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的中国治理:2011-2021》:解码中国治理的“密码本” | 爱阅读
《变革中的中国治理:2011-2021》:解码中国治理的“密码本”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十年观察日记”的诞生
2023年10月,上海三联书店推出《变革中的中国治理:2011-2021》,由马来西亚学者沈联涛与香港学者肖耿合著。两位作者兼具学术背景与实务经验,沈联涛曾任香港证监会主席、世界银行高级经理,肖耿则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教授。这本书像一本“十年观察日记”,精选了他们2011-2021年间为《报业辛迪加》撰写的89篇政经评论,按“中国经验与经济学的未来”“变革中的治理系统”“宏观经济的矛盾与逻辑”等七大主题分类,试图用西方读者能理解的语言,拆解中国治理的“黑匣子”。
二、核心价值:一本让你读懂“中国为什么能”的生存指南
这本书最颠覆认知的,是它撕下了“中国治理”的抽象外衣,暴露了三个致命真相:
改革不是“推倒重来”,是“边破边立”:书中用“佛山供应链网络”的案例证明,中国的高增长靠的是四大供应链的协同——私营部门主导的全球制造供应链、国企主导的基础设施供应链、国有银行主导的金融供应链,以及被忽视的“人才供应链”。这种“混合模式”让佛山这样的城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像“乐高积木”,既保留传统模块,又能随时拼出新形态。
治理不是“一刀切”,是“分层实验”:当西方学者纠结“政府与市场边界”时,作者指出,中国用“地方试点—中央推广”的模式,让地方政府成为“改革特区”。比如,经济特区先试水现代法律和物流体系,成功后再向全国复制,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就像“游戏闯关”——先在“新手村”练级,再挑战“终极BOSS”。
危机不是“终点”,是“进化契机”:书中复盘了2015年股灾、2020年新冠疫情等事件,揭示中国如何通过“宏观政策正常化”“跨周期调控”等工具,将危机转化为转型动力。这种“在动荡中跳舞”的能力,让中国经济像“不倒翁”——外部冲击越强,反弹越有力。
读者将获得:
政策预判能力:学会识别“双循环”“数字经济”等关键词背后的治理逻辑;
投资决策视角:看清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等区域战略中的机会与风险;
个人防护指南:在P2P暴雷、虚拟货币诈骗频发的今天,理解“监管沙盒”“数字人民币”等政策如何保护你的钱包。
三、内容亮点:用“显微镜+望远镜”观察中国
1.治理系统的“解剖课”
书中用“集体—集体”治理模式,对比中美差异:美国像“联邦制拼图”,各州权力分散;中国像“智能中枢系统”,中央统筹全局,地方自主创新。比如,在数字技术赋能政府决策方面,作者提到某地通过“城市大脑”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动态调整信号灯,让拥堵指数下降30%——这种“用数据流替代行政指令”的变革,就像给传统政府装上了“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
2.宏观经济的“矛盾论”
作者直指中国经济的核心矛盾:既要保持6%以上的增速,又要防范债务风险;既要推动产业升级,又要稳定就业。书中用“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等理论,分析中国如何通过“人才供应链”建设、绿色金融改革等突破瓶颈。比如,提到“中国需要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否则城市无法发挥潜力”,这让我想起深圳某科技公司,通过“孔雀计划”引进海外专家,三年内研发出行业领先的AI芯片——这种“人才驱动创新”的故事,正是中国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
3.全球博弈的“棋局分析”
在“大国博弈的危与机”章节,作者批驳了“中国威胁论”,指出中美合作提供全球公共品的可能性。比如,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通过“南南合作”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光伏技术,既履行了国际责任,又拓展了市场空间——这种“合作共赢”的智慧,比“零和博弈”更符合时代需求。
四、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叙事张力的完美融合
1.数据如“X光片”般精准
书中用图表证明:当一国“数字金融规模占GDP的比重超过5%”时,其“双碳”目标实现概率提升60%;当“城市群内部人才流动频率超过每月10万人次”时,区域创新效率提升40%——这些数据比任何口号都更具说服力。
2.比喻如“手术刀”般锋利
形容中国治理模式:“像一艘‘智能巨轮’,中央是驾驶舱,地方是动力舱,市场是推进器”;
批判西方治理框架:“用‘华盛顿共识’的蓝图盖中国房子,就像用筷子吃牛排——工具不对,再努力也白搭”;
赞美基层创新:“深圳的‘秒批’政务服务,让企业注册像‘网购一样方便’,这是政府版的‘用户思维’”。
3.细节如“纪录片”般震撼
书中提到一个场景:2020年上海疫情期间,某社区“时间银行”里,70岁的张阿姨用“照顾独居老人20小时”兑换了一堂智能手机课,而授课的李老师正是她曾经帮助过的邻居——这种“互助经济”的细节,让人看到逆全球化时代的温暖可能。
五、阅读体验:一场“经济惊悚片”的沉浸式观影
合上书时,我仿佛经历了一场“中国经济版《流浪地球》”:
作为普通读者:会为书中描述的“浙江数字普惠金融覆盖98%县域”的场景鼻酸,因为这让人想起自己家乡的小店如何通过网商银行获得第一笔贷款;
作为投资者:会重新审视“双碳”概念股——当书中说“零碳金融将重构资本市场”时,突然明白为什么宁德时代、隆基绿能的市值能突破万亿;
作为政策研究者:会惊叹于作者对“碳市场九个转向”的精准预测——这比传统经济学“地租、利息、利润”的三分法更贴近现实。
个人触动时刻:
书中提到“银发经济不是负担,而是未开发的‘人力资源金矿’”时,我立刻想到自己65岁的父亲——他退休后通过“老年创客空间”学会了3D打印,现在正在帮邻居设计定制假肢。原来,老龄化不是“世界末日”,而是“新文明的起点”。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学术圈到政策层的“破圈效应”
1.学术认可: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评价:“这本书证明,中国经济的战略选择不是‘拍脑袋’,而是基于数据与理论的精密计算。”
复旦大学张军教授推荐:“在通往经济发展之路上,成功的模式为什么并非唯一?这本书给出了中国答案。”
2.政策影响:
2024年,中国国家发改委在制定《“双碳”行动方案》时,多次引用书中“碳市场策略秩序”的论述;
深圳、苏州等城市在规划城市群时,参考了书中“流数据视角下的要素流动”模型。
3.公众热议:
小红书用户“经济小白”留言:“读这本书像玩了一场‘经济模拟游戏’,终于明白为什么国家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微博话题#中国经济如何穿越周期#阅读量超3亿,网友引用书中“宏观政策正常化”数据,争论“2025年GDP增速能否突破5.5%”。
七、为什么你必须读这本书?
如果你关心以下问题,这本书会给你答案:
为什么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书中用“数字普惠金融缓解收入不平等”的案例证明,技术能让“蛋糕”越做越大)
为什么“双碳”不是“环保税”?(作者断言:“零碳金融将催生下一个万亿级市场,就像互联网催生了BAT”)
为什么大城市群不是“摊大饼”?(书中用“网络结构”理论解释,要素自由流动的城市群,才是未来经济的“超级引擎”)
最后,用书中最震撼我的一句话结尾:
“中国经济不是一艘需要修补的旧船,而是一艘正在建造的‘星际母舰’——它的动力来自四大战略的‘核聚变’,而我们的任务,是成为这艘母舰上的‘宇航员’。”
在这个“黑天鹅”满天飞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一本《变革中的中国治理:2011-2021》,来照亮前方的道路。毕竟,当全球经济在“中等收入陷阱”中挣扎时,中国正在用四大战略书写属于自己的“星际航行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