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九朝律考》:一把解开“中国古代法律密码”的“考古手术刀”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4

《九朝律考:一把解开中国古代法律密码考古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近代法史的“基石巨著”与“时间胶囊”

《九朝律考》是近代法律史泰斗程树德(字郁庭)的经典学术专著(初版于1927年,后经修订收入《程树德法学文集》),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考证九朝法律(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集大成之作。这部近百万字的巨著,以为核心线索,通过校勘古籍、比对碑刻、考证诏令等方法,还原了从汉律到唐律的法律演变史”——约法三章的简陋到唐律疏议的精密,从礼法合一的雏形到礼法分野的成熟,程树德用实证+逻辑的双重视角,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触摸古代法律肌理的窗口。它不是法律条文的汇编,而是一部用考证还原法律灵魂历史侦探小说:那些散落在正史、类书、碑刻中的法律碎片,如何拼凑出中国古代法的精神全貌?那些被后人误解的酷法”“宽律,背后藏着怎样的时代密码

二、核心价值:从“条文记忆”到“精神理解”的“法史启蒙术”

很多人对中国古代法律的认知停留在杀人偿命”“株连九族的表面,但《九朝律考》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时代的镜子”——它的每一次修订,都与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思潮紧密相连;读懂法律,才能真正读懂古人的生存逻辑价值选择​​

比如程树德在《九朝律考·汉律考》中对春秋决狱的考证:汉代引经决狱并非儒法合流的简单产物,而是法律儒家化的早期尝试。他通过比对《史记·酷吏列传》与《汉书·刑法志》的记载,结合出土的居延汉简,指出:​​春秋决狱的本质是用儒家伦理补充法律漏洞”——当法律条文无法覆盖复杂的社会矛盾(如亲亲相隐告奸的冲突)时,法官便引用《春秋》中的微言大义作为裁判依据。这种法律与道德的互动,实则是汉代独尊儒术在司法领域的具体实践​​。这种从条文到思想的解读,让读者突然明白:为什么汉代法律看似严苛,却能在礼法冲突中维持社会稳定——因为法律早已与中国人的伦理底线深度绑定。

对今天的我们而言,这种价值更具现实意义——传统法律文化成为热点,许多人开始讨论古代法对现代法治的启示,《九朝律考》提醒我们:​​传统法律的生命力,不在照搬条文,而在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逻辑​​。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礼法合一”“以刑去刑思想,实则是古人用法律解决社会问题的智慧结晶。

三、内容亮点:从“律文校勘”到“社会透视”的“显微镜式”深耕

程树德的研究与分析,像一位法律考古学家,总能在最普通的律文”“诏令里挖出时代的密码。书中最让我惊叹的,是他对法律与社会变迁的精准把握——那些被我们视为法律史常识八议”“官当制度,在他笔下成了观察古代社会的棱镜

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唐律疏议·名例律》八议制度的考证。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是唐代贵族与官员的法律特权,传统研究多停留在等级制度的批判层面,但程树德通过分析唐代碑刻、墓志与司法案例(如《唐故相国裴公墓志铭》中以议贵减罪的记载),指出:​​八议并非特权法,而是身份责任法”——贵族与官员因承担更多公共责任(如议能者需有治国之才),被赋予减罪特权;若其失职(如贪赃枉法),则罪加一等。这种权利与义务对等的设计,实则是唐代科举制精英治理的法律保障​​。他用《旧唐书·职官志》中五品以上官员犯罪需三司推事’”的规定佐证:“‘八议不是法外开恩,而是对精英的更高要求’——他们的特权,源于责任;他们的惩罚,重于常人这种从制度到责任的解读,让我第一次读八议时,竟看见了唐代官场中能臣庸吏的生存博弈:他们既享受议贵的便利,又时刻警惕罪加一等的风险——法律,原来是激励与约束的平衡器。

另一个亮点是对法律与经济的关联分析。程树德在《九朝律考·隋律考》中指出:隋代输籍定样(核定户等以定赋役)的法律,本质是经济改革的配套措施。他通过对比《隋书·食货志》与敦煌文书《河西巡抚使判集》的记载,还原了隋代均田制崩溃后,政府如何通过法律手段重新分配土地、稳定赋税:“‘输籍定样不仅规定了户等标准,还明确了逃亡户的惩罚措施’——这并非压迫农民,而是用法律手段重建经济秩序这种从法律看经济的视角,让律文抽象的规则变成了鲜活的经济实践

四、写作特点:“严谨的考证”裹着“故事的鲜活”

程树德的写作风格很扎实:他既是严谨的法史学家(每段考证都标注据《唐律疏议》卷X”“参考《居延汉简释文合校》卷Y),又是天才的故事叙述者(善用场景还原、生活类比,甚至模仿古人的断案口吻)。这种严谨+鲜活的结合,让学术著作读起来像一部古代法律版《包公案》

比如在写汉代秋冬行刑制度时,他没有直接罗列汉律的具体规定,而是还原了一个西汉廷尉的断案场景:

元狩二年的冬天,廷尉张汤审理了一起盗马案。犯人是关东来的流民,偷了军马场的马,按汉律盗马者死。但张汤翻开案卷,发现犯人妻子正怀着孩子,家中还有老母病重。他犹豫片刻,提笔在判决书上写下:盗马者死,然其情可悯,着狱中待决,待来春执行。旁边的书吏提醒:大人,汉律有秋冬行刑之制,春生秋杀,如今正是腊月,若等来春,怕是要违律。张汤叹气:律是死的,人是活的——这犯人虽盗马,却是为母治病,若此时行刑,与不孝何异?且待春至,再依法处置吧。’”这段文字像穿越剧一样,让我看见了汉代法官的断案智慧”——原来秋冬行刑不是机械执行,而是法律与人情的调和;原来律文的背后,藏着古人对生命的敬畏。

更妙的是程树德对现代法律的启示。他在《九朝律考·结语》中指出:中国古代法律的演变,本质是社会需求的回应’—从汉律的到唐律的,从礼法合一礼法分野,每一步都因社会问题而起,为解决问题而变。今天的法治建设,也需遵循问题导向:法律不是完美的教条,而是动态的解决方案这种古今贯通的视角,让古代法历史遗迹变成了理解现代法治的参照系”——我们今天讨论的宽严相济”“情法两尽,早就在《九朝律考》的字里行间埋下了种子

五、阅读体验:从“云里雾里”到“豁然开朗”的“法史觉醒”

初读《九朝律考》时,我有点发怵”——书里满是律文”“令式”“科条等术语,像在看一本法律版《辞海》。但随着程树德的引导渐入佳境,我突然开窍了:

最让我震撼的是《九朝律考·自序》里的一句话:法律者,非他,乃时代之规矩——其变也,随世运而移;其不变也,守人心之本。读律者,当读其,更当读其不变作者写这本书,不是为了炫学问,而是想和读者一起触摸法律的温度’”——那些在律文冷冰冰死刑”“流刑,背后是古人对公平的追求;那些被后人误解的酷法”“宽律,实则是时代问题的法律答案。这种非功利的学术态度,让我突然明白:为什么现在很多法律史解析读起来像条文汇编,而程树德的书读起来像故事会”——因为它不追求权威,只追求真实

另一个触动我的是书中对法律与人性的洞察。程树德在《九朝律考·唐律考》中分析亲亲相隐制度时指出:法律允许亲属容隐,不是纵容犯罪,而是尊重人性’——父子、夫妇之情,是人性中最基本的;若强迫大义灭亲,反而是以法灭情,违背了立法之本他用《唐律疏议·名例律》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的规定佐证:“‘亲亲相隐的范围从父母子女扩展到大功以上亲属,正是因为古人明白:亲情是社会最基本的黏合剂,法律需保护它,而非破坏它。这种从法律看人性的视角,让我突然明白:为什么亲亲相隐能成为中国法律的传统——它不是落后,而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合上书时,我望着书架上的《唐律疏议》发了会儿呆——那些被我背诵过的律文,原来藏着这么多故事:汉代法官为盗马犯争取来春行刑,唐代律学家为亲亲相隐寻找经典依据,宋代法官为断案翻遍诏令碑刻”……原来,法律史不是死的历史,而是活的法律智慧

六、评价与影响力:法史研究的“活字典”,传统法文化的“基因库”

《九朝律考》的地位,在学术界有目共睹。著名法史学家杨鸿烈评价:程郁庭先生的《九朝律考》,是中国近代法史学的奠基之作’——它首次用实证考据的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法律,既纠正了前人望文生义的谬误,又建立了法律与社会的综合分析框架,后世研究法史者,无人能绕过它。它不仅是高校法律史”“中国古代史专业的核心教材(几乎每所大学的中国法制史课程都将其列为必读书),更被列入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成为法学研究者、历史爱好者的案头必备

在社会影响上,这本书的生命力更深远。这些年,传统法律文化复兴”“法治中国建设成为热点,许多学者用《九朝律考》研究古代法的现代转化,许多地方用礼法合一的理念推动基层治理(如浙江的乡贤调解、江苏的家风建设)。这种从学术到大众的传播,让这部书早已超越了的边界,变成了一种文化基因”——它教会我们:​​传统法律不是过时的旧法,而是现代法治的文化根脉;读懂传统法律,才能更好地建设现代法治​​

结语:一本能让你看见古代法律心跳的书

如果说很多法律史著作是用望远镜看朝代,《九朝律考》则是一把万能钥匙”——它打开的不是某一朝代的法律秘密,而是整个中国古代法的精神密码;它教给我们的不是如何记忆律文,而是如何用法律的眼睛看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是:古代法律从不是冰冷的条文,它就藏在我们的人情冷暖里,在礼法冲突的挣扎中,在社会变革的需求里。程树德用《九朝律考》告诉我们:​​真正的法律史,不是记录法律的变迁,而是理解法律与人性的对话;真正的法治精神,不是照搬现代制度,而是从传统中汲取智慧​​

如果你也想真正读懂中国古代法律,想触摸那些藏在律文”“诏令里的法律心跳,不妨翻开这本书。相信我,当你跟着程树德的笔,从汉律的简走到唐律的繁,从春秋决狱礼法冲突走到输籍定样经济改革,你会听见一个古老文明的心跳”——它时而厚重,时而轻盈,却从未停止。

“《九朝律考》:一把解开“中国古代法律密码”的“考古手术刀”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克贝利·芬尼历险记》:在木筏上漂流的道德觉醒指南 | 爱阅读

《哈克贝利·芬尼历险记》:在木筏上漂流的道德觉醒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美国文学的"童年解剖刀" 《哈克贝利·芬尼历险记》是马克·吐温1884年创作的成长小说,被海明威称为"美国文学的起源"。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插图本,用300余幅原版插画将密西西比河的晨雾、木筏上的烤火鸡永久封存,...

《海底捞的经营哲学》:在火锅沸腾处解码服务基因的密码本 | 爱阅读

《海底捞的经营哲学》:在火锅沸腾处解码服务基因的密码本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餐饮业服务假象的认知革命 黄铁鹰2012年完成的这部管理学案例集,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服务业"微笑服务"的表演假象。这位北大光华教授用海底捞的"变态服务"案例,重构了餐饮业的管理认知图景,被《哈佛商业评论》称为"...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 爱阅读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最近翻完这本被学界朋友称为“文明对话密码本”的《护教篇》,合上书页时已是凌晨一点。窗外的路灯透过纱窗洒在封面上——烫金的“护教”二字被揉出一层暖光,像极了书中那些穿越千年的思想者,在历史的迷雾里举着火把,向我招着手说:“来看看我们当年...

《最后一张牌》:当旧牌面朝上,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未完成” | 爱阅读

《最后一张牌》:当旧牌面朝上,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未完成” 一、书籍基本信息:悬疑与温情的“时光标本”,2024年现象级治愈推理 《最后一张牌》是90后作家“时叙”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时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巧思——深褐色牛皮纸底色上,一张磨损的扑克牌斜倚在旧相框旁(牌...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灰烬中,触摸生命的永恒火种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灰烬中,触摸生命的永恒火种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1946年创作的心理学经典,结合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死经历与“意义疗法”理论,探索人类在极端困境中的精神支撑。其核心价值在于:它像一盏“生命火炬”,在“躺平焦虑”蔓延...

《追忆似水年华》: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记忆的珍珠 | 爱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记忆的珍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文字搭建的“时间博物馆” 《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耗尽一生创作的自传体小说,首卷《在斯万家那边》出版于1913年,全七卷完成于1927年。这部被译林出版社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作品,以32...

《资治通鉴》:一部能让人读懂历史与人性的“时空宝典” | 爱阅读

《资治通鉴》:一部能让人读懂历史与人性的“时空宝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资治通鉴》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耗时19年编撰完成,全书共294卷,约300万字,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跨越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最初是为宋神宗提供治国...

《自然法权基础》:一本帮你看透“权利从哪来”的哲学入门书 | 爱阅读

《自然法权基础》:一本帮你看透“权利从哪来”的哲学入门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古典哲学重要代表人物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初版于1796年,是德国古典哲学体系中“自然法权理论”的关键著作。它篇幅不算厚重,却像一把“思想挖掘机”——没堆砌晦涩的法律条文,也没空谈抽象的权利概念,而...

《自然价值》:重新定义资源价值的经济学启示录 | 爱阅读

《自然价值》:重新定义资源价值的经济学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时光打磨的经济学明珠 《自然价值》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1889年的代表作,全书分6卷262页,从"价值的根源"到"国家经济中的价值",构建了边际效用理论的完整框架。作为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文献,它首次提出"边际效用...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本“宇宙的密码本”,教我们用数学读懂自然的“潜台词” | 爱阅读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本“宇宙的密码本”,教我们用数学读懂自然的“潜台词”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数学写就的自然圣经”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是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