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第四种国家的出路》:一本80年前的“乡村振兴预言之书”,为何今天读仍心跳加速?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第四种国家的出路》:一本80年前的乡村振兴预言之书,为何今天读仍心跳加速?

第一次翻开费孝通先生的《第四种国家的出路》时,书脊上1937年首版的字样像一枚时间印章——在抗战全面爆发的前夜,一位27岁的留英博士,蹲在江南乡村的田埂上,用蘸着泥土的笔,为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寻找出路。80多年后,当我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的新闻里反复看到费孝通这个名字时,才惊觉这本薄薄的小书,已埋下了破解中国现代化困局的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脚丈量出来的社会诊断书”

《第四种国家的出路》是费孝通早期代表作,写于1936年他赴英留学前夕,基于对江苏吴江开弦弓村(今江村)的实地调查,结合对中国城乡社会的长期观察而成。全书约8万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年列入商务印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书目,近年多次再版)。不同于同时期多数社会学著作的书斋式论述,这本书的底色是行走:费孝通穿着粗布长衫,在稻田里和农民聊收成,在灶头边听老妇人讲男耕女织的旧俗,在村口的茶馆里记录小商小贩的苦乐——他用200多个鲜活案例,拼出了一幅1930年代中国乡村的立体画像

书中最震撼的细节,是费孝通统计的农民时间分配表:一个普通农忙季,农民每天要花10小时在田里(插秧、除草、收割),3小时在家做饭、照顾老小,2小时赶集卖菜,剩下5小时在路上”——不是闲逛,而是挑着担子走10里地去邻镇换盐巴、借农具。他们的脚底板,比账本更清楚中国的经济脉络。费孝通在书中写道。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态度,让这本书从诞生起就带着泥土的温度。

二、书籍内容与写作特点:给“中国问题”开一副“本土药方”

若用一个词概括《第四种国家的出路》的内容,破局最贴切。1930年代的中国,知识界正陷入全盘西化文化保守的激烈争论:有人主张照搬欧美工业模式,有人呼吁退回田园牧歌的传统。费孝通则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中国社会的特殊肌理——他提出,中国既不是原始农业国(如印度),也不是工业国(如美国),更不是殖民地国家(如当时多数东南亚国家),而是独特的第四种国家​​以农业文化为底色,却被迫卷入工业文明浪潮,必须找到一条城乡互补的现代化路径​​

这种破局思维,贯穿全书每个章节。比如在分析土地问题时,他没有停留在耕者有其田的口号,而是算了一笔细账:一个拥有10亩地的农民,扣除地租、赋税、种子成本,一年到头只能剩30块银元;但如果他在农闲时到村里的纺织合作社做工,每月能多赚5块——土地改革能解决生存问题,但乡村工业才能真正激活经济。再比如讨论城乡关系时,他用血管作比喻:城市是心脏,乡村是血管。心脏需要血管输送养分(农产品),血管也需要心脏推动血液(工业品),一旦单向吸血,整个身体就会坏死。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费孝通对文化自觉的早期思考。他在书中批评当时的知识分子:总把西洋的先进的,把中国的落后的,却忘了我们的差序格局(人际网络)、礼治秩序(传统规范),本身就是一套运行千年的社会操作系统。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让这本书跳出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它不否定变革,但强调变革要站在土地的肩膀上

三、阅读体验与个人意义:它让我读懂了“乡土中国”的“生存智慧”

第一次读《第四种国家的出路》是在研究生课堂上,老师布置的作业是用费孝通的理论分析当下的乡村振兴。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翻开,却被第3章乡村工业的过去与未来拽了进去:费孝通写1930年代开弦弓村的蚕丝合作社,妇女们在织机前一边说话一边干活,效率比单干高30%,还能攒下钱送孩子读书;他算过一笔账:一台木织机成本8元,可用5年,每年折旧1.6元,而每匹绸子能赚2元,三个月就能回本。这些细节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乡村振兴的新认知——原来发展不是砸钱建工厂,而是要找到农民能参与、能受益、能传承的路径。

读完全书后,我特意去了江村调研。在村头的老树下,78岁的王阿婆拉着我的手说:当年费先生来的时候,我娘给他煮过茶。现在村里搞生态旅游,游客最爱看的就是我们手工缫丝——他们说这是活着的文化遗产那一刻,我突然懂了费孝通的用心:他写的不是过去的乡村,而是乡村的未来”——​​真正的现代化,不是把乡村变成城市的翻版,而是让乡村成为城市互补版​​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学术启发,更是一种乡土情怀的觉醒。以前我总觉得农村落后,现在却学会了用费孝通的眼睛去看:田埂边的野菊花、晒谷场上的竹匾、灶头上的蓝印花布,这些都是乡村的文化资本;农民蹲在门槛上抽旱烟时的闲聊、婶子们纳鞋底时的互助、孩子们在晒谷场上的打闹,这些非正式社会网络,恰恰是乡村最坚韧的韧性所在。

四、评价与影响力:一部“预言”了80年的“中国社会学圣经”

《第四种国家的出路》的学术地位,在社会学界早有定论。费孝通的老师、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序言中写道:这是一部用田野之眼写成的中国社会的诊断书,它告诉我们:理解中国,必须先理解中国的乡村。国内学者周雪光则评价:费孝通在书中提出的城乡互补’‘内生发展等理念,比西方发展经济学早了至少30年。

而在普通读者中,这本书的热度从未消退。豆瓣评分稳定在9.0分,有年轻读者留言:我以为乡村振兴是新政策,读完才知道,费孝通80年前就在呼吁让农民成为发展的主体更有意思的是,近年来社区营造”“乡创团队等新兴概念兴起,许多从业者的案头都放着这本书——他们说:费孝通早把怎么做写明白了:要尊重农民的主体性,要挖掘本土的文化基因,要让发展在土地里。

这种影响力的背后,是费孝通对中国性的坚守。他没有用西方理论裁剪中国现实,而是像一位文化翻译官,把中国的问题说给世界听,也把世界的经验讲给中国听。正如他在书中所言:中国的出路,不在模仿,而在自觉’——自觉我们的传统,自觉我们的问题,自觉我们的可能。

五、金句摘录与余韵:“中国的问题,本质上是农民的问题”

书中最让我反复咀嚼的句子,是费孝通在结语中写的:中国要现代化,不是要把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要让城市和乡村都成为人的家园另一句充满智慧的比喻是他对城乡关系的总结:城市像大脑,乡村像手脚——大脑要指挥手脚,但手脚也要反馈大脑,否则整个身体就会僵化。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染红天际。我突然想起费孝通在江村调查时写的一句话:真正的学问,不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而在农民的田埂上、灶头边、茶碗里。80多年过去,这句话依然振聋发聩——当我们在乡村振兴中讨论数字农业”“电商助农时,当我们在城乡融合中纠结谁该主导时,费孝通的答案始终清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站在农民的土地上,用农民的智慧,解决农民的问题​​

在这个速度至上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最新技术”“网红模式吸引,却常常忘记回头看看:那些在田埂上弯了千年的腰,那些在灶头边暖了千年的火,那些在茶馆里聊了千年的嗑,才是中国最本真的样子。《第四种国家的出路》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理解历史,更是如何面对未来——它让我相信,真正的,从来不在远方,而在脚下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里。

“《第四种国家的出路》:一本80年前的“乡村振兴预言之书”,为何今天读仍心跳加速?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姆雷特》:在“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里,照见每个人的精神困境 | 爱阅读

《哈姆雷特》:在“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里,照见每个人的精神困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1601年的悲剧,讲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却在道德、人性与命运的泥潭中挣扎的故事。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人类最隐秘的精神困境——当“复仇”与“良知”碰...

《海盗经济》:当掠夺成为全球化最早的“创业指南” | 爱阅读

《海盗经济》:当掠夺成为全球化最早的“创业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常识”的历史经济学跨界之作 《海盗经济》由“科技界的达尔文”史蒂文·约翰逊撰写,2023年中信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以17世纪英国海盗亨利·埃夫里劫掠莫卧儿帝国宝船为起点,用“海盗王”的传奇人生串联起早期全球化进程中的...

《悍匪》:当硬汉刑警撞上高智商罪犯,在正邪较量中撕开人性的褶皱 | 爱阅读

《悍匪》:当硬汉刑警撞上高智商罪犯,在正邪较量中撕开人性的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悍匪》是作家邵年于2020年出版的现实向刑侦小说,全文约42万字,以"8·17连环劫持案"为原型改编。故事围绕刑警队长周野与悍匪集团二把手林沉的博弈展开,通过七起案件层层剥开犯罪网络的根系。核心价值在...

《花容天下》:一场颠覆认知的江湖美学盛宴 | 爱阅读

《花容天下》:一场颠覆认知的江湖美学盛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这部由天籁纸鸢创作的古风传奇,以"反派重生"的颠覆性设定打破传统武侠框架。当魔教教主林宇凰带着前世记忆重生,却发现曾经的正邪界限早已模糊——那些被历史掩盖的真相,那些藏在权谋背后的温情,像打翻的调色盘在江湖画卷上晕染出斑斓色...

《黄金罗盘》:在尘埃与自由间,触摸人性的觉醒之光 | 爱阅读

《黄金罗盘》:在尘埃与自由间,触摸人性的觉醒之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菲利普·普尔曼的奇幻史诗《黄金罗盘》(1995)是《黑暗物质》三部曲的开篇,以少女莱拉的冒险为线索,揭露“尘埃”背后的权力阴谋。作品获“英国卡内基奖”“卫报儿童小说奖”,被《时代周刊》评为“21世纪最具想...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性”解构时代的黑色幽默史诗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创作于1994年的中篇小说,收录于“时代三部曲”之一,中文版由花城出版社首次出版。全书以文革时期的云南农场为背景,通过“流氓”王二与“破鞋”陈清扬的荒诞故事,拆解了时代...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心灵鸡汤”的存在主义手记 《活着就是恶心》是90后作家“阿糟”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存在主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冲击力——米白底色上印着半块发霉的面包,面包缝隙里钻出一株蔫...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1991年出版的《饥饿的路》获当年布克奖,成为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这部532页的巨著以约鲁巴神话为骨、现实主义为肉,中文版由王维东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引进。小说通过“鬼孩”...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 爱阅读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费尔巴哈的“宗教手术刀”,用300页写透“神是人的本质的投影” 《基督教的本质》(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是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于1841年出版的哲学经典,全书约30...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 爱阅读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最近翻完这本被朋友塞进背包的“职场解药”,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把写字楼玻璃染成蜜色——忽然想起书里的一句话:“我们总以为成功是爬到山顶,却忘了山路上脚下的花。”这大概就是它最戳我的地方:不否定“成功”的世俗意义,却温柔提醒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