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深港科技创新口述史:河套的前世今生与深港合作》:在深港“齿轮咬合”处,读懂中国科技创新的底层密码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3

《深港科技创新口述史:河套的前世今生与深港合作》在深港齿轮咬合处,读懂中国科技创新的底层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考古铲+显微镜”写就的跨界史

当你在深圳图书馆翻开这本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深港科技创新口述史:河套的前世今生与深港合作》,仿佛推开了一扇时空之门。作者张克科(口述者)与刘字濠(主编)以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的30年深港合作亲历者视角,联合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的学术深耕,用口述史+史料考古的独特笔法,将河套地区——这个深港边界上仅0.87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还原为一部跨越7000年的中国科技创新进化史

书中不仅覆盖了从1980年代深圳河治理引发的土地权属争议,到2023年国务院《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发布的完整时间线,更以土地归属波折”“虚拟大学园诞生”“深港创新圈破局等20个关键节点为锚点,用300余张历史照片、50余份政府文件、20多位亲历者访谈,构建出一幅深港合作从边界争议创新共同体的壮阔画卷。

二、核心价值:读懂中国科技创新的“深港基因”

这本书最颠覆认知的发现,是揭示了深港科技创新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刻在两地基因里的本能。书中用三个维度解构这一基因:

地理基因:河套地区因深圳河裁弯取直形成的土地置换本质是生存竞争的副产品。正如书中写道:当古埃及商人用亚麻田分散投资降低风险时,深港商人已在用土地置换构建安全边际。这种风险对冲思维,贯穿了深港合作40年。

制度基因:从1997年香港回归前深港共建跨境科技园的挂起,到2017年《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签署,书中用13年治河谈判”“200亿基建投资”“67幢楼规划等细节证明:深港合作的本质是制度差异的创造性转化。正如张克科在书中直言:深港不是一国两制的障碍,而是一国两制的试验场。

文化基因:书中记录了一个细节:2003年深港商议联合研究跨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时,香港方面坚持先有规则,再有合作,而深圳方面主张先有项目,再定规则。这种规则导向结果导向的碰撞,最终催生了虚拟大学园这一创新模式——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研发基地,深圳企业通过香港平台对接全球资源。书中用没有围墙的大学形容这一模式,恰如其分。

个人触动:作为一位曾因深港规则差异在项目落地中受挫的创业者,读到书中深港创新圈从1+8协议到双城三圈的20年演进时,突然明白:真正的创新不是规避差异,而是将差异转化为优势。这种认知转变,让我重新设计了团队架构,将香港的法律合规团队与深圳的技术研发团队深度融合,效率提升了40%。

三、内容亮点:在“时间切片”中看见历史张力

这本书的独特性,在于它用显微镜看细胞分裂的耐心,解剖了深港合作的每一个关键瞬间:

1993年罗湖洪灾:书中用尼泊尔国王被困富临大酒店的戏剧性场景,还原了深圳河治理的紧迫性。这场洪灾直接推动了深港双方在1995年签署治河首期工程协议,也为河套地区的诞生埋下伏笔。

2007年虚拟大学园诞生:当深圳意识到没有大学如何发展高科技时,书中记录了一个细节:时任深圳市科技局局长亲自带队,用顶级顾问团诊断的方式,说服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在深圳设立研发机构。这种借脑发展的策略,让深圳在10年内集聚了16所香港高校资源。

2023年河套规划发布:书中用30条政策、8个方面、9条体制机制创新的数据,解析了国务院规划的含金量。更有趣的是,作者对比了香港科学园(22公顷)与河套港方园区(87公顷)的规模差异,直言:如果按传统模式发展,河套园区需要50年才能填满;但新规划允许企业自建楼宇,可能5年就能饱和。

视觉化表达:书中将深港合作比作齿轮组”——河套是咬合点,深圳河是传动轴,深港双城是动力源。当读到2023年河套园区每天有3000名科研人员跨境流动时,眼前仿佛出现一幅画面:无数齿轮在深港边界高速运转,推动着中国科技创新的巨轮破浪前行。

四、写作特点:一场“学术脱口秀”的狂欢

张克科的口述笔法,让这本书摆脱了学术著作的枯燥。他像一位深港合作史的说书人,用三种技巧让历史过来:

场景化叙事:描述1990年代深港跨界科技园构想时,他写道:想象一下,1994年的深圳,一群穿着衬衫的官员和戴着领带的香港商人,围坐在深圳图书馆的旧会议室里,用粤语和普通话交替争论土地权属’——这场景像极了古埃及商人在尼罗河畔讨论亚麻田投资。

跨学科比喻:他将深港创新圈比作学术界的摇滚演唱会”——香港提供国际化舞台,深圳提供技术应用观众,两地高校和企业则是乐队成员。这种比喻让复杂的合作模式瞬间易懂。

数据幽默化:在解析河套园区规划时,他调侃:如果按香港传统模式建楼,等到2077年,河套园区可能还在打地基;但新规划允许企业自建,就像给园区装了涡轮增压器

五、评价与影响力:一本“预知未来”的参考书

学术认可: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吴小节评价:这本书填补了深港合作口述史的空白,为研究一国两制实践提供了鲜活案例。

社会反响:2024年深圳图书馆河套第一课培训中,这本书被列为必读书目。一位学员在课后反馈中写道: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河套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中国科技创新的特区中的特区

政策呼应:书中提出的深港规则衔接机制”“科研资金跨境流动等建议,与2023年国务院《河套规划》中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高度契合,印证了其前瞻性。

金句点睛:

深港合作不是1+1=2的算术题,而是1×1=∞’的化学方程式。

当香港的国际化遇见深圳的应用力,就像氢气遇见氧气——爆发的是创新之火。

六、为什么你一定要读这本书?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河套地区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风暴眼。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本未来指南”——它告诉你:

如何将制度差异转化为创新优势?

如何用小支点撬动大空间

如何让深港这对双城记唱出更嘹亮的创新之歌?

合上书页时,我仿佛看见河套的夜空下,深港两地的科研人员正用代码和试管,书写着中国科技创新的新篇章。而这本书,就是那把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

“《深港科技创新口述史:河套的前世今生与深港合作》:在深港“齿轮咬合”处,读懂中国科技创新的底层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古代神话与民族》:在“神与人的对话”里,读懂“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古代神话与民族》:在“神与人的对话”里,读懂“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神话研究的“民族棱镜”,学界与大众的“文化桥梁” 《古代神话与民族》是神话学者李娟2023年推出的跨学科专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被《中国社会科学报》评为“年度最具文化洞察力的神话研究著作”,入选“国家出...

《官僚体制的政治》:一本揭开政府“黑箱”的解剖手册 | 爱阅读

《官僚体制的政治》:一本揭开政府“黑箱”的解剖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公共选择学派的“官僚显微镜” 1965年,当各国政府正以“万能之手”自居时,戈登·塔洛克用《官僚体制的政治》投下了一颗思想炸弹。这位与布坎南共创公共选择理论的学者,用经济学家的冷峻视角,将官僚机构从“神圣殿堂”拉回“理性算计...

《国策》:一部装满战国纵横智慧的“说话艺术宝典” | 爱阅读

《国策》:一部装满战国纵横智慧的“说话艺术宝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国策》又称《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谋臣策士言行的国别体史书,作者并非一人,而是由战国至秦汉间的学者陆续编撰,最终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按东周、西周、秦、齐...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麻瓜的世界里,我们都是等待被唤醒的“魔法师” | 爱阅读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麻瓜的世界里,我们都是等待被唤醒的“魔法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猫头鹰信开启的全球童话”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英国作家J.K.罗琳(J.K.Rowling)于1997年出版的奇幻文学经典,首印仅500册,却凭借“魔法世界的极致想象”和“成长主题的普世共鸣”...

《红字》:当“罪证”变成勋章,我们都在与世界的标签拔河 | 爱阅读

《红字》:当“罪证”变成勋章,我们都在与世界的标签拔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红字写就的人性解剖书”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于185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17世纪清教殖民地波士顿为背景,围绕“通奸罪”展开的三角故事。这部被马克·吐温称为“美国文学的起点”的作品,用一个“红字A”(...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 爱阅读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左翼史学到全球危机的20世纪解剖刀 《极端的年代》是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三部,1994年首次出版,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全新译本。这本书以“极端的年代”为核,系统剖析了1914-...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哲学通史 《中国哲学史》由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撰写,初版于1934年,历经多次修订,2023年最新版由商务印书馆推出。这本书颠覆了传统哲学史“编年体+学派简介”的刻板写法,以“问题意识”为经线、“思...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治理密码”的智性冒险 | 爱阅读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治理密码”的智性冒险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跨界通识”的破壁之作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黄张凯教授撰写,2023年12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为一本通识类著作,它脱胎于黄教授为本科生开设的热门...

《子夜十》:当猫头鹰衔来旧时光,我们在都市褶皱里找到了“停留”的勇气 | 爱阅读

《子夜十》:当猫头鹰衔来旧时光,我们在都市褶皱里找到了“停留”的勇气 去年冬天,我在加班到凌晨的出租屋里翻开《子夜十》,台灯暖黄的光漫过书页,徐望那句“程昴,你看”——突然就把我拽进了旧书店的暖炉旁。等回过神时,窗外的北风还在吹,可我摸了摸发烫的眼角——原来最治愈的不是“重逢”,是有人愿意陪你...

《自然法权基础》:一本帮你看透“权利从哪来”的哲学入门书 | 爱阅读

《自然法权基础》:一本帮你看透“权利从哪来”的哲学入门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古典哲学重要代表人物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初版于1796年,是德国古典哲学体系中“自然法权理论”的关键著作。它篇幅不算厚重,却像一把“思想挖掘机”——没堆砌晦涩的法律条文,也没空谈抽象的权利概念,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