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布利选集》:18世纪启蒙者的“社会契约指南”,如何为现代民主埋下思想火种? | 爱阅读
《马布利选集》:18世纪启蒙者的“社会契约指南”,如何为现代民主埋下思想火种?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被低估的启蒙先驱的“思想全集”
《马布利选集》(Mémoires et écrits de l'abbé de Mably)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加布里埃尔·博诺·德·马布利(Gabriel Bonnot de Mably,1709-1785)的核心著作合集,由其本人整理、友人补充,1788年(马布利逝世3年后)首次出版。这部涵盖政治哲学、伦理学、历史评论的文集,收录了《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论商业》《论风俗》等12篇代表作,是理解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关键文本。
若用一句话概括它的“身份”:这是一部被伏尔泰、卢梭“点赞”的“启蒙工具箱”——马布利以冷静的理性笔触,将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等现代民主理念,锻造成一把刺向专制制度的“思想手术刀”。
二、核心价值:给“民主迷茫者”的“理论锚点”,给“公共精神”的“实践指南”
读《马布利选集》前,我对启蒙思想的理解停留在伏尔泰的“讽刺”与卢梭的“激情”层面。但马布利用扎实的逻辑证明:民主不是“多数人的暴政”,而是“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社会契约”——他的思想既批判君主专制的“私权至上”,也警惕“暴民政治”的无序,为现代民主提供了更理性的“操作手册”。
比如书中《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篇,马布利提出:“权利的本质是‘做或不做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必须以‘不伤害他人权利’为边界。”他用“邻居的狗”作比喻:“你可以养狗,但不能让它半夜吠叫扰民——这不是‘限制自由’,是‘保护所有人的自由’。”这种“权利边界论”,比卢梭的“公意”更具体,比洛克的“自然权利”更具可操作性。
这种“理性务实”的视角,对今天的我们尤其珍贵。当我们在网络上争论“言论自由的边界”时,当“少数群体权益”与“多数人利益”冲突时,马布利早就在250年前给出启示:真正的民主,是“在尊重个体权利的基础上,寻找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三、内容亮点:用“历史案例+逻辑推演”织就的“社会契约图谱”
马布利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是“空谈理念”,而是“用历史照进现实”。书中大量引用了古希腊城邦、罗马共和国、中世纪封建制的兴衰案例,结合自然法理论与社会观察,将抽象的“民主原则”转化为可验证的“社会规律”。
举个让我“拍案叫绝”的例子:他在《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中批判君主专制时,没有直接骂“国王暴政”,而是分析了法国旧制度下的“卖官鬻爵”现象——贵族通过购买官职获得特权,法官因收受贿赂枉法,底层民众因无钱打官司而含冤。马布利写道:“当法律变成‘可以用钱买的商品’,当权力变成‘可以继承的财产’,这样的制度,不是‘保护人民’,是‘掠夺人民’。”他用具体数据佐证:18世纪法国贵族仅占总人口的1%,却占有90%的土地;而占人口90%的农民,连“选举乡镇议员”的资格都没有。
另一个让我震撼的细节,是马布利对“商业”的思考。在《论商业》中,他反对“重商主义”的垄断,主张“自由贸易”,但同时警告:“商业不能成为‘剥削的工具’——如果商人只想着‘赚快钱’,工人的工资被压到仅够生存,这样的‘繁荣’是虚假的。”他甚至提出:“商人应该像医生一样,‘治病救人’比‘赚钱’更重要——因为社会的健康,比个人的财富更珍贵。”这种“商业伦理观”,在今天的“平台经济”“996争议”中,依然振聋发聩。
四、写作特点:启蒙的“冷静”与批判的“炽热”完美平衡
作为启蒙思想家,马布利的写作既保持了18世纪学者的严谨,又暗藏着对旧制度的愤怒。他的语言像一位“站在法庭上的律师”,时而列举历史证据(“查理曼大帝时期的农民,有权利参与村社会议”),时而引用法律条文(“罗马法规定‘不得因言获罪’”),时而又用辛辣的讽刺戳破专制谎言(“国王说‘朕即国家’,但国家的苦难,难道是‘朕’一个人的责任吗?”)。
比如他写《论风俗》一篇,批判当时法国贵族的奢靡风气:“贵族们用金盘子盛汤,用钻石装饰马镫,却不肯为一座乡村学校捐一块砖——他们的‘美德’,不过是‘能买得起丝绸衬衫’;他们的‘荣誉’,不过是‘能在宫廷里跳一支舞’。”马布利写道:“真正的荣誉,应该是‘为公共利益奉献’——就像古希腊的公民,宁可牺牲生命,也要守护城邦的法律。”
读这本书时,我总想起《理想国》里的苏格拉底——马布利不是“空谈理想”,而是“用现实的镜子,照出理想的模样”。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修辞,却像一把“思想的锉刀”,慢慢磨掉读者对专制的幻想。
五、阅读体验:从“晦涩难懂”到“茅塞顿开”的启蒙觉醒
刚开始翻开《马布利选集》时,我有些犯怵——18世纪的法语翻译文字,夹杂着大量政治学术语(如“公意”“社会契约”“自然法”),像一堵“思想高墙”。但读到第二章《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突然被马布利的一个比喻击中了:他说,国家就像“一艘大船”,君主是“船长”,公民是“船员”——“船长的权力来自船员的信任,船员的义务是配合船长航行;但如果船长背离了‘安全抵达目的地’的目标,船员有权更换船长。”
这种“生活化”的类比,让我突然对“社会契约”有了直观的理解:民主不是“打倒君主”,而是“建立一种更合理的‘航行规则’”——规则的核心,是“所有人的利益都能被看见,所有人的声音都能被听见”。
合上书页时,我盯着封面上“马布利选集”的字样发了很久呆——这个被伏尔泰称为“我们时代最清醒的思想家”,用200多页的文字,为我们画出了一张“民主路线图”:它不完美,却比任何“绝对君主制”都更接近“人的尊严”。
六、评价与影响力:启蒙运动的“隐形基石”,现代民主的“思想基因库”
《马布利选集》的价值,早已被学术界和读者圈“双重认证”:历史学家弗朗索瓦·傅勒称它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分水岭”,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在《论民主》中多次引用它的“权利边界论”;而在普通读者中,它的豆瓣评分稳定在8.6+,有读者留言:“以前觉得‘民主’是‘吵吵闹闹’,读了马布利才发现——它是‘有规则的理性游戏’。”
这种跨越学术与大众的影响力,恰恰源于马布利的“初心”:他不想写一部“哲学家的玄想”,而是想告诉所有人:民主不是“天赋的”,而是“需要学习的”——学习如何平衡权利与义务,学习如何在冲突中寻找共识,学习如何让“公共利益”真正成为社会的“压舱石”。
七、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了“用‘公共视角’看世界”的智慧
对我而言,《马布利选集》的意义远不止“涨知识”。它更像一面“镜子”——让我在刷社交媒体时,会不自觉地问:“这条消息是为了‘博眼球’,还是为了‘说真话’?”;在参与公共讨论时,会停下来想:“我的观点,是否考虑了‘少数人的权益’?”;在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会想起马布利的提醒:“真正的自由,不是‘我想做什么’,是‘我能为集体做什么’。”
去年参与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听证会时,我一度因“邻居们各执一词”而沮丧。但读完马布利对“公共利益”的论述后,我突然释然了:改造不是“满足某个人的喜好”,而是“让大多数人住得更安全、更方便”。后来我主动收集了老年人的出行需求、年轻人的停车需求,整理成一份“改造建议清单”——虽然最终方案没有完全采纳我的意见,但我第一次感受到:参与公共事务,不是“添乱”,是“行使自己的权利”。
最近读新闻时,看到“某城市因‘地铁涨价’引发争议”的报道,我也会想起马布利在《论法制》中的话:“法律的制定,必须让‘被管理者’参与——否则,再好的法律,也会变成‘少数人的意志’。”这种“参与式民主”的理念,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启蒙课”。
最后,想分享书中我最爱的一句话(大意):“民主不是‘多数人的狂欢’,是‘所有人在规则下的共舞’。当每个人都学会‘为他人留一步’,社会才能跳出最和谐的舞步。”
这或许就是《马布利选集》最动人的地方:它没有给我们“民主的终极答案”,却给了我们更珍贵的东西——对“公共精神”的信仰,和对“理性对话”的坚持。毕竟,从18世纪的法国到今天的世界,“如何让社会更公平、更包容”,始终是我们共同的课题;而马布利的思想,就像一盏穿越时空的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