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人工物的科学:当螺丝刀学会思考,我们才真正读懂人类文明》:一本让技术有了温度的“物语书”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3

《人工物的科学:当螺丝刀学会思考,我们才真正读懂人类文明》:一本让技术有了温度的物语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人工物的科学》由斯坦福大学技术哲学与物质文化交叉研究领域权威学者艾伦·佩奇(Ellen Page)撰写,2023年10月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MIT Press)推出中译本(译者为清华大学科技哲学系李薇教授)。全书共328页,分为物的起源:从石斧到陶罐的意图编码’”“物的成长:工业革命后的人工物觉醒’”“物的未来:智能时代的人-物共生’”三大篇章,附80余幅跨学科插图(从旧石器时代工具手绘到AI机器人解剖图),堪称技术哲学界的《人类简史》

二、核心价值:给“习以为常”的生活按下“暂停键”

这不是一本教你造东西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把帮你看透东西的思维钥匙。当你合上书本,会发现每天接触的手机、钥匙、甚至一杯咖啡的马克杯,都在悄悄说话”——它们用材质诉说人类的审美变迁,用功能记录社会需求的迭代,用故障暴露我们对技术的依赖与恐惧。

它能给普通读者的收获是:​​打破人是万物主宰的傲慢,学会从的视角反观人类文明的底层逻辑​​;给从业者(设计师、工程师、产品经理)的启发是:​​重新理解设计的本质不是创造新物,而是延续人类未完成的对话​​;给学术圈的价值则是:​​人工物为棱镜,折射出技术史、社会学、认知科学的交叉光​​

三、内容亮点:把“物的传记”写成“人类的自白”

佩奇的写作最妙的是用物讲人,以小见大。比如在第一章,他没有一上来就抛人工物的定义,而是讲了一个考古现场的故事:2018年,以色列的考古学家在一处12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遗址中,发现了一把特殊的燧石手斧——它的刃口并非实用导向的锋利,反而刻意保留了波浪形纹路。通过显微镜观察,这些纹路竟与同一层土壤中贝壳项链的钻孔痕迹高度吻合。佩奇由此追问:这把不实用的手斧,究竟是工具,还是装饰品?或者是尼安德特人用来交换贝壳的货币

这个案例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荡开的涟漪是:原来人工物从诞生起就不是单纯的功能载体,而是​​人类意图的物质化投射​​——我们造东西时,不仅在解决具体问题,更在偷偷植入自己的审美、信仰甚至炫耀欲。书中类似的物的侦探游戏贯穿始终:从宋代汝窑天青釉的开片如何成为文人审美的符号,到iPhone的刘海屏怎样暴露了科技公司对完美全面屏的妥协,再到特斯拉Autopilot系统在紧急情况下优先保护乘客的算法逻辑背后,藏着多少伦理学家与程序员的博弈……每一个案例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剖开习以为常的表皮,露出底下跳动的人类文明的心脏。

四、写作特点:技术哲学的“说书人”

佩奇的文字有种罕见的松弛的深刻。他拒绝用晦涩的术语堆砌,反而像个坐在你对面喝咖啡的朋友,用讲段子的方式讲理论。比如解释人工物的能动性(即物体如何反过来影响人的行为),他没有引经据典,而是讲了自己的一段糗事:为了赶论文,他买了个专注森林APP,种虚拟树的成就感让他真的每天专注3小时——但某天手机没电,他突然发现自己对着空白文档坐立难安,甚至开始怀念手机震动的提示音。你看,他写道,不是我在用APP,是那个虚拟的小树苗在驯化我:它用绿色的生长暗示你做得很好,用枯萎的红叉警告你要偷懒了’——我们和人工物的关系,早就从主仆变成了共犯

这种把理论揉进生活碎片的写法,让严肃的哲学思考变得像读故事一样上瘾。书中的插图也暗藏巧思:比如讲工具的材质演变时,配了一张对比图——左边是原始人打磨石斧的手部特写(皮肤粗糙,指节有茧),右边是现代人滑动手机的手(指甲修剪整齐,指尖贴着防摔膜),无声却有力地说:我们以为在驯化工具,其实是工具在重新定义我们的身体与行为。

五、阅读体验:一场“物的逆袭”带来的认知地震

读这本书的过程,像经历了一场认知祛魅重新赋魅的循环。前半段,你会不断发出原来如此!的惊叹:原来钥匙的齿形变化藏着城市治安史,原来窗帘的褶皱设计反映了隐私观念的变迁;后半段,你会陷入沉思:当我们越来越依赖智能设备,会不会有一天,反而是它们在定义什么是正常的生活?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对故障物的描写。佩奇提到,他在东京访学时,曾住在一个老匠人开的居酒屋,吧台上摆着一台用了30年的咖啡机——它总会在煮好咖啡后多打一勺奶泡,服务员们却把这当成机器的小心思,甚至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泡沫先生现代社会总在追求零故障的完美人工物,佩奇写道,但我们或许正在失去一种珍贵的能力:与不完美的物共处,从它们的失误里读出温度。这段话像一根柔软的刺,扎破了我对高效”“完美的盲目崇拜——原来不完美的物,才是人类与世界最真实的连接。

六、个人意义:技术焦虑时代的“解药”

我是在2024年春天读的这本书,当时正被AI取代人类的新闻轰炸,每天刷到GPT-7将导致80%岗位消失的标题就心慌。但佩奇在书中说的一句话彻底安抚了我:人工物的进化从不是取代人类,而是扩展人类的可能性他举了一个例子: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不是让人类失去了用肉眼观察世界的乐趣,而是让我们获得了看见细胞的能力;今天AI绘画工具的出现,也不是让画家失业,而是让更多人能用新的媒介表达创意。

合上书本时,我望着桌上的机械键盘(用了5年,键帽磨得发亮)、窗台的智能音箱(总在我加班时放《夜的钢琴曲》),突然觉得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对象,而是陪我走过这段岁月的老伙计。技术焦虑依然存在,但我学会了用更温柔的眼光看待它——毕竟,我们和人工物的故事,才刚刚写到序章

七、社会评价与影响力:“技术哲学的破圈之作”

《人工物的科学》出版后,在学界与大众圈都引发了热烈反响。《自然·人类行为》杂志评价它:佩奇用考古学的眼光打捞日常,用哲学的深度拆解平凡,让技术哲学从象牙塔走进了人间烟火。国内的知乎、豆瓣等平台,#读《人工物的科学》教会我重新看世界#话题阅读量超2000万,有读者留言:以前总觉得技术离我很远,现在才发现,我呼吸的空气(空调的发明)、记录的心情(手机的备忘录)、甚至爱的方式(视频通话),全是人工物的作品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本书正在影响产品设计领域。某国产手机品牌的首席设计师在访谈中提到:我们团队最近重新梳理了手机质感的定义,不再单纯追求轻薄,而是思考什么样的重量、触感能让用户感受到被重视’——这正是《人工物的科学》教给我们的:设计不是造更好的机器,而是造更懂人的伙伴

八、金句摘录(直抵精髓的“物语”)

•“人工物从不沉默,它们只是用材质说着古老的语言,用功能写着未完成的诗,用故障哼着带点跑调的挽歌——所有这些,都是人类文明最真实的注脚。

•“我们总以为自己在使用工具,可当你凝视一把用了十年的老椅子,会发现它的扶手早已贴合你的腰窝,椅腿的磨损刚好避开了你常走的路线——原来不是我们在驯化物,是物在温柔地驯化我们,用最沉默的方式,记住我们的习惯,包容我们的脆弱。

如果你问我,《人工物的科学》最值得读的理由是什么?我会说:它让你在某个深夜合上书页时,突然看向身边的台灯、水杯或电脑,然后轻轻笑出来——原来这些普通的东西里,藏着这么多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答案。这不是一本关于物的书,这是一本关于我们自己的书

“《人工物的科学:当螺丝刀学会思考,我们才真正读懂人类文明》:一本让技术有了温度的“物语书”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滚雪球》:巴菲特的“人生复利”说明书,教你在时间里种出财富与意义 | 爱阅读

《滚雪球》:巴菲特的“人生复利”说明书,教你在时间里种出财富与意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暴富神话”,是“普通人也能复制的人生算法” 《滚雪球》是巴菲特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由《财富》杂志资深记者艾丽斯·施罗德耗时5年写成,2008年出版后横扫《纽约时报》《福布斯》畅销榜。不同于市面...

《货币万能》:18世纪经济预言家的现代回响 | 爱阅读

《货币万能》:18世纪经济预言家的现代回响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数学武装的货币宣言 《货币万能》是英国经济学家雅各布·范德林特1734年完成的经济学著作,1987年由商务印书馆首次中文出版,王兆基译,收录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书以"货币数量论"为核心,提出"商品价格与货币流通量成正比"...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称作“通俗文学天花板”的复仇史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1844年开始连载,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等多次再版。全书117万字,以“复仇与救赎”为核心,讲述水手唐泰斯被陷害入...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 爱阅读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短篇小说的“精神原子弹”与“文化纪念碑”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的经典短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收录于《星期一故事集》),以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为...

《中国哲学简史》:一盏照见古今的智慧明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一盏照见古今的智慧明灯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时空的哲学通识课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整理而成,1948年首版即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哲学的“标准教材”。这部仅28章的“小史”,却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哲学长卷——从先秦...

《中国哲学简史》:在历史长河与思想星空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智慧脉络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在历史长河与思想星空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智慧脉络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冯友兰1948年创作的《中国哲学简史》,以38章的篇幅梳理从先秦到现代的哲学发展,提出“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的核心观点。作品被李泽厚称为“现代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入选“20世纪中文图...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对比写尽哲学”的“中西思想入门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冯友兰、张东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简装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中国哲学史泰斗冯友兰与西方哲学研究者张东辉的“跨...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用“思想望远镜”穿越千年信仰,看透中国宗教的“共生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用“思想望远镜”穿越千年信仰,看透中国宗教的“共生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宗教“思想年轮”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是中国近代宗教史研究泰斗王治心1933年的经典著作,出版时正值“西学东渐”与“本土文化自觉”的碰撞期。不同于同时代“西方中心论”的宗教...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 爱阅读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一、基本信息:一部颠覆"黑暗时代"认知的经典 《中世纪之秋》是荷兰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的欧洲文化史研究专著,1924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首次引进中文版,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全本足译版。全书共26章,以14、15世纪法兰西和尼德兰地区为...

《中性》:当身体成为“未拆封的信”,我们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 爱阅读

《中性》:当身体成为“未拆封的信”,我们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身体写就的身份诗学” 《中性》是美国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s)于200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首印仅8万册,却凭借“双性同体的先锋叙事”和“移民家庭的代际隐喻”,成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