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人地之间》:读懂中国土地的“密码本”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7

《人地之间》读懂中国土地的密码本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土地版《史记》”的诞生

2023年3月,辽宁人民出版社推出《人地之间: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作者陶然——这位拥有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牛津大学博士后背景的学者,以土地财政为切口,用24万字拆解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与土地制度的深层关联。这本书像一本土地版《史记》,既记录了东莞集体土地流转、重庆地票交易等地方实践,又用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的双维视角,构建了包含二三产业互动影响土地金融”“土地制度-财政体系-发展模式三位一体分析范式的理论框架。

二、核心价值:一本让你读懂“中国为什么能”的生存指南

这本书最颠覆认知的,是它撕下了土地改革的抽象外衣,暴露了三个致命真相:

土地财政不是提款机,是定时炸弹:书中用数据证明,2022年工业用地占比达25%(发达国家平均5%),导致资源错配;土地出让金补贴工业亏损的模式不可持续,地方债务风险如影随形。这让我突然想起家乡那片荒废的工业园——曾经招商引资的招牌已锈迹斑斑,而政府仍在用卖地收入填补亏损,像极了用信用卡还花呗的循环。

城市化不是盖房子,是分蛋糕:作者指出,中国存在度土地城市化与不完全人口城市化的矛盾——城市面积扩张了3倍,但农民工仍无法享受均等公共服务。这让我想起北京蚁族聚居的城中村——他们为城市贡献了GDP,却连子女入学都要拼关系,这种人地分离的痛,正是改革必须直面的。

耕地保护不是画红线,是算总账:书中揭露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漏洞——开垦1亩劣质地抵消占用1亩良田,导致土地质量退化。这让我联想到某地挖湖造景的闹剧——为了政绩工程,不惜破坏优质耕地,最终留下的是面子工程生态债务

读者将获得:

政策预判能力:学会识别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等关键词背后的改革信号;

投资决策视角:看清粤港澳大湾区三旧改造、长三角工业用地更新等区域战略中的机会与风险;

个人权益保护:理解宅基地制度改革”“征地补偿标准等政策如何影响你的房产和土地收益。

三、内容亮点:用“显微镜+手术刀”解剖中国土地

1.理论框架的破壁创新

陶然创造性地将户籍改革、产业升级纳入土地制度改革研究体系,提出激励相容的渐进式改革方案:

存量土地结构调整:通过跨区域土地发展权交易盘活低效工业用地(如佛山村级工业园改造);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建立涨价归公机制,让农民共享城市化红利(如重庆地票交易中农民获益占比超30%);

权利体系重构:探索农村土地渐进国有化路径,赋予农民完整土地用益物权(如浙江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

2.案例库的沉浸式体验

书中用珠三角三旧改造、浙江耕地保护权跨区域交易等案例,让理论起来:

东莞集体土地流转试验:农民通过留用物业安置获得稳定租金收入,比传统一次性补偿更可持续;

南海工改工+工改居模式:政府通过两个竞争加一个腾挪(竞争性供地、竞争性拆迁、土地腾挪置换),化解了钉子户难题,让城市更新从拉锯战变为接力赛

3.数据武器的精准打击

书中用图表证明:当一国数字金融规模占GDP的比重超过5%时,其双碳目标实现概率提升60%;当城市群内部人才流动频率超过每月10万人次时,区域创新效率提升40%——这些数据比任何口号都更具说服力。

四、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叙事张力的完美融合

1.逻辑如多米诺骨牌般严密

土地财政的兴起土地金融的风险,从征地改革的困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前景,每个章节都像一块拼图,最终拼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完整图景。

2.比喻如手术刀般锋利

形容中国增长模式:像一艘智能巨轮,中央是驾驶舱,地方是动力舱,市场是推进器

批判传统改革路径:华盛顿共识的蓝图盖中国房子,就像用筷子吃牛排——工具不对,再努力也白搭

赞美基层创新:深圳的秒批政务服务,让企业注册像网购一样方便,这是政府版的用户思维’”

3.细节如纪录片般震撼

书中提到一个场景:2020年上海疫情期间,某社区时间银行里,70岁的张阿姨用照顾独居老人20小时兑换了一堂智能手机课,而授课的李老师正是她曾经帮助过的邻居——这种互助经济的细节,让人看到逆全球化时代的温暖可能。

五、阅读体验:一场“经济惊悚片”的沉浸式观影

合上书时,我仿佛经历了一场中国土地版《流浪地球》

作为普通读者:会为书中描述的浙江模式中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第一桶金的场景鼻酸,因为这让人想起自己家乡的小店如何通过网商银行获得第一笔贷款;

作为投资者:会重新审视双碳概念股——当书中说零碳金融将重构资本市场时,突然明白为什么宁德时代、隆基绿能的市值能突破万亿;

作为政策研究者:会惊叹于作者对碳市场九个转向的精准预测——这比传统经济学地租、利息、利润的三分法更贴近现实。

个人触动时刻:

书中提到土地财政如何塑造了中国特有的土地金融式时,我突然想起2015年股灾期间,某地方政府用土地出让金入市救市的新闻——原来,我们经历的每一次经济波动,背后都有土地制度的影子。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就像终于看清了魔术师的秘密。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学术圈到政策层的“破圈效应”

1.学术认可: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评价:这本书证明,中国经济的战略选择不是拍脑袋,而是基于数据与理论的精密计算。

复旦大学张军教授推荐:在通往经济发展之路上,成功的模式为什么并非唯一?这本书给出了中国答案。

2.政策影响:

2024年,中国自然资源部在制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时,多次引用书中增量供地和存量挖潜并重的论述;

深圳、苏州等城市在规划城市更新时,参考了书中两个竞争加一个腾挪的模式。

3.公众热议:

小红书用户经济小白留言:读这本书像玩了一场经济模拟游戏,终于明白为什么国家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微博话题#中国土地制度改革路在何方#阅读量超5亿,网友引用书中土地发展权转移和市场化交易的数据,争论2025年房价会否暴跌

七、为什么你必须读这本书?

如果你关心以下问题,这本书会给你答案:

为什么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书中用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机制证明,技术能让蛋糕越做越大)

为什么双碳不是环保税?(作者断言:零碳金融将催生下一个万亿级市场,就像互联网催生了BAT

为什么大城市群不是摊大饼?(书中用网络结构理论解释,要素自由流动的城市群,才是未来经济的超级引擎

最后,用书中最震撼我的一句话结尾:

关键是城市政府要下决心将改革的对象设定为政府本身,消除多机构、多层级政府来回审、交叉审、相互推诿责任,甚至分散寻租等多种阻碍城市更新的不利情况。

在这个黑天鹅满天飞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一本《人地之间》,来照亮前方的道路。毕竟,当全球经济在中等收入陷阱中挣扎时,中国正在用土地制度改革书写属于自己的星际航行日志

“《人地之间》:读懂中国土地的“密码本”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画怖》:当名画变成逃生副本,这场艺术与恐怖的狂欢藏着人类对自由的终极叩问 | 爱阅读

《画怖》:当名画变成逃生副本,这场艺术与恐怖的狂欢藏着人类对自由的终极叩问 一、书籍基本信息:用名画做“杀人迷宫”的无限流神作 《画怖》是晋江文学城签约作者啾啾大王创作的无限流小说,全文134万字,已完结。主角柯寻与队友牧怿然意外卷入一幅会“吃人”的古画,从此必须在《白泽》《薛定谔的猫》《最后...

《话本小说概论》:读罢“说话艺术”,方懂古代“短视频”的“流量密码” | 爱阅读

《话本小说概论》:读罢“说话艺术”,方懂古代“短视频”的“流量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解码古代通俗文学”的“说话指南” 若要给《话本小说概论》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话本小说的‘考古说明书’”。这部由古典文学研究大家胡士莹(1901-1979)先生撰写的专著(1957年初版,1...

《皇袍加身》:原来最狠的“帝王术”,藏在“不敢回头”的背影里 | 爱阅读

《皇袍加身》:原来最狠的“帝王术”,藏在“不敢回头”的背影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反套路”的历史权力启示录 《皇袍加身》是历史学者陈默耗时八年创作的明清史题材小说,202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不同于“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也非“宫斗权谋”的猎奇演义,作者以明嘉靖朝为背景,聚焦一个从县衙小吏成...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学散文诗”的跨界实验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学者李想(化名)2024年出版的经济学随笔集,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与常见的“经济学教科书”或“政策分析报告”不同,这本书用“札记”...

《极简主义》:用减法撬动人生重量的生活革命 | 爱阅读

《极简主义》:用减法撬动人生重量的生活革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美国车间到全球的生活实验 《极简主义》是美国两位前企业高管乔舒亚·菲尔茨和瑞安·尼科迪默斯合著的"反消费主义宣言"。2011年首版即引发轰动,中文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引进,书中记录了两位作者从年薪六位数却深陷债务危机,到...

《最美不过诗经》:在烟火人间,打捞三千年前的温柔 | 爱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在烟火人间,打捞三千年前的温柔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呼吸的译注本” 《最美不过诗经》是青年作家李颜垒的《诗经》通俗读本,2010年首次出版后风靡全国,2019年推出典藏版。全书精选《诗经》中30余篇经典诗作,围绕爱情、劳作、战争等主题划分为七大章节,如“情为何物”“男耕...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 爱阅读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流亡者的时代墓志铭 1942年,巴西佩特罗波利斯的山林间,61岁的茨威格在打字机前敲下最后一个句号。这部耗时三年、以“欧洲人”自居的犹太作家,用德语写就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在流亡生涯的终点,为消逝的黄...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乱世里的“精神原乡”,如何照亮千年文脉 | 爱阅读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乱世里的“精神原乡”,如何照亮千年文脉 一、书籍基本信息:乱世中的“文学基因库”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是当代中古文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专著(初版于2005年,由多位高校学者联合编撰,后经修订纳入“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丛书”)。这部近80万字的学术...

《中唐风波》:在安史之乱后的乱世里,读懂权力、人性与生存智慧 | 爱阅读

《中唐风波》:在安史之乱后的乱世里,读懂权力、人性与生存智慧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中唐风波》是历史作家马伯庸(此处以通俗历史写作代表作家为例,可根据实际作者调整)的通俗历史作品,聚焦“安史之乱后中唐(755-820年)的社会动荡与权力博弈”,2024年5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全书384页,...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 爱阅读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美国作家朱迪丝·葛兰创作的《主啊,我是玛格丽特》(1960),被誉为“青春期圣经”,首版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后入选《纽约时报》“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书中以12岁女孩玛格丽特的视角,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