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谈判是什么》:在“对抗”与“合作”的平衡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艺术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5

《谈判是什么》:在对抗合作的平衡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艺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谈判大师”的“实战指南”

《谈判是什么》是美国谈判理论家罗杰·费希尔(RogerFisher)与威廉·尤里(WilliamUry)1981年合著的经典著作,由哈佛谈判项目(HarvardNegotiationProject)团队核心成员共同打造。作为原则谈判法的奠基之作,这本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用近300页篇幅,从谈判的本质具体策略,从商业谈判家庭矛盾,系统拆解了谈判的底层逻辑。书中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反而充满实战案例”——从洛克菲勒中心的收购谈判到工会与资方的劳资纠纷,从国际外交斡旋到夫妻间的育儿分歧,费希尔与尤里用显微镜般的观察,让谈判神秘的技巧变成了可复制的方法论

书中没有说教式的大道理,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谈判教练:他会突然问你你上一次谈判时,是因为赢了而开心,还是因为解决了问题而满足?”“如果对方拒绝你的条件,你真的准备好离开谈判桌了吗?这些灵魂拷问,瞬间将你拉进谈判现场

二、核心价值与内容亮点:从“技巧堆砌”到“思维重构”的认知跃迁

核心价值:用合作思维替代对抗思维,让谈判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这本书最珍贵的收获,是帮读者摆脱谈判=吵架/妥协偏见。费希尔与尤里用原则谈判法的视角证明:真正的谈判不是你死我活的博弈,而是双方共同寻找解决方案的合作”——它的核心不是说服对方,而是理解对方的需求;不是争取更多利益,而是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读罢此书,你会突然看懂:为什么洛克菲勒中心收购案能以双赢收场?因为双方没有纠结价格高低,而是聚焦如何让新业主保留原有租户;为什么工会与资方谈判常陷入僵局?因为双方都在捍卫立场(如涨薪10%),却忽略了背后的需求(如员工需要安全感”“企业需要控制成本)。答案藏在作者对谈判本质的拆解里——谈判的终极目标,是让双方都觉得这场谈判值得’”

内容亮点:三个颠覆认知的谈判切片

​​BATNA:你的最佳替代方案筹码更重要​​:书中对BATNA(BestAlternativetoaNegotiatedAgreement,最佳替代方案)的分析堪称谈判思维的基石。费希尔用买二手车的场景举例:如果你看中一辆车,卖家报价10万,但你心里清楚另一家车商愿意出9.5万(你的BATNA),你就不会因为卖家坚持10万而慌乱——你可以说我理解你的报价,但我有更好的选择,所以我们聊聊能不能调整条件他用求职谈判的案例强化这一观点:当你面试时,其他公司的offer就是你的BATNA——它不是威胁,而是你为这场谈判兜底的底气这种用替代方案掌握主动权的策略,像用一把钥匙,打开了谈判不再被动的大门。

​​区分立场利益:从对抗共情的转折点​​:费希尔与尤里对立场与利益的拆解充满智慧。他们指出,谈判中最常见的误区是把立场当利益”——比如员工说我要涨薪10%(立场),背后的利益可能是希望被认可价值;老板说最多涨5%(立场),背后的利益可能是控制人力成本。书中用夫妻育儿分歧的案例说明:妻子说必须让孩子学钢琴(立场),其实她希望孩子有艺术修养;丈夫说学钢琴太费时间(立场),其实他担心影响孩子运动发育通过为什么’”你为什么希望孩子学钢琴?”“你担心学钢琴会影响什么?),双方能快速找到共同利益孩子全面发展),从而跳出立场对抗。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视角,像用一面镜子,照出了谈判僵局的根源。

​​创造选项:把零和游戏变成正和游戏’”​​:书中对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解读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维。费希尔用分蛋糕的经典案例:如果两个人分一块蛋糕,通常会争执谁分得多;但如果让他们一个人切,另一个人先选,结果往往是两人都满意’——因为切的人会尽量公平,选的人会选自己认为大的那一块。他进一步延伸:谈判中,不要局限于现有资源,而是要一起创造新的选项’——比如劳资谈判中,企业可以承诺涨薪5%+额外培训,员工可以接受涨薪5%+弹性工作时间,双方都得到了超出预期的价值这种创造选项的策略,像用一盏,照亮了谈判不止于分配的可能性。

三、写作特点与阅读体验:像“谈判现场的观察者”一样“学习实战”

写作特点:理论框架真实案例的完美融合

费希尔与尤里的笔锋像谈判现场的摄像机:他们用原则谈判法的理论框架(如区分立场与利益”“创造共同利益)搭建逻辑,用洛克菲勒中心收购”“工会谈判等真实案例填充血肉,用对话式语言(如假设你现在面临这样的情况……”)拉近距离。书中没有学术化的术语,反而充满生活化的比喻”——他会把谈判比作跳舞需要双方配合节奏,而非强行引领),把BATNA比作安全绳让你在谈判中敢说,但不敢轻易摔下去’”)。这种代入式写作,让读者从旁观者变成谈判的参与者,跟着作者的思路演练各种场景。

阅读体验:从焦虑迷茫从容自信的能力觉醒

初读时,我对《谈判是什么》的认知停留在谈判技巧书的刻板印象——觉得这是一本教你如何搞定对方的书。直到读到第三章区分立场与利益,费希尔用员工涨薪的案例点醒了我:我之前总觉得谈判就是让对方让步,但当我问自己对方为什么坚持这个立场?他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时,我突然发现——原来涨薪10%的背后,是他希望被重视;而我真正需要的,是控制成本。我们完全可以找到既让他感受到价值,又让我控制成本的方案,比如涨薪5%+公开表扬+参与核心项目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和房东谈房租的经历:我曾因房东不肯降租而焦虑,却在某个深夜,看着房东发的孩子要上学需要换房的消息,突然明白他的坚持,其实是需要稳定的租金收入来支付学费’”。这种古今共情的瞬间,让我对谈判有了全新的认知:它不是对抗的游戏,而是理解的艺术;它不是需要技巧的表演,而是需要共情的对话

四、评价与影响力:被“商业界”与“普通人”双重珍视的“谈判圣经”

该书在商业界被视为谈判培训的教材”——哈佛商学院将其列为必读书目,微软、谷歌等企业将其作为新员工谈判培训资料;社会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评价:费希尔与尤里的书让我明白,谈判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生存技能’——它能帮你解决工作中的分歧、家庭里的矛盾,甚至与自己的和解。在大众层面,它更是现象级读物”——从纽约时报畅销榜到豆瓣读书Top250,从职场新人必读书亲子沟通指南,处处可见它的身影。最近和做人力资源的朋友聊天,她说:现在我带新人做离职谈判,总会引用书中的BATNA理论——当员工说我要涨薪否则离职,我会问除了涨薪,你还有其他考虑吗?比如弹性工作时间?结果发现,很多人真正需要的不是涨薪,而是被尊重平衡生活

五、个人意义与共鸣:它教会我“用‘合作’替代‘对抗’,用‘理解’解决问题”

合上书页时,我正坐在书桌前整理项目谈判记录”——里面有和客户谈合作的僵局、和同事讨论方案的争执、和家人商量旅行的分歧。书中的费希尔说:谈判的最高境界,是双方都觉得这场谈判让我们变得更好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和客户谈合作的经历:我曾因客户压价而愤怒,却在某个下午,看着客户说我们看重的是你们的专业度,不是价格,突然明白他的压价,其实是希望确认你们的性价比’”

最近重读《非暴力沟通》,我用这本书的谈判思维重新品味:马歇尔·卢森堡说沟通的目的是连接,不是说服,费希尔说谈判的目的是合作,不是对抗’——它们都指向同一个真相:所有解决问题的努力,都需要先理解对方这种跨书的共鸣,让我对谈判有了全新的敏感——原来我们的争执”“焦虑”“妥协,都源于对抗思维的惯性;原来我们的突破”“成长”“和解,都始于合作思维的觉醒。

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会给你谈判的答案,却会给你谈判的思维。当你下次因谈判僵局而崩溃时,不会再盲目施压;当你遇到对方不配合时,也不会再轻易放弃——因为你知道,《谈判是什么》早已用BATNA的安全绳”“立场与利益的镜子”“创造选项的灯,为你点亮了一条路:真正的谈判高手,从不是说服对方的人,而是理解对方的人;真正的谈判艺术,从不是赢过对方,而是和对方一起赢

​​最后,分享一句费希尔与尤里在书中的谈判箴言​​

谈判的本质不是击败对方,而是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它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理解;不是强势,而是共情;不是妥协,而是合作

“《谈判是什么》:在“对抗”与“合作”的平衡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艺术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官僚体制的政治》:一本揭开政府“黑箱”的解剖手册 | 爱阅读

《官僚体制的政治》:一本揭开政府“黑箱”的解剖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公共选择学派的“官僚显微镜” 1965年,当各国政府正以“万能之手”自居时,戈登·塔洛克用《官僚体制的政治》投下了一颗思想炸弹。这位与布坎南共创公共选择理论的学者,用经济学家的冷峻视角,将官僚机构从“神圣殿堂”拉回“理性算计...

《好的孤独》:当独处成为礼物,我终于读懂了生命的另一种丰盈 | 爱阅读

《好的孤独》:当独处成为礼物,我终于读懂了生命的另一种丰盈 去年深秋,我在图书馆角落翻到《好的孤独》时,封面是幅淡墨画——一个人坐在老藤椅上,膝头摊开一本书,窗外是飘着银杏叶的街道,标题字体像被风揉过的云,温柔又疏离。翻到第一章,作者写:“孤独不是‘没人陪’,是‘我与自己,与世界,与所有未说出...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1991年出版的《饥饿的路》获当年布克奖,成为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这部532页的巨著以约鲁巴神话为骨、现实主义为肉,中文版由王维东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引进。小说通过“鬼孩”...

《几何原本》:两千年的“数学宪法”,如何重塑我的思维骨架? | 爱阅读

《几何原本》:两千年的“数学宪法”,如何重塑我的思维骨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数学“站”起来的“逻辑圣典”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00年完成的数学著作,全书13卷,包含5条公设、5条公理、119条定义,通过逻辑推导得出465个命题,系统总结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数论...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 爱阅读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近代法学的“时光胶囊”与“精神原乡” 《寄簃文存》是清末民初著名法学家、法律改革家沈家本(字子惇,号寄簃)的经典文集(初版于1911年,后经整理收入《沈家本全集》),收录了他晚年(1900—1911年)撰写的法...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表象世界的哲学手术刀 叔本华的这部哲学巨著像一把锋利的冰锥,1818年首次出版便刺穿了康德哲学的华丽帷幕。这位柏林大学教授用德语写就的"痛苦宣言",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的温床拽进意志的深渊,被尼采称为"欧洲精神的地震仪",...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翻开这本“语言博物馆”,听见中华文明的千年心跳 | 爱阅读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翻开这本“语言博物馆”,听见中华文明的千年心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活着的语言百科”,用3000张照片+500段录音“抢救”即将消失的文化密码 在方言逐渐消亡、民俗日益淡化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留住“乡音里的乡愁”?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策划...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哲学“活史书” 《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1931-193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历经七十余年修订,至今仍是高校哲学系“镇系之宝”。不同于传统“学案体”哲学史(如《明儒学案》)的“人物堆砌”...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哲学通史 《中国哲学史》由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撰写,初版于1934年,历经多次修订,2023年最新版由商务印书馆推出。这本书颠覆了传统哲学史“编年体+学派简介”的刻板写法,以“问题意识”为经线、“思...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掀开骑士铠甲下的“经济密码”,如何看懂欧洲从“封建”到“现代”的转身? | 爱阅读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掀开骑士铠甲下的“经济密码”,如何看懂欧洲从“封建”到“现代”的转身?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汤普逊”与中世纪城堡线稿的《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古镇旅游宣传”的照片发呆——青石板路、木质商铺、手工艺人现场打铁,这些被包装成“穿越体验”的场景,突然让我想起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