皇皇地皇皇”的符咒;傍晚站在红花溪水库边,看扬卿与史瑞萍并肩而立的剪影。这种“在场感”源于作者对细节的苛求——书中出现的1937年《西行漫记》中文译本、民国田亩制度文书,甚至佑德公的日记格式,都经过严格考证。
最令我拍案叫绝的是“家书”的运用。扬屹与贞一的书信往来,不仅还原了那个时代的通讯方式,更用“见字如面”的温情,冲淡了战争的残酷。当读到“前线枪炮声渐稀,唯闻山间溪水潺潺”时,我忽然明白:所谓家国情怀,不过是无数普通人“把日子过好”的朴素愿望。
五、评价与影响力:从文学现场到社会议题的共振
1.奖项与口碑的双重认证
自2022年出版以来,《家山》横扫各大文学榜单:入选2022年度影响力图书、第四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首届长江华语文学榜优秀长篇小说,更在2025年斩获首届乔典运乡土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施战军评价:“在当代文学的高原上,《家山》是深山、是大山。”这种权威认可,让作品成为研究中国乡土文学绕不开的坐标。
2.乡村振兴的时代回响
在“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家山》提供了宝贵的文化参照。书中对“大办水利”“大办教育”的描写,与当下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教育资源下沉形成跨时空对话。当扬卿说“我们不能等到天下太平才做事”时,我仿佛看到无数驻村干部正在践行这句话——这或许就是文学超越时空的力量。
3.读者自发的“二度创作”
在社交媒体上,读者们用方言朗读书中段落,用漫画还原沙湾场景,甚至有人根据水库修建情节设计研学路线。这种“破圈”传播,证明好作品能激活全民的文化记忆。正如一位豆瓣网友所说:“读《家山》像在拼图,每一页都找到自己家乡的影子。”
六、金句分享:直抵人心的文字力量
“乡村的夜晚不是黑的,是墨绿的。虫鸣像撒在宣纸上的芝麻,一粒粒清晰可辨。”
“佑德公的日记只记所见所闻,不记所思所感。但沙湾与舒家坪械斗那日,他破例写下:‘乡民愚昧,可叹可悯。’”
“历史不是刀光剑影,是无数个‘今天’的叠加。我们正在书写的,就是后人的‘家山’。”
七、结语:常回家山看看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家山》像一坛陈年米酒,初尝平淡,回味绵长。它告诉我们:无论走多远,那个炊烟袅袅的村庄,永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原点。当你在城市丛林中感到迷茫时,不妨翻开这本书——或许在佑德公的日记里,在扬卿的水库图纸上,在五疤子的抗日枪声中,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