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味的暑假》:不是普通儿童小说,是藏着离别与成长的“夏日甜酷日记” | 爱阅读
《巧克力味的暑假》:不是普通儿童小说,是藏着离别与成长的“夏日甜酷日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儿童文学作家伍美珍(“阳光姐姐”)——她最懂小学生的“小心思”,写这本书时完全没端“大人架子”,反而像“蹲下来和孩子聊天”。书籍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出版,至今已再版15次,是“阳光姐姐小书房”系列里的“顶流作品”,全球销量超300万册;全书192页,薄得能塞进小学生的书包侧兜,封面设计特别“有夏日感”:亮黄色背景上,画着扎马尾的主角项心仪,正举着巧克力冰淇淋,旁边散落着毕业照、同学录和彩色气球,配文“暑假像巧克力,有点甜,有点苦,却让人忍不住想再尝一口”,光看封面就像“咬了一口冰凉的巧克力,满是夏天的味道”。更贴心的是内页,每章开头都有“阳光姐姐小贴士”,比如“写同学录时,怎么把祝福写得不普通”,还穿插了主角的“手绘日记插图”,比如项心仪画的“和闺蜜的丑丑自画像”,童趣十足,完全没有“阅读压力”。
二、书籍内容
它最戳人的地方,是把“小学毕业的复杂心情”拆成了“能摸得着的小事”——没有“强行煽情的离别”,只讲六年级女生项心仪的暑假:她刚小学毕业,和最好的三个闺蜜“黄瓜小月饼”(黄楠楠)、“洋葱头”(杨自热)、“牛皮”(陈思源)分开,要去不同的初中,心里像“塞了块化不掉的巧克力,甜的是回忆,苦的是舍不得”。
书里全是“小学生的真实日常”:项心仪和闺蜜视频聊天,聊到一半突然沉默,因为想起以前一起在操场跳皮筋的日子;她收到“洋葱头”寄来的同学录,发现他在“最想对你说的话”里写“以后别再哭鼻子啦,初中要当勇敢的大女孩”,瞬间红了眼眶;她甚至会对着毕业照发呆,数着照片里每个人的笑脸,想起“黄瓜小月饼”总帮她藏被老师没收的漫画书,“牛皮”总在她数学考砸时借她错题本。但这份“舍不得”里,藏着长大的“小惊喜”:比如她试着自己坐公交去图书馆,发现“原来不用闺蜜陪,也能找到路”;比如她给小学老师写了封信,老师回信说“你写的字比以前工整多了,真是个小大人了”;比如她和闺蜜约好“每个月一起去吃一次巧克力冰淇淋,分享初中的新鲜事”,没有“突然长大”的瞬间,却让你明白“成长就是把‘舍不得’,慢慢变成‘好好说再见,然后期待再见’”。
三、写作特点
伍美珍的写法完全打破了“儿童文学=简单说教”的印象。第一,“用‘小学生的语言’说心事”:没有复杂的词汇,项心仪形容毕业的心情“像吃了一块加了盐的巧克力,甜丝丝的,又有点咸咸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却还想再吃一口”;形容对初中的害怕“像要去一个全是陌生人的游乐场,不知道该玩哪个项目,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和我一起玩”,这些吐槽像极了孩子的心里话,瞬间共情;第二,“细节戳中‘毕业的痛与甜’”:比如项心仪整理书包时,翻出小学时的红领巾,上面还沾着当年运动会蹭的污渍,她把红领巾叠得整整齐齐,放进抽屉最里面,说“这是我的‘宝贝回忆’,不能弄丢”;比如她和闺蜜视频时,特意穿了小学时的校服,闺蜜笑着说“你怎么还穿着这件衣服,好像我们还在一个班”,这些细节没有刻意煽情,却比任何“我懂你”都动人;第三,语言像“闺蜜坐在冰淇淋店聊天”:没有华丽的辞藻,比如写和闺蜜的友情“我们就像巧克力的外壳和内芯,虽然不一样,却要紧紧粘在一起”;说对暑假的期待“暑假就像一本没拆封的漫画书,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故事,但肯定很有趣”,温柔又活泼,完全没有“距离感”。
四、阅读体验
我第一次读是陪邻居家的小学生读,结果自己先被戳中——想起自己小学毕业时,也和闺蜜抱着哭,说“以后不能一起跳皮筋、一起藏漫画书了”;想起自己也对着毕业照数了一遍又一遍每个人的名字,怕时间久了会忘记;甚至想起自己收到同学录时,看到“以后要当勇敢的女孩”的留言,偷偷哭了很久。
最让我心动的是项心仪和闺蜜约好“吃巧克力冰淇淋”的段落:她们说“不管去了哪个初中,每个月都要在老地方见,分享新学校的事”,突然想起我和小学闺蜜,现在虽然在不同的城市,却还保持着“每年暑假见一次面,吃一次小时候爱吃的辣条”的约定。读完这本书,我特意给闺蜜发了条消息:“还记得小学毕业时,我们说要当一辈子好朋友吗?今年暑假,还去吃辣条呀”,闺蜜秒回“必须的!”,那一刻觉得“原来成长里的友情,像巧克力一样,就算隔了很久,还是甜的”。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
这本书堪称“‘小学毕业必读书’”:上市13年来,一直稳居儿童文学畅销榜前列,某电商平台显示“超10万家长为孩子购买”,高赞评论说“孩子小学毕业前很焦虑,怕和好朋友分开,读了这本书后,她主动跟我说‘妈妈,我知道了,就算分开,也能和好朋友保持联系’”;很多小学老师把它列为“毕业季推荐书”,有老师分享“读完这本书,孩子们会主动给好朋友写‘毕业小纸条’,还会一起讨论‘暑假怎么安排’,离别不再是‘难过的事’,反而成了‘期待的事’”;豆瓣评分8.2,超5万人标记“读过”,有读者说“长大后再读,突然懂了小时候的‘舍不得’有多珍贵——那是人生中最纯粹的友情,没有利益,只有‘想和你一起玩’的真心”。
更深远的影响是“让孩子学会‘面对离别’”:之前很多儿童文学都回避“离别”,而这本书告诉孩子“离别不是‘再也不见’,而是‘换一种方式在一起’”;无数孩子说“这本书让我不怕小学毕业了,因为我知道,好朋友就算去了不同的学校,也能一起分享快乐”,这种对“离别”的积极认知,成了很多孩子“成长的第一课”。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
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是帮孩子“接住毕业的小慌张,读懂成长的小甜蜜”——它不是教孩子“怎么快速长大”,而是告诉孩子“舍不得好朋友很正常,害怕新环境也很正常,慢慢来,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暑假味道’”。
对我个人来说,它不仅帮我回忆起小学毕业的温柔细节,还在我“怕失去朋友”时给了安慰:去年我最好的朋友要去国外工作,我难过了很久,觉得“以后再也不能一起逛街、一起吃火锅了”,直到翻到这本书里项心仪和闺蜜的约定,突然明白“友情不是‘每天见面’,而是‘就算隔得远,也会记得彼此’”。后来我和朋友约好“每个月视频一次,分享彼此的生活”,现在虽然她在国外,我们的友情却像“巧克力一样,还是甜的”。读完这本书的感觉,像“吃了一口小时候爱吃的巧克力冰淇淋”,又甜又凉,瞬间把我拉回那个无忧无虑的夏天,心里软软的,满是温暖。
七、联系社会热点与精髓句子
现在很多孩子面临“升学焦虑”——怕小学毕业和好朋友分开,怕初中的新环境不适应,甚至有的孩子因为“怕离别”而抵触毕业;而这本书刚好戳中了这些痛点,它提醒孩子“离别是成长的一部分,友情不会因为距离而消失”,这和当下“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缓解升学压力”的社会需求完全契合。
书里有两句话我抄在了笔记本上,每次想起小学友情时都会读:一句是项心仪说的“暑假像巧克力,有点甜,有点苦,可是不管是甜还是苦,都是我最喜欢的味道”——这句话让我明白,成长里的“甜”和“苦”,都是珍贵的回忆;另一句是“黄瓜小月饼”写给项心仪的毕业留言:“就算我们去了不同的初中,也还是最好的朋友,就像星星和月亮,虽然不在一个地方,却能一起照亮夜空”——这句话让我懂得,真正的友情,能跨越距离,一直温暖彼此。
最后想说,如果你家有即将小学毕业的孩子,或者你想回忆“那个满是巧克力味的暑假”,一定要读《巧克力味的暑假》——它不会催孩子“快长大”,只会陪孩子坐一会儿,说“你的舍不得,我都懂;你的期待,我都看见”,让每个孩子都能笑着说“小学再见,初中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