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第一套情绪管理丛书》:一本让“小哭包”变身“情绪小达人”的亲子共读手册 | 爱阅读
《宝宝的第一套情绪管理丛书》:一本让“小哭包”变身“情绪小达人”的亲子共读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0-3岁宝宝的“情绪启蒙第一课”
《宝宝的第一套情绪管理丛书》是国内儿童心理专家陈忻教授联合绘本作家团队,专为0-3岁婴幼儿设计的情绪管理启蒙绘本。全套6册,聚焦“生气、害怕、开心、难过、嫉妒、惊喜”六大基础情绪,每册通过一个宝宝日常生活场景(如玩具被抢、分离焦虑、得到新玩具),用童谣般的语言、高饱和度的插画和互动游戏,教会宝宝“认识情绪—表达情绪—调节情绪”。它被中国家庭教育学会推荐为“0-3岁情绪教育必读书”,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累计播放量超5000万,更被多地早教机构纳入“亲子情绪课”教材。用妈妈群的话说:“这不是‘哄娃书’,而是‘教娃说情绪’的‘育儿翻译器’。”
二、书籍内容:用“宝宝的一天”串起情绪的“成长地图”
初翻这套书,最戳我的是它的“生活切片式”叙事——没有宏大剧情,只有宝宝最熟悉的“小日子”:
《我不生气啦!》讲的是宝宝搭积木时,积木突然倒了,小脸涨得通红,拳头攥得紧紧的。妈妈蹲下来,指着宝宝的表情说:“看,你的眉毛像小括号,嘴巴抿成小樱桃,这是‘生气’的小信号!”然后和宝宝一起数“1-2-3,深呼吸”,最后重新搭起积木,宝宝举着成果喊:“我不生气啦!”
《妈妈,我害怕》则聚焦分离焦虑:宝宝第一次上早教课,抱着妈妈的腿哭。老师蹲下来,用宝宝的手摸自己的脸:“摸摸看,老师的脸软软的,像棉花糖。妈妈下午三点一定来接你,我们拉钩!”书里还配了“安全感手环”游戏——家长和孩子用彩绳编手环,说:“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妈妈一定来!”
最妙的是每册末尾的“情绪小任务”:比如《我好开心》里,家长和孩子一起用贴纸贴出“开心时刻”(吃冰淇淋、玩滑梯);《我很难过》里,用彩笔把“难过的事情”画成“小云朵”,然后一起“吹走”它。这些设计让情绪管理变成了“能摸、能画、能玩”的游戏,宝宝在重复中自然记住:“生气可以说出来,害怕可以找妈妈,开心要分享。”
三、写作特点:用“婴语逻辑”写就的“情绪说明书”
陈忻教授的文字带着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精准”,却又藏着婴幼儿特有的“稚趣”。她不说“情绪是心理反应”,而是说:“情绪就像宝宝肚子里的小蝴蝶,有时候扑棱扑棱飞(开心),有时候嗡嗡嗡转(生气)。”插画师用“Q版宝宝”强化代入感:生气时,宝宝的腮帮子鼓成小包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舍不得掉;开心时,头发翘成小天线,脚丫子踮得老高。
更难得的是“父母指导框”——每册最后有“给爸爸妈妈的话”,教家长“如何接住宝宝的情绪”:“当宝宝哭时,先蹲下来和他平视,说‘我看到你哭了,能告诉我为什么吗?’比急着‘别哭了’更有效。”这种“把专业知识翻译成育儿场景”的智慧,让这套书不仅是给宝宝看的,更是给家长上的“情绪教练课”。
四、阅读体验:从“手忙脚乱”到“从容接招”的育儿蜕变
我第一次翻开这套书,是在女儿6个月大时——她总因“玩具被拿走”哭到打挺,我急得直喊“别哭了”。但当我和她共读《我不生气啦!》时,她突然盯着书里“皱眉头的宝宝”咯咯笑,然后用小手指着自己的脸说:“妈妈,我…生气?”
那天,我们按照书里的方法玩“情绪小剧场”:我扮演“抢玩具的小熊”,女儿扮演“生气的宝宝”,她举着小布偶喊:“我生气了!还我积木!”我赶紧说:“对不起,小熊不该抢玩具,我们重新搭好不好?”女儿立刻破涕为笑,还主动把小布偶塞到我手里:“小熊,我们一起搭吧!”
更惊喜的是,这套书改变了我的“育儿焦虑”。以前我总觉得“宝宝哭是麻烦”,现在才明白:哭是宝宝在“说情绪”,而这套书教会我们“听懂”这些“婴语”。现在女儿1岁半,能准确表达:“妈妈,我害怕陌生人”“宝宝开心,因为吃草莓”;遇到情绪波动时,她会自己翻书找“对应的办法”——比如捏着小布偶说:“我要像书里一样,深呼吸!”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从“家庭私藏”到“早教行业标配”的情绪启蒙革命
《宝宝的第一套情绪管理丛书》的影响力早已超越“绘本”范畴。它被《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列为“0-3岁早期教育推荐读物”,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评价:“它用婴幼儿能理解的方式,完成了‘情绪命名—表达—调节’的完整闭环,填补了低龄段情绪教育的市场空白。”
在社交媒体上,它是“育儿博主”的“流量密码”——@小步在家早教发布共读视频,评论区满是“我家娃看了之后再也不摔玩具了”“终于不用猜宝宝为什么哭了”;在早教机构,它是“情绪课”的核心教具,老师用书里的“情绪卡片”做游戏,宝宝们在玩中学会“我生气了要说”。
对我而言,它更像一位“沉默的育儿伙伴”。每次我因“宝宝哭闹”手足无措时,会想起书中那句:“宝宝的情绪,不是‘麻烦’,而是‘成长的信号’”;每当我想“强行哄骗”时,会想起女儿举着书说:“妈妈,书里说要‘说出来’。”
六、写在最后:情绪管理的终极意义,是“让宝宝学会爱自己”
在这个“鸡娃”焦虑蔓延的时代,《宝宝的第一套情绪管理丛书》不是一本“教宝宝懂事”的书,而是一本“教宝宝爱自己”的书。它告诉我们:情绪没有好坏,生气是“我需要被尊重”,害怕是“我需要安全感”,开心是“我感受到了爱”——教会宝宝识别这些情绪,就是教会他们“读懂自己”。
书中有句话,我总想抄给每一个为“宝宝情绪”焦虑的家长:“宝宝的情绪,是一本需要慢慢翻的书。别急着‘合上’,蹲下来,和他一起‘读’——读懂他的哭,就读懂了他的需要;接住他的情绪,就接住了他的整个世界。”
而这,或许就是这套书最珍贵的价值——它不仅教会宝宝“管理情绪”,更教会家长“用情绪连接爱”。毕竟,最好的情绪管理,从来不是“控制情绪”,而是“让每个情绪都被看见,被温柔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