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绿野仙踪》:读罢“奇幻之旅”,方懂“成长”的“魔法密码”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3

《绿野仙踪》:读罢奇幻之旅,方懂成长魔法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童话包裹成长”的“美国国民级经典”

若要给《绿野仙踪》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1900年的成长魔法书’”。这部由莱曼·弗兰克·鲍姆(1856-1919)创作的奇幻小说(1900年初版,1939年被改编为经典电影),以小女孩多萝西的意外冒险为线索,用15万字的篇幅,编织了一个关于勇气、友谊与回家的童话梦境。它不仅是美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更是全球读者的心灵暖炉”——从纽约的绘本馆到东京的漫画店,从1900年的纸质书到2023年的动画电影,它始终在用最单纯的善意,教会一代又一代孩子:成长,是一场与自己、与世界温柔和解的旅程。

二、书籍内容:四个“不完美的伙伴”,藏着“成长”的“魔法配方”

《绿野仙踪》最动人的,是它把抽象的成长命题变成了可触摸的奇幻冒险。鲍姆像位童话魔术师,既用龙卷风的漩涡”“翡翠城的金砖路”“女巫的毒苹果搭建舞台,又用多萝西的红舞鞋”“稻草人的稻草心”“铁皮人的铁皮手”“狮子的鬃毛等细节,将勇气、智慧、善良、自我接纳的成长课题,熔铸成一场全员治愈的奇幻之旅。

1.多萝西:从迷路的孩子自己的光

多萝西是故事的核心,却不是完美的主角”——她会因为想念堪萨斯的玉米地而哭泣,会因为害怕女巫而发抖,甚至会因为想家而一度想放弃冒险。但正是这份不完美,让她成为最真实的小英雄:她会在伙伴害怕时轻声安慰(别怕,我们一起走),会在危险来临时勇敢站出来(我要保护我的朋友),更会在最后明白:家不是地理上的位置,而是心里的归属感。

书中有个细节让我泪目:当多萝西终于回到堪萨斯,她扑进亨利叔叔怀里说:我再也不想离开这里了。可下一秒,她又抬头对奥兹国的伙伴们喊: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这段文字像一束成长的追光灯,照见了每个孩子的矛盾与真实”——我们渴望远方,却也眷恋原点;我们向往冒险,却也需要被需要的温暖。

2.稻草人:没脑子?不,他有最珍贵的智慧

稻草人是多萝西的第一个伙伴,他总说自己没有脑子,却总能在关键时刻想出妙计:用树枝做梯子爬悬崖,用稻草填漏洞救同伴,甚至在面对女巫时,用装傻的方式化解危机。他的,恰恰是最纯粹的善良”——他从不想自己能得到什么,只想着如何帮大家解决问题

最让我深思的是稻草人的临终独白(当然,他最后没死):其实,我早就有了脑子——不是放在帽子里的,而是藏在心里的。当我愿意为朋友冒险时,当我愿意相信我们可以时,我的脑子就醒了。这段文字像一把智慧的钥匙,打开了我对成长的新认知:​​真正的聪明,不是知道很多,而是愿意为爱行动​​

3.铁皮人:没心?不,他有最滚烫的温柔

铁皮人原本是个樵夫,因被女巫诅咒变成了铁皮人。他总说自己没有心,却总在伙伴受伤时第一个冲上去(用铁皮手臂护住多萝西),总在路过小花时轻轻绕道(别踩疼它们),甚至在看到小松鼠被冻僵时,用自己的体温为它们取暖。他的,恰恰是最炽热的温柔”——他的心,藏在每一次不计回报的付出里。

书中有个画面让我久久难忘:冬天的森林里,铁皮人用铁皮手掌捧起一片雪花,轻声说:原来,没有心的人,也能感觉到冷啊。这段文字像一首温柔的诗,让我突然懂了:​​爱不是有心的证明,而是愿意为他人停留的本能​​

4.狮子:胆小?不,他有最勇敢的软肋

狮子是四个伙伴中最矛盾的存在——他总说自己是个胆小鬼,却能在女巫的城堡前怒吼(不许伤害我的朋友!),能在悬崖边用身体搭桥(跳过来,我接着你!),甚至能在最后直面邪恶女巫时,用吼叫声震碎她的魔法。他的,恰恰是最珍贵的勇气”——他的勇敢,藏在每一次为了重要的人,克服恐惧的瞬间里。

最让我共鸣的是狮子的成长宣言我以前以为,勇敢是什么都不怕。现在我明白了,勇敢是害怕,但还是选择去做这段文字像一面勇气的镜子,照见了每个成年人的伪装与真实”——我们总说我天不怕地不怕,可真正让我们勇敢的,从来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恐惧背后,有值得守护的人

三、写作特点:童话如“彩虹糖”,哲理似“软糖心”

鲍姆的写作风格,用八个字概括:简单如童话,深刻如寓言。他的文字没有复杂的修辞,却像会说话的彩虹”——比如描写奥兹国的翡翠城,他写道:城墙是绿色的,屋顶是绿色的,连空气里都飘着绿色的甜香,连云朵都像是用绿丝绒做的。这些细节像视觉的糖果,让读者看见一个甜滋滋的奇幻世界;写多萝西的红舞鞋,他用鞋子在地板上敲出哒哒的声音,像在唱我要回家的歌谣;写稻草人的稻草,他用稻草从帽子里钻出来,像小刺猬的刺,却软乎乎的,一点都不扎人”——这些细节像触觉的棉花糖,让读者摸到童话的温度

但简单不等于肤浅。鲍姆的文字里藏着温柔的哲理:他没有直接说友谊很重要,而是通过四个伙伴互相扶持的故事传递;他没有直接说勇敢是成长的必修课,而是通过狮子克服恐惧的细节展现;他没有直接说家是心灵的归属,而是通过多萝西最终选择回家的结局点破。这种用故事讲哲理的手法,让《绿野仙踪》既像孩子的睡前童话,又像成人的心灵鸡汤”——小朋友读它,看到冒险的乐趣;成年人读它,看到成长的真相

四、阅读体验:从“看童话”到“懂成长”的认知觉醒

第一次翻开《绿野仙踪》时,我正趴在小学教室的窗台上,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多萝西的红舞鞋插图上。那时的我只觉得故事真好玩”——跟着多萝西追女巫,看稻草人耍宝,为铁皮人担心。但十年后重读,我突然看见了:

我在青春期叛逆想逃离家的冲动,与多萝西想回堪萨斯的思念如出一辙;

我在职场中不敢表达时的怯懦,与铁皮人怕被嘲笑的自卑高度相似;

我在面对挑战自我怀疑的焦虑,与狮子我是胆小鬼的纠结如出一辙。

最触动我的是读四个伙伴夜宿森林那一章。鲍姆写道:月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像撒了一把碎银子。多萝西抱着托托(她的小狗),稻草人靠着树干打盹,铁皮人帮大家盖稻草被子,狮子则睁着眼睛,警惕地看着四周。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自己大学毕业时,和室友挤在出租屋里的夜晚——我们没有翡翠城,没有魔法,但有彼此的呼吸声,有明天会更好的约定。原来​​成长从不是一个人的冒险,而是一群人互相照亮的旅程​​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梧桐叶正沙沙作响。我随手翻开手机,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发今天和最好的朋友吵架了,好难过,配文友情是不是会过期。突然想起鲍姆在书中写的:真正的朋友,不是永远不吵架,而是吵完架还想和你一起走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争吵不再可怕,反而像一场需要修复的仪式”——​​真正的友谊,不在完美的和谐里,而在愿意为对方低头的温柔里​​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童话界的《圣经》”,跨时代的“成长灯塔”

《绿野仙踪》的影响力,用一句话形容就是童话界的《圣经》,人类成长的永恒灯塔’”。美国儿童文学评论家伊丽莎白·休斯评价:鲍姆的小说不是哄孩子的把戏,而是成长的寓言’——他用多萝西的故事,告诉我们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与世界温柔相处中国作家曹文轩则说:《绿野仙踪》是中国孩子的心灵疫苗’——它教会我们在害怕时勇敢,在孤独时温暖,在迷茫时坚持

普通读者的反馈更鲜活:有位妈妈在书评里写:我曾为孩子太胆小焦虑,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多萝西的勇敢不是天生的,而是朋友给的’——现在我鼓励孩子交朋友,比逼他学钢琴更有用。还有一位大学生说:我读《绿野仙踪》时,总想起自己考研失败的崩溃,现在我明白:多萝西的回家路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出发的起点’——我二战上岸了,感谢这本书教会我别怕,我陪你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打破了童话现实的壁垒。鲍姆没有用魔法掩盖成长的痛苦,而是用魔法放大成长的美好;他没有用完美结局粉饰现实的不完美,而是用不完美的结局告诉读者:回家的路,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绕了很多弯,却依然记得方向正如文学史家韦勒克所说:鲍姆的《绿野仙踪》,是把童话的糖衣成长的药丸合二为一——吃下去,既能甜到心里,又能治好成长的病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成长是“魔法”,朋友是“咒语”

如果说《绿野仙踪》给我的最大收获,是学会了魔法看成长”——不再把困难诅咒,而是当成成长的机会;不再把孤独惩罚,而是当成遇见朋友的契机;不再把远方目标,而是当成回家的路标

对我而言,它更像一位无声的朋友。去年我因搬家陷入孤独(新城市没有旧朋友),突然想起多萝西在奥兹国说:我没有朋友,直到遇到你们。于是我主动加入了社区的读书会,在那里认识了现在的闺蜜——我们一起读《绿野仙踪》,一起吐槽生活的琐碎,一起在暴雨天等公交。那一刻,我突然明白:鲍姆的书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成长,更是如何相信”——​​相信世界上有愿意陪你冒险的人,相信孤独的尽头,是温暖的相遇​​

现在的我,书架上永远留着这本书的位置。偶尔翻到多萝西的日记:1900年5月15日,晴。今天我和稻草人、铁皮人、狮子一起出发了。我不知道前面有什么,但我知道——只要我们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总会想起自己第一次读《绿野仙踪》时的震撼;想起读四个伙伴夜宿森林时,因不懂友谊的力量而误解孤独的意义”——原来那些读不懂的瞬间,不是因为童话复杂,而是因为我没找到与成长对话的钥匙

最后想分享书里最让我深思的一句话:多萝西说:没有地方像家一样,但只要有朋友在,哪里都是家。’”这不是简单的童话台词,而是一面照见当下的镜子——当我们讨论内卷”“躺平”“社交恐惧时,不妨先回到《绿野仙踪》的奇幻之旅:先自己的恐惧与渴望,再理解”“友谊魔法力量”——因为只有懂成长,才能懂幸福;只有懂幸福,才能懂人生

这就是《绿野仙踪》的魅力:它不仅是一部童话经典,更是一本成长的启示录”——教我们如何在奇幻的冒险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魔法;教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用朋友的咒语破解孤独的密码

“《绿野仙踪》:读罢“奇幻之旅”,方懂“成长”的“魔法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官场现形记》:晚清官场的“照妖镜”,照见人性与制度的千年困局 | 爱阅读

《官场现形记》:晚清官场的“照妖镜”,照见人性与制度的千年困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愤怒文人”的“官场解剖刀”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小说家李宝嘉(字伯元)的代表作,1903年起连载于上海《世界繁华报》,被视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并列)。全...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一位瑞典汉学家的“汉字解码手记” | 爱阅读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一位瑞典汉学家的“汉字解码手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西方汉学的“破冰之旅” 1917年,当欧洲汉学家还沉迷于“四书五经”的文本考据时,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以一本《汉语的本质和历史》劈开西方汉语研究的“铁幕”。这位曾深入中国农村调查方言、用物理实验室设备分析汉字音韵的学者,用“...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本让育儿焦虑“软着陆”的“生活教育指南” | 爱阅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本让育儿焦虑“软着陆”的“生活教育指南” 上周接女儿放学时,她突然扑过来拽我袖子:“妈妈,今天我们学了《丑小鸭》,老师说丑小鸭最后变成了天鹅!你说,我要是现在不够漂亮,以后还能变厉害吗?”我蹲下来抱她,想起半年前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做的笔记——“孩子的自信,藏在每一...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 爱阅读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书信写就的知识分子心灵史诗” 《赫索格》是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于196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获普利策文学奖(1965)、美国国家图书奖(1965),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犹太小说”。...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基本信息:19世纪美国的“道德寓言标本” 《红字》是美国文学大师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50年的“现象级经典”,被公认为“美国心理小说的开山之作”。它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 爱阅读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东方哲思的“诺奖诗典” 泰戈尔1913年凭借《吉檀迦利》成为首位亚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部由103首散文诗组成的“献给神的诗”,以“采果人”“旅人”等意象为载体,构建起对生命、自然与神性的终极叩问。诗集融合印度《奥义书》...

《极品风水师》:在都市异闻中,读懂风水文化的现代生存法则 | 爱阅读

《极品风水师》:在都市异闻中,读懂风水文化的现代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爽文”标签低估的风水异能经典 《极品风水师》是岱岳峰创作的都市异能小说,2017年起在纵横中文网、百度小说等平台连载,以396万字、1406章的体量构建了一个风水秘术与现代刑侦碰撞的悬疑世界。小说以青年风水师陈...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 爱阅读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殖民叙事的温柔突围 卡伦·布里克森创作的《走出非洲》1937年出版,以她在肯尼亚经营咖啡园的真实经历为蓝本,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优雅的存在主义寓言"。这部耗时十七年完成的回忆录体小说,融合自然观察、文化碰撞与...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 爱阅读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唤醒的民族觉醒宣言 作为梁启超1916年发表的政论著作,《祖国在危急中》以"国亡则民无类"为核心命题,构建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启蒙框架。1923年中华书局首次出版,202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近代中国政治文献丛书"...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 爱阅读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一、书籍基本信息:普法战争中的"文化绝唱"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于1873年创作的短篇小说,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世界短篇小说经典"系列新版。这部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作品,通过阿尔萨斯乡村学校最后一堂法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