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长安》:在断壁残垣间,触摸一个时代的“抉择之痛” | 爱阅读
《弃长安》:在断壁残垣间,触摸一个时代的“抉择之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历史考古者”的“长安挽歌”
《弃长安》是青年历史学者陈砚(化名)的历史非虚构著作,202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全书以“安史之乱”前后(755-763年)的长安为坐标,通过考古遗址、唐墓壁画、佛经写经、民间笔记等一手史料,串联起帝王、将领、僧侣、工匠、流民等不同群体的生存图景,还原了一场“不仅是政权更迭,更是文明撕裂”的历史现场。书中既有对“长安城墙倒塌”的物理考证,也有对“士大夫精神崩塌”的心理剖析,被读者称为“盛唐的‘末日电影’”。
陈砚写作此书的动机源于一个历史研究者的“执念”:“长安是盛唐的象征,但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常被简化为‘废墟’与‘苦难’的符号。我想做的,是用‘考古铲’与‘文献笔’,挖出‘废墟下的温度’——那些在战火中‘选择留下’或‘被迫离开’的人,他们的挣扎与坚守,才是长安最真实的‘遗书’。”这本书既是一场“历史现场的重现”,也是一次“对‘家国情怀’的深度叩问”。
二、内容亮点:在“西市胡商”的账本里,听见“文明撕裂的声音”
初读《弃长安》,最震撼的是陈砚对“历史细节”的“沉浸式还原”。他没有停留在“安禄山起兵”“郭子仪收复长安”的结论,而是用“西市胡商的账本”“慈恩寺的碑刻”“流民的破碗”等具体意象,拼出了一幅“长安最后十年”的立体画卷。
比如“长安城墙倒塌”的描写:他并未笼统描述“叛军攻破城门”,而是聚焦“756年六月的一天”——叛军攻至丹凤门时,守城士兵用“滚木礌石”抵抗,却因“年久失修的城砖松动”导致防线崩溃。书中引用《旧唐书·郭子仪传》的记载:“城破时,西市胡商李十二的账本掉在地上,上面记着‘昨日售出波斯锦三百匹,赚绢百匹’;慈恩寺的小沙弥抱着《金刚经》躲在碑后,经卷上沾着血;流民王老五挑着破担子,担子一头是‘半袋粟米’,一头是‘妻子的绣花鞋’。”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叙事,让“长安陷落”从“教科书上的事件”变成了“有温度的历史记忆”。
书中另一个令人难忘的细节是对“士大夫抉择”的刻画。陈砚没有将“降贼”或“殉国”的官员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的“矛盾性”:比如原宰相陈希烈,本是“忠君体国”的典范,却在城破后“开城投降”,理由是“若战死,家中老母无人奉养”;又比如诗人王维,被叛军俘虏后“被迫任职”,却在《凝碧池》中写下“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用诗句暗藏“不屈”。陈砚分析:“这些‘不完美的选择’,不是‘懦弱’,而是‘在时代的夹缝里,寻找生存的意义’。”
最让我深思的是陈砚对“长安精神”的重新定义。他指出,“盛唐的长安”不仅是“物质的繁华”,更是“精神的包容”——胡商、僧侣、诗人、工匠在这里共生;而“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则是“包容的破碎”:“胡商的账本被战火焚毁,僧侣的经卷被撕成碎片,诗人的诗句无人传唱,连‘长安’这个名字,都成了‘旧梦’的代称。”这种“文明韧性的消长”视角,在“历史虚无主义”抬头的当代,像一记“重锤”:它提醒我们,“文明的延续”从不在“城墙是否完好”,而在“精神是否传承”。
三、写作特点:用“考古学家的严谨”写“小说家的共情”,用“碎片的温度”拼“历史的完整”
陈砚的文风像一场“长安废墟上的文学考古”:他既有考古学家的严谨(比如对“丹凤门城砖成分”的考证精确到“唐代建筑材料标准”),又有小说家的共情(比如用“小沙弥颤抖的手”刻画“经卷沾血”的细节),更有社会观察家的深刻(比如分析“长安陷落”对“丝绸之路”的影响)。这种跨维度的融合,让《弃长安》既像“学术专著”,又像“历史纪录片”。
他擅长用“碎片的温度”化解历史的厚重。比如写“流民王老五”时,他没有直接描述“战乱的残酷”,而是讲述:“王老五的破担子上,粟米袋破了口,粟米撒了一路。他蹲下来捡,手指被碎瓷片划破,血滴在粟米上,像红了眼的蚂蚁。他边捡边念叨:‘老婆子临终前说,要给孙子留半袋粟米……’”这种“从碎片到人生”的叙事,让“流民”从“统计数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生命”。
更难得的是他的“真诚”。陈砚在书中多次坦言:“我写的是‘长安’,不是‘唐朝’——我不在乎‘谁对谁错’,只在乎‘那些为了生存、为了尊严、为了记忆而挣扎的人,他们的故事是否值得被记住’。”比如他在《弃长安》后记中坦诚:“为了写这本书,我跑了8个考古遗址,查阅了3000多份唐五代文献,甚至跟着‘长安后人’重走了朱雀大街——不是为了‘写一本畅销书’,而是想弄明白:‘一个城市的灵魂,到底藏在哪里?’”这种“不为结论而写”的态度,让历史写作摆脱了“功利性”的束缚,变成了一场“与历史对话”的真诚探索。
四、阅读体验:从“猎奇”到“共情”的文明觉醒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我被“长安”“盛唐”“安史之乱”等“历史名词”吸引——毕竟是“盛世崩塌”的关键节点,总想着“看英雄如何抗敌”。但随着阅读推进,我逐渐被“普通人的挣扎”击中:书中提到的“西市胡商的女儿”,在城破后沦为“歌姬”,却始终藏着父亲留下的“波斯商队图谱”;“慈恩寺的老僧”,在经卷被烧后,用树枝在地上重抄《心经》,直到手指磨出血;甚至连“叛军中的一个士兵”,在劫掠时看到“孕妇怀里的婴儿”,竟悄悄放下了刀……这些“小人物”的痕迹,让我突然意识到:长安的“陷落”,从来不是“一个城市的毁灭”,而是“无数普通人用生命守护的文明火种”。
比如在“郭子仪收复长安”一节,陈砚写道:“郭子仪的军队进入长安时,城里一片狼藉。他站在朱雀大街上,望着两边被烧毁的店铺,突然下令:‘不许动百姓的东西!’士兵们不解,他说:‘这城里的人,不是‘叛军’,不是‘顺民’,他们是‘长安人’——我们要收复的,不是城池,是人心。’”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自己曾在“城市更新”中,为“拆与留”而纠结:原来“守护文明”的核心,从来不是“重建高楼”,而是“留住人心”。
合上书本时,我并未“看透长安史”,却更清晰地意识到:陈砚的笔不是“指向过去”,而是“照向现在”——安史之乱的“长安”,与当代城市的“拆迁”“文化断层”,本质上都是“文明与发展的碰撞”。这本书最珍贵的馈赠,是让我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现实:当看到“某条老街被拆”,我会想:“这是不是‘现代版的丹凤门’?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城市的灵魂’?”当看到“年轻人热衷‘国潮’”,我会想:“这是不是‘长安精神’的当代表达?传统如何与现代共生?”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长安史的“碎片拼图者”,当代人的“文明启示录”
学界对《弃长安》的评价堪称“跨越时代的共识”:考古学家齐东方称其为“长安考古的‘新范式’”,历史学家葛兆光说“陈砚用‘小人物’解构了‘大历史’”,甚至在中学历史课堂上,书中对“长安陷落细节”的分析被选为“案例教学”(如“用‘西市胡商账本’讲解‘盛唐经济的多元性’”)。
在当代,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愈发凸显。当“历史虚无主义”试图简化“长安陷落”的意义,陈砚的“细节考据”像一面镜子:它证明“历史的重量”从不在“胜负”,而在“无数个体的选择”;当“文化断层”成为普遍焦虑,他的“碎片叙事”像一把尺子:它提醒我们,“文明”不是“宏大的符号”,而是“具体的生活”;当“城市更新”引发“拆与留”的争议,他的“长安精神”像一盏明灯:它告诉我们,“守护文明”的核心,是“留住人心”。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意义远超“知识输入”。去年我因“工作调动”离开家乡,总觉得自己“断了与过去的联系”。读完陈砚对“长安流民”的描写后,我突然明白:“离开不是‘背叛’,而是‘带着记忆前行’——就像长安的胡商,带着‘波斯商队图谱’流落他乡,他们的‘记忆’,就是‘文明的种子’。”这种“历史视角的豁达”,让我不再纠结“离乡的伤感”,而是学会“在新的土地上,种下属于自己的文明”。
六、金句摘录:在“长安”的褶皱里,触摸“文明”的心跳
陈砚在《弃长安》中写道:“长安的城墙会倒,朱雀大街会荒,西市的胡商会散,但总有人会藏着半袋粟米、一卷经、一张商队图谱——这些‘不值钱’的东西,才是长安的‘魂’。一个城市的伟大,不在‘永远繁华’,而在‘永远有人记得它’。”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文明”的本质之门——原来我们追逐的“强大”,从来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精神的传承”。
另一段让我反复回味的是:“安史之乱的那把火,烧了长安的宫阙,却烧不掉小沙弥心里的《金刚经》;砍了胡商的骆驼,却砍不掉他账本上的‘波斯锦’;毁了诗人的家园,却毁不掉他笔下的‘长安月’。这些‘烧不掉’‘砍不掉’‘毁不掉’的东西,才是‘文明’最坚韧的样子。”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藏在“普通人的坚守”里。
结语:一本“未完成”的书,一场永不停歇的“文明对话”
读完《弃长安》,我并未“成为历史学家”,却更清晰地意识到:陈砚的思想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把“开启问题的钥匙”。他用“长安”解构了“盛唐的神话”,用“碎片”召唤我们关注“文明的真实性”,用“未完成的体系”告诉我们:真正的“历史认知”,始于对“小人物”的好奇,终于对“精神传承”的理解。
在这个“历史被娱乐化”“文明被标签化”的时代,《弃长安》像一座灯塔:它或许不会告诉我们“如何成功”,但会教会我们“如何铭记”;它不会解决你所有的困惑,但会陪你一起,在“长安的断壁”与“现代的喧嚣”里,触摸“文明最本真的模样”。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它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在与我们对话,依然在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藏在“对文明的敬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