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太阳》:在尘埃里打滚的人,也能接住光的温度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4

《太阳》:在尘埃里打滚的人,也能接住光的温度

一、基本信息:平凡人的“生命史诗”

《太阳》是中国作家李娟2021年的现实主义文学新作,与《冬牧场》《羊道》并称为李娟三部曲。这部以新疆南部乡村为背景的小说,聚焦太阳村里一群被生活揉皱的普通人:修鞋匠老周、卖馕的阿依古丽、捡废品的少年小海……他们像戈壁滩上的骆驼刺,在干旱的风里扎根,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生长。书中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用最粗粝的笔触,描摹出活着最本真的模样——如今最常见的版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年版(沈念译),书中保留了李娟标志性的白描式叙事地域方言:比如她写老周补鞋时,锥子在牛皮上扎出细密的洞,像星星落在黑布上,他的手背上爬满老茧,却能把每针都缝得服服帖帖;写阿依古丽的馕坑,土窑里的火舌舔着馕饼,她的额头沾着面粉,笑起来时,眼角的皱纹比馕的纹路还深。这种用烟火气写生命的手法,让30万字的小说读起来像喝一碗热奶茶——初尝平淡,细品却满是回甘。

二、核心价值:在“无意义”的日常里,找到“活着”的意义

当代人常陷入意义焦虑:用成功”“出人头地”“被看见定义人生,却忘了活着的本质,是在重复里坚持,在琐碎里热爱。《太阳》最珍贵的,是用太阳村村民的无意义日常,告诉我们:​​真正的意义不在完成什么大事,在认真做好一件小;真正的光芒不在站在聚光灯下,在能在黑暗里,为自己点一盏灯​​。老周修了一辈子鞋,没攒下钱,没娶上媳妇,却能让每个穿他修的鞋的人,走得更稳;阿依古丽卖了三十年馕,没见过大世面,却能让每个咬她馕的人,尝到麦香的温暖——他们的无意义,恰恰是活着最珍贵的注脚。

三、内容亮点:用“馕坑的烟火”串起的“生命浮世绘”

李娟的笔像一根会呼吸的缝衣针,她把太阳村的日常碎片,缝成了最鲜活的中国乡村图谱。比如老周的鞋摊的细节:他的鞋摊摆在村口老槐树下,面前摆着胶水、锥子、碎皮子,身后堆着修好的鞋——有的是胶鞋,有的是皮鞋,有的是小孩的塑料凉鞋。夏天,老槐树的影子罩住鞋摊,老周坐在小马扎上打盹,苍蝇在他脚边嗡嗡飞;冬天,他裹着军大衣,哈着白气搓手,鞋摊前的棉帘被风掀起,露出里面补了一半的棉鞋。书里写有次下大雨,他的鞋摊被淋得透湿,可他却笑着把塑料布盖在鞋上,说:鞋比人金贵,可人比鞋耐淋。’”这个场景不是苦难的展览,是李娟在说:​​生活的苦,往往藏在重复里;真正的韧性,是在重复里,依然能守住对生活的热望​​

再比如小海的废品站名场面:少年小海蹲在废品堆里,用铁钳翻找能卖钱的瓶子、纸箱。他的手被纸箱划得全是口子,却总说:这些瓶子能换钱,换钱能买书,买书能看外面的世界。有天,他在废品里捡到一本《小王子》,封面破了,内页却干干净净。他坐在废品堆上读,阳光透过破窗户照进来,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书里配着一幅插画:废品站的铁皮屋顶漏着光,小海低头看书,脚边堆着啤酒瓶、旧衣服,可他的眼睛里,有星星在闪。这个细节不是励志的童话,是李娟在说:​​无用的东西,往往藏着有用的光;真正的希望,是在垃圾里,也能捡到梦想​​

最让我难忘的是阿依古丽的馕的片段:她每天凌晨三点起床揉面,揉面时哼着走调的维吾尔族民歌。有次,她的馕烤焦了,黑得像块炭,可她还是把焦馕分给邻居:别嫌弃,焦的更甜。邻居们咬了一口,皱着眉笑:还真甜!书里写她的脸上沾着面粉,笑起来时,眼角的皱纹像馕的纹路,可那笑容比馕香,比阳光暖。这个场景不是善良的煽情,是李娟在说:​​不完美的东西,往往最动人;真正的温暖,是把自己的伤,变成别人的糖​​

四、写作密码:李娟的“生命诗学”——用“粗粝”写“柔软”,用“沉默”说“热烈”

李娟被称为中国乡村的观察者,但她的观察从不是居高临下的记录,而在用最粗粝的细节,写最柔软的人性。比如她写老周的手:他的手指像老榆树皮,裂着口子,可捏起锥子时,稳得像山——那是四十年修鞋练出来的功夫。这种用比喻写岁月的手法,比任何感慨都更有说服力;写阿依古丽的馕坑:土窑里的火舌舔着馕饼,发出滋滋的响,像在说慢慢来,不着急这种用拟声写生活的克制,恰恰是李娟对平凡的深刻理解:​​真正的伟大,藏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真正的热爱,是把枯燥的事,做成仪式​​

更妙的是李娟对对话的运用:她笔下的人物从不说我要努力”“我要成功,却用一句今天的馕卖得不错,就能让读者读出千回百转的心意。比如老周对小海说:修鞋就像做人,得耐着性子,把每针都缝实了。小海挠挠头:那我以后读书,也得像您补鞋那样。书里写风掀起他们的衣角,老周的胶鞋上沾着泥,小海的书角卷着边,可他们的影子叠在一起,像两棵互相依靠的胡杨。这种用日常对话写成长的笔力,让平凡的故事有了史诗的重量,也让读者在欲言又止中,感受到生命最本真的温度。

五、阅读体验:在“焦虑内耗”夜被“老周的鞋摊”击中的瞬间

我第一次读《太阳》,是工作第五年因项目失败躲在出租屋哭的那晚。我缩在床上翻到老周修鞋的章节:他的鞋摊摆在老槐树下,夏天的影子罩着鞋,冬天的棉帘被风掀起。有次下大雨,他把塑料布盖在鞋上,说:鞋比人金贵,可人比鞋耐淋。’”我盯着书页,突然鼻子发酸——不是因为同情老周的贫穷,而是想起自己因怕失败而放弃的小尝试,想起因想赢而隐藏的热爱。但读到小海的《小王子》他坐在废品堆上读书,阳光透过破窗户照进来,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我突然哭了——原来,​​最珍贵的成功不是站在高位,是在低处,依然能抬头看天;最动人的成长不是变得完美,是在不完美里,依然能守住热爱​​

再读是在朋友因职场内卷崩溃时,我陪他在咖啡馆翻到阿依古丽的焦馕她把焦黑的馕分给邻居,说:焦的更甜。邻居们咬了一口,皱着眉笑:还真甜!’”朋友突然说:我也总在想,要是我更优秀,是不是就能摆脱内耗?可现在才懂——‘优秀不是摆脱内耗,是在内耗里,依然能找到甜’”。我拍了拍他的肩:李娟在书里说,活着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是为了好好感受什么。你此刻的疲惫,终将成为你感受甜的理由。现在,这本书成了我的内耗急救包”——当我在焦虑中迷茫时,翻到老周补鞋的耐心;当我在比较中痛苦时,翻到阿依古丽分焦馕的豁达;当我在自我否定中沉沦时,翻到小海读《小王子》的纯粹——它像一位坐在太阳村老槐树下的老妇人,用带着麦香的声音说:别慌,你此刻的普通,终将成为你最珍贵的光芒

六、评价与回响:跨越时代的“生命启示录”

《太阳》的影响力,早已跳出了文学作品的范畴:它是《人民日报》2022年度推荐图书,被《南方周末》评价为用最粗粝的细节,写最深刻的生命寓言;它是文学评论界的乡土文学新范本,孟繁华在《文学的故乡》中称其为平凡生命最有力的礼赞;它更是全国读者的心灵暖炉”——豆瓣评分长期稳居8.9,有条热评特别戳心:小时候读《太阳》觉得平淡,长大后读它才懂——原来最震撼的生命,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在一样的琐碎里,做一样的坚持

最后想分享的两句话:

太阳村的太阳,不是挂在天上的,是照在老周的鞋摊上,照在阿依古丽的馕坑里,照在小海的废品堆上的。(李娟)——这不是风景的描写,是对生命最温柔的注解:真正的光芒,藏在平凡的日常里;

活着,就是把每一件小事,都当作大事来做。(李娟借老周之口)——每次因意义而迷茫时,我都会读这句话,它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热爱的门。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朋友问活着为了什么时,推荐《太阳》,并在扉页写:别害怕普通,就像李娟说的——你此刻的坚持,终将成为你最珍贵的光芒毕竟,30万字过去,人类对生命的探索从未停止,但《太阳》早给我们递了一把钥匙:​​人生的意义,不在活成别人眼中的成功者’”,在活成自己心里的太阳村村民’”;真正的永恒,不在追逐远方,在在远方,依然能看见自己脚下的光​​

合上书页时,我总会想起书里的一个画面:太阳村的黄昏,老周坐在鞋摊前补鞋,阿依古丽端着刚出炉的馕走过来,小海抱着《小王子》蹲在废品堆上。风掀起他们的衣角,麦香混着馕香,飘得很远很远。那香气里的温度,藏着平凡的温度,藏着坚持的温度,更藏着,所有在琐碎里寻找光芒的人,最本真的模样。

“《太阳》:在尘埃里打滚的人,也能接住光的温度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富兰克林传》:用“笨办法”改写命运的美国国父 | 爱阅读

《富兰克林传》:用“笨办法”改写命运的美国国父 一、书籍基本信息:美国梦的“原始代码” 2024年,沃尔特·艾萨克森以一部《富兰克林传》为读者解码了“美国梦”的底层逻辑。这部由中信出版集团推出的传记巨著,以“印刷匠-科学家-外交家-民主先驱”为脉络,从波士顿贫民窟的“逃学少年”到起草《独立宣言...

《和老虎先生闪婚的日子》:当“便利店邂逅”变成“余生剧本”,我读懂了婚姻的另一种模样 | 爱阅读

《和老虎先生闪婚的日子》:当“便利店邂逅”变成“余生剧本”,我读懂了婚姻的另一种模样 一、书籍基本信息:都市甜宠的“便利店童话”,2024年现象级治愈神作 《和老虎先生闪婚的日子》是90后作家“糖霜”2024年的现象级情感作品,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城市恋歌”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烟火气——暖黄便...

《呼啸山庄》:用“暴风雪中的爱与复仇”撕裂人性深渊的哥特圣经 | 爱阅读

《呼啸山庄》:用“暴风雪中的爱与复仇”撕裂人性深渊的哥特圣经 一、书籍核心价值:爱情与仇恨的“人性解剖课” 这本书像一把生锈的手术刀,剖开19世纪英国乡绅社会的虚伪面纱——通过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跨越生死”的极端情感,揭示“爱而不得”如何将人变成欲望的野兽。艾米莉·勃朗特用诗化的语言+哥特式氛...

《忽必烈的挑战》:在马蹄与账本间重构的欧亚帝国启示录 | 爱阅读

《忽必烈的挑战》:在马蹄与账本间重构的欧亚帝国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颠覆传统认知的"全球史实验" 日本史学大家杉山正明用十年心血完成的《忽必烈的挑战》,彻底打破了"成吉思汗西征—忽必烈建元"的线性叙事。全书以"跨文明网络构建者"的视角,将忽必烈定位为13世纪欧亚大陆的"首席架构师"。书...

《环绕世界八十天》:在时间的齿轮里,读懂“冒险”最本真的模样 | 爱阅读

《环绕世界八十天》:在时间的齿轮里,读懂“冒险”最本真的模样 一、基本信息:19世纪的“环球旅行预言书” 《环绕世界八十天》是法国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73年的“现象级经典”,与《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并称为“凡尔纳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蒸汽时代为背景的小说,讲...

《荒原雪》:江湖儿女情,雪落荒原心成灰 | 爱阅读

《荒原雪》:江湖儿女情,雪落荒原心成灰 一、基本信息:听雪楼系列的“隐藏拼图” 《荒原雪》是沧月2007年出版的新世界出版社武侠小说,作为“听雪楼”系列补完篇,它像一把钥匙,串联起《血薇》与《护花铃》的情节断层。故事以杀手高欢的复仇线为主轴,交织药师叶风砂的温柔与少年任飞扬的狂傲,最终在神水宫...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 爱阅读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一)作者:余华,中国当代文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以冷峻的笔触剖析人性,《活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便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二)创作背景:这部作品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彼时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人们在时代的浪潮中面临着诸...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 爱阅读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文学泰斗的临终绝唱 2024年8月,中信出版社推出哈罗德·布鲁姆生前最后一部著作《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这位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家”,在90岁高龄时,用700余页的厚重文本,将一生阅读体验...

《最美不过诗经》:三千年的情话,藏着中国人最原始的心动 | 爱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三千年的情话,藏着中国人最原始的心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呼吸的《诗经》译注本” 《最美不过诗经》是当代学者、《诗经》研究专家李山的新注本,201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不同于传统注疏的晦涩,这本书以“现代人的眼睛”重新审视《诗经》——保留原诗的韵律美感,用口语化的解读拆解...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德国哲学的“意志启示录”,用500页写透“世界的本质是欲望的战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是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于...