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经济学》:当经济学脱下“数学外衣”,穿上“人文长袍” | 爱阅读
《理想的经济学》:当经济学脱下“数学外衣”,穿上“人文长袍”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叛者”的经济学宣言
翻开《理想的经济学》,仿佛看见一位经济学家举着“人文主义”火把,在实证主义的迷雾中劈开一条路。这本由美国“百科全书式”经济学家迪尔德丽·N.麦克洛斯基撰写、中译出版社2023年出版的著作,是《糟糕的经济学》的姊妹篇,却更像一场“经济学革命”的宣言书。
麦克洛斯基的身份本身就充满戏剧性——她既是芝加哥学派传人,又是跨性别学者;既精通数学模型,又痴迷莎士比亚戏剧。这种“跨界”特质,让她的文字像一把手术刀,精准解剖现代经济学的“科学伪装”,又像一位老友,用幽默的比喻和鲜活的案例,把经济学拉回“人间”。
二、核心价值:经济学不该是“没有灵魂的算术”
麦克洛斯基的核心论点像一记重锤:“现代经济学困在科学主义的牢笼里,忘了自己本该是研究‘人’的学问。”
她用三部分内容构建起“人文经济学”的堡垒:
第一部分:经济学正深陷科学困境
她嘲讽新古典经济学像“行为主义老鼠”,只关注可测量的变量,却对“道德情感”“文化观念”这些“软因素”视而不见。比如,她用“垂死的妻子”案例质问:当一个人因买不起药而失去至爱时,经济学该如何解释这种“非理性选择”?
第二部分:新制度主义的“皇帝新衣”
她撕下新制度主义的“科学面纱”,指出其依赖的“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等概念,不过是“用数学包装的循环论证”。比如,她调侃:“如果说‘好的制度产生经济增长’,那‘好的制度’又由谁定义?难道是经济学家手里的计算器?”
第三部分:人文经济学的“救世主”方案
她提出“融合哲学、历史、文学的经济学”,主张用“资产阶级平等观念”替代“理性人假设”,用“市场创新”替代“政府干预”。比如,她引用19世纪英国工人阶级的消费革命,证明“当普通人获得尊严,经济自然会繁荣”。
读者收获清单:
学会用“人文镜头”观察经济现象:比如,为什么“直播带货”能颠覆传统零售?因为主播用“情感共鸣”替代了“价格比较”;
破除“经济学万能论”的迷信:比如,当政策制定者用“GDP增长”衡量幸福时,麦克洛斯基会提醒:“别忘了,人不是数据点,是会哭会笑的个体”;
获得“批判性思维”的工具包:书中300多条参考文献,从亚当·斯密到简·奥斯汀,从数学公式到诗歌隐喻,教你如何用“跨学科武器”拆解经济谎言。
三、内容亮点:用“段子手”的笔法写学术
麦克洛斯基的写作风格像一场“学术脱口秀”——她能用一个比喻让复杂理论瞬间“接地气”:
嘲讽“经济学家傲慢”:她把某些学者比作“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的人”,讽刺他们“用回归分析解释爱情,用博弈论预测婚姻”;
解构“科学神话”:她调侃“经济学实证主义”像“用温度计测量音乐的美感”,指出“能测量的不一定重要,重要的不一定能测量”;
用文学案例说理:她引用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论证“经济增长与道德进步并非同步”;又用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婚恋市场”,说明“文化观念如何塑造经济行为”。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她对“市场创新”的解读——她不谈“颠覆性技术”,而是讲“19世纪英国女性如何通过穿裙子改变纺织业”:当女性拒绝穿“束腰裙”改穿“宽松裙”时,不仅解放了身体,还催生了“弹性面料”和“缝纫机革命”。这种“从日常细节看经济史”的视角,让我想起《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写法,却多了几分经济学家的犀利。
四、阅读体验:一场“思想按摩”与“认知地震”
合上书的那天,我盯着手机里的“消费券领取页面”发了半小时呆——原来,我一直以为的“政府刺激经济”,在麦克洛斯基眼里可能是“用计划经济思维干预市场创新”。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认知中的“经济学盲区”:
当看到“算法推荐如何重塑消费”时,我会想起她说的“市场创新源自文化观念”;
当听到“共同富裕”的讨论时,我会联想到她批判的“用制度设计替代道德自觉”;
当刷到“年轻人躺平”的新闻时,我会反思她提出的“尊严比收入更重要”。
这种“颠覆-重构”的阅读体验,像坐过山车——时而因她的幽默大笑,时而因她的批判冒冷汗,最终却感到一种“思维被解放”的畅快。正如她在书中所写:“经济学不该是预言未来的水晶球,而是理解人性的显微镜。”
五、评价与影响力:从学术圈到公众场的“破圈”之作
这本书的“附加值”,藏在它的双重认可里:
学术界盖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农·史密斯盛赞:“麦克洛斯基用人文主义重塑了经济学的灵魂。”经济史学家格雷格·克拉克称其为“21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
读者用脚投票:豆瓣评分8.6,有读者留言:“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说‘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女王’——因为它本该是最懂人性的学科。”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内卷”“躺平”“消费降级”成为热词的当下,这本书的时效性堪比“战地手册”。它提醒我们:当政策制定者沉迷于“数据治理”时,别忘了“人”才是经济的核心变量。
六、为什么我推荐这本书?
它像一把“认知钥匙”,帮我打开了三扇门:
第一扇门:经济学与人文的隔阂
以前我觉得经济学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现在才明白,它可以是“有温度的人类学”;
第二扇门:制度与市场的对立
以前我信奉“好制度能解决一切问题”,现在才懂得,“自由市场+道德自觉”才是最优解;
第三扇门:学术与生活的距离
以前我觉得经济学是“象牙塔里的学问”,现在才发现,它可以是“菜市场里的智慧”。
七、金句分享:直击本质的“思想子弹”
“经济学家最大的傲慢,是以为能用数学公式解释爱情。”
“市场创新不是科学家在实验室的发明,而是普通人在生活中的‘灵光一现’。”
“当我们用‘理性人’假设解释世界时,我们解释的只是经济学家自己的偏见。”
八、结语:经济学,该回归“人间”了
如果你也厌倦了“经济学=数学+制度”的刻板印象,如果你想看看一位经济学家如何用莎士比亚的笔触写学术,那么《理想的经济学》就是你的“入场券”。它不会给你标准答案,但会教你如何提问——毕竟,“最好的经济学,永远是对人性保持好奇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