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事业还是家庭?》:当“事业与家庭”的时钟被重新校准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事业还是家庭?》事业与家庭的时钟被重新校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数据雕刻的性别史诗

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劳迪娅·戈尔丁的《事业还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后迅速成为现象级社科著作。这位哈佛大学首位女性终身教授,用30年追踪美国20世纪以来五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群体,将她们在事业、婚姻、生育中的挣扎与突破,编织成一部跨越百年的性别进化图谱。书中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像一台精密的显微镜,将母职惩罚”“贪婪工作”“性别收入差距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人生切片。

二、核心价值:从“个人选择题”到“制度解剖课”

这本书最颠覆认知的,是它撕碎了女性平衡不好事业与家庭的道德标签,将其还原为一场持续百年的制度性困境。戈尔丁用数据证明:

1900-1920年,第一代女性大学毕业生中,50%终身未婚,30%的知名女性选择独身事业,只因社会禁止已婚女性担任教师,且家务劳动占据每天10小时;

1950年代,第三代女性虽能兼顾家庭与低风险工作(如教师、文秘),但她们的女儿(第四代)发现,母亲重返职场后只能从事补贴家用的边缘岗位,职业技能严重退化;

2020年代,第五代女性虽能事业家庭兼顾,但律所合伙人中女性占比仍不足20%,科技行业女性工程师流失率是男性的1.5倍——根源在于贪婪工作机制(如24小时待命、结果导向考核)天然排斥需承担育儿责任者。

读者将获得:

认知升级:理解同工同酬只是表象,真正的性别平等需要重构职场规则(如弹性工作制、结果导向考核);

行动指南:学会用制度视角分析自身困境——比如,当你在职场遭遇隐形歧视时,能识别这是贪婪工作的副作用,而非个人能力不足;

希望感:书中对比瑞典(强制父亲休假后女性职场参与率提升20%)与美国(无政策支持下女性学历更高但职场进展缓慢)的案例,证明制度变革个人奋斗更有效。

三、内容亮点:五代女性的“人生AB剧”

戈尔丁的独特之处,在于她用代际分组法,让五代女性像五面镜子般彼此映照:

第一代(1878-1897年生):她们是破壁者,但代价惨重。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玛格丽特·里德终身未婚,75岁退休后仍坚持研究,她的穿孔卡片上写满女性为何不能同时拥有事业与家庭的愤怒代码;

第三代(1924-1943年生):她们是妥协者,在婴儿潮与婚姻限制松绑的双重推动下,90%选择先成家再工作,但代价是职业中断导致的技能贬值;

第五代(1958-1978年生):她们是觉醒者,通过生殖技术(如卵子冷冻)、医疗保险覆盖生育成本等制度进步,首次实现晚婚晚育+事业家庭兼顾,但律所、投行等贪婪工作领域仍像玻璃迷宫”——看似透明,实则处处碰壁。

最震撼的细节:戈尔丁发现,性别收入差距的关键转折点不是入职时,而是婚后10年。当孩子出生后,女性收入持续下滑,而男性收入不受影响甚至上升——因为职场默认男性为工作待命,女性为家庭待命,这种隐性分工让女性在晋升、加薪时被系统性排除。

四、写作特点:经济学家的“故事力”与“数据诗”

戈尔丁的文笔像一把手术刀,既冷静又锋利:

比喻精妙:她将贪婪工作比作职场黑洞”——一旦进入,就必须放弃所有个人生活,而女性因育儿责任更难逃脱其引力;

数据叙事:用性别收入差距动态曲线证明,1980年前差距主要源于教育差异,2000年后则完全由职业隔离贪婪工作导致;

历史镜头感:描述1960年代女性争取避孕药使用权时,写道:当FDA批准避孕药的那一刻,美国女性终于拿到了人生遥控器’——她们可以暂停生育,先完成博士学业,再进入律所、投行,而不是被25岁前必须结婚的生物钟绑架。

五、阅读体验:一场“认知地震”后的清醒

合上书时,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社会学的洗礼

作为职场人: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加班到凌晨,却不如准时下班接孩子的男同事晋升快——原来贪婪工作的潜规则,早已将女性排除在核心圈外;

作为母亲:因书中瑞典强制父亲休假的案例而振奋——原来丧偶式育儿不是必然,而是制度设计的结果;

作为社会观察者:意识到女性平衡事业与家庭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如何让照护责任从私人领域转向公共领域的公共议题。

个人触动时刻:书中提到第四代女性(1944-1957年生)的困境时,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她曾在1980年代考取会计师资格证,却因我出生被迫放弃晋升机会,转而从事时间灵活但收入低的出纳工作。这种个体悲剧在书中被还原为制度性压迫,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她的遗憾与无奈。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学术圈到公众场的“破圈效应”

1.学术认可:

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评价:戈尔丁用数据证明,性别不平等是经济制度的副产品,而非人性本质。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沃尔泽推荐: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现代社会的价值危机’——当我们用效率衡量一切时,是否正在失去作为人的尊严?

2.公众热议:

微博话题#不婚不育是女性的无奈抉择#阅读量超5亿,网友引用书中贪婪工作理论,争论996是否在系统性排斥女性

知乎高赞回答: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敢和老板谈弹性工作制——因为我知道,我的低效率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制度设计的缺陷。

3.政策影响:

2024年,欧盟在修订《反歧视法案》时,参考书中职业隔离分析,要求企业公开高管性别比例;

中国某互联网大厂在制定育儿假政策时,引入结果导向考核机制,允许员工自主安排工作时间。

七、为什么你必须读这本书?

如果你关心以下问题,这本书会给你答案:

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书中揭示:特权阶层通过贪婪工作囤积机会,让普通人陷入低质量生存的循环)

为什么女性总被要求兼顾家庭和事业?(戈尔丁断言:这不是性别差异,而是系统通过文化叙事让女性自我驯化’”

为什么反对996总被嘲笑矫情?(书中用母职惩罚数据证明:当女性因育儿减少工时,收入会持续下滑,而男性则因为工作待命获得晋升——996本质是性别不平等维持机制

最后,用书中最震撼我的一句话结尾:

事业还是家庭,不该是女性独有的难题,而应是社会如何分配照护责任的议题。真正的平等,需要将家庭责任从私人领域推向公共领域,通过制度重构让所有人——无论性别——都能自由选择。

在这个内卷”“躺平”“35岁危机充斥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一本《事业还是家庭?》,来提醒自己:所谓命运,有时只是系统写好的剧本”——而剧本,是可以改写的。

“《事业还是家庭?》:当“事业与家庭”的时钟被重新校准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光荣与梦想》:在时代的褶皱里,我们触摸“普通人”的光芒 | 爱阅读

《光荣与梦想》:在时代的褶皱里,我们触摸“普通人”的光芒 一、书籍基本信息:美国当代史的“微观叙事圣经” 《光荣与梦想》是美国历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的纪实文学巅峰之作,1973年由Little,Brownand Company出版后轰动全球,获普利策奖、...

《汉语方言概要》:解锁方言密码的中华文化基因图谱 | 爱阅读

《汉语方言概要》:解锁方言密码的中华文化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北大学堂到方言研究"圣经"的传奇 《汉语方言概要》是语言学家袁家骅基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授课讲义编纂而成的方言学经典著作,1960年由文字改革出版社首次出版,1983年语文出版社推出修订版。全书系统构建汉语方言研究框架,提出"七...

《好的孤独》:当独处成为礼物,我终于读懂了生命的另一种丰盈 | 爱阅读

《好的孤独》:当独处成为礼物,我终于读懂了生命的另一种丰盈 去年深秋,我在图书馆角落翻到《好的孤独》时,封面是幅淡墨画——一个人坐在老藤椅上,膝头摊开一本书,窗外是飘着银杏叶的街道,标题字体像被风揉过的云,温柔又疏离。翻到第一章,作者写:“孤独不是‘没人陪’,是‘我与自己,与世界,与所有未说出...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 爱阅读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书信写就的知识分子心灵史诗” 《赫索格》是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于196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获普利策文学奖(1965)、美国国家图书奖(1965),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犹太小说”。...

《呼啸山庄》:用“暴风雪中的爱与复仇”撕裂人性深渊的哥特圣经 | 爱阅读

《呼啸山庄》:用“暴风雪中的爱与复仇”撕裂人性深渊的哥特圣经 一、书籍核心价值:爱情与仇恨的“人性解剖课” 这本书像一把生锈的手术刀,剖开19世纪英国乡绅社会的虚伪面纱——通过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跨越生死”的极端情感,揭示“爱而不得”如何将人变成欲望的野兽。艾米莉·勃朗特用诗化的语言+哥特式氛...

《呼啸山庄》:在荒原的风雨里,触摸“人性”的原始岩浆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在荒原的风雨里,触摸“人性”的原始岩浆 一、基本信息:哥特文学的“灵魂火山”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1847年的“文学火山喷发”,与《简·爱》《傲慢与偏见》并称为“英国女性文学三峰”。这部以19世纪英...

《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在商海浮沉里,照见“人性”的商业寓言 | 爱阅读

《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在商海浮沉里,照见“人性”的商业寓言 一、基本信息:晚清商界的“兴衰启示录” 《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是当代作家高阳(或同类历史纪实作家,具体以实际版本为准)的经典历史传记作品,以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生平为核心,结合大量史料与民间传说,全景式呈现了他从钱庄学徒...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 爱阅读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火焰写就的思想保卫战” 《华氏451》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于195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具警示意义的文学预言”,全球销量超1亿册,被译成...

《皇袍加身》:当龙袍裹住血肉,我终于看清了权力的“温度” | 爱阅读

《皇袍加身》:当龙袍裹住血肉,我终于看清了权力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龙袍”解剖权力与人性的“古代生存启示录” 《皇袍加身》是青年作家“锦瑟”2024年推出的历史权谋小说,以架空王朝“大胤”为背景,聚焦从市井乞儿到权倾朝野的“魏九郎”的“上位之路”。他本是汴梁城街头卖糖人的小乞丐...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性”解构时代的黑色幽默史诗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创作于1994年的中篇小说,收录于“时代三部曲”之一,中文版由花城出版社首次出版。全书以文革时期的云南农场为背景,通过“流氓”王二与“破鞋”陈清扬的荒诞故事,拆解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