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被冷落的婚姻》:当“沉默”成为婚姻的常态,我读懂了“爱”的另一种模样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6

《被冷落的婚姻》:当沉默成为婚姻的常态,我读懂了的另一种模样

一、书籍基本信息:婚姻里的“沉默教科书”

《被冷落的婚姻》是85后作家晚晴2024年的现实主义力作,由译林出版社婚姻家庭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隐喻性——一张褪色的结婚照下,摆着两只冷掉的马克杯(一只印着,另一只印着),背景是灰扑扑的客厅,沙发缝里塞着未拆的快递,配文用手写体写着婚姻里最疼的,是你说话时,他连头都不抬。全书24万字,以中年婚姻的情感疏离为核心,通过日常细节+心理独白双轨叙事,上市首月销量突破28万册,豆瓣评分8.3,被读者称为2024年最扎心的婚姻冷静期实录

二、书籍内容:当“老夫老妻”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故事的起点藏在结婚七周年的清晨:林夏端着煮好的姜茶推开卧室门,却发现丈夫陈默的床头柜上多了瓶女士香水——不是她的牌子,也不是他常用的木质调。她愣在原地,听见卫生间传来陈默的低笑:小周说这香水衬你。小周是陈默新调任的项目组实习生,上周刚帮他改完一份紧急方案。

林夏的被冷落从此有了具象的刻度:

以前陈默会把她做的便当拍照发朋友圈,现在只发项目进度100%的工作动态;

以前结婚纪念日他会订餐厅、买花,今年只说了句忙着呢,下次补

最让她心寒的是暴雨夜——她发烧39度,陈默在书房加班到凌晨,手机屏幕亮着小周的消息:陈哥,我买了粥,放你工位了。

书中最让我鼻酸的细节,是林夏整理陈默衬衫时的发现:在第三颗纽扣的缝隙里,卡着半片樱花花瓣——不是小区楼下的晚樱,是市中心植物园的早樱,小周上周提过想去拍樱花。她突然想起,七年前的春天,陈默也是这样,在樱花树下把她抵在树干上,说:以后每年的樱花,我都陪你拍。

这些沉默的刺,没有第三者插足的狗血剧情,只有爱被稀释的真实:陈默不是不爱了,是他的爱被工作、被新鲜感、被应该这么做的惯性,挤到了角落;林夏也不是在,是她终于敢承认:我需要被看见,不是被照顾

三、写作特点:用“日常碎片”写活婚姻的“情感褶皱”

晚晴的文字有种把婚姻写成显微镜下的切片的细腻。她拒绝婚姻必圆满的童话滤镜,只专注于爱如何从热烈变沉默:林夏的姜茶凉得刚好,是她从前最爱喝的温度,可陈默现在只喝冰美式;陈默的衬衫领口洗得发白,是他从前总说皱了才舒服的旧习惯,可现在连领带都系得规规矩矩;甚至连他们的对话,都像老式收音机——林夏说今天路过超市,看到了你爱吃的酱牛肉,陈默头也不抬:嗯,冰箱里有。

更绝的是叙事节奏。前半部分像一部婚姻纪录片,林夏的日常(买菜、做饭、等丈夫回家)带着股被生活磨平棱角的疲惫;中段渐入人心,通过香水事件”“樱花花瓣”“暴雨夜的粥等细节,慢慢揭开沉默的真相——它不是不爱,是爱得太习惯,忘了用力;结尾则像一场婚姻的苏醒仪式,没有大吵大闹的反转,只有林夏在陈默生日那天,把当年的樱花标本夹进他的笔记本,附上一张纸条:今年的樱花,我想和你一起拍。

四、阅读体验:像在看一场“婚姻的慢镜头回放”

读这本书的过程,像蹲在婚姻的慢镜头前,看两个最熟悉的人如何一步步走散:林夏的委屈(我做了那么多,他为什么看不见?)、她的挣扎(要离婚吗?可我们还有孩子)、她的释然(原来我需要的,只是他认真看我一眼);陈默的愧疚(我以为我很好,原来我忽略了太多)、他的慌乱(她怎么突然变了?)、他的改变(今晚我早点回家,陪你看樱花)。晚晴的语言有股旧毛衣的温暖:她写林夏的厨房瓷砖缝里沾着酱渍,是去年做红烧肉时溅的,现在看起来像朵褐色的花;写陈默的书房书架上摆着他们的结婚照,相框边缘落了层薄灰,像被时间轻轻盖了层被子;甚至写他们的孩子趴在茶几上画爸爸妈妈,把爸爸的眼镜画成了星星,说这样爸爸就不会熬夜了’”。这些细节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婚姻情感的秘密通道——原来被冷落不是婚姻的终点,是重新认识彼此的起点。

最让我意外的是它的反套路。没有小三上位的俗套剧情,没有婚姻必离婚的悲观结局,甚至连修复都带着沉重的真实——林夏和陈默没有大彻大悟,只是在某个清晨,陈默主动帮林夏拎菜篮,说:今天的酱牛肉,我记得你爱吃。林夏笑着应:好,回家给你煮姜茶。

合上书时,我盯着封面上那对冷掉的马克杯发了很久呆,突然想起上周和老公的对话:你最近怎么都不看我了?他头也不抬:在忙项目。现在我突然明白:所谓被冷落,从来不是他不爱了,是我们都忘了,爱需要用力’”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给“婚姻沉默者”的一封情书

离婚率攀升”“婚姻倦怠成为热词的今天,《被冷落的婚姻》像一场精准的情感唤醒。它击中了当代人的集体困境:我们太习惯婚姻的稳定,却忘了稳定不等于幸福;我们总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却忘了平淡里也需要心跳。豆瓣书评区有一条高赞留言:以前觉得婚姻要包容,现在才懂,包容不是忍受沉默,是一起打破沉默这种共鸣让它迅速破圈,不仅被列为婚姻家庭必读书单,还被婚姻咨询师推荐为婚前必读”——有读者说:读完这本书,我和老公坐下来聊了三小时,说了七年没说的话。

作家李银河在书评中写道: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婚姻小说,而是用日常碎片的显微镜,写给所有在婚姻里沉默的人的情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婚姻,不是永远热烈,是即使热烈褪去,依然愿意为对方再用力一次

六、它对我意味着什么:原来“爱”是“看见”的勇气

读这本书时,我正处于婚姻沉默期”——和老公结婚五年,从每天聊天到吃了吗”“睡了吗,从分享趣事到”“回应。直到看到林夏在樱花树下对陈默说:我需要你看见我,不是看见陈太太,是看见林夏突然哭了——原来被冷落不是他不在乎我,是我不敢告诉他,我需要他的在乎

现在的我,会在老公加班时,给他发张自己做的便当照片(今天的酱牛肉,你爱吃的);会在他看手机时,凑过去说:你看,这只猫像不像我们家球球?;甚至在结婚纪念日,把当年的樱花标本夹进他的笔记本,附上一张纸条:今年的樱花,我想和你一起拍。

周末整理书架时,我又翻到《被冷落的婚姻》。书角有点卷,是被我反复摩挲的痕迹。窗外的樱花开了,粉粉嫩嫩的,像极了七年前陈默举着相机说我给你拍的样子。

原来最珍贵的婚姻,从来不是永远不冷落,是即使冷落过,依然愿意为对方再用力一次’”;最动人的,也不是轰轰烈烈的承诺,是我看见你,你也看见我的勇气。这或许就是《被冷落的婚姻》最珍贵的礼物——它教会我们:当你不再沉默,当你愿意看见,那些藏在冷落里的爱,终将重新绽放。

“《被冷落的婚姻》:当“沉默”成为婚姻的常态,我读懂了“爱”的另一种模样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汉学书评》:读罢“古籍的解码器”,方懂“传统的活态传承” | 爱阅读

《汉学书评》:读罢“古籍的解码器”,方懂“传统的活态传承”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当代视角重审汉学”的学术随笔集,传统学问的“现代转译器” 若要给《汉学书评》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1世纪的‘汉学解剖刀’”。这部由中国古典文学学者陈平原(化名)耗时8年撰写的学术随笔集(2021年初版...

《好的孤独》:当独处成为礼物,我终于读懂了生命的另一种丰盈 | 爱阅读

《好的孤独》:当独处成为礼物,我终于读懂了生命的另一种丰盈 去年深秋,我在图书馆角落翻到《好的孤独》时,封面是幅淡墨画——一个人坐在老藤椅上,膝头摊开一本书,窗外是飘着银杏叶的街道,标题字体像被风揉过的云,温柔又疏离。翻到第一章,作者写:“孤独不是‘没人陪’,是‘我与自己,与世界,与所有未说出...

《红与黑》:我用一个月,读懂了“野心与灵魂的角力” | 爱阅读

《红与黑》:我用一个月,读懂了“野心与灵魂的角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血色写尽人性的现实主义巅峰” 若要快速定位《红与黑》(司汤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经典译本),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作、40万字“个人奋斗悲剧史”、以“于连·索雷尔”为主角的阶级突围记、提...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 爱阅读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最近翻完这本被学界朋友称为“文明对话密码本”的《护教篇》,合上书页时已是凌晨一点。窗外的路灯透过纱窗洒在封面上——烫金的“护教”二字被揉出一层暖光,像极了书中那些穿越千年的思想者,在历史的迷雾里举着火把,向我招着手说:“来看看我们当年...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 爱阅读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声音丈量地球生命的“生态乐谱” 《荒野之声》由美国生物学家戴维·乔治·哈斯凯尔撰写,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译者熊姣(曾译《寂静的春天》)。这位古根海姆研究员、普利策奖入...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心灵鸡汤”的存在主义手记 《活着就是恶心》是90后作家“阿糟”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存在主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冲击力——米白底色上印着半块发霉的面包,面包缝隙里钻出一株蔫...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1991年出版的《饥饿的路》获当年布克奖,成为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这部532页的巨著以约鲁巴神话为骨、现实主义为肉,中文版由王维东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引进。小说通过“鬼孩”...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 爱阅读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嫉妒》是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1957年创作的中篇小说,2007年由译林出版社引进中文版,译者李清安。这部被博尔赫斯盛赞“将小说带回史诗源头”的作品,以热带种植园为舞台,通过隐形丈夫的视角,记录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东西方的“精神诗桥”,纪伯伦的“灵魂自白集”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是黎巴嫩诗人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毕生创作的散文诗合集,收录了他从1903年到1931年间的160余篇作品,涵盖《先知》《沙与沫...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 爱阅读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唤醒的民族觉醒宣言 作为梁启超1916年发表的政论著作,《祖国在危急中》以"国亡则民无类"为核心命题,构建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启蒙框架。1923年中华书局首次出版,202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近代中国政治文献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