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人有人的用处》:在控制论的齿轮里执火把的维纳,用信息熵拆解人性的技术密码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8

《人有人的用处》:在控制论的齿轮里执火把的维纳,用信息熵拆解人性的技术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人有人的用处》是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于1950年出版的控制论奠基作,中译本以陈步2024年译本(商务印书馆)最为权威,附张卜天导读,豆瓣评分9.3分。全书以人类在技术系统中的不可替代性为轴心,通过控制论原理+社会案例+伦理批判构建人机关系革命的全景图,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解构技术对人类的替代焦虑,传递人不是机器的附庸,而是信息系统的设计者与守护者;真正的技术文明,需要从控制论的裂缝中校准方向的信念。正如维纳所言:信息是生命的血液,而人类是唯一能为信息注入意义的造血干细胞。

二、内容亮点:细节中的控制论革命

1.信息熵与生命秩序:从热力学死亡意义生成的跳跃

经典场景:

维纳用麦克斯韦妖思想实验比喻信息价值:你说熵增是必然,我偏要问为何生命能逆熵’——这如同用放大镜观察细胞,最终发现秩序是信息的投影。这种将抽象理论具象化为科学史的解法,比纯技术著作更鲜活。

现实投影:

书中暗藏的信息伦理理论,暗合当下大数据杀熟的困境——当算法用用户画像操纵选择,我们是否也成了维纳的继承者,在效率与自由的迷雾中寻找平衡?

2.自动机的社会隐喻:从机械奴隶协作网络的思维范式

具体案例:

维纳提出工业社会的反馈机制你说流水线提高效率,我偏要拆解为工人与机器的舞蹈’——这如同用乐高搭工厂,最终发现协作是生产力的骨架。这一论证比现代管理学早一个世纪。

跨时代预言:

他指出技术时代的控制困境,暗合当下AI监控与隐私的焦虑——当摄像头用面部识别构建数字牢笼,我们是否也成了维纳的继承者,在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中寻找自由?

3.配角群的技术镜像

图灵的机器能否思考

维纳调侃传统AI观:你们说计算机能计算,却忘了计算本身是人类的发明——这如同用地图指路,却把地图当成了地形。

香农的信息论

他既继承又批判:香农说信息是概率,却未提供如何为信息赋灵的指南——这如同用望远镜看星星,却把望远镜当成了宇宙。

三、写作特点:数学严谨与诗意的控制论交响

1.概念的狂欢与现实的刺痛

反讽艺术:

传统工程师像老茶客,总说我优化了系统,却拿不出让人喝上的茶杯。维纳将技术决定论的空泛比作裁缝的玄学,辛辣中带着技术反思。

人文关怀:

他同时强调:控制论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人机共生的指南’——从工厂到家庭,每次技术突破都在用信息语言讲述我们是谁的故事。

2.跨学科的思维盛宴

生物学与工程的碰撞:

从分析神经脉冲到批判军备竞赛,维纳将生物反馈、工程控制与社会批判熔于一炉。例如,他指出负反馈不仅是自动控制原理,更是社会稳定器的隐喻。

四、阅读体验:在控制论的迷宫中执火把

初尝:烧脑与震撼并存。维纳对信息熵的推演,如同跟着他走进技术的密室,每翻一页都需调整认知框架。

再品:醍醐灌顶。当读到他对自动机社会隐喻的阐述时,仿佛看见他举着火把,照亮技术的阴影:你们用效率筑墙,却忘了本身是信息的投影。

回味:细思极恐。合上书时,维纳那句信息是生命的血液会让你突然意识到:我们何尝不是自己技术的维纳,在拆解系统时,也在重构人性的地图?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

读者评价:

豆瓣热评:维纳的《人有人的用处》像一把技术的手术刀,精准切开算法的伪装。虽然有些段落像天书,但那种不破不立的勇气,比许多现代科技著作更动人。

学术反响:

被列为20世纪控制论革命经典,其信息熵理论影响香农、西蒙等学者。2024年商务印书馆再版时,学者称其为人机关系的预言书

经典语录:

信息是生命的血液,而人类是唯一能为信息注入意义的造血干细胞。(维纳论信息本质)

技术不是目的,而是人类延伸自我的手术刀。(维纳论技术伦理)

六、个人意义:在技术焦虑时代重拾人的主体性

读《人有人的用处》时,我正陷入AI取代人类的恐慌。维纳对自动机社会隐喻的分析,让我想起自己曾因算法推荐丧失选择权的瞬间。当看到他指出真正的技术文明,不是让机器模仿人,而是让人设计更人性化的系统时,我突然明白:真正的创新,不是与机器赛跑,而是用控制论为技术注入灵魂。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人机共生如何可能的重新认知。

结语

《人有人的用处》不是枯燥的技术手册,它更像一场20世纪的技术革命宣言”——维纳用数学严谨与诗意,将技术的牢笼掀开,又用信息火种点燃现实的土壤。在这个算法统治认知人性异化交织的时代,它提醒我们:技术的真容,不在代码的沙堆里,而在敢于直面信息本质的勇气中;不在机器的齿轮里,而在与人性共舞的真诚中。正如维纳在书末的呐喊:拆掉认知的牢笼,让技术回归它本来的模样——与灵魂共呼吸,与生命共生长!

“《人有人的用处》:在控制论的齿轮里执火把的维纳,用信息熵拆解人性的技术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 爱阅读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拥有15年婚姻家庭咨询经验的李念老师,2025年1月由暖光出版社推出,全书320页,封面设计特别戳人——不是常见的“浪漫情侣照”,而是一对夫妻的手:左手是妻子带着婚戒的手,指尖沾着面粉(像是刚揉完面团)...

《饥饿的毛毛虫》:在虫茧里,我们读懂“成长”的温柔密码 | 爱阅读

《饥饿的毛毛虫》:在虫茧里,我们读懂“成长”的温柔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全球宝宝的“生命启蒙圣经” 《饥饿的毛毛虫》是美国绘本大师艾瑞·卡尔(Eric Carle)的经典代表作,1969年出版后风靡全球,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儿童绘本”,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每个孩子必读...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 爱阅读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印度圣殿到诺贝尔奖台的诗性革命 《吉檀迦利》是印度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910年创作的抒情诗集,1912年由英国伦敦印度协会首次出版英文版,1913年泰戈尔凭借此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全书以"献...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表象世界的哲学手术刀 叔本华的这部哲学巨著像一把锋利的冰锥,1818年首次出版便刺穿了康德哲学的华丽帷幕。这位柏林大学教授用德语写就的"痛苦宣言",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的温床拽进意志的深渊,被尼采称为"欧洲精神的地震仪",...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 爱阅读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去年深秋,我在加班到凌晨的地铁上刷到这本书的试读片段,立刻被吸引住了:“你不是玻璃心,是还没找到自己的‘情绪锚点’。”那一刻,我盯着手机屏幕,想起上周因为同事一句“你这个方案不行”,躲在卫生间哭了半小时的自己——...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哲学通史 《中国哲学史》由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撰写,初版于1934年,历经多次修订,2023年最新版由商务印书馆推出。这本书颠覆了传统哲学史“编年体+学派简介”的刻板写法,以“问题意识”为经线、“思...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黑死病与大航海之间的“经济变奏曲”,如何解码现代欧洲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黑死病与大航海之间的“经济变奏曲”,如何解码现代欧洲的“基因密码”?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汤普逊”与中世纪欧洲商队骆驼商队的《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跨国公司宣布全球供应链重组”的新闻发呆。20世纪中叶的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史学家查尔斯·汤普逊...

《资本主义发展论》:斯威齐的“资本解剖刀”,如何剖开资本主义的“成长密码”与“矛盾基因”? | 爱阅读

《资本主义发展论》:斯威齐的“资本解剖刀”,如何剖开资本主义的“成长密码”与“矛盾基因”?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斯威齐”与“19世纪末美国铁路网”的《资本主义发展论》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互联网巨头垄断被反垄断调查”的新闻发呆。21世纪的我们总在讨论“平台经济”“资本无序扩张”,但在美国马克思主...

《自卑与超越》:从“自我否定”到“生命突围”,阿德勒给普通人的“心理自救指南” | 爱阅读

《自卑与超越》:从“自我否定”到“生命突围”,阿德勒给普通人的“心理自救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灵鸡汤”,是“自卑者的生存地图”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经典著作,1932年出版后被译成3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1000万册,被称为“个体心理学的奠基...

《自由选择》:一部解锁“个人与市场关系”的理性启蒙书 | 爱阅读

《自由选择》:一部解锁“个人与市场关系”的理性启蒙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自由选择》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与妻子罗丝·弗里德曼联合撰写的经典著作,1980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50万册,被读者称为“用通俗语言读懂市场经济的入门钥匙”。全书以“自由选择是经济繁荣与个人幸福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