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事实、虚构和预测》:一场拆解“真假滤镜”的认知祛魅游戏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事实、虚构和预测》:一场拆解真假滤镜的认知祛魅游戏

去年冬天重读古德曼的这本书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专家预测明年房价暴跌的新闻发呆——明明上周还有报道称刚需支撑房价稳定,到底该信哪个?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雪正落在街角的报刊亭上,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每天都在玩的事实-虚构二元游戏,可能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作为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的双料大师,古德曼的这部写于1955年的小书,远不是认知论入门那种温和的科普。它更像一把锋利的思维手术刀,划开了事实是客观的”“虚构是虚假的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标签,露出藏在底层的真相:​​所谓事实虚构,不过是我们用不同范畴滤镜切割现实的产物;而预测的可靠性,也远不如我们以为的那么科学​​

一、核心价值:给认知装一台“滤镜检测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做无数次这是事实/虚构的判断:刷到的社会新闻、看到的统计数据、听到的专家预测……但古德曼的《事实、虚构和预测》会告诉你:这些判断可能都踩了同一个坑——我们默认存在一套纯粹的事实,可以用客观逻辑直接推导,却忽略了​​所有认知都依赖隐含的范畴预设​​

它的核心价值,是帮读者打破事实-虚构的二元幻觉,建立一套认知祛魅的思维工具。

举个书里的经典案例:假设你有一堆绿宝石,每天观察它们的颜色,用绿(green)来描述。古德曼突然问你:如果有一天,这些宝石在波长500-550纳米时呈现绿色,但在另一种可能的世界(他称为Grue世界)中,波长500-550纳米的宝石会在时间t之后变成蓝色(bleen),而我们从未观测过t之后的情况——那你现在说这些宝石是绿的,和说这些宝石是Grue的有什么区别?

这个被称为绿蓝悖论(GrueParadox)的思想实验,彻底动摇了传统归纳法的根基:我们以为过去一直如此=未来也会如此,但其实绿Grue的区分,本质上是我们用时间切片(现在vs未来)和波长范围(500-550nm)这两个预设范畴切割的结果。​​没有纯粹的事实,只有被范畴定义的事实​​——就像用红色玻璃看世界,一切都会发红,但我们误以为是世界本身是红的。

这种思维转换的实用性藏在日常里:当我看到某机构预测某药物有效率90%的新闻时,不再急着相信,而是追问:他们的实验样本是随机选取的吗?”“‘有效的定义是否排除了个体差异?”“有没有可能像Grue一样,他们用了一个隐藏的范畴(比如健康人群优先入组)来定义有效古德曼教会我的,是用范畴探照灯照亮事实的生产过程——就像拆开一个玩具,看看里面的齿轮是怎么转的。

二、内容亮点:用“思想实验”撕开认知的“皇帝新衣”

很多人对哲学望而却步,觉得太抽象。但《事实、虚构和预测》的妙处在于,古德曼能把最晦涩的认知论命题,变成像绿蓝悖论这样让人拍案叫绝的思想实验。

比如他对投射(Projection)的分析——这是全书最颠覆的概念之一。简单说,投射就是我们从已观察到的A具有属性P,推断未被观察到的A也具有属性P的过程(比如我见过的乌鸦都是黑的,所以所有乌鸦都是黑的)。但古德曼指出:​​投射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而是被我们的认知习惯语言范畴绑架的过程​​

他用鸭-兔错觉做类比:同样的线条,你看到鸭子还是兔子,取决于你先入为主的认知框架;同样一组数据,你说支持某政策有效还是显示政策失败,取决于你选择用经济增长率还是失业率作为投射范畴。更绝的是,他提出没有中立的观察”——我们以为是客观记录事实,其实已经被我们的预期和范畴染色了。就像用红色滤镜拍照片,照片里的世界是红的,但我们误以为是世界本身红。

另一个让我击节赞叹的细节,是古德曼对虚构的重新定义。他反对把虚构等同于虚假,反而认为:​​虚构是人类认知的实验室​​——我们在小说、神话里创造的”“时间旅行,本质上是用反事实假设测试现实的边界。比如《西游记》里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看似荒诞,却隐含着人类对权力反抗”“自由突破的永恒思考。读到这里时,我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总被家长说看闲书没用,但古德曼的理论像一记重锤——​​虚构不是逃避现实,而是预演现实的思维工具​​

三、阅读体验:像在思想的迷宫里玩“找不同”

初读《事实、虚构和预测》绝对算不上轻松。古德曼的语言带着分析哲学特有的精确感,句子短而密,还常蹦出范畴”“投射”“反事实等专业术语。但坚持过前两章,你会发现他其实是个隐藏的游戏设计师

他会用扑克牌打比方:识别一张牌是红桃A,不是靠逻辑推导,而是靠你已经掌握了红桃’‘A’‘红色这些范畴”——这其实是在说认知依赖预设;他会用积木类比投射你用红色积木搭房子,是因为你之前用红色积木搭过稳定的结构,但这不代表蓝色积木搭不出房子”——这是在提醒经验不能保证未来;甚至在讨论虚构时,他说:小说里的如果,是现实世界的平行实验场’”——这是在说虚构是认知的预演

这种严谨论证+生动类比的反差,让阅读过程像在玩一场高智商的找不同游戏:前半段你可能被绕得晕头转向(比如绿蓝悖论到底在说什么),但当你突然get到某个点(比如意识到绿Grue的区分有多荒诞),会忍不住拍大腿喊原来如此!

我有次在咖啡馆读到我们所相信的事实,不过是穿着客观外衣的范畴预设’”,抬头看见邻桌两个小孩在争论云是棉花糖做的还是水蒸气凝结的。他们一个用童话范畴,一个用科学范畴,却都在认真解释云的本质——那一刻,我突然懂了古德曼的意思:​​没有绝对的正确范畴,只有更适合具体情境的认知工具​​

四、评价与影响力:认知科学的“隐形基石”

《事实、虚构和预测》的价值,远不止于一本经典。作为分析哲学与认知科学的重要桥梁,它深刻影响了20世纪至今的多个领域:

​​科学哲学​​:古德曼对归纳问题的重新诠释,直接启发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后者认为科学不是确认事实,而是不断证伪假设

​​认知科学​​:他的范畴预设理论,为框架效应(FramingEffect)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述(比如挽救200人vs66%概率全部死亡)会导致不同决策,本质就是范畴选择的差异;

​​人工智能​​:在机器学习领域,数据偏见问题(比如人脸识别对特定肤色的误判)常被归因于训练数据的范畴偏差,而这正是古德曼认知依赖预设理论的现代演绎;

​​公众认知​​:在后真相时代,事实核查成了热门话题,但古德曼提醒我们:​​核查事实前,先核查核查者的范畴​​——比如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差异,可能源于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关键范畴(如经济影响vs人权问题)。

《科学美国人》曾评价:古德曼的这本书,是每个想理解我们如何知道我们知道的人的必读书目。而豆瓣上一位读者的留言更戳心:读这本书前,我以为自己在追求真相;读完后才明白,我只是在用一套范畴打败另一套范畴

最后想说:它教会我真相是流动的,而思考是自由的

合上《事实、虚构和预测》时,我总会想起古德曼在结尾说的那句话:​​我们永远无法跳出自己的认知框架,但我们可以学会换不同的框架看世界。​​

这本书没有给我如何分辨真假的标准答案,却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清醒地提问”——它让我不再执着于这是不是事实,而是问我用了什么范畴定义它?;它没有解答虚构有没有用,却让我相信虚构是思维的翅膀,能带我们飞到现实之外的地方

在这个反转新闻频出、专家预测屡翻车的时代,古德曼的思想像一面照妖镜——它照出了我们迷信事实的傲慢,也照见了拥抱不确定性的勇气。

如果你也曾困惑为什么总在事实里迷路,如果你也想摆脱非黑即白的认知陷阱,不妨翻开这本认知祛魅之书。它或许不会让你立刻看透一切,但一定会让你更会思考”——而这,或许是比知道真相更重要的事。

“《事实、虚构和预测》:一场拆解“真假滤镜”的认知祛魅游戏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恭喜您成功逃生》:当高智商大神遇上“雾”里恋人,这场无限流盛宴藏着AI与人类的终极命题 | 爱阅读

《恭喜您成功逃生》:当高智商大神遇上“雾”里恋人,这场无限流盛宴藏着AI与人类的终极命题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高智商玩家的“逃生真人秀” 《恭喜您成功逃生》是桑沃在晋江文学城连载的纯爱类无限流小说,全文73.9万字,已完结。主角莫奕是某大型真人逃生游戏中的“神话”——前100号参与者要么掉入...

《管道的故事》:从“提桶打工”到“管道生钱”,我终于读懂了“财富自由”的真相 | 爱阅读

《管道的故事》:从“提桶打工”到“管道生钱”,我终于读懂了“财富自由”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改变无数人财务观”的“管道指南” 《管道的故事》是美国企业家兼作家贝克·哈吉斯(Becky Higgs)1997年出版的经典理财著作,被《纽约时报》评为“个人财务启蒙神书”,全球销量超500万...

《红与黑》:当野心撞上时代的铁壁,谁在为“逆袭”定价? | 爱阅读

《红与黑》:当野心撞上时代的铁壁,谁在为“逆袭”定价?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锤”出来的心理解剖刀 1830年,法国作家司汤达在七月革命前夕完成《红与黑》,这部以“1830年历史纪实”为副标题的小说,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肌理。2017年译林出版社推出的...

《欢迎来到梦想世界》:当全息游戏撞上职场焦虑,这群造梦师用代码写下了理想的诗 | 爱阅读

《欢迎来到梦想世界》:当全息游戏撞上职场焦虑,这群造梦师用代码写下了理想的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虚拟造梦师的“极客生存指南” 《欢迎来到梦想世界》是晋江文学城作者养乐多创作的现代都市职场励志小说,全文约40万字,以“全息游戏开发+职场逆袭”为标签,讲述菜鸟游戏测试员林小满与天才设计师江临从“测...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一本撕开“天才”标签,让你看见疯狂与赤诚的灵魂自白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一本撕开“天才”标签,让你看见疯狂与赤诚的灵魂自白 第一次翻开《活着就为改变世界》时,我盯着封面上那张标志性的乔布斯侧影——凌乱的头发、深邃的眼神,像一把未入鞘的剑。这本由杰弗里·扬与威廉·西蒙合著的传记,不是后来那本更知名的“官方授权传记”,而是乔布斯在1980年代亲自...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与伦敦金融城线稿的《货币、信用与商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银行推出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新闻发呆。1923年的英国剑桥,已逾八旬的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书桌前写...

《货币的界碑》:在数字货币的浪潮中,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 | 爱阅读

《货币的界碑》:在数字货币的浪潮中,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   一、书籍基本信息:解码数字货币的“百科全书” 当比特币价格如过山车般起伏,当各国央行竞相推出数字货币,当“元宇宙”里的虚拟货币开始影响现实经济,《货币的界碑:数字货币的经济逻辑》像一场及时雨,为迷茫的读者拨开迷雾。这本由北京大学国家发...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 爱阅读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东方哲思的“诺奖诗典” 泰戈尔1913年凭借《吉檀迦利》成为首位亚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部由103首散文诗组成的“献给神的诗”,以“采果人”“旅人”等意象为载体,构建起对生命、自然与神性的终极叩问。诗集融合印度《奥义书》...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 爱阅读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近代法学的“时光胶囊”与“精神原乡” 《寄簃文存》是清末民初著名法学家、法律改革家沈家本(字子惇,号寄簃)的经典文集(初版于1911年,后经整理收入《沈家本全集》),收录了他晚年(1900—1911年)撰写的法...

《中国哲学简史》:在历史长河与思想星空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智慧脉络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在历史长河与思想星空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智慧脉络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冯友兰1948年创作的《中国哲学简史》,以38章的篇幅梳理从先秦到现代的哲学发展,提出“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的核心观点。作品被李泽厚称为“现代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入选“20世纪中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