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民主主义与教育》:拆解“好教育”的本质,让普通人看懂学习的真正意义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民主主义与教育》:拆解好教育的本质,让普通人看懂学习的真正意义

如果你曾困惑为什么孩子讨厌上学?”“学了十几年知识,却不会解决生活问题?,或者作为家长焦虑教育内卷下,到底该怎么养孩子?,那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会像一把打开教育迷雾的钥匙”——它不是教育专家的学术天书,而是用通俗的语言、生活的例子,告诉你好教育不是填知识,而是养能力;不是为未来做准备,而是让当下的生活有意义’”。哪怕你没接触过教育理论,也能从书中找到怎么看待学习、怎么对待孩子的答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影响百年教育的‘说明书’”

《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教育家约翰·杜威,1916年首次出版,是他教育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不同于很多只给老师看的教育专著,这本书的读者定位是所有关心教育的人”——不管你是家长、学生,还是普通上班族,只要你曾思考过教育到底是什么,都能读进去。

如今我们常见的译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赵祥麟、王承绪译),完整保留了杜威接地气的文风,没有堆砌建构主义”“认知负荷这类后期衍生的专业术语,反而满是孩子学做饭”“工人学修车这类生活化案例。翻开书你会发现,杜威不像高高在上的学者,更像坐在你对面聊天的教育观察者,哪怕你对教育史一无所知,也能顺着他的思路,慢慢摸清好教育该有的样子

二、书籍内容:不聊“教学技巧”,只答“教育到底为了什么”

这本书的核心不是教怎么上课、怎么批改作业,而是解决两个更根本的问题:第一,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听话的人,而是培养会思考、能合作的人’”;第二,民主和教育是一体的——好的教育能滋养民主,而民主的社会才能孕育好的教育

杜威没有用大道理说服人,而是用细节推导让观点落地。比如他批判传统填鸭式教育,不是喊这种教育不好,而是举了个常见的场景:老师在黑板上写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让学生抄下来、背下来,考试时默写出来——可学生既没见过不同形状的三角形,也没自己量过角度,这个180度对他来说,只是一串没用的数字,考完就忘。他接着反问:如果让学生自己用硬纸板做三角形,再把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看是不是平角(180度),是不是比硬背记得牢?是不是还能明白为什么不同三角形内角和都一样

他还特别擅长戳破教育的伪目标’”。比如很多人觉得教育是为了未来的生活,现在苦点没关系,杜威却反驳:如果现在的学习是苦的,孩子怎么会期待未来的生活?教育不是给未来存粮,而是把当下的生活过好’——比如孩子学算数,不是为了以后考大学,而是为了现在能算清自己的零花钱,能帮妈妈分水果;学语文不是为了以后写作文,而是为了现在能给远方的爷爷写封信,能看懂绘本里的故事

放心,书中不会剧透所有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把好教育的标准递给你——它更像一个教育指南针,带你看清哪些教育是反人性的,哪些是尊重人的生长,而非强迫你接受某种教学方法。

三、写作特点:用“生活当例子”,把抽象理论变成“可触摸的场景”

杜威最独特的写作风格,是彻底抛弃学者的术语铠甲,用老百姓的话讲透深刻道理。他的文字没有抽象概念的堆砌,反而满是你我都经历过的日常,读起来像听邻居家有经验的长辈聊教育,亲切又有说服力。

比如解释“‘民主教育不是喊口号’”,他说:民主教育就像一家人做饭’——不是妈妈一个人说了算今天吃什么、怎么做,而是问问孩子你想吃番茄炒蛋还是青椒肉丝?,让孩子帮忙洗番茄、剥蒜,哪怕孩子做得慢、会打碎碗,也愿意让他试。这样孩子不仅学会了做饭,还学会了尊重别人的想法,一起解决问题;而传统教育就像妈妈做好饭,盛到孩子碗里,逼他吃完,还说我这都是为你好”’——孩子既没参与,也没兴趣,甚至会讨厌吃饭这件事。这个比喻一下子就把民主教育的核心(参与、合作、尊重)说透了,没有民主”“平等这类抽象词,却让人一看就懂。

他的论证逻辑也特别有耐心”——不是一上来就否定传统教育,而是先承认传统教育的初衷是好的(想让孩子多学知识),再慢慢分析为什么初衷好,结果却不好。比如他说:以前的社会变化慢,学会一套知识能用上一辈子,所以老师教、学生背管用;可现在社会天天变,新问题层出不穷,光背旧知识没用,得学会自己找答案、自己解决问题’——教育方法必须跟着变,就像以前用蜡烛照明,现在用电灯,不是蜡烛不好,是时代不一样了。这种先共情,再分析的写法,哪怕你是传统教育的受益者,也不会反感,反而愿意跟着他一起思考。

四、阅读体验:像“突然看懂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越读越“恍然大悟”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正帮亲戚家的孩子辅导作业——孩子上小学三年级,对着数学应用题哭,说我看不懂小明买了3支铅笔,每支2元,付了10元,应找多少钱,我又没买过铅笔,为什么要算这个?。当时我还骂孩子,直到读到杜威“‘从做中学’”的观点,突然脸发烫:是啊,孩子没自己买过东西,没体验过花钱、找零,这道题对他来说就是无意义的数字游戏,他怎么会懂?

后来我带孩子去小卖部,让他自己用零花钱买橡皮、铅笔,先算买2块橡皮要多少钱,再算付5元能找多少”——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回来再做应用题,不仅做得快,还会主动说这道题和我买橡皮一样!。那一刻我才懂,杜威说的教育要连接生活,不是口号,是真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读下去,我还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讨厌语文课,因为老师总让我们背中心思想,可我根本没读懂课文里的人物心情;喜欢美术课,因为老师会让我们画自己想画的东西,哪怕画的不是标准答案’”——原来我小时候的喜欢讨厌,早就印证了杜威的观点:好的教育,是尊重人的兴趣体验,不是把人塞进标准答案的模具里。这种在书中找到自己的感觉,比任何教育理论都让我震撼。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一部“改变全球教育的‘思想源头’”

《民主主义与教育》刚出版就引发轰动,被教育界称为现代教育理论的圣经’”。对中国来说,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比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是对杜威思想的本土化发展——陶行知曾说:我是杜威的学生,但我把他的教育即生活改成生活即教育,因为中国的孩子,更需要在生活里学知识。现在我们熟悉的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分组做一个小项目,比如调查小区的垃圾分类)、素质教育(不只看分数,还看动手、合作能力),本质上都在践行杜威的理念。

在国际上,这本书的影响力更是跨越百年。比如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英国的新教育运动,都以杜威的思想为核心;罗素曾评价:杜威没有发明新的教育技巧,却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根本认知’——他让教育从培养听话的工具”’,变成了培养完整的人”’

普通读者的反馈也很真实,豆瓣上有位家长说:以前总逼孩子报奥数班、英语班,孩子越来越叛逆;读完这本书后,我停了补习班,带孩子去公园观察昆虫、去菜市场学算数,孩子反而更爱学习了,还会主动问为什么蝴蝶的翅膀是彩色的’——原来我以前搞反了,教育不是逼孩子学,是让孩子想学种来自普通人的改变,比专家的赞誉更能体现这本书的生命力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它教会我“不做‘焦虑的教育参与者’,要做‘清醒的成长陪伴者’”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会了教育方法,而是改变了对教育成长的认知。以前我觉得教育是单向输出’——老师/家长教,孩子学,读完才明白,好的教育是双向互动’——孩子在体验中探索,大人在旁边引导,而不是指挥;以前我觉得成长是达到标准’——考多少分、上什么学校,读完才知道,成长是自我完善’——学会解决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学会热爱生活

这种认知改变,不仅影响了我对教育孩子的看法,也影响了我自己的学习方式。比如我现在学摄影,不再是先背完所有理论再拍照,而是先拍身边的猫、楼下的树,拍不好就查为什么模糊,再调整参数重新拍”——用杜威的从做中学,反而学得更快,也更有乐趣。

对我来说,《民主主义与教育》更像一位清醒的成长顾问’”:它没教我怎么逼孩子成功,却教我怎么让孩子(包括我自己)享受成长的过程;它没给我教育的标准答案,却给我判断好教育的眼睛”——这种授人以渔的价值,比任何具体方法都更长久。

七、书中金句:两句话,道透“好教育”的本质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是关于教育的目的教育即生长,除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句话打破了教育是为了考大学、找好工作的功利认知,让我明白:成长本身就是教育的意义,就像小树生长,不是为了以后当栋梁,而是为了现在能长高、能开花、能结果

另一句是关于学习的方法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做是起点,思是过程,知是结果,三者不可分割。这句话没有空谈怎么学习,而是把做、思、知连在一起,让我看清:为什么硬背的知识会忘,动手做的知识记牢”——因为前者没有的过程,后者却有从做中想、从想中懂的完整体验。

如果你是家长,想缓解教育焦虑,知道该怎么陪孩子成长;如果你是学生,想明白学习不是苦役,而是有意义的事;哪怕你只是曾在教育里感到困惑的普通人,《民主主义与教育》都值得一读。它不会给你快速提分的技巧,却会给你看懂教育本质的智慧”——毕竟,好的教育不是培养符合标准的人’”,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而这本书,正是帮你找到成为更好自己的路径。

“《民主主义与教育》:拆解“好教育”的本质,让普通人看懂学习的真正意义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官场现形记》:晚清官场的“照妖镜”,照见人性与制度的千年困局 | 爱阅读

《官场现形记》:晚清官场的“照妖镜”,照见人性与制度的千年困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愤怒文人”的“官场解剖刀”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小说家李宝嘉(字伯元)的代表作,1903年起连载于上海《世界繁华报》,被视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并列)。全...

《国家金融安全:风险预警与边界构建》书评:筑牢金融防线的“中国方案” | 爱阅读

《国家金融安全:风险预警与边界构建》书评:筑牢金融防线的“中国方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金融安全领域的“百科全书” 《国家金融安全:风险预警与边界构建》由经济学家王洪章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23年出版。作为金融实务与政策研究的集大成者,王洪章曾任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中国人民银行纪委...

《汉魏六朝诗论丛》:在“诗心的褶皱”里,读懂“中国诗歌的原初密码” | 爱阅读

《汉魏六朝诗论丛》:在“诗心的褶皱”里,读懂“中国诗歌的原初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汉魏诗学的“学术百宝箱”,学界与大众的“诗歌时光机” 《汉魏六朝诗论丛》是古典文学学者傅璇琮、袁行霈、葛晓音等八位专家联合撰写的论文集(中华书局2023年修订版),被《光明日报》评为“年度最具学术深度的诗歌研...

《黑郁金香》:在17世纪荷兰的疯狂赌局中,一株黑花如何改写爱情与命运 | 爱阅读

《黑郁金香》:在17世纪荷兰的疯狂赌局中,一株黑花如何改写爱情与命运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法国作家大仲马1850年创作的《黑郁金香》,以17世纪荷兰"郁金香狂热"为背景,讲述园艺师与贵族少女为培育世间首株黑色郁金香,卷入权力、爱情与投机漩涡的传奇。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株花的命运,...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 爱阅读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 若用三个词形容《黄囊穴髓》,大概是“土得地道”“细得扎心”“活得通透”——这是一本清代光绪年间浙东民间风水师的“看穴笔记”,经当代民俗地理学者校注后,今年由“山月书社”整理出版。全书约18万字,分“穴体辨”“气脉...

《货币的界碑》:在数字货币的浪潮中,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 | 爱阅读

《货币的界碑》:在数字货币的浪潮中,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   一、书籍基本信息:解码数字货币的“百科全书” 当比特币价格如过山车般起伏,当各国央行竞相推出数字货币,当“元宇宙”里的虚拟货币开始影响现实经济,《货币的界碑:数字货币的经济逻辑》像一场及时雨,为迷茫的读者拨开迷雾。这本由北京大学国家发...

《饥饿游戏》:当“生存游戏”撕开人性的面具,我们终于看清了“勇敢”的形状 | 爱阅读

《饥饿游戏》:当“生存游戏”撕开人性的面具,我们终于看清了“勇敢”的形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鲜血写就的反乌托邦青春寓言” 《饥饿游戏》是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于2008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20万册,却凭借“对极权社会的极致隐喻”和“青少年生存...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 爱阅读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印度圣殿到诺贝尔奖台的诗性革命 《吉檀迦利》是印度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910年创作的抒情诗集,1912年由英国伦敦印度协会首次出版英文版,1913年泰戈尔凭借此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全书以"献...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 爱阅读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棘心》是现代作家苏雪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1929年首次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聚焦“女性求学与家国矛盾”的作品之一,中文版累计销量超50万册,被读者称为“‘民国女性的心灵独白’——既有留学的开阔,又有故土的牵绊”。全书以...

《最美不过诗经》:三千年的情话,藏着中国人最原始的心动 | 爱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三千年的情话,藏着中国人最原始的心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呼吸的《诗经》译注本” 《最美不过诗经》是当代学者、《诗经》研究专家李山的新注本,201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不同于传统注疏的晦涩,这本书以“现代人的眼睛”重新审视《诗经》——保留原诗的韵律美感,用口语化的解读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