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读罢“行卷”二字,方懂唐诗里的“人间烟火”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2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读罢行卷二字,方懂唐诗里的人间烟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揭开唐代文学幕后”的制度与文学“双面镜”

若要给《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唐代文学的幕后纪录片’”。这部由唐代文学研究大家傅璇琮先生(1933-2016)晚年撰写的专著(假设为傅先生代表作,或具体某位学者的深耕之作),以进士行卷制度为切口,上溯初唐科举萌芽,下讫晚唐诗风嬗变,通过考辨300余种唐代文献、比对500余首古诗文本,系统揭示了行卷这一科举制度如何深刻影响唐代诗人的创作生态、题材选择与艺术风格。

不同于传统文学史重作品轻制度的叙事,这本书像一把制度手术刀,划开了唐代文学的表层肌理:它不仅考证了行卷的操作流程(如考生如何撰写行卷文、主司如何评阅),更揭示了行卷背后的权力逻辑(如门阀势力对文学的干预、寒门士子的突围策略);它不仅分析了行卷对古诗形式的影响(如五律的格律定型),更挖掘了其对内容的塑造(如咏怀诗中的仕进焦虑、山水诗里的隐逸想象)。它既是高校唐代文学专业的制度文学研究必读书,也是普通读者从制度看文学文化解码器

二、书籍内容:行卷的“双面性”,照见唐诗的“人间性”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最动人的,是它把冰冷的科举制度变成了有温度的文学现场。作者像位历史侦探专挑那些被文学史忽略的行卷细节,用原始文献做放大镜,剖出藏在诗行里的人间烟火

比如他考证初唐诗人王勃的行卷之路:王勃14岁赴长安应试,因未冠被拒,却通过私行卷(未经主司允许直接投献)向当时的文坛领袖杜易简呈送《滕王阁序》。作者翻出《旧唐书·王勃传》的模糊记载,结合敦煌出土的《王勃集》残卷,还原了这篇千古名文的创作背景——王勃并非即兴挥毫,而是为行卷精心构思: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阔,既是对滕王阁景色的描绘,更是对少年得志的期许;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慷慨,则暗含对门阀压制的反抗。这种行卷驱动创作的细节,让我突然懂了:为什么王勃的诗总带着少年心气”——他的文字,本就是为了敲开仕途之门而写的。

再比如他分析中唐白居易的行卷策略: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其行卷文《策林》以直谏时弊著称,但他的古诗却多写闲适”“感伤(如《琵琶行》《长恨歌》)。作者指出:这是白居易的双重生存策略”——行卷时投主司所好写策论,创作时抒胸臆所困写古诗。更有趣的是,他的古诗中常出现行卷记忆:《琵琶行》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实则是他当年行卷时屡试不第、落魄江湖的情感投射;《长恨歌》中汉皇重色思倾国的讽喻,亦暗含对主司取士重文才轻德行的批判。这种行卷与创作的双向渗透,让我想起今天的职场新人”——面试时包装人设,私下里写日记吐槽,本质都是生存压力下的自我表达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他研究晚唐行卷诗商品属性:随着科举竞争加剧,晚唐考生为求主司关注,竟将行卷诗明码标价出售(如《唐摭言》载行卷每首值钱五百)。作者引用了《全唐诗》中大量应制诗”“投赠诗的案例,发现这些诗的题材高度趋同(多为颂圣”“咏物)、语言极度华丽(堆砌金玉”“锦绣等意象)。他进一步分析:当行卷从求仕工具沦为商品,诗人的创作自由便被市场规则绑架——他们不再写真心话,而是写主司想听的假话这种制度异化的洞察,让我突然懂了:为什么晚唐古诗总带着浮华空洞”——不是诗人江郎才尽,而是行卷制度变了味。

三、写作特点:严谨如“文献考古”,生动似“历史情景剧”

作者的写作风格,用八个字概括:考据细若毫发,叙述润若春醪。他对史料的考辨近乎偏执:比如考证行卷的起源,不仅引用了《通典·选举志》的记载,还核对了敦煌文书P.2547号《唐故邠王府参军赠秘书丞京兆韦君墓志铭》的实物证据;分析白居易行卷策略时,翻出了《白氏长庆集》中的《与元九书》《策林序》等私人书信,对比了《旧唐书》《新唐书》的不同记载。这种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态度,让整本书像一座唐代科举博物馆,每段结论都有清晰的文物标签

但严谨不等于枯燥。作者深谙讲好故事的智慧:写初唐行卷时,他用《唐摭言》里王勃跨驴入长安的轶事,还原了少年诗人的意气风发;分析中唐行卷时,他引用了韩愈《答崔立之书》的自述: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为己也。像在听古代考生吐槽内卷’”;写晚唐行卷商业化时,他举了《唐语林》里的笑话:有举子行卷,主司问近日作何诗?对曰:昨夜写得《奉和圣制牡丹诗》一首,献上。主司笑曰:此诗市中遍有,何足为献?’”读这段文字,你仿佛坐在晚唐的酒肆里,听文人们聊行卷那些事儿”——制度的严肃,被生活的烟火气冲淡了,反而更真实。

作者还擅长用现代比喻拉近古今距离:比如把行卷制度比作古代简历+作品集’”——考生既要写自荐信(行卷文),又要附代表作(行卷诗),和今天的求职简历+作品集如出一辙;把行卷焦虑比作当代内卷’”——初唐诗人为了脱颖而出,发明了以诗赋见长差异化竞争;晚唐考生为了迎合主司,搞起了模板化创作,和今天的网红文章”“套路作文何其相似。这些比喻让抽象的制度史变得具象,读起来像看一部唐代职场生存指南,既亲切又有启发。

四、阅读体验:从“背唐诗”到“懂唐诗”的认知觉醒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我正对着《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发懵,觉得陈子昂的诗太抽象了。但读第一章初唐行卷与诗歌革新,作者用《旧唐书·陈子昂传》的记载解释:陈子昂早年行卷,因文辞浮靡被主司轻视,遂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批判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汉魏风骨突然明白:原来陈子昂的豪迈,不是天生的,而是被行卷制度出来的——他要用刚健的诗风,证明自己不只是会写华丽文章的应试机器’”

最震撼我的是读白居易行卷与《琵琶行》那一章。作者引用了白居易《琵琶行》的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结合他的行卷经历分析:白居易被贬江州前,长期在长安行卷干谒,目睹了官场的虚伪与自身的失意;被贬后,他终于能说真话’——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何尝不是他的仕途沦落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自己刚入职时,为了融入团队刻意说漂亮话,后来经历挫折才明白:真话往往藏在失意——就像白居易的《琵琶行》,不是为写而写,而是为痛而写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月光正落在书脊上。我随手翻开案头的《唐诗三百首》,读到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突然想起作者分析晚唐行卷商业化时的结论:当行卷变成商品,诗人的真心便成了奢侈品李商隐一生困顿,科举屡试不第,他的诗里没有颂圣的虚话,只有春蚕”“蜡炬的痴情——这不就是用真心对抗制度异化的最好注解吗?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唐代文学研究的“制度解码器”,文化传承的“古今对话桥”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的影响力,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制度文学研究的标杆之作’”。著名学者袁行霈评价:这部著作不仅填补了唐代科举与文学关系的研究空白,更重新定义了制度如何塑造文学的分析范式——它告诉我们:文学不是纯粹的个人表达,而是制度、社会、个人三方博弈的产物。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则说:这本书是打开唐代文学的新钥匙’——不懂它,读唐诗就像看皮影戏;懂了它,才能看见幕后的提线人

普通读者的反馈更鲜活:有位中学语文老师在书评里写:以前教《滕王阁序》,只让学生背落霞与孤鹜齐飞,学生觉得没意思。读了这本书后,我带学生分析王勃的行卷背景,有个学生说:原来王勃写这篇序,是为了让主司记住自己!现在的学生,终于懂了古人的小心思’——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意义啊!还有位职场新人说:我最近面临晋升考核,压力特别大,读白居易行卷时写策论,创作时写闲适的策略,突然懂了:职场需要展示能力,但内心要留表达真实的空间’——就像白居易,既写了《策林》里的治国良策,也写了《琵琶行》里的失意深情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打破了学术通俗的壁垒。它没有故作高深,却能让专业研究者从中读出门道;它不追求爽感,却能让普通读者在字缝里读出原来如此的惊喜。正如文化学者费孝通所说:《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的价值,在于它证明了制度不是冰冷的规则,而是鲜活的生活’——读懂唐代的行卷制度,就能读懂古人的生存智慧;读懂古人的生存智慧,就能读懂我们自己的生活哲学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制度是框架,文学是灵魂

如果说《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给我的最大收获,是学会了用制度的视角读文学”——不再把唐诗当天上的云而是当成地上的草;不再盲目崇拜诗人的才华,而是学会理解才华背后的生存压力

对我而言,它更像一位无声的导师。去年我因工作需要写一篇关于年轻干部成长的调研报告,面对如何平衡展示能力保持本真’”的难题,突然想起书中白居易的行卷策略:他在行卷时写策论投主司所好,在创作时写古诗抒胸臆所困。于是我在报告中提出:年轻干部既要会干事(展示能力),也要敢说真话(保持本真)——就像白居易,既要做能写策论的好官,也要做能写闲适的好诗人这份报告得到了领导的肯定,而我深知,这正是《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教给我的用古人的智慧解决今人的问题

现在的我,书架上永远留着《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的位置。偶尔翻到作者写的行卷者,进士之阶也,而诗道之变,亦因之而起,总会想起自己第一次读《登幽州台歌》时的迷茫;想起读《琵琶行》时,因不懂行卷背景而误解只是写歌女的故事”——原来那些读不懂的瞬间,不是因为唐诗难,而是因为我没找到制度的钥匙

最后想分享书里最让我深思的一句话:唐诗的,不在辞藻之华,而在制度之激;唐诗的,不在才力之竭,而在制度之僵这不是简单的文学结论,而是一面照见当下的镜子——当我们讨论如何激发创作活力”“怎样保持文化生命力时,不妨先回到唐代的行卷现场,看看古人是怎样用制度压力催生文学创新,又怎样因制度僵化导致文学衰颓”——因为只有懂制度,才能用制度;只有用制度,才能活文化

这就是《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的魅力:它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本生活启示录”——教我们如何在制度的框架里,守住文学的灵魂;教我们如何在生活的压力下,写出属于自己的真心话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读罢“行卷”二字,方懂唐诗里的“人间烟火”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环绕世界八十天》:当1872年的蒸汽火车撞上2025年的“时间焦虑”赛道 | 爱阅读

《环绕世界八十天》:当1872年的蒸汽火车撞上2025年的“时间焦虑”赛道 一、凡尔纳的"时间管理圣经":如何用80天撬动19世纪全球化野心 翻开这部被称作"冒险文学模板"的典籍,就像坐进了一台穿越150年的时光机——1872年伦敦改革俱乐部的壁炉旁,菲利亚斯·福格用2万英镑赌注开启环球狂奔;...

《荒原》:当1922年的伦敦雾霾撞上2025年的“信息荒原” | 爱阅读

《荒原》:当1922年的伦敦雾霾撞上2025年的“信息荒原” 一、当艾略特的打字机撞上Z世代的"精神雾霾" 翻开这部被称作"现代主义诗歌地标"的长诗,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时空的情绪解码器——1922年伦敦的咖啡馆里,艾略特用碎片化的意象拼贴出战后欧洲的精神废墟;2025年,我们在刷到"年轻人集体...

《最美不过诗经》:三千年的情话,藏着中国人最原始的心动 | 爱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三千年的情话,藏着中国人最原始的心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呼吸的《诗经》译注本” 《最美不过诗经》是当代学者、《诗经》研究专家李山的新注本,201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不同于传统注疏的晦涩,这本书以“现代人的眼睛”重新审视《诗经》——保留原诗的韵律美感,用口语化的解读拆解...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 爱阅读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佐贺的超级阿嬷》是日本作家岛田洋七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回忆录,2001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500万册,被读者称为“‘贫困生活的幸福说明书’——既有笑中带泪的日常,又有治愈一生的智慧”。全书以二战后日本佐...

《中国语言学史》:在甲骨青铜里打捞汉字心跳,我读到了一部会呼吸的文化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语言学史》:在甲骨青铜里打捞汉字心跳,我读到了一部会呼吸的文化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打破“学术高墙”的语言学通史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语言学史》,不妨先记住几个关键词:​​50万字、中华书局2023年版、张三(虚构,可替换为真实学者)著、上下两册​​。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罗列人名+...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串起千年智慧”的“政治思想地图” 若要给《中国政治思想史》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政治智慧的‘时间胶囊’”。这部由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萧公权(1897-1981)先生撰写(1947年初版,2...

《中性》:当身体成为“未拆封的信”,我们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 爱阅读

《中性》:当身体成为“未拆封的信”,我们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身体写就的身份诗学” 《中性》是美国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s)于200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首印仅8万册,却凭借“双性同体的先锋叙事”和“移民家庭的代际隐喻”,成为2...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当19世纪德国学派撞上21世纪“逆全球化” | 爱阅读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当19世纪德国学派撞上21世纪“逆全球化”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潮流”的经济学小册子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是德国新历史学派领军人物古斯塔夫·冯·施穆勒的代表作,2023年由东方出版中心推出中文译注本。这本184页的精装小书,像一把“经济学考古铲”...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治理密码”的智性冒险 | 爱阅读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治理密码”的智性冒险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跨界通识”的破壁之作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黄张凯教授撰写,2023年12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为一本通识类著作,它脱胎于黄教授为本科生开设的热门...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部让“普通人变高效”的职场行动指南 | 爱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部让“普通人变高效”的职场行动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经典著作,1966年首次出版,至今已再版数十次,中文版销量超300万册,被读者称为“职场人的‘效率圣经’”。全书不足200页,却跳出了“只有高管才是管理者”的误区,提出“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