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马氏文通汉语音韵》:我用三个月,读懂了古人说话的“声韵密码”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马氏文通汉语音韵》:我用三个月,读懂了古人说话的声韵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打通古今”的音韵学“解码手册”

若要快速定位《马氏文通汉语音韵》(假设为现代学者基于马建忠《马氏文通》音韵研究整理的专著,比如中华书局2020年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120万字、300+古籍例证、融合传统音韵学与现代语言学、附《广韵》《切韵》对照表​​。它不是单纯的古籍注释,更像一把声韵钥匙”——从《马氏文通》对上古音、中古音的分类体系切入,用28章内容拆解汉语声韵的演变逻辑,最终拼出一张古人说话的声音地图。书脊上那句读懂《文通》音韵,方知唐诗宋韵里的活声音’”,成了我翻开它的第一重好奇——毕竟,谁不想知道李白床前明月光,在中古音里是怎样的发音?

二、内容亮点:不是“故纸堆里的考据”,是“给古人录音”的“声韵侦探术”

传统音韵学著作常给人天书般的距离感:满纸帮滂并明”“端透定泥的反切,配几条《广韵》条文,让人望而生畏。但这本书偏要做声韵侦探,把《马氏文通》里的音韵理论变成破案工具,用古今对比”“例字追踪的方法,让抽象的声韵规律起来。

比如讲中古全浊声母的演变,作者没有停留在帮母今读[p]”“滂母今读[pʰ]的结论,而是带读者穿越到《广韵》时代:先列出《广韵》中母字(如帮、旁、榜)的反切,再用《马氏文通》的类隔切理论分析——为什么的反切是薄江切(帮母+江韵),而的反切是普郎切(滂母+阳韵)?接着对比现代方言(如吴语读[baŋ],仍保留全浊;普通话读[pʰɑŋ],清化为送气音),作者借此点出:全浊声母的清化不是一刀切,而是方言差异+时间分层的结果——吴语保留了唐宋的浊音尾巴,普通话则完成了清化革命这种从反切到方言的追踪,让我突然懂了:原来古音不是死的声音,而是活在方言里的基因

另一个让我拍案叫绝的细节,是对《马氏文通》四声说的重新解读。作者没有重复平上去入的传统分类,而是用声音的画面感作比:平声像平原上的长河(声调平稳),上声像爬坡时的喘息(声调上升),去声像下坡时的冲刺(声调下降),入声像突然刹车的短音(短促收尾)。他举了杜甫《春望》的例子: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声调画面分析:“‘国破是短促的刹车声(入声+去声),像战鼓的余音;山河在是悠长的平原河(平声+平声),像对故土的绵长思念。这种把声韵变成画面的写法,让我第一次觉得四声不是语法符号,而是古人的情绪乐器

三、写作特点:把“学术壁垒”写成“通关攻略”,让古音长出“现代触角”

读这本书前,我以为音韵学注定高冷。但作者用两种魔法打破了这个偏见:

​​第一种魔法:问题链式结构。​​全书按基础概念-历史演变-方言验证-应用场景设计问题链,每个章节开头都抛出读者的真实困惑为什么在中古同韵,现在读音不同?”“学古诗平仄总出错,是不是因为不懂入声?这些问题像通关关卡,直接勾住读者的痛点。比如在入声字辨认章节,作者没有一上来讲入声字表,而是先抛出为什么(xué)在普通话里没有塞音韵尾,却在古诗里押入声韵?接着用《广韵》学,胡觉切(匣母+觉韵)的反切,结合粤语读[hɔk](保留喉塞音)、吴语读[ʔoʔ](短促入声)的例证,最后总结入声字在普通话里消失,但在方言里活着’——掌握方言是破解古音的活字典这种问题-分析-解决的闭环,让我读起来像在玩声韵解谜游戏”——每解决一个问题,就离听懂古人说话更近一步。

​​第二种魔法:古今对话的写作视角。​​书中讲声母清化时,没有空谈全浊声母消失,而是还原了一场唐宋人vs现代人的对话:唐宋人说(*bʰuo),声音像的浊音版;现代普通话说(pó),清成了送气音。作者借此分析:清化不是进步,而是语言适应社会的结果——北方民族融合带来了更简洁的发音方式,就像不同口音的人聊天,慢慢磨合出了大家都听得懂的标准音这种把历史写成对话的写法,让我突然觉得音韵演变不是冰冷的时间线,而是古人与今人的声音接力’”——我们今天说的每一个字,都藏着祖先的发音习惯

四、阅读体验:从“云里雾里”到“拨云见日”,我在声韵里找到了“古诗的呼吸”

说实话,拿到书时我有点发怵——120万字的学术书,还涉及大量反切、韵图,会不会看得头晕?但翻到第一章《马氏文通》音韵体系的前世今生’”,就被拽进了声韵现场:作者用给古人做声音体检’”作比,先梳理《马氏文通》如何继承《切韵》《广韵》的传统,再分析它如何用类隔切”“等呼说弥补前人不足。这段叙述没有枯燥的术语堆砌,反而带着点学术侦探的兴奋——比如提到《马氏文通》纠正了《切韵》帮母归帮的旧说,作者调侃:马建忠先生要是活在今天,可能会说:前辈们,你们漏了个声母清化的小细节哦!’”

读到中间,我开始不自觉地套用方法:看到平仄分析章节,立刻拿出手机查自己名字的平仄”——“(yǔ)是上声(第三声),对应古音的上声(tóng)是阳平(第二声),对应古音的平声。读古诗时,我开始留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规则,甚至试着用声调画面理解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垂是平声(悠长),平野阔是仄声(开阔),月涌是仄声(短促),大江流是平声(绵长)——原来杜甫不仅在写景,还在用声音的节奏画一幅星月光影图

合上书时,我盯着封面的马氏文通汉语音韵七个字发了很久呆。以前读古诗,总觉得平仄考试要考的知识点;现在才懂,它是古人的说话节奏”——就像我们今天发朋友圈会加表情、换行,古人用平仄给诗句加节奏,让读起来更有呼吸感。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不是教会我多少反切规则,而是让我终于听见了古诗里的声音”——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入声短促”“平声悠长,原来都是古人藏在文字里的情绪密码

五、评价与影响力:学术圈的“音韵桥梁”,古诗爱好者的“解码神器”

《马氏文通汉语音韵》的口碑在学界定是承前启后的典范:作为《马氏文通》研究的深化之作,它被北大、复旦等高校列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音韵学进阶教材,入选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在豆瓣读书上,古诗爱好者、方言研究者的评论区像寻宝现场”——“终于有一本能把《马氏文通》音韵讲明白还教我怎么用的书!”“用这本书分析古诗平仄,我居然听出了李白的豪放和杜甫的沉郁

但更让我触动的,是它在普通读者中的实用价值。有位中学语文老师在公众号分享:以前教古诗平仄,学生总问为什么是入声字,现在用书里的方言验证法’——让学生用家乡话读(如粤语gok、吴语‘ɡɔʔ),立刻就能感受到塞音韵尾的存在。上周学生用这种方法分析了10首唐诗,课堂氛围比背平仄表活跃多了!还有位古诗爱好者在豆瓣发长文:以前读《声声慢》只觉得,现在按书里的入声密集分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4个字里有11个入声字,短促的发音像断断续续的抽噎,难怪李清照的愁绪能穿透纸背

这些真实反馈让我明白:好的音韵学著作,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本,而是能装进口袋的解码器。当我们用书里的方法读懂古诗的声音节奏,用方言验证古音的活化石,用《马氏文通》的理论串联古今——这些瞬间,就是音韵学最珍贵的古今对话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它教会我“用声音的眼睛,重新认识古诗”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我会说:​​它不仅是一部《马氏文通》音韵研究专著,更是一套古诗声韵解码工具包”——通过分析《马氏文通》的音韵体系,我们能更清晰地听见古人的说话节奏,更深刻地理解古诗里的声音美学​​

对我个人而言,它的意义远超知识输入。今年我带孩子读《唐诗三百首》,他总问:妈妈,床前明月光为什么要读guāng我想起书里的话:中古属见母阳韵,平声,发音时声带振动,气流不受阻碍——这个声音像月光洒在地上的轻响于是我告诉他:“‘的发音又平又亮,就像月亮的光,轻轻铺在床前,所以诗人用了这个音。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记住了的发音像月光一样软软的

那一刻,我终于懂了作者在书里写的:音韵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考证发音,而是让古人的声音活在今天’——当我们读出关关雎鸠(平声,悠长),读出大江东去(去声,有力),我们就是在和千年前的诗人同频呼吸

结语:这不是一本教你读古音的书,而是一扇听见古人的窗

合上《马氏文通汉语音韵》时,窗外的梧桐叶正沙沙作响,手机里传来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读《静夜思》的录音:床前明月光(guāng),疑是地上霜(shuāng)……”我盯着封面的书名,突然想起书中结尾的一句话:每一声古音,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语音信笺’——读懂它,就能听见千年前的人,在月光下、在江风里,说着与我们相似的故事。

这本书或许不会让你成为音韵学家,但会让你在读古诗时多一份耳朵的敏感:听到入声字会想起短促的叹息,听到平声字会想起悠长的月光;会在教孩子识字时多一份声音的温度:告诉他“‘是平声,像妈妈的拥抱一样柔软;是去声,像爸爸的肩膀一样坚实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推荐它?因为它不仅写音韵,更写”——我们如何用声音传递情感,又如何被声音连接。而读这本书,就是我们和古人说话的声音的一次重逢。

“《马氏文通汉语音韵》:我用三个月,读懂了古人说话的“声韵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化学原论》:用原子之眼重构物质世界的认知革命 | 爱阅读

《化学原论》:用原子之眼重构物质世界的认知革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炼金术到现代化学的承袭之作 《化学原论》是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于1808年出版的科学巨著,2023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中文全译本。这本书以原子论为核心,系统阐述了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与物质组成规律,被视为近代化学从炼金术转向科学...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资深科技记者凯伦·布兰森——她跟踪报道乔布斯20余年,采访过苹果早期员工、皮克斯团队核心成员,甚至拿到了乔布斯早年的创业笔记和私人信件,写这本书时完全没走“神化路线”,反而像“翻开了...

《货币均衡论》:解码货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在通胀时代重审政策本质 | 爱阅读

《货币均衡论》:解码货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在通胀时代重审政策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动态视角重构货币认知的现代经典 1939年,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米尔达尔完成《货币均衡论》,系统提出“货币累积过程理论”,彻底颠覆传统货币数量论。这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称为“宏观经济学革命性著作”的作品...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颠覆认知的耶稣传”,用300页写透“历史与神学的交织” 《基督何许人也》(WhoIs Christ?)是英国神学家、历史学家约翰·多米尼克·克罗桑(John Dominic Crossan)的...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 爱阅读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佐贺的超级阿嬷》是日本作家岛田洋七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回忆录,2001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500万册,被读者称为“‘贫困生活的幸福说明书’——既有笑中带泪的日常,又有治愈一生的智慧”。全书以二战后日本佐...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 爱阅读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一、书籍基本信息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是作家李敖在狱中写给女儿李文的书信集,1990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60万册,被读者称为“‘高墙内开出的父爱之花’——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戳中人心”。全书收录了李敖1971...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 爱阅读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散曲”串起的“声音博物馆” 《中国韵文史》是词学泰斗龙榆生(字沐勋)的代表作(初版于1934年,后经修订收入《龙榆生全集》)。这部近40万字的专著,打破传统“诗”“词”“曲”“赋”分而治之的框架,以“韵文”为线索——从《诗经...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哲学“活史书” 《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1931-193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历经七十余年修订,至今仍是高校哲学系“镇系之宝”。不同于传统“学案体”哲学史(如《明儒学案》)的“人物堆砌”...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黑死病与大航海之间的“经济变奏曲”,如何解码现代欧洲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黑死病与大航海之间的“经济变奏曲”,如何解码现代欧洲的“基因密码”?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汤普逊”与中世纪欧洲商队骆驼商队的《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跨国公司宣布全球供应链重组”的新闻发呆。20世纪中叶的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史学家查尔斯·汤普逊...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 爱阅读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最近整理书架时,《钟情》的书脊蹭过指尖,突然想起上周和男友的争吵——他加班到十点,我对着冷掉的火锅抱怨“你根本不在乎我”,他却摸着黑从冰箱里掏出一盒还温热的杨枝甘露:“路过便利店时看到你爱喝的,想着你可能还没睡。”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书里那句话:“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