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论存在者与本质》:在概念的迷宫中,触摸存在的骨架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2

《论存在者与本质》:在概念的迷宫中,触摸存在的骨架

一、书籍基本信息:亚里士多德的“本质解剖学”,存在论的现代手术

《论存在者与本质》是13世纪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经典评注,1983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世界,隶属《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本书像一把概念的解剖刀,既剖开了存在者本质的古老纠缠,也为现代形而上学重构了本质认知的新框架。阿奎那以经院哲学家的严谨,将本质抽象概念中解放,重构为存在者的核心属性”——共相之争个体本质,他证明:真正的本质,不是观念的投影,而是存在者的身份证

二、内容亮点:用“本质解剖”拆解存在的伪装,在逻辑中寻找绝对

阿奎那的文字像一场思维的X光扫描,既精准又充满颠覆性:

本质的皮肤:他提出本质是存在者的必然属性,将本质比作人的DNA”——无论个体如何变化,DNA始终是人的标识。作者调侃:这哪是哲学,分明是给存在做基因检测这一比喻像一记重锤,敲碎了本质是观念产物的唯心主义幻觉。

共相的独立舞:阿奎那强调共相(如’‘)独立于个体存在,指出若共相是观念的产物,那么在灭绝后就不存在——这显然荒谬。他比喻:共相像空气中的氧气,你看不见它,但它确实存在。这一论断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名义论对共相的绞杀。

个体本质的密码:书中将个体本质比作指纹”——“每个存在者的本质都是独特的,就像指纹无法复制。作者用孪生兄弟案例论证:即使基因相同,孪生兄弟的本质仍因经历不同而差异显著。这一视角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本质唯一性的真相。

三、写作特点:经院哲学与逻辑分析的交响,概念与隐喻的共舞

阿奎那的文笔兼具经院哲学家的深邃与分析哲学家的务实:

概念驱动的结构:全书以本质定义”“共相独立性”“个体本质三大核心概念为经,以批判唯心主义-构建本质论-应用实证为纬,编织出一张本质认知体系的严密网络。

金句中的闪电:如本质是存在者的必然属性,而非偶然特征”“共相是存在的骨架,个体是骨架上的血肉,这些句子像钉子,直接钉进读者的认知框架。

现实的回响:在身份焦虑”“存在危机盛行的今天,书中对本质的探讨更具时效性——它提醒我们:今天的身份认同困境,不过是共相之争的现代版。

四、阅读体验:像在存在迷宫中打捞“本质的锚点”,读罢恍如新生

读《论存在者与本质》时,我常产生一种被概念暴风雨席卷的震撼感:

第一章的刺痛:初读本质解剖,仿佛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原来那些用标签定义存在的行为,不过是给本质穿衣服,而真正的认知是触摸本质的皮肤。这个画面让我反思:是否也在用观念外套掩盖本质的裸体

第五章的顿悟:在分析共相独立性时,阿奎那指出若共相依赖意识,那么数学真理将随人类灭绝而消失——这显然荒谬。这个发现让我明白:真正的本质,从来不是意识的产物,而是意识的镜子

尾声的释然:当读到个体本质的密码,我忽然理解:所谓存在,不是被定义的标签,而是被激活的本质”——就像书里写的:每个存在者都是本质的显影,而本质是存在的密码。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被低估的“存在革命”,至今仍在震颤

学术界的认可: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这本书是经院哲学的巅峰,它让本质形而上学的幽灵变成了可验证的客体

读者的共鸣:豆瓣网友评价:读前三章像在补逻辑课,读到第五章突然发现:这位13世纪的哲学家竟是个存在预言家’——他早预见了身份焦虑对本质的冲击,并给出了用本质认知重构存在的解药。

现实的回响:在存在危机盛行的今天,书中的警告显得尤为迫切——“当公众将标签等同于本质,却忘了本质存在的骨架这一观点,与当下身份政治”“存在焦虑的舆论危机形成跨越世纪的呼应。

六、这本书给我的改变:从“标签定义”到“本质认知”

读《论存在者与本质》前,我总以为存在标签的集合;读完后,我明白:存在本质的显影

思维方式的升级:现在面对存在困境,我会先问:这是标签的幻觉,还是本质的显影这种习惯,源自书中本质解剖的颠覆性视角。

价值观的重塑:他关于共相独立性的论断,让我重新审视知识生产——是否在追求创新时,丢失了对本质的敬畏

认知边界的拓展:当看到他用个体本质的密码重构存在的现代性,我意识到:这本书不是存在手册,而是本质的邀请函”——它早已预见了人类在信息爆炸时代对本质认知的渴望。

七、为什么你该读这本书?

如果你想清醒:在标签绑架盛行的时代,这本书教你用本质视角穿透存在迷雾,直面存在的本质。

如果你想深刻: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形而上学、认识论的大门,让你看到本质认知的理性与尊严。

如果你想有趣:阿奎那的幽默与犀利,会让你会心一笑——比如他说传统存在论像用望远镜看星星,而本质论是用天文台触摸星星’”

最后,用书中的金句收尾:

本质是存在者的必然属性,而非偶然特征。

《论存在者与本质》就是那张通往存在骨架的地图,你,准备好脱掉标签的外套,直接触摸本质了吗?

“《论存在者与本质》:在概念的迷宫中,触摸存在的骨架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关注自我》:一部教你在喧嚣中“锚定自己”的生活觉醒指南 | 爱阅读

《关注自我》:一部教你在喧嚣中“锚定自己”的生活觉醒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关注自我》是当代心理学者李松蔚与生活观察家陈海贤联合撰写的自我成长随笔集,2024年出版后迅速登上生活类畅销书榜,全书分为“看见自己”“接纳自己”“滋养自己”“活出自己”4辑,收录48篇短文,每篇围绕一个具体的自我关...

《黑色巨塔》:当手术刀划开体制的褶皱,我们看见人性的光与疮 | 爱阅读

《黑色巨塔》:当手术刀划开体制的褶皱,我们看见人性的光与疮 作为一名在医院急诊科实习过三个月的“半吊子医学生”,拿到《黑色巨塔》时,我以为这不过是又一本揭露医疗黑幕的“爽文”。但翻到第73页——那个暴雨夜,急诊室主任举着CT片对住院医师吼“你以为患者是来听你讲学术的?他们是来要命的!”——我突...

《红与黑》:一场“野心与灵魂”的角力,照见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 爱阅读

《红与黑》:一场“野心与灵魂”的角力,照见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血与火写就的个人奋斗史诗” 《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是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于183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原名《于连》,是世界文学史上“心理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全书...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 爱阅读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火焰写就的思想保卫战” 《华氏451》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于195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具警示意义的文学预言”,全球销量超1亿册,被译成...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心灵鸡汤”的存在主义手记 《活着就是恶心》是90后作家“阿糟”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存在主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冲击力——米白底色上印着半块发霉的面包,面包缝隙里钻出一株蔫...

《货币均衡论》:解码货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在通胀时代重审政策本质 | 爱阅读

《货币均衡论》:解码货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在通胀时代重审政策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动态视角重构货币认知的现代经典 1939年,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米尔达尔完成《货币均衡论》,系统提出“货币累积过程理论”,彻底颠覆传统货币数量论。这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称为“宏观经济学革命性著作”的作品...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 爱阅读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左翼史学到全球危机的20世纪解剖刀 《极端的年代》是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三部,1994年首次出版,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全新译本。这本书以“极端的年代”为核,系统剖析了1914-...

《最有意义的生活》:在碎片与永恒之间,触摸青春的呼吸感 | 爱阅读

《最有意义的生活》:在碎片与永恒之间,触摸青春的呼吸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最有意义的生活》是作家许佳19岁时创作的青春小说,2004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2018年再版。故事以女高中生解颐的视角展开,通过非线性叙事串联高考前后的生活碎片,展现一代青少年“乐观而气馁,勇敢而悲伤...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 爱阅读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一、书籍基本信息:管理圈的“清醒剂”,普通人的“效率指南”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美国企业家加里·凯勒(Gary Keller)与管理顾问杰伊·帕帕森(Jay Papasan)2013年合著的“反内耗指南”,被《纽约时报》《福布斯...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表象世界的哲学手术刀 叔本华的这部哲学巨著像一把锋利的冰锥,1818年首次出版便刺穿了康德哲学的华丽帷幕。这位柏林大学教授用德语写就的"痛苦宣言",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的温床拽进意志的深渊,被尼采称为"欧洲精神的地震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