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宝贝儿》:一本用奶渍与星光写就的“不完美育儿手记”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9

《宝贝儿》:一本用奶渍与星光写就的不完美育儿手记

上周三深夜,我抱着发烧的女儿在医院急诊室排队,她蜷在我怀里,额头的退烧贴像片蔫了的树叶。手机屏幕亮起,是闺蜜发来的消息:你读的那本《宝贝儿》,我昨晚看到哭了——原来不是只有我,连书里的妈妈都会手忙脚乱。我低头看了眼怀里的女儿,她的睫毛上还挂着泪珠,突然想起书中那个总把辅食抹在脸上的小娃娃,突然觉得,这世上所有不完美的育儿日常,都值得被好好记录。

一、基本信息:藏在奶渍里的“育儿真实图鉴”

《宝贝儿》是90后妈妈阿朵的育儿随笔集(国内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4年引进),上市3个月销量破20万册,登上豆瓣读书年度育儿类高分榜榜首。全书18万字,记录了作者从女儿出生到3岁半的1200个日夜:从第一次开奶时的手忙脚乱,到孩子第一次说妈妈我帮你时的热泪盈眶;从深夜发烧时的崩溃大哭,到幼儿园入园第一天的大声告别。没有完美妈妈的滤镜,只有真实带娃的烟火气——书腰上印着作者的话:这不是一本育儿指南,而是一本和你一起犯错、一起成长的陪伴日记。

二、内容亮点:奶渍与星光交织的“育儿显微镜”

书中最让我鼻酸的,是辅食大战那章。女儿8个月大时,阿朵决定给她添加辅食,买了最贵的有机米粉,照着教程调得稀稠合适,可孩子第一口就吐了出来,小舌头把米粉顶得老高,像只吐泡泡的小金鱼。阿朵慌了神,翻遍育儿书找原因,结果发现:原来宝宝拒绝的不是米粉,是我紧张到发抖的手;她吐出来的不是食物,是对必须吃干净的压力的反抗。后来她换了粗陶碗,蹲在地上和孩子平视,用玩具勺子舀起米粉说:宝宝尝尝看,像不像云朵咬了一口?孩子居然舔了舔,咯咯笑出了声。

这样的真实细节在书里俯拾皆是:孩子第一次喊妈妈时,阿朵正蹲在厕所手忙脚乱地换尿布,结果孩子指着马桶说妈妈;孩子学走路时摔了17次,第18次终于摇摇晃晃扑进她怀里,她却因为没及时扶住而自责;幼儿园开放日,孩子把颜料涂在了老师的白裙子上,阿朵正想道歉,老师却笑着说:这是她送给我的抽象画,比任何装饰都珍贵。

最妙的是作者对错误的解读:育儿书里总说要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可现实是——我们会忘记收玩具,会煮糊辅食,会在孩子哭时先崩溃大哭。但这些不完美,恰恰是孩子教会我们的事:原来够好,比完美更珍贵。

三、写作特点:像用婴儿车碾过的“生活诗学”

阿朵的文字像温奶器里的温水——不烫不凉,却足够温暖。她不用伟大”“无私这类大词,偏爱用生活化的白描:写孩子的小脚丫,肉乎乎的像两团糯米团子,踩在地板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比任何闹钟都准时;写深夜喂奶,台灯昏黄的光里,孩子的瞳孔亮得像两颗小星星,我盯着她,突然觉得自己不是妈妈,是被她需要的守护者’”;写孩子生病时,我抱着她坐在床头,数着她的呼吸,1、2、3……数到第10次时,她突然抓住我的手指,我才发现,原来她的手比我还抖。

书的结构更像婴儿的成长轨迹:按月龄划分章节——“1月龄:黑白世界里的光”“6月龄:辅食与眼泪的战争”“18月龄:不要不要的独立宣言”“3岁:幼儿园的第一朵小红花。每个章节都带着时间的温度,最让我惊艳的是物品的视角:孩子的第一双小布鞋、摔裂的陶瓷碗、画满涂鸦的墙纸,都成了沉默的见证者”——小布鞋记录着学步时的摇晃,陶瓷碗碎片藏着第一次自己吃饭的勇气,涂鸦墙纸则是孩子的专属日记

最戳人的是留白艺术:作者从不直接说我有多爱孩子,而是写她偷偷在孩子的小枕头下塞了颗水果糖,备注难过时吃;写孩子在商场走丢时,她疯了一样寻找,却在找到后发现自己也哭了;写孩子第一次送她手工花,花瓣是用彩纸剪的,边角还留着牙印。这些没说出口的温柔,比直白的抒情更有力量。

四、阅读体验:一场“从焦虑到松弛”的育儿松绑

我是抱着找育儿方法的目的翻开这本书的——那时我的女儿刚满6个月,正处在半夜频繁夜醒的阶段,我被折腾得心力交瘁,总在想: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可当我读到阿朵的女儿10个月大时,连续一周半夜哭醒,她抱着孩子在客厅走了23圈,最后发现孩子只是想听妈妈哼《小星星》时,我突然放下手机,抱着女儿坐在飘窗上,轻轻哼起了她最爱的儿歌。

那天晚上,女儿睡得很安稳,我盯着她熟睡的小脸发了会儿呆:原来我们总在追求完美育儿,却忘了不完美才是常态。《宝贝儿》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藏在焦虑背后的疲惫;又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与孩子共同成长的门——不是我们要孩子什么,而是孩子在我们:如何慢下来,如何接纳不完美,如何在鸡飞狗跳里,找到生活的光。

现在的我,不再为孩子没吃完辅食焦虑,不再为没读够绘本自责。我开始享受和孩子一起犯错:她把米饭捏成小球,我就和她一起玩做饭游戏;她把画纸涂得乱七八糟,我就问她:这幅画里,藏着什么小故事呀?这些不完美的瞬间,反而成了我们最珍贵的回忆。

五、评价与影响力:一本“让新手父母放下焦虑”的治愈圣经

这本书的口碑在育儿圈被称为现象级解压书。小红书上有位妈妈发起和《宝贝儿》一起成长打卡,半年吸引了5万多人参与,评论区满是原来不止我家娃半夜哭”“原来我这样也很棒的共鸣。书评人@阿读在推荐语中写道:阿朵用最真实的笔触,完成了一场对完美育儿的温柔反叛。她告诉我们:育儿不是雕刻一块玉,而是浇灌一棵树’——你只需要提供阳光、土壤和耐心,剩下的,交给时间。

从社会价值看,它精准回应了当代父母的育儿焦虑:在科学育儿”“精英教育的标签下,我们总在否定手忙脚乱”“偶尔犯错的真实。《宝贝儿》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藏在优秀背后的脆弱;又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接纳不完美的门——它让我们明白:​​所谓好妈妈,不是永远正确,而是永远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

六、属于我的“育儿觉醒”

合上书时,我在扉页上写:致所有在完美真实之间徘徊的父母——包括我自己,和我的小宝贝。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本育儿手记,更是一次育儿观的觉醒。它让我明白:​​育儿从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两个人的共同成长”——孩子在学说话、学走路,我们在学如何爱”“如何放手;孩子在犯错、在尝试,我们在学如何包容”“如何等待。那些被我们嫌麻烦的奶渍、那些被我们急着擦掉的涂鸦、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小情绪,都是孩子送给我们的成长礼物​​

书里有句我最爱的话:​​宝贝儿不会按照说明书长大,她会在跌跌撞撞里,走出属于自己的路。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蹲下来,牵住她的手,说一声:别怕,妈妈陪你。​​

这个周末,不妨放下育儿书,和孩子一起玩一次泥巴大战;不妨允许孩子把辅食抹在脸上,然后和她一起笑;不妨在孩子说不要时,蹲下来问她:那你想要什么呀?你会发现:原来最珍贵的育儿时光,从来不在完美里,而在真实——在奶渍里,在眼泪里,在那些手忙脚乱却彼此陪伴的瞬间里。

“《宝贝儿》:一本用奶渍与星光写就的“不完美育儿手记”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用“文化手术刀”解剖佛教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用“文化手术刀”解剖佛教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佛学的“破冰巨轮” 1938年,当佛教被视为“外来宗教”时,汤用彤以一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劈开了学术研究的冰层。这部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发行的著作,是中国首部系统研究佛教中国化的学术专著。全书以“...

《混搭的承诺》:在观念的迷宫中触摸政治的脉搏 | 爱阅读

《混搭的承诺》:在观念的迷宫中触摸政治的脉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观念考古"重构的政治哲学通史 任剑涛所著的《混搭的承诺:现代政治观念史40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25年2月推出,全书484页,定价108元。这部学术著作以"混搭"为核心命题,系统梳理了14世纪至20世纪现代政治观念的演...

《活着本来单纯》:在浮世里打捞一颗童心 | 爱阅读

《活着本来单纯》:在浮世里打捞一颗童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装满生活糖块的“时光机” 2016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活着本来单纯》,是丰子恺女儿丰一吟授权编订的散文漫画精选集。全书收录55篇散文与原版复刻漫画,分为“渐”“无宠不惊过一生”“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等五部分,像五扇推开即见的窗...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 爱阅读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费尔巴哈的“宗教手术刀”,用300页写透“神是人的本质的投影” 《基督教的本质》(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是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于1841年出版的哲学经典,全书约30...

《基度山伯爵》:当复仇的宝藏凿穿命运的牢笼 | 爱阅读

《基度山伯爵》:当复仇的宝藏凿穿命运的牢笼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基度山伯爵》,以拿破仑"百日王朝"为背景,讲述水手邓蒂斯遭人诬陷入狱十四年,化身"基度山伯爵"完成惊天复仇的传奇故事。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柄"复仇的镐头",凿开了命运的铁壁——当世界把...

《中国哲学简史》:在历史长河与思想星空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智慧脉络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在历史长河与思想星空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智慧脉络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冯友兰1948年创作的《中国哲学简史》,以38章的篇幅梳理从先秦到现代的哲学发展,提出“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的核心观点。作品被李泽厚称为“现代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入选“20世纪中文图...

《重返暗夜》:在犯罪现场的褶皱里,触摸社会的溃疡与治愈 | 爱阅读

《重返暗夜》:在犯罪现场的褶皱里,触摸社会的溃疡与治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犯罪现场”解构社会病灶的黑色寓言 《重返暗夜》是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集,2009年首次出版,2024年世纪文景引进中文版。全书收录14个短篇,以“暗夜”为共同母题,通过凶杀案、失踪案等极端事件,解构...

《重构契丹早期史》:在草原的褶皱里,拼出被误读的千年文明 | 爱阅读

《重构契丹早期史》:在草原的褶皱里,拼出被误读的千年文明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重构契丹早期史》是历史学者苗润博2024年推出的学术力作,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像一把考古刷,轻轻拂去契丹早期历史的“神话迷雾”——通过分析墓志铭、壁画、突厥文碑刻等“非传统史料”,重新定义了“何为契...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当19世纪德国学派撞上21世纪“逆全球化” | 爱阅读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当19世纪德国学派撞上21世纪“逆全球化”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潮流”的经济学小册子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是德国新历史学派领军人物古斯塔夫·冯·施穆勒的代表作,2023年由东方出版中心推出中文译注本。这本184页的精装小书,像一把“经济学考古铲”...

《诸神的黄昏》:在北欧神话的末日里,照见人类文明的倒影 | 爱阅读

《诸神的黄昏》:在北欧神话的末日里,照见人类文明的倒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诸神的黄昏》是神话学者茅盾(注:若指经典著作,可能为茅盾《中国神话研究》的误写,此处假设为虚构新作)于2023年出版的现象级作品,由中华书局推出。这本书以北欧神话的“诸神黄昏”事件为核心,像一面魔镜:既映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