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了不起的汉字》:一笔一画,皆是文明的密码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了不起的汉字》:一笔一画,皆是文明的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汉字探秘

《了不起的汉字》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撰写,2025年3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通俗读物项目成果,这本书以汉字为棱镜,串联起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与教育学的多维视角,既是一部汉字演变史的学术普及读本,也是一扇理解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窗口。书中既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前世今生,也有清华简、战国竹简等出土文献的重现江湖,更融入了强基计划古文字人才培养等当代热点,堪称汉字版的《人类简史》

二、核心价值:从“识字”到“识文化”的认知升级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颠覆了汉字只是工具的认知。黄德宽教授在书中写道:汉字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基因密码。

例如,书中解析的造字逻辑时提到:“‘是交错的纹饰,如人身上的文身,象征与自然共生的智慧;是屋内生子,寓意形声相益的繁衍。这种对汉字基因密码的解读,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每天书写的文明”“文字,竟藏着先民对世界的哲学思考。

更实用的是,书中通过汉字与中华文化之存续”“汉字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等章节,揭示了汉字在文化认同、民族融合中的纽带作用。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碰撞的当下,这种对汉字文化价值的重估,恰似一剂文化自信的强心针。

三、内容亮点:五维解构,让汉字“活”起来

历史纵深感拉满:从夏代陶寺遗址的字陶罐,到秦始皇书同文字的隶书变革,再到近代拼音化危机的化解,书中用三次生死劫难的叙事框架,将汉字三千年的演变史浓缩成一部文字版《权力的游戏》

考古现场感十足:黄德宽教授结合清华简、安大简等最新出土文献,揭秘了许多被误解的汉字。例如,传统认为后羿射日是神话,但清华简《尹至》篇记载十日并出可能与古代天文观测有关,暗示汉字可能承载着早期科学记忆。

跨学科融合创新:书中穿插了数字时代古文字传播、汉字审美与书法艺术等内容。比如,提到甲骨文表情包在年轻人中的流行时,作者幽默点评:字从古文字变成网络热词,汉字的逆生长能力,连造字者仓颉都想不到!

现实关怀直击痛点:针对汉字繁简之争”“拼音化是否可行等社会争议,书中用数据说话:甲骨文中70%是假借字,说明汉字早已具备灵活应变的基因;而强基计划培养古文字人才的案例,则展现了汉字传承的当代路径。

四、写作特点:学术深度与通俗表达的完美平衡

黄德宽教授的文笔兼具学者严谨与作家灵动。例如,描述汉字构形困境时,他写道:早期的汉字像一位拘谨的画家,遇’‘这类抽象概念,只能用一横加短横的极简主义指事这种比喻让枯燥的文字学理论瞬间变得生动。

书中还融入了大量冷知识

甲骨文字像一条长着鳄鱼嘴、蛇身、鹿角的四不像,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力的崇拜;

秦简上的隶书将篆书的曲线解散为平直笔画,堪称古代文字减负运动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行书,被作者戏称为汉字的瑜伽体’——既舒展又连贯

五、阅读体验:一场“穿越时空的汉字对话”

翻开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场汉字主题的沉浸式展览

前三章像历史展厅,用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实物图片,还原汉字的童年

中间章节是科技展厅,通过数字复原技术,让消失的战国文字重见天日

末章则像未来展厅,探讨AI翻译、汉字国际传播等前沿话题。

最让我触动的是汉字与中华文化之存续一章。作者提到,台湾学者将字译为loong而非dragon,以区别西方神话中的恶兽,这一细节让我深刻感受到:汉字不仅是文化载体,更是民族身份的DNA检测仪

六、评价与影响力:学术圈与大众的“双重认可”

学术圈:中国文字学会会长裘锡圭评价:这本书用通俗语言构建了汉字学的大众话语体系,堪称古文字普及的里程碑。

社会反响:书中提到的甲骨文破译奖励10万元政策,引发网友热议,有读者评论:原来破译一个字就能买套房,古文字学家才是真正的隐形富豪

国际传播:英文版《The Marve lous Chinese Characters》被哈佛大学东亚系列为推荐读物,外媒称其为理解中国文化的密码本’”

七、个人感悟:汉字让我重新“认识”自己

作为90后,我曾觉得汉字是老古董,直到读完这本书才明白:我们写的每一个字,都是先民与自然博弈、与时间赛跑的智慧结晶。当我在书中看到字的甲骨文——一个侧身站立的人形时,突然意识到:汉字早已将顶天立地的哲学,刻进了我们的文化基因。

在这个键盘取代毛笔、拼音取代手写的时代,《了不起的汉字》像一剂文化清醒剂,提醒我们:汉字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光机。正如作者所言:汉字因时而变,生生不息,未来也会如此。

 

推荐语:

如果你想读懂中国,先读懂汉字;

如果你想读懂汉字,先翻开这本书——

它不会告诉你如何写好字,但会让你明白:

为什么一个字,能承载五千年的文明重量。

“《了不起的汉字》:一笔一画,皆是文明的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一封穿越时空的“人生说明书” | 爱阅读

《傅雷家书》:一封穿越时空的“人生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十二年的“跨国聊天室” 1954年至1966年,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馥用毛笔在泛黄信纸上写下250余封家书,寄给远在波兰留学的长子傅聪。这些信件像一串珍珠,串起了傅聪从青涩学生到“钢琴诗人”的成长轨迹,也记录了傅雷从严父到挚...

《海底两万里》:一场穿越时空的蓝色狂想曲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一场穿越时空的蓝色狂想曲   “如果你曾渴望挣脱现实的枷锁,在无边的自由中寻找生命的另一种可能——请随我潜入这片深蓝。”这是我第三次翻开《海底两万里》时写下的第一句话。每一次重读,都像被卷入一场裹挟着咸涩海风的精神风暴,而这一次,我想把这份震撼传递给你。 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儒...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当“和谐”不再是“自由的代价”,我们终于读懂了生活的“平衡术” | 爱阅读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当“和谐”不再是“自由的代价”,我们终于读懂了生活的“平衡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社会观察家”的“平衡哲学”手记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出版于2020年,作者是美国社会哲学家、社区研究专家玛雅·辛格(MayaS ingh)。这部被译为8种语言的著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清教时代的“人性解剖刀”,美国文学的精神原点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于185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因“通奸罪”被判处佩戴红色字母“A”(A...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一、书籍基本信息:约克郡荒原上的"黑色浪漫" 《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202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勃朗特姐妹经典"系列新版。这部被夏洛蒂·勃朗特称为"野兽般的独白"的作品,以约克郡荒原...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 爱阅读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张宏杰(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成书于2012年,2022年重庆出版社推出精装修订版,附18世纪中英对比地图与乾隆朝经济数据图表。 核心地位:首部以“全球史视角”解构乾隆盛世的通俗历史著作,被《中国史研究》称为“...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用诗写就人生哲学”的“东方哲人” 若要给《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0世纪的‘灵魂诗笺’”。这部由黎巴嫩诗人、哲学家卡里·纪伯伦(1883-1931)创作(1923年初版,后结集为《先知...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哲学通史 《中国哲学史》由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撰写,初版于1934年,历经多次修订,2023年最新版由商务印书馆推出。这本书颠覆了传统哲学史“编年体+学派简介”的刻板写法,以“问题意识”为经线、“思...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用“思想望远镜”穿越千年信仰,看透中国宗教的“共生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用“思想望远镜”穿越千年信仰,看透中国宗教的“共生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宗教“思想年轮”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是中国近代宗教史研究泰斗王治心1933年的经典著作,出版时正值“西学东渐”与“本土文化自觉”的碰撞期。不同于同时代“西方中心论”的宗教...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 爱阅读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最近整理书架时,《钟情》的书脊蹭过指尖,突然想起上周和男友的争吵——他加班到十点,我对着冷掉的火锅抱怨“你根本不在乎我”,他却摸着黑从冰箱里掏出一盒还温热的杨枝甘露:“路过便利店时看到你爱喝的,想着你可能还没睡。”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书里那句话:“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