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虚构和预测》:一场拆解“真假滤镜”的认知祛魅游戏 | 爱阅读
《事实、虚构和预测》:一场拆解“真假滤镜”的认知祛魅游戏
去年冬天重读古德曼的这本书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专家预测明年房价暴跌”的新闻发呆——明明上周还有报道称“刚需支撑房价稳定”,到底该信哪个?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雪正落在街角的报刊亭上,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每天都在玩的“事实-虚构”二元游戏,可能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作为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的双料大师,古德曼的这部写于1955年的小书,远不是“认知论入门”那种温和的科普。它更像一把锋利的思维手术刀,划开了“事实是客观的”“虚构是虚假的”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标签,露出藏在底层的真相:所谓“事实”与“虚构”,不过是我们用不同“范畴滤镜”切割现实的产物;而“预测”的可靠性,也远不如我们以为的那么“科学”。
一、核心价值:给认知装一台“滤镜检测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做无数次“这是事实/虚构”的判断:刷到的社会新闻、看到的统计数据、听到的专家预测……但古德曼的《事实、虚构和预测》会告诉你:这些判断可能都踩了同一个坑——我们默认存在一套“纯粹的事实”,可以用“客观逻辑”直接推导,却忽略了所有认知都依赖隐含的“范畴预设”。
它的核心价值,是帮读者打破“事实-虚构”的二元幻觉,建立一套“认知祛魅”的思维工具。
举个书里的经典案例:假设你有一堆绿宝石,每天观察它们的颜色,用“绿”(green)来描述。古德曼突然问你:“如果有一天,这些宝石在波长500-550纳米时呈现绿色,但在另一种可能的世界(他称为‘Grue世界’)中,波长500-550纳米的宝石会在时间t之后变成蓝色(bleen),而我们从未观测过t之后的情况——那你现在说‘这些宝石是绿的’,和说‘这些宝石是Grue的’有什么区别?”
这个被称为“绿蓝悖论”(GrueParadox)的思想实验,彻底动摇了传统归纳法的根基:我们以为“过去一直如此=未来也会如此”,但其实“绿”和“Grue”的区分,本质上是我们用“时间切片”(现在vs未来)和“波长范围”(500-550nm)这两个预设范畴切割的结果。没有“纯粹的事实”,只有“被范畴定义的事实”——就像用红色玻璃看世界,一切都会发红,但我们误以为是世界本身是红的。
这种思维转换的“实用性”藏在日常里:当我看到“某机构预测某药物有效率90%”的新闻时,不再急着相信,而是追问:“他们的实验样本是随机选取的吗?”“‘有效’的定义是否排除了个体差异?”“有没有可能像‘Grue’一样,他们用了一个隐藏的范畴(比如‘健康人群优先入组’)来定义‘有效’?”古德曼教会我的,是用“范畴探照灯”照亮“事实”的生产过程——就像拆开一个玩具,看看里面的齿轮是怎么转的。
二、内容亮点:用“思想实验”撕开认知的“皇帝新衣”
很多人对哲学望而却步,觉得“太抽象”。但《事实、虚构和预测》的妙处在于,古德曼能把最晦涩的认知论命题,变成像“绿蓝悖论”这样让人拍案叫绝的思想实验。
比如他对“投射”(Projection)的分析——这是全书最颠覆的概念之一。简单说,“投射”就是我们从“已观察到的A具有属性P”,推断“未被观察到的A也具有属性P”的过程(比如“我见过的乌鸦都是黑的,所以所有乌鸦都是黑的”)。但古德曼指出:“投射”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而是被我们的“认知习惯”和“语言范畴”绑架的过程。
他用“鸭-兔错觉”做类比:同样的线条,你看到鸭子还是兔子,取决于你先入为主的“认知框架”;同样一组数据,你说“支持某政策有效”还是“显示政策失败”,取决于你选择用“经济增长率”还是“失业率”作为“投射范畴”。更绝的是,他提出“没有中立的观察”——我们以为是“客观记录”的“事实”,其实已经被我们的预期和范畴“染色”了。就像用红色滤镜拍照片,照片里的世界是红的,但我们误以为是世界本身红。
另一个让我击节赞叹的细节,是古德曼对“虚构”的重新定义。他反对把“虚构”等同于“虚假”,反而认为:虚构是人类认知的“实验室”——我们在小说、神话里创造的“龙”“时间旅行”,本质上是用“反事实假设”测试现实的边界。比如《西游记》里“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看似荒诞,却隐含着人类对“权力反抗”“自由突破”的永恒思考。读到这里时,我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总被家长说“看闲书没用”,但古德曼的理论像一记重锤——虚构不是“逃避现实”,而是“预演现实”的思维工具。
三、阅读体验:像在思想的迷宫里玩“找不同”
初读《事实、虚构和预测》绝对算不上“轻松”。古德曼的语言带着分析哲学特有的精确感,句子短而密,还常蹦出“范畴”“投射”“反事实”等专业术语。但坚持过前两章,你会发现他其实是个“隐藏的游戏设计师”。
他会用“扑克牌”打比方:“识别一张牌是红桃A,不是靠‘逻辑推导’,而是靠你已经掌握了‘红桃’‘A’‘红色’这些范畴”——这其实是在说“认知依赖预设”;他会用“积木”类比“投射”:“你用红色积木搭房子,是因为你之前用红色积木搭过稳定的结构,但这不代表蓝色积木搭不出房子”——这是在提醒“经验不能保证未来”;甚至在讨论“虚构”时,他说:“小说里的‘如果’,是现实世界的‘平行实验场’”——这是在说“虚构是认知的预演”。
这种“严谨论证+生动类比”的反差,让阅读过程像在玩一场高智商的“找不同”游戏:前半段你可能被绕得晕头转向(比如“绿蓝悖论”到底在说什么),但当你突然“get”到某个点(比如意识到“绿”和“Grue”的区分有多荒诞),会忍不住拍大腿喊“原来如此!”
我有次在咖啡馆读到“我们所相信的‘事实’,不过是穿着‘客观’外衣的‘范畴预设’”,抬头看见邻桌两个小孩在争论“云是棉花糖做的”还是“水蒸气凝结的”。他们一个用童话范畴,一个用科学范畴,却都在认真“解释”云的本质——那一刻,我突然懂了古德曼的意思:没有绝对的“正确范畴”,只有更适合具体情境的“认知工具”。
四、评价与影响力:认知科学的“隐形基石”
《事实、虚构和预测》的价值,远不止于“一本经典”。作为分析哲学与认知科学的重要桥梁,它深刻影响了20世纪至今的多个领域:
科学哲学:古德曼对“归纳问题”的重新诠释,直接启发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后者认为“科学不是确认事实,而是不断证伪假设”;
认知科学:他的“范畴预设”理论,为“框架效应”(FramingEffect)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述(比如“挽救200人”vs“66%概率全部死亡”)会导致不同决策,本质就是“范畴选择”的差异;
人工智能:在机器学习领域,“数据偏见”问题(比如人脸识别对特定肤色的误判)常被归因于“训练数据的范畴偏差”,而这正是古德曼“认知依赖预设”理论的现代演绎;
公众认知:在“后真相”时代,“事实核查”成了热门话题,但古德曼提醒我们:核查“事实”前,先核查“核查者的范畴”——比如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差异,可能源于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关键范畴”(如“经济影响”vs“人权问题”)。
《科学美国人》曾评价:“古德曼的这本书,是每个想理解‘我们如何知道我们知道’的人的必读书目。”而豆瓣上一位读者的留言更戳心:“读这本书前,我以为自己在‘追求真相’;读完后才明白,我只是在‘用一套范畴打败另一套范畴’。”
最后想说:它教会我“真相是流动的,而思考是自由的”
合上《事实、虚构和预测》时,我总会想起古德曼在结尾说的那句话:“我们永远无法跳出自己的认知框架,但我们可以学会换不同的框架看世界。”
这本书没有给我“如何分辨真假”的标准答案,却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清醒地提问”——它让我不再执着于“这是不是事实”,而是问“我用了什么范畴定义它?”;它没有解答“虚构有没有用”,却让我相信“虚构是思维的翅膀,能带我们飞到现实之外的地方”。
在这个“反转新闻”频出、“专家预测”屡翻车的时代,古德曼的思想像一面照妖镜——它照出了我们“迷信事实”的傲慢,也照见了“拥抱不确定性”的勇气。
如果你也曾困惑“为什么总在‘事实’里迷路”,如果你也想摆脱“非黑即白”的认知陷阱,不妨翻开这本“认知祛魅之书”。它或许不会让你立刻“看透一切”,但一定会让你“更会思考”——而这,或许是比“知道真相”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