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品园》:在方寸园林间,窥见东方美学的灵魂密码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8

《品园》:在方寸园林间,窥见东方美学的灵魂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写给外行的园林圣经”

当大多数建筑类书籍还在用专业术语堆砌学术高度时,陈从周的《品园》却像一把精巧的钥匙,轻轻叩开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神秘大门。这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精选自《陈从周全集》中56篇园林品赏经典,从《说园》五篇总论到江南名园的深度解析,从叠山理水的技法到园林与昆曲的跨界对话,堪称中国园林文化百科全书。更难得的是,这位同济大学教授、贝聿铭口中的一代园林宗师,用文章写给外行看的初心,让专业读者拍案叫绝,让普通读者如沐春风。

二、核心价值:在快节奏时代,重建“慢审美”的救赎

在这个被短视频切割注意力的时代,《品园》像一剂清醒药,提醒我们:对美的欣赏总是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由绚烂归于平淡,由显露渐入含蓄。

书中没有网红打卡点的猎奇,只有对园林美学的深度解构:

空灵哲学:陈从周用花木尤重姿态,以少胜多的造园智慧,教会我们如何在拥挤的现代生活中,用留白创造呼吸感;

借景艺术:通过园外有景妙在,景外有景在于’”的论述,揭示了园林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让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不再抽象;

题辞点景:从《红楼梦》大观园题对额的典故,到四面荷花三面柳的楹联美学,让我们明白: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这些思想,对当下内卷焦虑的年轻人而言,何尝不是一场美学疗愈?当我们在书中读到世界上没有不谢之花,唯此绿意,可作长伴时,突然懂了:真正的永恒,不在追逐,而在沉淀。

三、内容亮点:用“跨学科显微镜”解剖园林DNA

陈从周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像一位园林侦探,用文学、美学、昆曲、绘画的多学科视角,拼凑出中国园林的完整图谱:

造园技法:解析乾隆时期空腹假山的透气美学,揭秘苏州网师园明轩如何以1:1比例克隆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名园个案:从拙政园的枫杨到留园的白皮松,从扬州片石山房的石涛叠山到上海豫园的古戏台,每座园林都是活的历史教科书

文化密码:探讨园林与《牡丹亭》的声景交融,揭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词意境如何转化为空间语言;

南北对话:对比皇家园林的恢宏与江南园林的婉约,指出北方园林如大家闺秀,南方园林如小家碧玉的审美差异。

最妙的是,陈从周总能用生活化的比喻让专业术语接地气

形容盆栽宜静观,须孤赏,像在说社恐的终极理想

吐槽现代园林先凿池铺路,主体建筑反落其后,仿佛在批装修先买沙发再建房子的荒诞;

赞美白皮松体形松秀,株干古拙,虽少年已是成人之概,让植物瞬间有了少年老成的萌感。

四、写作特点:散文笔法里的“学术狂欢”

陈从周的文字,像一杯龙井——初品清雅,细品回甘。他摒弃了教科书式的甲乙丙丁罗列,改用问题导向的申论写法:

悬念式标题:园日涉以成趣”“庭院深深深几许等章节名,像谜语般勾人好奇心;

场景化描写:写扬州瘦西湖两岸花柳全依水,仿佛带着读者乘船游览;

金句频出:

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园林是立体的诗画。

中国园林必离不开诗词的点缀,不然会失色不少。

这种学术散文的写法,让阅读体验像在听一位博学又风趣的老友聊天——他可能突然从园林讲到张大千的绘画,又从昆曲聊到绍兴石桥,最后用一句寻景如寻诗,诗来寻我点睛,让人拍案叫绝。

五、阅读体验:一场“云游园林”的沉浸式旅行

合上书的那刻,我有种刚从园林梦游归来的恍惚感。书中那些曾被我认为枯燥的造园理论,在陈从周的笔下变成了生动的画面:

读到西湖满觉陇配以桂丛,香溢不散时,仿佛闻到秋风中飘来的桂花香;

看到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借南岸松枝为景的描述,瞬间理解了借景的精妙;

当读到园林中演昆曲,水磨腔与流水声共鸣的段落,竟羡慕起古人以园解曲,以曲悟园的雅趣。

更触动我的是,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的定义。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陈从周却告诉我们:虚的美比实的美来得更动人。” 这种对含蓄美的推崇,恰似一剂解药,治愈了被网红审美绑架的我们。

六、评价与影响力:学术圈与大众的“双重认可”

学术界:建筑大师贝聿铭称其为一代园林宗师,其《说园》系列影响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

读者圈:豆瓣9.0分,读者盛赞文字流丽,几近散文”“行家讲课,娓娓动听

社会认可:入选2016年中国好书,被定义为园林文化爱好者必读经典

现实回响:书中提到的园林保护理念,与当下文化遗产活化的热点高度契合;其师法自然的造园观,也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东方智慧。

七、为什么你一定要读这本书?

如果你:

厌倦了网红打卡的浮躁,想寻找真正的中国式审美

渴望在快节奏生活中,拥有一片精神后花园

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却苦于找不到通俗易懂的入门书;

甚至只是想读一本像诗一样美的散文集——

那么,《品园》就是你的答案。它不会告诉你应该怎么想,但会让你明白为什么这样美。就像陈从周在书中所写:园有静观、动观之分,小园宜静观,大园宜动观。” 而这本书,恰似一座可静观可动观的园林——你可以泡一杯茶,慢慢品读;也可以带着它去实地游园,让文字与现实碰撞出惊喜的火花。

最后,用书中最震撼我的一句话收尾:

中国园林名之为文人园,是饶有书卷气的园林艺术。所以说中国园林必离不开诗词的点缀,不然会失色不少。

读罢此书,你会明白:所谓东方美学,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一座园林、一盆盆栽、一句题辞里的生活智慧。而《品园》,就是那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品园》:在方寸园林间,窥见东方美学的灵魂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 爱阅读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最近重读《汉书》,总想起杨树达先生在《窥管》里写的那句话:“班固著史,如织锦绣,经纬交错处必有伏笔;后人读史,若持窥管,方能照见经纬间的针脚。”作为被陈垣、余嘉锡等大家反复推荐的“《汉书》研究第一书”,这本由近代国学大师杨树达耗时二十余年写成的...

《呼啸山庄》:用“暴风雪中的爱与复仇”撕裂人性深渊的哥特圣经 | 爱阅读

《呼啸山庄》:用“暴风雪中的爱与复仇”撕裂人性深渊的哥特圣经 一、书籍核心价值:爱情与仇恨的“人性解剖课” 这本书像一把生锈的手术刀,剖开19世纪英国乡绅社会的虚伪面纱——通过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跨越生死”的极端情感,揭示“爱而不得”如何将人变成欲望的野兽。艾米莉·勃朗特用诗化的语言+哥特式氛...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灵鸡汤”,是“人性黑暗中的光”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1946年出版后横扫欧美,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本书”,全球销量超3000...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 爱阅读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文学泰斗的临终绝唱 2024年8月,中信出版社推出哈罗德·布鲁姆生前最后一部著作《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这位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家”,在90岁高龄时,用700余页的厚重文本,将一生阅读体验...

《最美不过诗经》:三千年的情话,藏着中国人最原始的心动 | 爱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三千年的情话,藏着中国人最原始的心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呼吸的《诗经》译注本” 《最美不过诗经》是当代学者、《诗经》研究专家李山的新注本,201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不同于传统注疏的晦涩,这本书以“现代人的眼睛”重新审视《诗经》——保留原诗的韵律美感,用口语化的解读拆解...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 爱阅读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一、书籍基本信息:历史哲学的"思想手术刀" 本书由剑桥大学历史哲学教授理查德·埃文斯撰写,2019年首版即获沃尔夫森历史奖,2023年修订版新增了作者对AI历史预测的反思。全书45万字,以"思想史-行动史-记忆史"为三维框架,通过15...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文学考古学家”的“古今勘探手册” 若要给《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文学史的‘双筒望远镜’”——左筒对准“小说”,右筒聚焦“汉代文学”...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翻开这本“语言博物馆”,听见中华文明的千年心跳 | 爱阅读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翻开这本“语言博物馆”,听见中华文明的千年心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活着的语言百科”,用3000张照片+500段录音“抢救”即将消失的文化密码 在方言逐渐消亡、民俗日益淡化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留住“乡音里的乡愁”?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策划...

《中性》:当身体成为“未拆封的信”,我们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 爱阅读

《中性》:当身体成为“未拆封的信”,我们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身体写就的身份诗学” 《中性》是美国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s)于200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首印仅8万册,却凭借“双性同体的先锋叙事”和“移民家庭的代际隐喻”,成为2...

《追风筝的人》:在“风筝线”里,解开“人性的千千结”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在“风筝线”里,解开“人性的千千结”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世纪的“心灵寓言”,全球读者的“救赎指南”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精装版),2003年出版后横扫全球榜单,被《纽约时报》评为“21世纪百大好书”,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