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知识增加了》:一本让你边笑边涨知识的“人类迷惑行为大赏” | 爱阅读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一本让你边笑边涨知识的“人类迷惑行为大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是知乎科普达人“博物君”张辰亮的首部趣味知识合集,2020年首版即引发全网“奇怪知识”热潮,2024年推出“升级版”,全书256页,定价45元。这本书以“冷知识+热幽默”为特色,收录500+条“看似无用却有趣”的知识点,涵盖生物、历史、生活、语言四大领域,被誉为“当代年轻人的知识快乐水”。
核心价值:它为“信息焦虑时代”提供了一种轻松的认知升级方式。读者不仅能学到“香蕉泛黑是气孔呼吸”“章鱼有三颗心脏”等冷知识,更能从根源上理解:知识的魅力不在于“是否有用”,而在于“能否点亮你的好奇心”——比如,书中提到“古代人用尿液洗衣服”,这个知识点或许用不上,但会让你对“古人智慧”多一分敬畏。
二、内容亮点:用“四类冷知识”拆解世界的荒诞与有趣
1.生物冷知识:动物界的“迷惑行为大赏”
书中用“反常识”案例颠覆认知:
章鱼:不仅有三颗心脏,血液还是蓝色的(含血蓝蛋白);
香蕉:泛黑不是腐烂,而是表皮细胞死亡后,酚类物质氧化(类似苹果变黄);
考拉:幼崽会吃母亲的“粪便软糖”以获取肠道菌群(帮助消化有毒桉树叶)。
博物君戏称:“研究动物行为后,你会发现人类才是最正常的‘奇葩’。”
2.生活冷知识:日常琐事的“科学解谜”
书中用实验数据破解生活谜题:
咖啡渍:用盐+冷水比洗洁精更有效(盐的颗粒能吸附色素);
蚊子包:画“十字”止痒的原理是“疼痛干扰痒觉”(类似挠痒);
泡面:桶装面的“波浪形”设计是为了减少运输破损(增加抗压能力)。
这些“小技巧”比任何“生活妙招”视频都更实用。
3.语言冷知识:汉字的“隐藏彩蛋”
书中拆解汉字的“意外起源”:
“笨”字:本义是“竹子里有虫子”(竹节虫),后引申为“不开窍”;
“买”字:甲骨文像“网兜装贝类”,贝是古代货币;
“爽”字:像“四个叉叉”,本义是“明亮”,后引申为“痛快”。
这种“文字考古”的乐趣,比背成语词典更上头。
三、写作特点:把“冷知识”变成“脱口秀”
博物君的文笔像“知识界的段子手”:
场景化切入:用“吃香蕉时发现黑斑”引入表皮细胞知识,用“被蚊子咬后狂画十字”带出止痒原理;
漫画式插图:每章配Q版动物、汉字演变图,比如“考拉吃粪便”被画成“宝宝喝奶瓶”的萌系画风;
互动式提问:每篇开头抛出“灵魂拷问”(如“为什么章鱼的血是蓝色?”),结尾用“原来如此!”总结,形成“提问-解谜-恍然大悟”的闭环。
全书没有说教,却处处是“认知彩蛋”。正如博物君所言:“知识不用分高低,能让你拍大腿喊‘哇塞’的,就是好知识。”
四、阅读体验:从“这有啥用”到“太有意思了”的觉醒
初读时,我以为是本“猎奇合集”,却被“古代人用尿液洗衣服”的案例击中。书中写道:“古罗马人发现,尿液中的氨能分解油脂,所以公共厕所的尿液会被收集卖给洗衣店。”这种“重口味冷知识”不仅没让我反感,反而让我对“古人的生存智慧”多了一分好奇——原来,所谓“落后”,只是我们用现代视角的偏见。
合上书后,我尝试用“奇怪知识”的视角观察生活:当看到同事用盐搓咖啡渍,我会想起“盐的颗粒吸附原理”;当教孩子认字时,我会拆解“笨”字的甲骨文——原来,知识可以这么“玩”。这种“把无聊变有趣”的能力,比任何“学习方法”都更实用。
这种改变在当下尤为珍贵:当“内卷”“躺平”成为热词,当年轻人焦虑“学这些有什么用”,《奇怪的知识增加了》像一剂“认知疫苗”,教我们在“功利主义”时代找到纯粹的快乐。
五、社会评价与影响力
销量与口碑:首版销量超50万册,豆瓣评分8.2分,读者评价“上头”“笑到捶桌”;
权威认可: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作品奖”,被《中国国家地理》推荐为“亲子共读首选”;
争议点:部分学者认为“知识过于碎片化”,但更多读者认为,这种“轻知识”恰恰是它的魅力——毕竟,没人想在无聊时还“被教育”。
六、个人意义与金句分享
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冷知识合集,更是一把“认知玩具”。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知识探索,不是“必须有用”,而是“纯粹好玩”。如今我从事科普内容创作,这份对“小知识”的敏感,正是博物君给我的启蒙。
金句摘录:
“知识不用分高低,能让你拍大腿喊‘哇塞’的,就是好知识。”
“古代人用尿液洗衣服,现代人用咖啡渍学化学——人类的智慧,从来都是‘就地取材’。”
“章鱼有三颗心脏,但最强大的心脏,是那颗永远好奇的心。”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像一架“认知过山车”,带我们穿越“荒诞与有趣”的知识宇宙。它不教你“成为专家”,却让你懂得: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最珍贵的认知升级,是“把每个‘为什么’都变成‘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