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马尔科姆·艾克斯自传》:在偏见的废墟上,重建“完整的人”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9

《马尔科姆·艾克斯自传》:在偏见的废墟上,重建完整的人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权运动的“灵魂自白书”

《马尔科姆·艾克斯自传》是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尔科姆·X(原名马尔科姆·利托)的自传体经典,1965年由其合著者亚历克斯·哈利整理出版,同年马尔科姆遇刺身亡,这本书成为他留给世界的最后告白。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引进(2019年新版),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9.1,首印15万册,上市半年加印至25万。书腰上印着马尔科姆的话:我不是在写,是在写我们’——所有被偏见碾碎过,又努力站起来的黑人。

二、书籍内容:从“街头混混”到“精神导师”的蜕变史诗

翻开书,你会先听见一声粗哑的街头吆喝——1925年的密歇根州底特律,9岁的马尔科姆·利托站在破公寓的楼梯口,看着白人警察踹开家门,抢走父亲的棺材(父亲是黑人领袖,被三K党杀害)。全书以时间为轴,用500页的篇幅,完整记录了他从问题少年伊斯兰民族领袖,再到民权运动良心的蜕变:

​​被标签吞噬的前半生​​:马尔科姆的童年被黑人贫穷双重烙印——他在底特律的贫民窟长大,15岁辍学打工,因偷窃被送进少管所;21岁加入黑帮,靠抢劫为生,却在监狱里读《可兰经》时突然觉醒:我偷的不是钱,是白人世界给我的垃圾身份

​​伊斯兰教的精神救赎’”​​:1948年,马尔科姆在监狱里接触到伊斯兰民族(NOI),导师以利亚·穆罕默德告诉他:白人是魔鬼的后代,黑人要分离才能自尊。他出狱后成为NOI的核心成员,用激进演讲撕碎黑人劣等的谎言:我们不是黑鬼,是非洲裔美国人’——我们的祖先来自伟大的非洲文明!

​​与马丁·路德·金的双雄对话’”​​:1963年华盛顿大游行前,马尔科姆与马丁·路德·金秘密会面。马丁说: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能在不以肤色而以品格优劣的国家生活。马尔科姆回应:我的梦想是,我的孩子们能不被当作黑人,而是完整的人这段对话被书中的对话录完整保留,像两把刀,共同剖开种族隔离的毒瘤。

​​遇刺前的最后觉醒’”​​:1964年,马尔科姆脱离伊斯兰民族,创立美国黑人统一组织,转向更包容的民权主张。他在书中写道:我曾用仇恨对抗仇恨,现在明白——真正的解放,是让白人看见黑人也是人,让黑人看见自己是完整的人

这些内容不是英雄史诗,而是一场被偏见伤害的人,如何用血泪重建自我的真实实验——马尔科姆的每一次蜕变,都带着被撕裂的疼痛,却也带着重生的勇气。

三、写作特点:用“街头语言”写“灵魂的重量”

马尔科姆的文字像块未经打磨的燧石,粗粝却闪着火星:

​​街头生存的生存指南’”​​:他写少管所的日子,不是悔过自新,而是学会用拳头保护自己,用脏话掩盖恐惧;写黑帮抢劫时,我们盯着目标的钱包,就像盯着白人警察的警徽——那是我们能抓住的权力这些不体面的细节,比圣人故事更让人信服:他不是天生的领袖,是被生活捶打出来的战士

​​对话的思想手术刀’”​​:全书穿插大量真实对话——与导师以利亚的争执、与马丁·路德·金的辩论、与记者的交锋。比如他说:你们白人说平等,可你们的学校、医院、住房,哪一样对我们平等过?”“你们黑人骂我激进,可你们连抗议都不敢——你们怕什么?怕白人不再给你们慈善这种带刺的真诚,让抽象的种族问题变得可触可感。

​​语言的黑色诗意’”​​:马尔科姆拒绝华丽辞藻,用最直白的语言写深刻。比如他形容种族隔离:就像你住在一栋楼里,白人在20层,黑人在地下室,楼梯被锁了,电梯坏了,我们连抬头看的资格都没有。这种生活化的比喻,让读者瞬间代入他的处境。

四、阅读体验:像在深夜,和一个“受伤的战士”聊人生

我是缩在台灯下读的这本书。窗外的夜很静,书里的文字却比夜更烫——看到马尔科姆在监狱里读《可兰经》时,我想起自己初中时因成绩差被老师骂没前途,却在旧书店翻到《平凡的世界》,突然明白被标签定义的人生,不是人生的全部;看到他与马丁·路德·金的对话时,我突然鼻酸——我爸总说做人要温和,可马尔科姆让我懂:有时候,愤怒温和更需要勇气。

最戳我的是马尔科姆在书末写的话:我死之前,想让每个黑人孩子知道——你不是黑鬼,不是问题,你是。你可以愤怒,可以反抗,但永远不要忘记:你要先爱自己那天晚上,我翻出高中时的日记本(里面夹着被老师撕碎的试卷),突然觉得那些被否定的时刻,比成功的瞬间更珍贵——它们是我活过的证据。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跨越时代的“反偏见圣经”

《马尔科姆·艾克斯自传》的生命力,在于它用自传的外壳,装下了当代人最迫切的需求:

​​文学界的民权史诗​​:《纽约时报》评价:马尔科姆用最粗粝的语言,写出了最深刻的身份觉醒’——他不是黑人领袖,是所有被偏见伤害的人的代言人。

​​大众的心灵解药​​:豆瓣热门短评:我刚经历职场歧视,读这本书时哭了——原来被标签化不是我的错,是他们不敢看见真实的我”“作为一个总被说太激进的人,终于有人告诉我:愤怒是正义的起点,不是终点。’”

​​社会的反偏见镜子​​:在种族歧视”“身份政治”“标签化成为热词的当下,这本书像一面镜子。学者杜波依斯说:它不否定斗争,却提醒我们——真正的平等,藏在看见对方的人性里。马尔科姆的自我重建,其实是每个普通人对抗偏见的生存指南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在被否定里,重建自己”

读这本书前,我总觉得偏见是别人的错;读完后才懂,偏见更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是我们不敢承认的脆弱

上周我因穿汉服上班被同事议论装文艺,我翻到马尔科姆的话:他们骂你奇怪,是因为你不符合他们的标准’——标准是他们定的,不是真理那天晚上,我穿着汉服去了公司,同事们盯着我看,我却笑着说:这是我家传的衣服,上面绣着我奶奶的名字。后来,有个同事私下说:其实挺好看的,我之前没注意过。

最后,分享两句让我反复回味的马尔科姆式箴言

仇恨是毒药,但有时候,它是被伤害的人唯一的止痛药

真正的自由,不是让别人看不见你的颜色,是让别人看见你的颜色,依然尊重你的人性

如果你问我这本书值不值得读?我会说:它可能不会让你立刻消除所有偏见,但一定会让你更懂如何面对偏见。毕竟,我们谁不是自己人生里的马尔科姆?只不过,我们的街头可能藏在一次被否定的对话里,一场不被理解的挣扎中,或者一次想证明自己的冲动里——而这本书,会帮你轻轻推开那扇门,看见藏在偏见废墟上的,最完整的、鲜活的、值得被爱的自己

“《马尔科姆·艾克斯自传》:在偏见的废墟上,重建“完整的人”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用台词雕刻的人性万花筒与存在主义预言 | 爱阅读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用台词雕刻的人性万花筒与存在主义预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伊丽莎白剧场到元宇宙的戏剧圣经 《哈姆莱特》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1601年的悲剧,1603年首次印刷出版,2023年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推出全息投影版剧本。这部被称作"戏剧界的珠穆朗玛峰"的作品,通过丹麦王...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当“和谐”不再是“自由的代价”,我们终于读懂了生活的“平衡术” | 爱阅读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当“和谐”不再是“自由的代价”,我们终于读懂了生活的“平衡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社会观察家”的“平衡哲学”手记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出版于2020年,作者是美国社会哲学家、社区研究专家玛雅·辛格(MayaS ingh)。这部被译为8种语言的著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 爱阅读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界的“俄罗斯套娃”,层层嵌套的智慧宇宙 黑格尔的著作堪称哲学界的“巨型俄罗斯套娃”——从《精神现象学》到《法哲学原理》,从《逻辑学》到《哲学史讲演录》,每一部都是对前作的深化与扩展。以《精神现象学》为例,这部1807...

《红与黑》:我用一个月,读懂了“野心与灵魂的角力” | 爱阅读

《红与黑》:我用一个月,读懂了“野心与灵魂的角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血色写尽人性的现实主义巅峰” 若要快速定位《红与黑》(司汤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经典译本),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作、40万字“个人奋斗悲剧史”、以“于连·索雷尔”为主角的阶级突围记、提...

《幻世》:当电子蝴蝶落在掌心,我终于看清了真实的重量 | 爱阅读

《幻世》:当电子蝴蝶落在掌心,我终于看清了真实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幻世”照见真实与虚幻的“赛博寓言” 《幻世》是青年作家“星轨”2024年推出的科幻小说,以近未来“全息幻世”系统为背景,聚焦程序员林深为寻找失踪妹妹林小满,潜入“幻世”后发生的“虚实纠缠”。他本以为这是一款“沉浸式...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 爱阅读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苏格拉底的“思想备忘录”,用对话体写透“哲学的诞生现场” 《回忆苏格拉底》(Memorabilia)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色诺芬(Xenophon)于公元前4世纪撰写的苏格拉底传记,全书约300页(中译本...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学散文诗”的跨界实验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学者李想(化名)2024年出版的经济学随笔集,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与常见的“经济学教科书”或“政策分析报告”不同,这本书用“札记”...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 爱阅读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科学巨匠的“未竟对话” 《计算机与人脑》(The Computer and the Brain)是美国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奠基人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晚年(1956-1957...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 爱阅读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殖民叙事的温柔突围 卡伦·布里克森创作的《走出非洲》1937年出版,以她在肯尼亚经营咖啡园的真实经历为蓝本,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优雅的存在主义寓言"。这部耗时十七年完成的回忆录体小说,融合自然观察、文化碰撞与...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 爱阅读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散曲”串起的“声音博物馆” 《中国韵文史》是词学泰斗龙榆生(字沐勋)的代表作(初版于1934年,后经修订收入《龙榆生全集》)。这部近40万字的专著,打破传统“诗”“词”“曲”“赋”分而治之的框架,以“韵文”为线索——从《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