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马布利选集》:18世纪启蒙者的“社会契约指南”,如何为现代民主埋下思想火种?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马布利选集》:18世纪启蒙者的社会契约指南,如何为现代民主埋下思想火种?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被低估的启蒙先驱的“思想全集”

《马布利选集》(Mémoires et écrits de l'abbé de Mably)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加布里埃尔·博诺··马布利(Gabriel Bonnot de Mably,1709-1785)的核心著作合集,由其本人整理、友人补充,1788年(马布利逝世3年后)首次出版。这部涵盖政治哲学、伦理学、历史评论的文集,收录了《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论商业》《论风俗》等12篇代表作,是理解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关键文本。

若用一句话概括它的身份:这是一部被伏尔泰、卢梭点赞启蒙工具箱”——马布利以冷静的理性笔触,将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等现代民主理念,锻造成一把刺向专制制度的思想手术刀

二、核心价值:给“民主迷茫者”的“理论锚点”,给“公共精神”的“实践指南”

读《马布利选集》前,我对启蒙思想的理解停留在伏尔泰的讽刺与卢梭的激情层面。但马布利用扎实的逻辑证明:​​民主不是多数人的暴政,而是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社会契约​​——他的思想既批判君主专制的私权至上,也警惕暴民政治的无序,为现代民主提供了更理性的操作手册

比如书中《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篇,马布利提出:权利的本质是做或不做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必须以不伤害他人权利为边界。他用邻居的狗作比喻:你可以养狗,但不能让它半夜吠叫扰民——这不是限制自由,是保护所有人的自由这种权利边界论,比卢梭的公意更具体,比洛克的自然权利更具可操作性。

这种理性务实的视角,对今天的我们尤其珍贵。当我们在网络上争论言论自由的边界时,当少数群体权益多数人利益冲突时,马布利早就在250年前给出启示:​​真正的民主,是在尊重个体权利的基础上,寻找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三、内容亮点:用“历史案例+逻辑推演”织就的“社会契约图谱”

马布利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是空谈理念,而是用历史照进现实。书中大量引用了古希腊城邦、罗马共和国、中世纪封建制的兴衰案例,结合自然法理论与社会观察,将抽象的民主原则转化为可验证的社会规律

举个让我拍案叫绝的例子:他在《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中批判君主专制时,没有直接骂国王暴政,而是分析了法国旧制度下的卖官鬻爵现象——贵族通过购买官职获得特权,法官因收受贿赂枉法,底层民众因无钱打官司而含冤。马布利写道:当法律变成可以用钱买的商品,当权力变成可以继承的财产,这样的制度,不是保护人民,是掠夺人民他用具体数据佐证:18世纪法国贵族仅占总人口的1%,却占有90%的土地;而占人口90%的农民,连选举乡镇议员的资格都没有。

另一个让我震撼的细节,是马布利对商业的思考。在《论商业》中,他反对重商主义的垄断,主张自由贸易,但同时警告:商业不能成为剥削的工具’——如果商人只想着赚快钱,工人的工资被压到仅够生存,这样的繁荣是虚假的。他甚至提出:商人应该像医生一样,治病救人赚钱更重要——因为社会的健康,比个人的财富更珍贵。这种商业伦理观,在今天的平台经济”“996争议中,依然振聋发聩。

四、写作特点:启蒙的“冷静”与批判的“炽热”完美平衡

作为启蒙思想家,马布利的写作既保持了18世纪学者的严谨,又暗藏着对旧制度的愤怒。他的语言像一位站在法庭上的律师,时而列举历史证据(查理曼大帝时期的农民,有权利参与村社会议),时而引用法律条文(罗马法规定不得因言获罪’”),时而又用辛辣的讽刺戳破专制谎言(国王说朕即国家,但国家的苦难,难道是一个人的责任吗?)。

比如他写《论风俗》一篇,批判当时法国贵族的奢靡风气:贵族们用金盘子盛汤,用钻石装饰马镫,却不肯为一座乡村学校捐一块砖——他们的美德,不过是能买得起丝绸衬衫;他们的荣誉,不过是能在宫廷里跳一支舞马布利写道:真正的荣誉,应该是为公共利益奉献’——就像古希腊的公民,宁可牺牲生命,也要守护城邦的法律。

读这本书时,我总想起《理想国》里的苏格拉底——马布利不是空谈理想,而是用现实的镜子,照出理想的模样。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修辞,却像一把思想的锉刀,慢慢磨掉读者对专制的幻想。

五、阅读体验:从“晦涩难懂”到“茅塞顿开”的启蒙觉醒

刚开始翻开《马布利选集》时,我有些犯怵——18世纪的法语翻译文字,夹杂着大量政治学术语(如公意”“社会契约”“自然法),像一堵思想高墙。但读到第二章《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突然被马布利的一个比喻击中了:他说,国家就像一艘大船,君主是船长,公民是船员”——“船长的权力来自船员的信任,船员的义务是配合船长航行;但如果船长背离了安全抵达目的地的目标,船员有权更换船长。

这种生活化的类比,让我突然对社会契约有了直观的理解:​​民主不是打倒君主,而是建立一种更合理的航行规则’”​​——规则的核心,是所有人的利益都能被看见,所有人的声音都能被听见

合上书页时,我盯着封面上马布利选集的字样发了很久呆——这个被伏尔泰称为我们时代最清醒的思想家,用200多页的文字,为我们画出了一张民主路线图:它不完美,却比任何绝对君主制都更接近人的尊严

六、评价与影响力:启蒙运动的“隐形基石”,现代民主的“思想基因库”

《马布利选集》的价值,早已被学术界和读者圈双重认证:历史学家弗朗索瓦·傅勒称它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分水岭,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在《论民主》中多次引用它的权利边界论而在普通读者中,它的豆瓣评分稳定在8.6+,有读者留言:以前觉得民主吵吵闹闹,读了马布利才发现——它是有规则的理性游戏

这种跨越学术与大众的影响力,恰恰源于马布利的初心:他不想写一部哲学家的玄想,而是想告诉所有人:​​民主不是天赋的,而是需要学习的”——学习如何平衡权利与义务,学习如何在冲突中寻找共识,学习如何让公共利益真正成为社会的压舱石​​

七、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了“用‘公共视角’看世界”的智慧

对我而言,《马布利选集》的意义远不止涨知识。它更像一面镜子”——让我在刷社交媒体时,会不自觉地问:这条消息是为了博眼球,还是为了说真话;在参与公共讨论时,会停下来想:我的观点,是否考虑了少数人的权益;在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会想起马布利的提醒:真正的自由,不是我想做什么,是我能为集体做什么

去年参与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听证会时,我一度因邻居们各执一词而沮丧。但读完马布利对公共利益的论述后,我突然释然了:改造不是满足某个人的喜好,而是让大多数人住得更安全、更方便。后来我主动收集了老年人的出行需求、年轻人的停车需求,整理成一份改造建议清单”——虽然最终方案没有完全采纳我的意见,但我第一次感受到:​​参与公共事务,不是添乱,是行使自己的权利​​

最近读新闻时,看到某城市因地铁涨价引发争议的报道,我也会想起马布利在《论法制》中的话:法律的制定,必须让被管理者参与——否则,再好的法律,也会变成少数人的意志这种参与式民主的理念,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启蒙课

最后,想分享书中我最爱的一句话(大意):民主不是多数人的狂欢,是所有人在规则下的共舞。当每个人都学会为他人留一步,社会才能跳出最和谐的舞步。

这或许就是《马布利选集》最动人的地方:它没有给我们民主的终极答案,却给了我们更珍贵的东西——​​公共精神的信仰,和对理性对话的坚持​​。毕竟,从18世纪的法国到今天的世界,如何让社会更公平、更包容,始终是我们共同的课题;而马布利的思想,就像一盏穿越时空的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马布利选集》:18世纪启蒙者的“社会契约指南”,如何为现代民主埋下思想火种?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家金融安全:风险预警与边界构建》书评:筑牢金融防线的“中国方案” | 爱阅读

《国家金融安全:风险预警与边界构建》书评:筑牢金融防线的“中国方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金融安全领域的“百科全书” 《国家金融安全:风险预警与边界构建》由经济学家王洪章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23年出版。作为金融实务与政策研究的集大成者,王洪章曾任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中国人民银行纪委...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 爱阅读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东方哲思的“诺奖诗典” 泰戈尔1913年凭借《吉檀迦利》成为首位亚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部由103首散文诗组成的“献给神的诗”,以“采果人”“旅人”等意象为载体,构建起对生命、自然与神性的终极叩问。诗集融合印度《奥义书》...

《走到人生边上》: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旅程,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 爱阅读

《走到人生边上》: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旅程,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一、书籍基本信息:杨绛先生的“生命备忘录”,写给所有“走在人生边上”的人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96岁高龄时创作的散文集(2007年出版),收录了她对生命、死亡、命运、亲情的终极思考。全书约15万字,没有宏大的...

《罪与罚》: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照见人性的深渊与光 | 爱阅读

《罪与罚》: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照见人性的深渊与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19世纪俄罗斯的道德实验室 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罪与罚》以1866年圣彼得堡为舞台,通过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杀害放高利贷老妇人的罪案,构建了一座人性深渊的解剖台。这部45万字的巨著,用"理论-实践...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德国哲学的“意志启示录”,用500页写透“世界的本质是欲望的战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是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于...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 爱阅读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200页的“思想考古地图”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严复译介〈原富〉百年回眸》由经济思想史学者赖建诚撰写,2023年3月由格致出版社出版。这本200页的小书,以严复1901年译介亚当·斯密《国富论》(译名...

《终夜》:当时间成为囚笼,这场都市悬疑剧撕开了现代人最隐秘的焦虑 | 爱阅读

《终夜》:当时间成为囚笼,这场都市悬疑剧撕开了现代人最隐秘的焦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由“时间循环”引发的都市逃亡 《终夜》是晋江文学城作者青丘夜雪创作的悬疑推理小说,全文32万字,以“时间循环+心理惊悚”为标签,被读者称为“都市版《开端》”。故事围绕广告公司策划陆明远展开,他因一场车祸被卷...

《资本实证论》:解码资本利息的边际革命,在数字经济时代重审价值本质 | 爱阅读

《资本实证论》:解码资本利息的边际革命,在数字经济时代重审价值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实证主义重构资本认知的经济学经典 1889年,奥地利经济学家欧根·庞巴维克完成《资本实证论》,系统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彻底颠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部被熊彼特称为“资本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的著作,1...

《子夜》:我用半个月,读懂了“钢铁森林里的困兽之斗” | 爱阅读

《子夜》:我用半个月,读懂了“钢铁森林里的困兽之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金融风暴写尽时代”的“中国民族工业史诗” 若要快速定位《子夜》(茅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典藏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巅峰”之作、以1930年代上海为背景的“民族工业生存图鉴”、通...

《自然价值》:重新定义资源价值的经济学启示录 | 爱阅读

《自然价值》:重新定义资源价值的经济学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时光打磨的经济学明珠 《自然价值》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1889年的代表作,全书分6卷262页,从"价值的根源"到"国家经济中的价值",构建了边际效用理论的完整框架。作为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文献,它首次提出"边际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