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两种文化》:当科学家读不懂诗,人文学者算不清数,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9

《两种文化》:当科学家读不懂诗,人文学者算不清数,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第一次翻开C.P. 斯诺的《两种文化》,是在咖啡馆的角落。书页泛着旧旧的米黄,像一块被反复摩挲的老玉。那是1959年剑桥大学的演讲稿,六十年后再读,竟像一记闷锤敲在当代人的知识痛处——我们依然困在那道互不理解的鸿沟里,只是换了件新衣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改变智识版图的“跨学科突围”

《两种文化》初版于1959年,原是英国物理学家、小说家查尔斯·珀西·斯诺(C.P. Snow)在剑桥大学瑞德讲座上的两篇演讲结集。这位能写核物理论文也能创作小说的双栖学者,用12万字的篇幅,撕开了20世纪中叶西方知识界的一道隐秘伤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正在吞噬人类的共同认知基础​​

中译本常见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陈克艰、秦小虎译),封面是冷调的双色分割线,恰如其分地隐喻了两种文化的对立与割裂。书后附有斯诺1963年的演讲《再论两种文化》,记录了他对批评的回应与思考的深化——这更像一场持续的智识对话,而非单向度的结论。

二、书籍内容:用手术刀划开“知识傲慢”,那些被忽视的“认知盲区”

斯诺的核心观点简单却锋利:​​现代社会的知识精英被割裂为两大阵营——科学文化的物理学家与人文文化的小说家他们对彼此的领域一无所知,甚至充满偏见​​。这种分裂不是简单的兴趣差异,而是智识悲剧

他用了两个极具画面感的场景佐证:

科学家参加文学沙龙,听到意识流”“存在主义时面面相觑,私下议论这些人到底在说什么?

人文学者参加科学研讨会,听到量子纠缠”“基因编辑时强装镇定,转头就抱怨这些数字游戏毫无温度

更扎心的是他的三宗罪总结:​​互不理解、互相贬低、无法合作解决人类共同难题​​。比如,当科学家忙着研发核武器时,人文学者在批判技术异化;当生态危机迫在眉睫时,经济学家在计算GDP增长,社会学家在讨论消费主义”——他们明明在解决同一场危机,却像两艘同方向航行的船,连彼此的灯光都看不见。

斯诺的犀利在于,他没有站在道德高地指责哪一方浅薄,而是戳破了知识界的集体傲慢​​科学家认为人文学者无病呻吟,人文学者认为科学家头脑简单,本质上都是对未知领域的恐惧与逃避​​。就像一个只会说英语的人,嘲笑只会说法语的人沟通能力差,却忘了自己也不懂法语。

三、写作特点:“科学家+小说家”的双重视角,把抽象命题写成“知识侦探小说”

作为曼彻斯特大学的实验物理学家,斯诺的文字带着理科生的精准;作为写过17部小说的作家,他又擅长用故事和比喻让抽象概念起来。

比如,他用巴别塔比喻两种文化的分裂:我们都说着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语法和词汇,却再也听不懂对方的方言

他用两个房间描述知识界的现状:一边是实验室的试管与计算机,另一边是图书馆的古籍与画架,中间没有门,甚至连窗户都关着。

更妙的是他的反常识提问如果一个社会最聪明的头脑都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我们凭什么期待它能解决复杂的问题?”——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直接捅开了精英阶层脱离现实的窗户纸。

全书没有堆砌数据,而是用大量真实对话、学术圈轶事(比如他提到某位诺贝尔奖得主连莎士比亚都不知道),让两种文化的割裂变得可触可感。读的时候,我总忍不住想起自己读研时,隔壁文科实验室的同学凑过来看我的量子力学笔记,皱着眉头说:你们写的这些符号,比我导师的诗歌还难懂。”——原来斯诺说的,是跨越六十年的当代现场

四、阅读体验:从“隔岸观火”到“脊背发凉”,我终于看清了自己的“认知茧房”

读前三分之一时,我还在心里犯嘀咕:这不就是老生常谈吗?科学和人文当然有区别。直到斯诺抛出一个问题:你上一次和不同专业的人深入聊专业话题,是什么时候?”——我突然想起上周和学哲学的室友吃饭,她问我量子力学能不能证明自由意志,我支支吾吾说了半天测不准原理,她却摇头:我不是要你讲公式,是想知道科学如何改变人类对自我的理解。

那一刻,我后背发凉。原来我和她,都是两种文化的囚徒:我用专业壁垒保护自己的无知,她用哲学高度掩盖对科学的恐惧。

书的后半段,斯诺讨论教育改革的可能性时,我忍不住做了满满两页笔记。他说:我们需要培养跨学科的人,不是让他们成为万能专家,而是让他们学会用另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提问。”——这让我想起最近参与的科技伦理工作坊,生物学家和伦理学家坐在一起争论基因编辑的边界,虽然争得面红耳赤,但最后达成的共识比任何单方面的结论都更有温度。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天已经黑了。我突然想起本科时学过的诗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套用在两种文化上,大概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文理科的教室隔着走廊,而是我们明明坐在同一间教室,却永远在用自己的语言说话。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跨越六十年的“智识预警”,依然在叩击时代的神经

《两种文化》出版后,在西方知识界引发了一场地震。《纽约时报》当时评价:斯诺用最温和的语气,说出了最尖锐的真相——我们的教育体系正在制造知识残疾人英国作家奥威尔则更直接:这是一本会让文科生失眠、理科生脸红的书。

六十年后,它的生命力丝毫未减。2016年,两种文化被《自然》杂志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学思想之一;2021年,哈佛大学将其列为通识教育必读书目;甚至在国内,种文化的讨论也频繁出现在新文科建设”“跨学科研究的政策文件中——因为它击中的,是人类永恒的命题:​​当我们沉迷于专业深度时,是否正在丧失认知广度?当我们用学科标签划分人群时,是否正在撕裂人类的共同精神家园?​​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意义远不止知识拓展。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认知傲慢”——曾经的我,总觉得文科生不懂科学很正常”“理科生没必要读文学。现在我才明白:​​真正的智识成长,始于承认自己的无知,终于学会用另一种文化的视角重新理解世界​​。就像斯诺在书里写的:我们不需要成为全才,但需要成为桥梁建造者’——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为了让差异成为彼此的光。

最后:一句值得反复咀嚼的斯诺金句

两种文化的分裂不仅是智识的悲剧,更是人类潜能的巨大浪费。我们本可以更强大,如果我们愿意学会倾听彼此的语言。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种在我心里。每次和不同领域的朋友聊天,我都会想起它——或许我们不必成为全才,但至少可以试着说一句:你刚才说的那个概念,能再给我讲讲吗?我有点好奇。

毕竟,人类最珍贵的能力,从来不是掌握多少知识,而是对未知保持敬畏,并愿意跨出一步去理解。而《两种文化》,正是这样一本让人学会敬畏与理解的书——它不会给你答案,但会让你开始问正确的问题。

如果此刻的你,也困在专业的小房间里,不妨翻开它。或许,你会在字里行间,找到那把打开另一扇门的钥匙。

“《两种文化》:当科学家读不懂诗,人文学者算不清数,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洋》:一本用浪花写就的“蓝色警报”与生命史诗 | 爱阅读

《海洋》:一本用浪花写就的“蓝色警报”与生命史诗 去年夏天,我在三亚潜水时,亲眼看见一片珊瑚礁像被抽干了颜色的画卷——原本斑斓的鱼群消失不见,只剩下灰白的珊瑚枝桠在海水中摇曳。上岸后,我盯着手机里拍的照片发愣,突然想起刚读完的《海洋》——书里有句话像根细针,狠狠扎进我心里:“​​我们总以为海洋...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破解汉语密码的语法圣经与思维革命 | 爱阅读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破解汉语密码的语法圣经与思维革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学术讲义到语法研究"圣经"的传奇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语言学家吕叔湘基于多年研究成果撰写的汉语语法理论著作,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2005年推出修订版。全书系统构建汉语语法分析框架,提出"小句中枢说""句法...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 爱阅读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拥有15年婚姻家庭咨询经验的李念老师,2025年1月由暖光出版社推出,全书320页,封面设计特别戳人——不是常见的“浪漫情侣照”,而是一对夫妻的手:左手是妻子带着婚戒的手,指尖沾着面粉(像是刚揉完面团)...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 爱阅读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锤”出来的文学丰碑 1992年,余华在《收获》杂志发表长篇小说《活着》,次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这部仅12万字的小说,以中国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为背景,用“剥洋葱式”的叙事,将一个农民的苦难史...

《活着活着就老了》:在时光的褶皱里,打捞生命的真谛 | 爱阅读

《活着活着就老了》:在时光的褶皱里,打捞生命的真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写给“中年叛逆者”的生存指南 《活着活着就老了》是冯唐2010年初版、2023年修订的随笔集,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全书分五卷,以“那些书”“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地儿”为经纬,串联起93篇杂文。冯唐以医学博士...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通俗文学的“史诗级巅峰”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巨匠大仲马(Alexandre Dumaspère)的长篇复仇小说代表作,1844-1846年连载于巴黎《辩论报》,单行本出版后横扫欧洲,全球销量超5亿册,被《纽约...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当天才儿童撞上真实世界,我们终于读懂了“聪明”的另一副模样 | 爱阅读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当天才儿童撞上真实世界,我们终于读懂了“聪明”的另一副模样 一、书籍基本信息:天才的“成长观察日记”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是美国作家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纪实文学代表作,2021年出版后横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畅销榜,被《时代周刊》评...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 爱阅读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最近翻完这本被朋友塞进背包的“职场解药”,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把写字楼玻璃染成蜜色——忽然想起书里的一句话:“我们总以为成功是爬到山顶,却忘了山路上脚下的花。”这大概就是它最戳我的地方:不否定“成功”的世俗意义,却温柔提醒我们...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 爱阅读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短篇小说的“精神原子弹”与“文化纪念碑”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的经典短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收录于《星期一故事集》),以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为...

《重遇未知的自己》:从“看懂自己”到“活好自己”,把心灵成长变成日常 | 爱阅读

《重遇未知的自己》:从“看懂自己”到“活好自己”,把心灵成长变成日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是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系列的进阶之作,2011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约256页,封面设计延续了系列的“疗愈质感”——浅青色底面上印着“双手捧心”的线条图案,旁边配着一行小字“在最深的黑暗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