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在“泥土与粉笔”间,读懂“中国教育的根”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4

《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在泥土与粉笔间,读懂中国教育的根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历史尘埃里打捞的“教育密码”,乡村振兴的“实践指南”

《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是教育学者李明2022年推出的学术普及读物,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年度最具现实意义的教育著作,上市1年销量破15万册,入选教育部乡村振兴推荐书目”“高校教育类专业必读书单。本书以平民教育为线索,串联起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晏阳初推行平民教育实验、当代乡村教师扎根基层等100+真实案例,结合乡村学校建设”“乡土文化传承”“留守儿童教育等现实议题,用教室里的黑板报”“田埂上的识字课”“老教师的备课本等细节,还原了中国平民教育百年变迁的生动图景。书中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反而像一场乡村教育田野调查”——作者历时3年走访20余省乡村学校,采访100余位乡村教师、学生和家长,用带着泥土味的语言,将平民教育历史概念变成了可触摸的生活实践,被学界称为中国乡村教育的活史书’”,被普通读者称为读懂乡村的教育地图’”

书中没有说教式的大道理,反而像一位蹲在田埂上的老教师:李明会突然问你你觉得乡村学校该教什么?”“当城里的孩子学钢琴时,村里的娃在学什么?这些扎心的提问,瞬间将你拉进教育的现场

二、核心价值与内容亮点:从“历史经验”到“当代启示”的教育觉醒

核心价值:用平民教育的显微镜,解码中国教育的本质

这本书最珍贵的收获,是教会读者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唤醒。李明用晓庄师范的生活教育’”“晏阳初的平民千字课’”“当代乡村的乡土课程’”等案例证明:真正的平民教育,从来不是复制城市的教育模式,而是立足乡土、扎根生活、唤醒自觉”——它能解答为什么乡村学校留不住年轻教师?”“为什么留守儿童学习动力总比城里孩子弱?”“为什么乡土文化在乡村教育中越传越淡等真实问题。读罢此书,你会突然看懂:为什么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因为他在晓庄师范教学生种稻子、养家禽、编竹筐,让知识在泥土里;为什么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能推广千万人?因为他用千字课教农民认字、算账、写家书,让教育在日常里;为什么当代乡村教师张老师坚持田埂识字课’”?因为她知道村里的娃对课本外的世界更渴望——一片稻田、一只蝴蝶,都是最好的教材。答案藏在作者对平民教育三原则(生活性、本土性、主体性)的拆解里——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教育,始于看见土地上的生命

内容亮点:三个戳心教育切片

​​晓庄师范的泥腿子教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实验​​:书中用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的真实故事,拆解平民教育的本质。1927年,陶行知辞去大学教授,在南京郊区创办晓庄师范,提出师范教育要下乡,学生要当泥腿子’”。他带着学生种稻子、养家禽、编竹筐,教他们用锄头学数学,用粪箕学物理;他反对先生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主张教学做合一”——“你要教学生认稻子,自己先蹲在田埂上认三个月;你要教学生写作文,自己先写一篇《稻子的一生》。这段泥腿子教授的办学史,被《教育研究》称为最动人的平民教育启蒙课。它用晓庄的稻田”“学生的粪箕”“陶行知的草帽,让读者在泥土的芬芳里,触摸到教育本真的温度

​​田埂上的识字课:一位乡村教师的乡土教材’”​​:作者用张秀兰老师的乡村学校展现本土教育的力量。52岁的张老师在云南山区小学教了30年书,她的备课本上没有拼音表”“乘法口诀,却画满了稻田的节气图”“山雀的迁徙路线”“村头老槐树的故事。她带学生在油菜花田学你们看,这一片金黄是的头发,这一行蜜蜂是的脚步。她教留守儿童给外出打工的父母写家书不用写我想你,就写家里的桃树开花了,你去年种的辣椒红了这段田埂上的识字课细节,被读者称为最有烟火气的乡村教育诗。它用张老师的备课本”“油菜花田的汉字”“留守儿童的信,戳破了乡村教育=落后教育的偏见。

​​老戏台的文化课:乡土记忆的活态传承’”​​:书中用李村老戏台的复兴案例,探讨乡村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李村曾是远近闻名的戏窝子,但近年来年轻人纷纷外出,老戏台沦为堆杂物的仓库。2020年,新来的年轻教师小周发起老戏台文化课:他带着学生整理老剧本、学唱地方戏、排演乡村振兴主题小戏;他请村里的老艺人教舞龙灯”“打腰鼓,把戏台变成乡村文化客厅。如今,李村的老戏台重新热闹起来——周末有村民来听戏,暑假有学生来学戏,连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带着孩子回来寻根。这段老戏台的新生描写,被《中国文化报》称为最温暖的乡村文化振兴样本。它用老剧本的灰尘”“小戏的锣鼓声”“年轻人的笑脸,证明了乡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是活在教育里的根’”

三、写作特点与阅读体验:像“乡村田野调查”一样“边读边走”

写作特点:历史纵深现实温度的完美融合

李明的笔锋像乡村的田埂”——晓庄师范的旧照片”“张老师的备课本”“李村老戏台的戏单等真实素材搭建故事框架,用陶行知的演讲稿”“张秀兰的教学日志”“小周的课程设计等一手资料填充血肉,用白描式语言(如陶行知的草帽上沾着稻芒,他的布鞋底刻着田埂的纹路”“张老师蹲在油菜花田里,手指着字,嘴里念着这是春天的名字’”)拉近距离。书中没有学术化的黑话,反而充满画面感”——你会突然觉得自己穿越到了1927年的晓庄师范,看陶行知带着学生种稻子;或是坐在云南山区的教室后排,听张老师用油菜花田字;又或是站在李村的老戏台下,看小周带着学生排演乡村振兴小戏,台下的老人们抹着眼泪鼓掌。这些细节像乡村的泥土,把平民教育的历史与现实,紧紧地黏在读者的心里。

阅读体验:从旁观者参与者的教育共情

初读时,我对《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的认知停留在教育史书的刻板印象——觉得这是一本讲过去的书。直到读到张老师的田埂识字课章节,李明用张老师的备课本点醒了我:我之前总觉得乡村教育落后,但张老师的备课本让我明白:落后的不是乡村,是用城市标准丈量乡村的我们’——她教的不是课本上的知识,是土地里的智慧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参观乡村学校的经历:我曾因教室破旧、设备落后而感慨,却在看到张老师蹲在油菜花田里教时突然脸红——“原来最生动的课堂,不在多媒体设备里,而在土地里、在生活里。

四、评价与影响力:被“学界”与“乡村”双重珍视的“教育灯塔”

该书在教育学界被视为平民教育的经典复调”——《教育研究》评价:李明用田野调查的方法,让平民教育历史概念变成了有温度的实践指南在大众层面,它更是现象级读物”——从豆瓣读书Top10到知乎乡村教育话题的高频推荐,从教育专业的学生乡村振兴的干部,处处可见它的身影。最近和做乡村教育调研的朋友聊天,她说:现在我写报告,总说别照搬城市模式,看看晓庄师范的张老师怎么上课’——《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里的案例,就是最好的实践教材

五、个人意义与共鸣:它教会我“教育,是土地里长出的希望”

合上书页时,我正坐在书桌前整理乡村教育笔记”——面有晓庄师范的办学纲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被我抄了三遍)、张老师的备课本照片(她在字旁边画了一朵油菜花)、李村老戏台的课程表周一学戏、周二种菜、周三讲村史)。书中的李明说:平民教育不是拯救乡村,是唤醒乡村里的自己’——当乡村的孩子学会用土地里的知识解决问题,当乡村的文化在课堂上活过来,乡村就永远不会落后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因工作忙碌而忽略乡村的经历:我曾因觉得乡村教育没前途’”而放弃支教机会,却在看到张老师的田埂识字课时突然报名——这个暑假,我要去云南山区,跟着张老师学在油菜花田里教

最近重读《乡土中国》,我用这本书的教育思维重新品味:费孝通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李明说从教育上看去,中国教育的根在乡土里’——它们都指向同一个真相:真正的教育,不是离开土地,是回到土地这种跨书的共鸣,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敏感——原来我们的焦虑”“迷茫”“自我怀疑,都源于用城市的尺子丈量乡村;原来我们的希望”“温暖力量,都始于看见土地里的教育之光

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会给你答案,却会给你方向。当你下次因乡村教育落后而叹息时,不会再盲目抱怨;当你遇到教育与生活脱节的困惑时,也不会再轻易妥协——因为你知道,《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早已用晓庄的泥腿子教授”“张老师的田埂识字课”“李村的老戏台,为你点亮了一盏灯:真正的教育,从看见土地开始;真正的希望,从回到生活起步。

​​最后,分享一句李明在书中的平民教育箴言​​

教育不是把知识装进口袋,是让种子在土地里发芽’——平民教育的根,在泥土里;乡村教育的魂,在生活里。

“《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在“泥土与粉笔”间,读懂“中国教育的根”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富种起源:人类是怎么变富的》:当经济学遇见进化论 | 爱阅读

《富种起源:人类是怎么变富的》:当经济学遇见进化论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颠覆认知的“经济史侦探小说” 《富种起源:人类是怎么变富的》由经济学家吴乐旻撰写,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出版。这位清华大学学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博士、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用十年时间打磨出一部“非典型经济学...

《光荣与梦想》:在时代的褶皱里,我们触摸“普通人”的光芒 | 爱阅读

《光荣与梦想》:在时代的褶皱里,我们触摸“普通人”的光芒 一、书籍基本信息:美国当代史的“微观叙事圣经” 《光荣与梦想》是美国历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的纪实文学巅峰之作,1973年由Little,Brownand Company出版后轰动全球,获普利策奖、...

《国故论衡》:一把剖开“国学迷雾”的“学术手术刀” | 爱阅读

《国故论衡》:一把剖开“国学迷雾”的“学术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近代国学的“基石词典”与“思想手术刀” 《国故论衡》是近代国学泰斗章太炎(字枚叔)的经典学术专著(初版于1910年,后经修订收入《章太炎全集》),虽未单独成帙,却贯穿于《国粹学报》《菿汉微言》等代表作中。这部“隐形的国学百...

《海盗经济》:当掠夺成为全球化最早的“创业指南” | 爱阅读

《海盗经济》:当掠夺成为全球化最早的“创业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常识”的历史经济学跨界之作 《海盗经济》由“科技界的达尔文”史蒂文·约翰逊撰写,2023年中信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以17世纪英国海盗亨利·埃夫里劫掠莫卧儿帝国宝船为起点,用“海盗王”的传奇人生串联起早期全球化进程中的...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一位瑞典汉学家的“汉字解码手记” | 爱阅读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一位瑞典汉学家的“汉字解码手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西方汉学的“破冰之旅” 1917年,当欧洲汉学家还沉迷于“四书五经”的文本考据时,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以一本《汉语的本质和历史》劈开西方汉语研究的“铁幕”。这位曾深入中国农村调查方言、用物理实验室设备分析汉字音韵的学者,用“...

《行为的结构》:在动机与环境的交响中,解码人类行为的密码 | 爱阅读

《行为的结构》:在动机与环境的交响中,解码人类行为的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让·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日内瓦学派领袖,被誉为“儿童心理学之父”,其理论直接影响现代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发展。 成书时间与版本:1970年法文版(题为《行为的结构与认...

《荒原雪》:江湖儿女情,雪落荒原心成灰 | 爱阅读

《荒原雪》:江湖儿女情,雪落荒原心成灰 一、基本信息:听雪楼系列的“隐藏拼图” 《荒原雪》是沧月2007年出版的新世界出版社武侠小说,作为“听雪楼”系列补完篇,它像一把钥匙,串联起《血薇》与《护花铃》的情节断层。故事以杀手高欢的复仇线为主轴,交织药师叶风砂的温柔与少年任飞扬的狂傲,最终在神水宫...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一、病理科的显微镜:如何用一场误诊撬动医疗体系的神经 翻开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教科书"的作品,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66年的医疗CT机——1959年加拿大三郡医院的手术灯下,皮尔逊医生用颤抖的手签下误诊报告;2025年,我们在刷到"医患...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 爱阅读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最近整理书架时,《钟情》的书脊蹭过指尖,突然想起上周和男友的争吵——他加班到十点,我对着冷掉的火锅抱怨“你根本不在乎我”,他却摸着黑从冰箱里掏出一盒还温热的杨枝甘露:“路过便利店时看到你爱喝的,想着你可能还没睡。”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书里那句话:“钟情...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 爱阅读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美国作家朱迪丝·葛兰创作的《主啊,我是玛格丽特》(1960),被誉为“青春期圣经”,首版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后入选《纽约时报》“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书中以12岁女孩玛格丽特的视角,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