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弃长安》:在断壁残垣间,触摸一个时代的“抉择之痛”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弃长安》:在断壁残垣间,触摸一个时代的抉择之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历史考古者”的“长安挽歌”

《弃长安》是青年历史学者陈砚(化名)的历史非虚构著作,202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全书以安史之乱前后(755-763年)的长安为坐标,通过考古遗址、唐墓壁画、佛经写经、民间笔记等一手史料,串联起帝王、将领、僧侣、工匠、流民等不同群体的生存图景,还原了一场不仅是政权更迭,更是文明撕裂的历史现场。书中既有对长安城墙倒塌的物理考证,也有对士大夫精神崩塌的心理剖析,被读者称为盛唐的末日电影’”

陈砚写作此书的动机源于一个历史研究者的执念长安是盛唐的象征,但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常被简化为废墟苦难的符号。我想做的,是用考古铲文献笔,挖出废墟下的温度’——那些在战火中选择留下被迫离开的人,他们的挣扎与坚守,才是长安最真实的遗书这本书既是一场历史现场的重现,也是一次家国情怀的深度叩问

二、内容亮点:在“西市胡商”的账本里,听见“文明撕裂的声音”

初读《弃长安》,最震撼的是陈砚对历史细节沉浸式还原。他没有停留在安禄山起兵”“郭子仪收复长安的结论,而是用西市胡商的账本”“慈恩寺的碑刻”“流民的破碗等具体意象,拼出了一幅长安最后十年的立体画卷。

比如长安城墙倒塌的描写:他并未笼统描述叛军攻破城门,而是聚焦756年六月的一天”——叛军攻至丹凤门时,守城士兵用滚木礌石抵抗,却因年久失修的城砖松动导致防线崩溃。书中引用《旧唐书·郭子仪传》的记载:城破时,西市胡商李十二的账本掉在地上,上面记着昨日售出波斯锦三百匹,赚绢百匹;慈恩寺的小沙弥抱着《金刚经》躲在碑后,经卷上沾着血;流民王老五挑着破担子,担子一头是半袋粟米,一头是妻子的绣花鞋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叙事,让长安陷落教科书上的事件变成了有温度的历史记忆

书中另一个令人难忘的细节是对士大夫抉择的刻画。陈砚没有将降贼殉国的官员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的矛盾性:比如原宰相陈希烈,本是忠君体国的典范,却在城破后开城投降,理由是若战死,家中老母无人奉养;又比如诗人王维,被叛军俘虏后被迫任职,却在《凝碧池》中写下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用诗句暗藏不屈。陈砚分析:这些不完美的选择,不是懦弱,而是在时代的夹缝里,寻找生存的意义

最让我深思的是陈砚对长安精神的重新定义。他指出,盛唐的长安不仅是物质的繁华,更是精神的包容”——胡商、僧侣、诗人、工匠在这里共生;而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则是包容的破碎胡商的账本被战火焚毁,僧侣的经卷被撕成碎片,诗人的诗句无人传唱,连长安这个名字,都成了旧梦的代称。这种文明韧性的消长视角,在历史虚无主义抬头的当代,像一记重锤:它提醒我们,文明的延续从不在城墙是否完好,而在精神是否传承

三、写作特点:用“考古学家的严谨”写“小说家的共情”,用“碎片的温度”拼“历史的完整”

陈砚的文风像一场长安废墟上的文学考古:他既有考古学家的严谨(比如对丹凤门城砖成分的考证精确到唐代建筑材料标准),又有小说家的共情(比如用小沙弥颤抖的手刻画经卷沾血的细节),更有社会观察家的深刻(比如分析长安陷落丝绸之路的影响)。这种跨维度的融合,让《弃长安》既像学术专著,又像历史纪录片

他擅长用碎片的温度化解历史的厚重。比如写流民王老五时,他没有直接描述战乱的残酷,而是讲述:王老五的破担子上,粟米袋破了口,粟米撒了一路。他蹲下来捡,手指被碎瓷片划破,血滴在粟米上,像红了眼的蚂蚁。他边捡边念叨:老婆子临终前说,要给孙子留半袋粟米……’”这种从碎片到人生的叙事,让流民统计数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生命

更难得的是他的真诚。陈砚在书中多次坦言:我写的是长安,不是唐朝’——我不在乎谁对谁错,只在乎那些为了生存、为了尊严、为了记忆而挣扎的人,他们的故事是否值得被记住比如他在《弃长安》后记中坦诚:为了写这本书,我跑了8个考古遗址,查阅了3000多份唐五代文献,甚至跟着长安后人重走了朱雀大街——不是为了写一本畅销书,而是想弄明白:一个城市的灵魂,到底藏在哪里?’”这种不为结论而的态度,让历史写作摆脱了功利性的束缚,变成了一场与历史对话的真诚探索。

四、阅读体验:从“猎奇”到“共情”的文明觉醒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我被长安”“盛唐”“安史之乱历史名词吸引——毕竟是盛世崩塌的关键节点,总想着看英雄如何抗敌。但随着阅读推进,我逐渐被普通人的挣扎击中:书中提到的西市胡商的女儿,在城破后沦为歌姬,却始终藏着父亲留下的波斯商队图谱慈恩寺的老僧,在经卷被烧后,用树枝在地上重抄《心经》,直到手指磨出血;甚至连叛军中的一个士兵,在劫掠时看到孕妇怀里的婴儿,竟悄悄放下了刀……这些小人物的痕迹,让我突然意识到:​​长安的陷落,从来不是一个城市的毁灭,而是无数普通人用生命守护的文明火种​​

比如在郭子仪收复长安一节,陈砚写道:郭子仪的军队进入长安时,城里一片狼藉。他站在朱雀大街上,望着两边被烧毁的店铺,突然下令:不许动百姓的东西!士兵们不解,他说:这城里的人,不是叛军,不是顺民,他们是长安人’——我们要收复的,不是城池,是人心。’”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自己曾在城市更新中,为拆与留而纠结:原来守护文明的核心,从来不是重建高楼,而是留住人心

合上书本时,我并未看透长安史,却更清晰地意识到:陈砚的笔不是指向过去,而是照向现在”——安史之乱的长安,与当代城市的拆迁”“文化断层,本质上都是文明与发展的碰。这本书最珍贵的馈赠,是让我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现实:当看到某条老街被拆,我会想:这是不是现代版的丹凤门?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城市的灵魂当看到年轻人热衷国潮’”,我会想:这是不是长安精神的当代表达?传统如何与现代共生?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长安史的“碎片拼图者”,当代人的“文明启示录”

学界对《弃长安》的评价堪称跨越时代的共识:考古学家齐东方称其为长安考古的新范式’”,历史学家葛兆光说陈砚用小人物解构了大历史’”,甚至在中学历史课堂上,书中对长安陷落细节的分析被选为案例教学(如西市胡商账本讲解盛唐经济的多元性’”)。

在当代,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愈发凸显。当历史虚无主义试图简化长安陷落的意义,陈砚的细节考据像一面镜子:它证明历史的重量从不在胜负,而在无数个体的选择;当文化断层成为普遍焦虑,他的碎片叙事像一把尺子:它提醒我们,文明不是宏大的符号,而是具体的生活;当城市更新引发拆与留的争议,他的长安精神像一盏明灯:它告诉我们,守护文明的核心,是留住人心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意义远超知识输入。去年我因工作调动离开家乡,总觉得自己断了与过去的联系。读完陈砚对长安流民的描写后,我突然明白:离开不是背叛,而是带着记忆前行’——就像长安的胡商,带着波斯商队图谱流落他乡,他们的记忆,就是文明的种子这种历史视角的豁达,让我不再纠结离乡的伤感,而是学会在新的土地上,种下属于自己的文明

六、金句摘录:在“长安”的褶皱里,触摸“文明”的心跳

陈砚在《弃长安》中写道:长安的城墙会倒,朱雀大街会荒,西市的胡商会散,但总有人会藏着半袋粟米、一卷经、一张商队图谱——这些不值钱的东西,才是长安的。一个城市的伟大,不在永远繁华,而在永远有人记得它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文明的本质之门——原来我们追逐的强大,从来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精神的传承

另一段让我反复回味的是:安史之乱的那把火,烧了长安的宫阙,却烧不掉小沙弥心里的《金刚经》;砍了胡商的骆驼,却砍不掉他账本上的波斯锦;毁了诗人的家园,却毁不掉他笔下的长安月。这些烧不掉’‘砍不掉’‘毁不掉的东西,才是文明最坚韧的样子。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藏在普通人的坚守里。

结语:一本未完成的书,一场永不停歇的文明对话

读完《弃长安》,我并未成为历史学家,却更清晰地意识到:陈砚的思想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把开启问题的钥匙。他用长安解构了盛唐的神话,用碎片召唤我们关注文明的真实性,用未完成的体系告诉我们:真正的历史认知,始于对小人物的好奇,终于对精神传承的理解。

在这个历史被娱乐化”“文明被标签化的时代,《弃长安》像一座灯塔:它或许不会告诉我们如何成功,但会教会我们如何铭记;它不会解决你所有的困惑,但会陪你一起,在长安的断壁现代的喧嚣里,触摸文明最本真的模样。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它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在与我们对话,依然在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藏在对文明的敬畏里。

“《弃长安》:在断壁残垣间,触摸一个时代的“抉择之痛”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官场现形记》:晚清官场的“照妖镜”,照见人性与制度的千年困局 | 爱阅读

《官场现形记》:晚清官场的“照妖镜”,照见人性与制度的千年困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愤怒文人”的“官场解剖刀”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小说家李宝嘉(字伯元)的代表作,1903年起连载于上海《世界繁华报》,被视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并列)。全...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一位瑞典汉学家的“汉字解码手记” | 爱阅读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一位瑞典汉学家的“汉字解码手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西方汉学的“破冰之旅” 1917年,当欧洲汉学家还沉迷于“四书五经”的文本考据时,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以一本《汉语的本质和历史》劈开西方汉语研究的“铁幕”。这位曾深入中国农村调查方言、用物理实验室设备分析汉字音韵的学者,用“...

《红与黑》:一场“野心与灵魂”的角力,照见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 爱阅读

《红与黑》:一场“野心与灵魂”的角力,照见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血与火写就的个人奋斗史诗” 《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是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于183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原名《于连》,是世界文学史上“心理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全书...

《护花铃》:当铃声染上花香,我终于读懂了“守护”的重量 | 爱阅读

《护花铃》:当铃声染上花香,我终于读懂了“守护”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护花铃”串起守护与成长的“烟火江湖志” 《护花铃》是青年作家“月见”2024年推出的古代言情小说,以晚唐“长安花市”为背景,聚焦16岁少女阿阮的“护花生涯”。她是长安最大的花坊“锦绣阁”最末等的“花仆”,却因一次...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苦难里种太阳的精神指南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苦难里种太阳的精神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从地狱里生长出来的“心灵疫苗”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E. Frankl),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存在主义治疗大师之一,也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这本书1946年首次出版,记录...

《活出意义来》:在绝望与希望间,找到生命的锚点 | 爱阅读

《活出意义来》:在绝望与希望间,找到生命的锚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活出意义来》(1946)以纳粹集中营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开创了“意义疗法”流派。作品获“美国图书馆协会畅销书”称号,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本心理学著作...

《活着本来单纯》:在浮世里打捞一颗童心 | 爱阅读

《活着本来单纯》:在浮世里打捞一颗童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装满生活糖块的“时光机” 2016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活着本来单纯》,是丰子恺女儿丰一吟授权编订的散文漫画精选集。全书收录55篇散文与原版复刻漫画,分为“渐”“无宠不惊过一生”“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等五部分,像五扇推开即见的窗...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心灵鸡汤”的存在主义手记 《活着就是恶心》是90后作家“阿糟”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存在主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冲击力——米白底色上印着半块发霉的面包,面包缝隙里钻出一株蔫...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 爱阅读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学科普的“破圈者” 《疾病解说者》是青年医学作家林深的科普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后迅速登顶各大图书榜单,首印15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25万,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8.9,被《健康报》评为“年度最懂人心的医学科普书”...

《最后一张牌》:当旧牌面朝上,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未完成” | 爱阅读

《最后一张牌》:当旧牌面朝上,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未完成” 一、书籍基本信息:悬疑与温情的“时光标本”,2024年现象级治愈推理 《最后一张牌》是90后作家“时叙”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时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巧思——深褐色牛皮纸底色上,一张磨损的扑克牌斜倚在旧相框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