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杀夫》:在乡土窒息牢笼里,撕开女性觉醒的血泪与勇气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8

《杀夫》:在乡土窒息牢笼里,撕开女性觉醒的血泪与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

《杀夫》是台湾作家李昂的经典长篇小说,初版于1983年,是台湾女性主义文学的里程碑之作,更被评论界称为用文字剖开乡土女性生存困境的锋利手术刀。全书240页,经典版本封面自带压抑与张力交织的气质”——深褐色底色上,用素描勾勒出昏暗的农家小屋,屋角藏着一把沾着泥土的镰刀,窗边有个模糊的女性剪影,下方用钢笔字写着当沉默被碾碎,当忍耐到极限,绝望里会开出反抗的花。自出版以来,该书引发广泛讨论,被译为英、法、日等多国语言,长期入选台湾文学必读书单,豆瓣评分8.0,评论区满是读得窒息又震撼”“看到女性觉醒的微光的共鸣。文学评论家陈映真评价其用最锋利的文字,撕开了乡土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让读者在疼痛里看见女性觉醒的可能,是华语女性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勇气之作

二、书籍内容

故事以20世纪50年代台湾偏远乡村为背景,聚焦在暴力与压迫中挣扎的女性林市:林市自幼父母双亡,被叔叔卖给老屠夫陈江水做老婆,从此陷入暗无天日的生活”——陈江水嗜酒如命,每次喝醉后就对林市拳打脚踢,把她当发泄工具;在村里,林市也被当作外人,村民们要么对她的遭遇视而不见,要么说女人就该忍;她想逃,却连村子的边界都找不到,只能在深夜里偷偷哭泣,把眼泪藏在枕头里。可压迫越重,反抗的种子越在她心里发芽:她开始偷偷观察陈江水的作息,记住他喝醉的时间;她会在砍柴时,把镰刀磨得格外锋利,握在手里的时间越来越长;她甚至在陈江水又一次施暴时,第一次躲开了他的拳头,眼神里多了从未有过的坚定。故事里没有华丽的觉醒,全是女性在绝境里的细碎反抗与血泪”——比如林市偷偷藏起一块干粮,想在逃跑时吃;她在磨镰刀时,手指被划破,却盯着流出的血,眼神越来越亮;她在村里听到其他女人说忍忍就过去了,第一次小声反驳为什么要忍。每个细节都藏着绝望与希望的碰撞,真实得让人心疼又震撼,像极了每个在压迫中想挣脱的女性

三、写作特点

李昂最厉害的本事,是能把女性的窒息感写得看得见、摸得着,像用文字给读者织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初读压抑,细品却能在网缝里看见反抗的光。比如写林市被家暴后的场景:月光从破窗纸里漏进来,落在林市的脸上,她的嘴角还肿着,渗着血。陈江水打着呼噜睡在旁边,酒气熏得她头晕。她慢慢抬起手,摸了摸嘴角的伤口,手指微微发抖,却没有哭——眼泪早就流干了。她盯着陈江水的脸,突然想起白天磨的镰刀,镰刀的寒光好像就在眼前晃,她的心跳越来越快,却第一次没了害怕,只有想逃的念头;再写她磨镰刀的片段:清晨的露水打湿了地面,林市蹲在灶台边磨镰刀,石头与刀刃摩擦的声音沙沙响,像心跳的声音。她把镰刀翻过来,看着刀刃上的寒光,突然想起陈江水打她时的样子,手不自觉地握紧了镰刀,指节泛白。邻居路过,问磨这么快干啥,她抬起头,第一次没躲开别人的眼神,小声说砍树,得快,声音里藏着连自己都没察觉的坚定’”。没有华丽的修辞,却用摸伤口”“磨镰刀这些小细节,让女性的痛与反抗触手可及,读者仿佛能站在那个破屋里、那个灶台边,连空气里的酒气露水的凉意都能感受到。另外,书中的语言满是锋利感,把乡村的压迫比作密不透风的墙,看不见光,却能让人窒息,把林市的反抗比作石缝里的草,再硬的地,也能钻出来,读起来像听女性的血泪独白,扎心又有力量。

四、阅读体验

我是在一个周末读这本书的,刚开始读时,心里堵得慌,看到林市被家暴、被村民冷漠对待,忍不住想为什么她不反抗。读到林市第一次躲开陈江水的拳头时,我突然坐直了身体,像自己也躲开了一拳;看到她磨镰刀眼神发亮时,我握着书的手都紧了,心里又紧张又期待。尤其是读到她反驳为什么要忍时,我突然想起之前看到的女性被家暴新闻,以前总觉得她们应该勇敢点,现在才明白不是不勇敢,是压迫太沉,连反抗的念头都需要勇气。合上书时,天已经黑了,我看着窗外的灯光,突然觉得这本书不是写过去的故事,是写每个在压迫中想挣脱的女性’”,心里又沉又暖——沉的是女性曾遭遇的苦难,暖的是反抗的种子永远都在。后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朋友,她说读完更懂女性互助的重要性,我才发现,这本书不仅让我们看见苦难,更让我们明白反抗与互助的意义

五、书籍核心价值

它最大的价值,是帮读者在女性的血泪里,读懂压迫与反抗,看见女性觉醒的力量’”。现在很多女性在生活里,依然会遇到隐性的压迫”——比如职场性别歧视”“家庭里的不平等分工,像林市一样,想反抗却又怕不合群’”。但这本书告诉你,反抗不是闯祸,是守住自己的底线;觉醒不是突然的爆发,是在细碎里慢慢积累的勇气’”:林市的反抗,从躲拳头开始;她的觉醒,从问为什么开始。读完你会明白,女性的力量,不是天生强大,是在绝境里也不放弃自己’”——就像林市说的为什么要忍?我想活着,想好好活着,这句话戳中了很多女性的心声,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女性权益与自我保护。此外,它还让读者关注隐性的压迫’”:书中村民的视而不见”“受害者有罪论,在当下依然存在,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提醒我们不要做冷漠的旁观者,要做女性的支持者’”

六、书籍内容亮点

最独特的是“‘以细节写反抗的呈现方式”——李昂从不刻意写林市的觉醒,却用小细节反抗的种子慢慢发芽:林市从默默忍受躲开拳头,从不敢说话小声反驳,从怕镰刀磨镰刀,每个小变化都像蝴蝶的翅膀,最终掀起反抗的风暴。比如林市第一次躲开拳头后,虽然还是会被打,却每次都试着躲;她第一次反驳后,虽然被村民指责,却下次还敢说。这些细节让觉醒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真实的行动,比任何华丽的觉醒都更有力量。另外,书中乡土社会压迫的剖析也很戳人:村民们的冷漠”“帮凶行为,不是天生坏,是被传统观念绑架,这种对环境的批判,让故事更有深度,提醒我们女性的觉醒,不仅需要个人的勇气,更需要环境的改变’”

七、个人与社会评价

从个人角度说,《杀夫》是我读懂女性压迫与反抗的钥匙。之前我总觉得“‘性别平等已经实现了,读完这本书才明白,还有很多女性在遭遇隐性的压迫,需要我们关注与支持。现在我会主动了解女性权益相关知识,看到女性被欺负的新闻,会试着不指责受害者,而是帮她们发声。这本书让我学会同理心看待女性的遭遇,用行动支持女性的反抗

从社会评价来看,《杀夫》是台湾女性主义文学的里程碑。作家龙应台评价李昂的《杀夫》,用最锋利的文字,撕开了乡土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让读者在疼痛里看见女性觉醒的可能,这种勇气,在当时的台湾文学里是开创性;文学评论家孟悦称其华语女性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它不仅写了一个女性的故事,更写了一代女性的困境与希望,为女性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就连《中国妇女报》都曾评论《杀夫》让我们明白,女性的觉醒不是突然的爆发,是在细碎里积累的勇气,这种勇气,在任何时代都需要被看见、被支持。在当下女性权益保护成为社会热点的时代,该书更被频繁提及,有博主称其了解女性困境的必读书,让你明白为什么要为女性权益发声’”,这种跨时代的共鸣,让它成为真正的文学经典

八、书籍与社会热点的关联

它正好戳中当下女性权益保护反家暴的社会热点。现在反家暴法已经实施多年,但家暴依然存在,很多女性像林市一样,怕被指责、怕没人帮,不敢反抗;同时,女性互助也成为社会倡导的重点,像女性安全小屋”“反家暴热线,都是为了给女性支持。而《杀夫》告诉大家,女性的反抗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需要自己的勇气,也需要别人的支持’”:如果当时村里有一个人帮林市,她的遭遇可能会不一样;如果现在我们能给遭遇家暴的女性一点支持,她们就能多一点反抗的勇气。另外,书中传统观念压迫的批判,也契合当下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趋势,提醒我们“‘女人就该忍’‘男主外女主内这些观念,都是压迫的帮凶,需要我们一起打破

九、书中经典句子分享

眼泪流干了,就不会再哭了;害怕到极致,就不会再怕了——我想活着,想好好活着,哪怕要用尽所有力气。

他们说女人就该忍,可为什么要忍?我也是人,我也想有不忍的权利,想有活下去的权利。

十、总结

《杀夫》不是一本只写杀夫的小说,是一本写透女性压迫与觉醒的血泪之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锋利的细节,把女性的痛与反抗写得入木三分;它没有说教,却用林市的故事,给了每个在压迫中想挣脱的女性”“勇气与希望。如果你想了解女性曾遭遇的困境,如果你想更懂为什么要为女性权益发声,如果你也想支持身边的女性,不妨在一个安静的下午,翻开这本书——跟着林市的脚步,在窒息的牢笼里,你会发现:女性的觉醒,从来都不是突然的爆发,是在血泪里积累的勇气;女性的反抗,也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是需要我们一起支持的希望而这份勇气与希望,正是这本书留给当下最珍贵的礼物。

“《杀夫》:在乡土窒息牢笼里,撕开女性觉醒的血泪与勇气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故论衡》:一把剖开“国学迷雾”的“学术手术刀” | 爱阅读

《国故论衡》:一把剖开“国学迷雾”的“学术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近代国学的“基石词典”与“思想手术刀” 《国故论衡》是近代国学泰斗章太炎(字枚叔)的经典学术专著(初版于1910年,后经修订收入《章太炎全集》),虽未单独成帙,却贯穿于《国粹学报》《菿汉微言》等代表作中。这部“隐形的国学百...

《海洋》:一本用浪花写就的“蓝色警报”与生命史诗 | 爱阅读

《海洋》:一本用浪花写就的“蓝色警报”与生命史诗 去年夏天,我在三亚潜水时,亲眼看见一片珊瑚礁像被抽干了颜色的画卷——原本斑斓的鱼群消失不见,只剩下灰白的珊瑚枝桠在海水中摇曳。上岸后,我盯着手机里拍的照片发愣,突然想起刚读完的《海洋》——书里有句话像根细针,狠狠扎进我心里:“​​我们总以为海洋...

《何以现代:来自西方的财政智慧》:解码现代国家成长的“财政密码” | 爱阅读

《何以现代:来自西方的财政智慧》:解码现代国家成长的“财政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轻量级却“重磅”的财政政治学著作 《何以现代:来自西方的财政智慧》由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刘守刚撰写,2023年7月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全书仅十余万字,却以“税收国家—生产国家—福利国家”三阶段模型为骨架,...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当“和谐”不再是“自由的代价”,我们终于读懂了生活的“平衡术” | 爱阅读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当“和谐”不再是“自由的代价”,我们终于读懂了生活的“平衡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社会观察家”的“平衡哲学”手记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出版于2020年,作者是美国社会哲学家、社区研究专家玛雅·辛格(MayaS ingh)。这部被译为8种语言的著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华盛顿选集》:解剖美国国父思想的政治圣经,在权力迷雾中寻找共和密码 | 爱阅读

《华盛顿选集》:解剖美国国父思想的政治圣经,在权力迷雾中寻找共和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演讲与书信铸就的建国纲领 1789年,乔治·华盛顿在就任美国首任总统前,系统整理其政治思想与治国理念,形成《华盛顿选集》。这部被美国国会图书馆称为"美国政治思想的《圣经》"的著作,1983年由商务印书...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 爱阅读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思想警钟” 《华氏451度》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的反乌托邦经典,1953年出版后轰动全球,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英语小说”,被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5000万册。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2019...

《活受罪》:当“正常生活”变成“精神刑具”,我在字缝里找到了“自救指南” | 爱阅读

《活受罪》:当“正常生活”变成“精神刑具”,我在字缝里找到了“自救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代青年的“精神解剖书”,现象级社会派小说 《活受罪》是85后作家“陈默”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社会观察”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隐喻性——灰扑扑的写字楼玻璃上,映着一个佝偻的身影(西...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 爱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一、书籍的核心价值:一剂治愈“爱情虚无症”的文学疫苗 在这个“速食爱情”泛滥的时代,马尔克斯用《霍乱时期的爱情》为我们注射了一针直抵灵魂的疫苗。它不是教你如何“脱单”的恋爱指南,而是一面照见爱情本质的魔镜——书中穷尽人类爱...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一、书籍基本信息:复仇文学的"百科全书"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雨果称为"通俗小说的天花板"。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插图本,用300余幅原版铜版画将伊夫堡监狱的潮气、基督山岛的宝藏永久封存,让19世纪的复...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 爱阅读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嫉妒》是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1957年创作的中篇小说,2007年由译林出版社引进中文版,译者李清安。这部被博尔赫斯盛赞“将小说带回史诗源头”的作品,以热带种植园为舞台,通过隐形丈夫的视角,记录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