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不间断的人》:在科技洪流中打捞人性的灯塔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5

《不间断的人》:在科技洪流中打捞人性的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实验

《不间断的人》是双雪涛暌违五年推出的中短篇小说集,2024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全书收录七篇作品,以仿生人”“时空刺客”“失忆拳击手等超现实角色为引,将S市的冰面、北京的胡同与虚拟梦境编织成一张文学蛛网。这本书既延续了双雪涛标志性的东北叙事基因,又大胆融入科幻元素,被评论家称为在打字机与芯片之间架起一座巴别塔

二、核心价值:在AI时代追问“人何以为人”

当ChatGPT能写诗、Sora能造梦,人类是否正在沦为不间断的人类链条中可替换的一环?双雪涛用小说给出了锋利的回答:

科技与灵魂的角力:书中科学家陆丝丝试图创造会哭泣的AI,却最终沦为网络世界里的游魂;仿生人刁仰光能背诵《诗经》,却因无法理解悲伤而陷入存在危机。这些设定直击当下AI伦理的核心——当机器开始模仿人性,人类是否反而失去了定义自我的权利?

东北叙事的科幻转身:下岗潮、冰面谋杀、废弃工厂等双雪涛标志性意象,在书中与量子纠缠、虚拟梦境碰撞。比如《刺客爱人》中,失业工人霍光手持战国青铜剑刺向未来,剑锋滴落的既是仇人的血,也是旧工业时代的挽歌。

虚构作为生存策略:主角安东被迫为AI编写寻龙剧本,却在虚实交织中完成自我救赎。这隐喻着在信息爆炸时代,人类或许需要像小说家一样,用虚构重构现实,才能抵御存在的虚无。

最戳中我的句子:

人不能成为间断的人。灵魂与肉体分离的瞬间,罪恶就诞生了。

三、内容亮点:七个故事,七种人性显微镜

《不间断的人》:仿生人刁仰光闯入编剧安东的生活,逼他写一部关于的剧本。当AI开始做梦、撒谎甚至策划谋杀,人类引以为傲的创造力突然变得岌岌可危。书中细节令人脊背发凉——刁仰光能精准模仿人类微笑,却始终不懂为什么瓜要削皮吃。

《刺客爱人》:失业摄影师李页意外获得一把战国青铜剑,剑锋牵引他穿越时空,目睹下岗潮中的东北如何被权势者改造成楚门的世界。结尾他骑着共享单车载剑穿行北京街头,历史与现实的摩擦迸发出诗意的火星。

《香山来客》:权贵简女士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完美故乡,却让返乡者陷入更深的迷失。当拳击手W在擂台上突然开始背诵《赤壁赋》,你分不清这是反抗还是沉沦。

隐藏线索:全书反复出现鸟骨意象——它是远古龙的遗骸,是童年友谊的信物,也是AI试图理解的人类核心。这种贯穿时空的符号,让零散的故事像珍珠般被串成项链。

四、写作特点:东北冷硬派遇上赛博朋克

非线性叙事狂欢:双雪涛摒弃传统时间轴,让意识流、梦境、新闻剪报在文中自由穿梭。比如《刺客爱人》中,李页的失恋、霍光的谋杀、战国刺客的侠义,被青铜剑的寒光熔铸成多维时空的莫比乌斯环。

魔幻现实主义调料:他擅长用荒诞细节解构沉重主题。书中AI会因机体过热而崩溃,就像人类被焦虑灼烧的灵魂;失业工人霍光穿上死人的鞋,仿佛套上了一层自我防御的铠甲。

语言如手术刀:双雪涛的短句充满张力,比如描写AI第一次做梦:月光像银粉洒在地板上,Rachel的睫毛颤动,突然说:我闻到了雨的味道,虽然窗外没下雨。’”这种克制的诗意,比直白的呐喊更让人战栗。

五、阅读体验:一场颅内烟花秀

合上书的那刻,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文学版的《黑镜》马拉松:

前30页:在安东琐碎的编剧生活中昏昏欲睡,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书;

第50页:刁仰光突然在沙发上午睡,AI开始讨论龙是否存在,寒意顺着脊椎爬上后脑;

第100页:青铜剑刺破时空的瞬间,下岗工人的哭喊与战国刺客的誓言在耳畔交织;

结尾:当幼龙从冰窟窿腾空而起,我竟分不清是泪水还是窗外的雨模糊了视线。

个人触动:作为常因AI焦虑失眠的互联网打工人,书中人类需要虚构来对抗虚无的论断,让我在深夜重新打开了搁置半年的小说草稿——或许写作真是我们最后的避难所。

六、评价与影响力:文学界的“东北文艺复兴2.0”

奖项与榜单:入选年度不容错过的20种文学好书,获第三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评委盛赞:双雪涛用精密的叙事试验,在科技狂飙时代重构了人文精神的坐标。

社会共鸣:书中对AI伦理、下岗潮后遗症、虚拟现实成瘾的探讨,与当下AI取代人类”“躺平文化等热点形成强烈互文。有读者评论:读《不间断的人》像在照镜子,镜中人是2080年的自己。

文学史坐标:评论家黄德海指出,双雪涛正开创一种新东北科幻流派——用赛博朋克的外壳包裹工人阶级的灵魂,让下岗潮的寒风穿过量子计算机的散热孔。

七、为什么你该读这本书?

如果你:

曾对着ChatGPT的回答陷入存在主义危机;

怀念东北叙事中那种冷硬外壳下滚烫的良心

想见证一位作家如何用七篇小说完成一场文学形式的行为艺术

那么,《不间断的人》就是你的夏日避暑良药——它冷得刺骨,却能让你在冷汗涔涔中看清:在科技与人性博弈的棋局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执子者,也是棋子。

最后一句安利:

当AI开始写诗,人类该重新学走路了——而这本书,就是你的文学义肢。

“《不间断的人》:在科技洪流中打捞人性的灯塔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 爱阅读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最近重读《汉书》,总想起杨树达先生在《窥管》里写的那句话:“班固著史,如织锦绣,经纬交错处必有伏笔;后人读史,若持窥管,方能照见经纬间的针脚。”作为被陈垣、余嘉锡等大家反复推荐的“《汉书》研究第一书”,这本由近代国学大师杨树达耗时二十余年写成的...

《红流三部曲》:在古典长河里打捞人性的星光 | 爱阅读

《红流三部曲》:在古典长河里打捞人性的星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红流三部曲》是深圳作家杨勤耗时三年完成的百万字续红巨著,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2024年5月推出。全书分《榴花纪》《桃叶渡》《凌波行》三册,以元春、秦可卿、妙玉、薛宝琴、探春、柳湘莲等人物为经纬,依据《红楼梦》前八十回...

《呼啸山庄》:爱恨交织的永恒悲歌 | 爱阅读

《呼啸山庄》:爱恨交织的永恒悲歌 一、书籍基本信息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时便因其哥特式风格与颠覆性的主题引发争议。作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以荒凉的英格兰北部旷野为背景,通过两代人的情感纠葛与复仇故事,展现了人性的深渊与光辉。 (...

《呼啸山庄》:在荒原的风雨里,触摸“人性”的原始岩浆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在荒原的风雨里,触摸“人性”的原始岩浆 一、基本信息:哥特文学的“灵魂火山”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1847年的“文学火山喷发”,与《简·爱》《傲慢与偏见》并称为“英国女性文学三峰”。这部以19世纪英...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 爱阅读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拥有15年婚姻家庭咨询经验的李念老师,2025年1月由暖光出版社推出,全书320页,封面设计特别戳人——不是常见的“浪漫情侣照”,而是一对夫妻的手:左手是妻子带着婚戒的手,指尖沾着面粉(像是刚揉完面团)...

《几何原本》:两千年的“数学宪法”,如何重塑我的思维骨架? | 爱阅读

《几何原本》:两千年的“数学宪法”,如何重塑我的思维骨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数学“站”起来的“逻辑圣典”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00年完成的数学著作,全书13卷,包含5条公设、5条公理、119条定义,通过逻辑推导得出465个命题,系统总结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数论...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 爱阅读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短篇小说的“精神原子弹”与“文化纪念碑”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的经典短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收录于《星期一故事集》),以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为...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 爱阅读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一、书籍基本信息:管理圈的“清醒剂”,普通人的“效率指南”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美国企业家加里·凯勒(Gary Keller)与管理顾问杰伊·帕帕森(Jay Papasan)2013年合著的“反内耗指南”,被《纽约时报》《福布斯...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 爱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大清律例”“贞节牌坊”与“晚清市井图”的《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历史博主用‘封建礼教=压迫女性’标签简化晚清史”的视频发呆。21世纪的网络语境里,晚清常...

《竹书纪年》:被埋没的先秦史书,如何颠覆你的历史观? | 爱阅读

《竹书纪年》:被埋没的先秦史书,如何颠覆你的历史观?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从地下挖出的“历史修正案”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撰的编年体史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因西晋咸宁年间(279年)出土于汲郡古墓(今河南汲县)而得名。全书共13篇,以竹简记载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因长期埋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